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克玢
Lin Ke-Fen
論文名稱: 藝術社區之生成及其影響─以寶藏巖聚落為例
The Emerging of Art Community and It’s Impacts - A Case Study of Treasure Hill.
指導教授: 廖仁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寶藏巖共生聚落藝術村經營社區營造
英文關鍵詞: Treasure Hill, Treasure Hill Artivists CO-OP, artist village management, community empower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4年,文建會首次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理念,並在臺灣各地辦理一系列理念宣導和人才培育工作,促成各地文史工作室、文化工作團體和專業學術團體的紛紛成立。2008年更推動「臺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計畫中包含了三大項目,分別為:「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生活美學理念推廣計畫」以及「美麗臺灣推動計畫」,而此計畫也是首個於計畫內正式使用「藝術介入」一詞的政策。
    寶藏巖過去曾為非法的自力營建住宅,從非法卻自然形成的聚落型態轉變成今天藝術文化共生的人文聚落,期間歷經波折,包括政府將其規劃為公園預定地,引發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行動,至後期北市府指定寶藏巖為建物不得隨意變更的歷史聚落,將所有權收歸國有,決定在整修工程後讓原居民持續在此居住。
    本文原擬自藝術介入社區與社區營造的視角,探究寶藏巖社區,了解其空間活化的現況以及人文情感與記憶連結之關係與經營,惟研究過程中發現,寶藏巖聚落實質上並不具有社區營造之條件。寶藏巖今天成為共生聚落已為事實,因此本研究以既有現狀做一探討,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發現「藝術成為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保存的媒介」、「藝術村作為寶藏巖之發展策略,符合政府的文化觀光期待」、「聚落文化之保留與特殊空間紋理成為寶藏巖重要的資產」、「決策的執行必須大量溝通並提供居民參與的機會」、「非為藝術而藝術,具倫理的簡單生活實踐」。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first raised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1994. In 2008,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Taiwan Life Aesthetics Campaign Program" which was the first time the phrase” Art intervention” formally used in a government policy. Treasure Hill was an illegal self-build residence area in the past. It has been a tough time transferring from an illegal but naturally-formed settlement to the arts-residents-paragenesis settlement today.
    Originally, this study tended to understand the Treasure Hill through the views of art intervening into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trying to lear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space-repurpos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which associate by human emotions and memories. It turned out to find that the Treasure Hill settlement doesn’t have the conditions for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consequences which this study find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s are: “Art is the media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culture preservati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reasure Hill as an art village just hit the expectation of government wished for cultural tourism”,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s of the Treasure Hill would be the preservation for culture of settlement and the extraordinary composition of spatial texture there”, “Decisions making and practicing must be totally communicated in advance. Inhabitants should have chances to attend the decision making terms,” and “It’s not right about the saying “art for art’s sake”, art is the simple but ethic practice in life.”

    目 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 圖目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V 表目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 摘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I 第一章 緒  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第一節 研究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第二節 研究動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4 第二章 文獻探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第一節 寶藏巖爭議的面向_____________________7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第二節 Nick Wates和Charles Knevitt的社區建築運動_____16 第三節 Sherry Arnstein ─「公民參與階梯」__________21 第四節 藝術介入的案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第五節 小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____________________3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40 第三節 訪談對象與訪談綱要____________________44 第四章 探究寶藏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 第一節 歷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 第二節 聚落的去留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49 第三節 文化活動與藝術進駐____________________65 第五章 研究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0 第一節 藝術村內部的社區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81 第二節 藝居共生的營運機制____________________92 第三節 未來的寶藏巖共生聚落___________________10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後續議題____________________115 參考文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7 附錄 訪談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

    專書著作
    Kumar, Ranjit(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胡龍騰、潘中道譯)臺北市:學富文化。
    Nick Wates, Charles Knevitt(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謝慶達、林賢卿譯)臺北市:創興出版。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2009)。社區節慶與社區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昱人(2008)。臺南海安路藝術街。殘骸中尋找美麗新世界建立者。
    吳瑪俐(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臺北市:遠流。
    林文淇、吳方正主編(2009)。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夏學理(2011)。展演機構營運績效管理。臺北市:五南。
    翁誌聰主編(2011)。走過寶藏巖:口述歷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康旻杰主編(2005)。藝術 實驗 寶藏巖:GAPP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實錄。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
    陳其南(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陳賡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臺北:遠流出版。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臺北縣:遠足文化。
    橋仔頭文史協會(1997)。橋頭糖廠暨周邊環境的生態資源。高縣橋仔頭文史協會。
    謝臥龍、王雅各等(2004)。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論文資料
    于國華(2002)。「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化趨勢下的一種地方文化運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例蓉(2006)。公民、都市與文化藝術的使用:以高雄市為個案研究:2006 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論文 「公民、都市與文化藝術的使用:以高雄市為個案」,頁7。
    史宓(2000)。違建社區與財富累積—以臺北市寶藏巖為例。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住宅學會。
    林美容(1996)。臺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洪許真(2003)。民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態度之研究。臺北市: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頁25。.
    陳盈潔(1999)。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臺北市: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陳馥瑋(2003)。說一個剝皮寮的故事─分析崩解的都市保存論述。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
    黃靖超(2013)。藝居共生?藝術進入寶藏巖對居民生活世界影響之探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昱中(2007)。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與挑戰─以橋仔頭藝術村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瑤華(2012)。從城市文化規劃角度對藝術村群聚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臺北藝術進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期刊文章
    Sherry R. Arnstein, (1969, July).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IP Journal, p.216-224.
    王志弘(2012)。新文化治理體制與國家。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3,頁31-70。
    王婉嘉(2012)。剝皮重生?剝皮寮。臺灣光華雜誌,頁96。
    米復國、張至源(2012)。臺北萬華剝皮寮的街名及都市空間角色。臺北文獻,181,頁51-59。
    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報,30,頁131-148。
    張晴文(2011)。藝術介入空間行動做為「新類型」的藝術–其於藝術社會的定位探討。藝術論文集刊,16&17,頁63-78。
    游崴(2007)。寶藏巖改建爭議未息,部分藝術家持續抗爭中。典藏‧今藝術,172。頁86-87。
    劉益誠(2002)。從寶藏巖出發,然後我們回到城鄉所-從精神分析角度探討都市底層社區保衛運動下的專業自省。文化研究月報


    計畫與報告資料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陳其南計劃主持,蘇昭英、蔡季勳主編)
    呂秉怡、陳永龍(1988)。寶藏巖社區歷史變遷、空間的社會關係及社區的文化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都市計劃組報告。
    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2010)。寶藏巖公共藝術設置案 計畫說明會暨現勘 討論事項。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臺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2012)。臺南市後壁區土溝社區農村再生計畫。臺南:臺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1)。中正二九七號(永福)公園以聚落公園型態保留可行性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網路資料
    王宏舜、楊正敏(2007年1月31日)。北市寶藏巖拆遷 警民流血衝突。取自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王章凱(2012)。淺釋「社區總體營造」。取自為公智庫新聞議題2012網址: http://www.wisdomshare.com.tw/msg_info.php?id=153
    邱彥瑜(2013年2月11日)。【華光褪盡】違建:政府還不了的歷史債務。取自公視新聞議題中心網址: http://pnn.pts.org.tw/main/2013/02/11/%E3%80%90%E8%8F%AF%E5%85%89%E8%A4%AA%E7%9B%A1%E3%80%91%E6%8B%86%E9%99%A4%E9%81%95%E5%BB%BA%EF%BC%9A%E7%84%A1%E9%99%90%E5%BE%AA%E7%92%B0%E7%9A%84%E6%AD%B7%E5%8F%B2%E5%82%B5%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