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其發 Lai, Chi-Far |
---|---|
論文名稱: |
消逝與存在 一種逝去而殘存或再生的美感 Dying and Existence—A sence of beauty which remained from vanishment or survived from revivification. |
指導教授: | 莊連東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7 |
中文關鍵詞: | 水墨創作 、骷髏 、消逝 、存在 |
英文關鍵詞: | Chinese ink painting creation, skeleton, Dying(Vanishment), exist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3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消逝與存在的概念乃是建立在世間存有物的死與生、或無與有的循環轉化的現象之上,人們觀察體悟到所處時空中無論動與靜,此循環永不衰竭的運行著,並因此有了本能情感上的反應、心智思想上的變化,加上社會、文化、時代的氛圍影響,而產生了許多同中有異或異中存同的想法、歸納,甚至衍生了各式各樣的藝文創作。
本創作研究作的創作探討之題材乃是以單一圖像為主,在試圖檢視、討論此
圖像在社會文化上的種種象徵寓意或所傳達之訊息,並依此進行分析與歸納後,建立或加強圖像和「消逝與存在」此主要創作概念的連結或關聯,並進行「消逝與存在」創作概念的研究及探討。
消逝是一種不易感知但又劇烈的持續運動狀態,不易感知仍存有被感知的可
能,這並非是完全無感,此讓人聯想到世間似乎存有一股難測卻又不能否認的神祕力量,人們常以鬼神精怪稱之,此次繪畫創作即以怪誕鬼魅氛圍的形式來呈現,而鬼神畫像亦是中國水墨畫傳統之一,故在繪畫型態上能有所傳承,但亦非是完全模仿,而是融合創作者自身對所生存時空之體察轉化而來。
現今社會雖科技昌明,但這些詭譎怪誕陰翳之說從未因科學的灼灼光華而消
失於無形,反而因傳播技術的推波助瀾,讓這些魍魎形象因而更加鮮明生動,深入人心,畢竟,喜愛幻想是人的天性,這些陰翳鬼魅就憑藉著人類的幻想而生存延續,形象也隨著社會文化、人性情感之更迭狀態而有所變異。
在理論分析歸納之後,最終以顯露著消逝情感的骷髏鬼魅形象作品來呈現此
創作研究之成果。
The concepts of “ dying & existence” are built in the phenomena between birth and death, being andnothingnes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view and discuss the socio-cultural metaphors and messages from the single image; furthermore, to enhanc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mage and the artist’s big idea--“ dying and existence”.
Dying or Vanishment, a sustained state of motion, is not easy to perceive; neither is the mystery of spirits and phantoms, which represent the unpredictable strong power. The ghost is one the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rush paintings, and as a result, the artist’s cre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host painting and self-ob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Nowadays, although the developed technology is all around modern society, these grotesque fables havenever disappeared on account of the glory of science. Contrarily, the spiritual/demoniac images are even more vivid for individuals by the popularizing of mass media. The images become multiform from the variation of social culture and emotions of individuals.
After th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the theory, the result of the creative research is representedin the form of skeletions and ghosts that express the vanishing emotion.
中文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
石計生,《閱讀魅影 尋找後班雅明精神》,台北:群學,2007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1996年
石朝穎,《藝術哲學與美學的詮釋問題》,台北:人本自然文化,200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
老子,《道德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李明明 :《古典與象徵的界限 象徵主義畫家莫侯及其詩人寓意畫》,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韋一空,《之間 中西藝術賞析比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周振甫注,《文化雕龍注釋》,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
姜金元,《大象無形 老子美學思想與中國文學本體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10
姚卫群,《佛教思想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徐小躍,《禪與老莊》,台北市,揚智文化, 1994年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東大,1998年
莊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6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出版,1993
陳鼓應,《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陳懷恩,《圖像學》,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陸揚,《死亡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漢清,《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五南,2006
傅佩榮,《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台北市:天下遠見,2006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2002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台北:唐山,2009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2010年
楊國榮,《以道觀之 莊子哲學思想闡釋》,台北:水牛,2007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
張育英,《禪與藝術》,台北市:揚智文化, 1994年
葉怡君,《妖怪玩物誌》,台北:遠流,2006年
劉法民,《怪誕藝術美學》,北京:人民初版社,2005年
趙衛民,《老子的道》,台北:幼獅文化,1994
趙衛民,《莊子的道》,台北:文史哲,1997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台北:聯經,2010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 : 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韓叢耀,《圖像 一種符號學的再發現》,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關友惠,《敦煌裝飾圖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論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7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譯本
今道友信等 著,黃鄂 譯,《存在主義美學》,台北:結構群發行,1989
谷崎潤一郎 著,李尚霖 譯,《陰翳禮讚》,台北:臉譜,2009
村上隆 著,長安靜美 譯,《藝術戰鬥論》,台北市:大鴻藝術,2010年
Sarah Aimblet著,《藝用解剖全書》,台北:積木文化,2006年
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 譯註,《情色論》,台北市:聯經,2012
Walter Benjamin 著,林志明 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年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著,杜國清 譯,《惡之華》,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
Jean-luc chalunmeau著,陳英德、張彌彌 譯,《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台北:藝術家,2007
Arthur Danto著,鄧伯宸 譯,《美的濫用》,台北:立緒,2008
Mircea Eliade 著,楊素娥 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1
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 譯,《路標》,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1998
Leonard Koren 著,蔡美淑 譯,《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
Dermot Moran著,蔡錚雲 譯,《現像學導論》,台北:桂冠,2005年
Robert Muchembled著,張庭芳 譯,《魔鬼的歷史》,台北:五南,2006年
Stephen mulhall著,亓校盛 譯,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台北:五南,2012
Plato 著,楊絳 譯,《斐多》,台北:時報文化,2002
Marcel Proust 著,張小魯 譯,《追憶似水年華》,台北:聯經,1992年
Jean-Paul Sartre 著,陳宣良 等譯,《存在與虛無》,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
Monique Sicard著,《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視覺工廠》,台北:邊城出版,2005
Robert Sokolowski著,《現像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Wislawa Szymborska著,陳黎、張芬齡 譯,《辛波絲卡詩集》,台北:寶瓶文化,2011
William Shakespeare 著,卞之琳 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台北:貓頭鷹,2004
William Shakespeare 著,利文祺 譯,《暴風雨》,台北:波詩米亞,2009
Helen Westgeest著,曾長生、郭書瑄 譯,《禪與現代美術 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Christopher Woodward 著,張讓 譯,《人在廢墟》,台北市:邊城出版,2006
論文、期刊
朱素貞,〈波希繪畫的超現實特質研究〉,2003
張啟文,〈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2004
林怡君,〈怪誕的存有,優雅的死亡 湯姆斯.羅蘭森的《英國死亡之舞》〉,2006
謝明良,〈鬼子母在中國—從考古資料探索其圖像的起源與變遷〉,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7期,頁107—232,2009年
黃雅淳、李文琪,〈天道思想對古代文人傷感情調之影響初探〉,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頁167—197,2008年
莊申,〈羅聘與其鬼趣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集刊44卷第3期,頁403—434,1972年
劉紀蕙,〈台灣三零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中外文學34卷第3期,頁113—145,2005
福永光司、 邱敏捷、 邱敏捷,〈僧肇與老莊思想〉,正觀第26期,頁157—194,2003年
網路資料
◎羅聘 鬼趣圖 搜尋日期2012/7/8
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person/200801/30/t20080130_14411377_3.shtml
◎羅聘 作品 搜尋日期2012/7/8
http://www.douban.com/event/album/19523886/
◎記得人皆有一死 Memento Mori和人骨的象徵 搜尋日期2012/7/8
http://www.freemasons-freemasonry.com/skull-bones.html
◎古羅馬「食」的文化 搜尋日期2012/7/8
http://www.beniculturali.it/mibac/multimedia/MiBAC/minisiti/alimentazione/sezioni/etastorica/roma/index.html
◎骷髏幻戲解析 搜尋日期2012/7/8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quyantao.blog.china.com/201004/6187304.html
◎Guadalupe_Posada介紹 搜尋日期2012/7/8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C3%A9_Guadalupe_Posada
◎人骨的象徵 維基百科 搜尋日期2012/7/8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_skull_symbolism
◎死亡的藝術 維基百科 搜尋日期2012/7/8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s_moriendi
◎ 河鍋曉齋 作品 搜尋日期2012/7/8
http://www.muian.com/muian04/04kawanabe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