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雅琪 Ya-chi Wu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為例 |
指導教授: |
單文經
Shan, Wen-J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2 |
中文關鍵詞: |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教學專業知識 、童軍教育 、個案研究 、學科教學知識 、教學推理行動 |
英文關鍵詞: |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scout education, case study,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edagogical reasoning and 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6 下載:9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之教學專業知識內涵。實際進入教育現場中,以一名任教於國中之童軍教育專長的綜合活動領域教師為個案研究對象。透過觀察及訪談等質性研究方式,探討個案教師在從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時的教學專業知識。
根據文獻探討,質性研究資料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之教學專業知識應包括最能展現學科教學特色之「學科教學知識」,與展現教師工作專業性之「一般教學知識」兩大內涵。
其中個案教師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學科教學知識」,在展現跨學科領域的「綜合」精神、幫助學生進行理論與實用的聯結、及童軍教師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具領導優勢等教學信念影響下,呈現出以能力指標為基礎、生活化的課程內容並結合童軍特色的課程內涵。在教學上以著重「實做活動」、多元化的評量方式及運用「小隊制度」之童軍教學方式,呈現出綜合活動課程的特色。
而個案教師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時的推理及行動過程有教學前的理解、轉換;教學中的教導、評量;教學後的省思、新理解等階段。
影響個案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來源則有:師範大學教育的養成、主動積極參與的多元社團經驗、持續的童軍服務活動、參與進修研習、與教學同儕的觀摩學習、和上網收集資料、看書、多元吸收資訊…的自我成長模式,深具實務經驗的知識特色。
最末根據前述研究發現,針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學校單位、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及後續研究,分別提出進一步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By entering practically educational circumstances, the researcher took a subject who is a scout education expert teacher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for case study.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such as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data analysis, several concluding mark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fall into the following two categorie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which most represents characteristic of course teaching and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which teacher’s specialized fields are exhibi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n course content include “integrative” spirits across multi-subject courses, establ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ies and real situations for students, and advantage in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for scout education teachers. After that, the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result in the course representation, which is based on ability indicators, living course contents, and integrated into characteristics of scout education. For the duration of instruction, the teacher focuses on practical activities, diversified grad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patrol system to display the features of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While the teacher proceeding with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pedagogical reasoning and actions include several stages: comprehe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e-teaching,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while teaching, as well as reflection and new comprehensions of post-teach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or a teacher’s instruction come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of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clubs, sustained scout service activities, pursuing further education, learning from fellow teachers by exchanging views, obtaining knowledge from internet, books, and various sources. The above mentioned activities would enrich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integrative activity courses teachers, junior high school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s of teachers training.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九年一貫翰林版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研習手冊。(2001)。臺南:翰林。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淑俐(1996)。觀察的方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179-199。台北:師大書苑。
王雪萍(2003)。一位資深國小語文科教師教學實際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博成(2002)。國小教師生活課程實際知識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鳳仙(2001)。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司琦(1997)。課程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奉儒等譯(2001)。Robert C. B. & Sari K. B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國清(2002)。偏遠國小高年級實施STS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義男(2001)。綜合活動的教育理想與教師素質之探討。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於2001年十一月三、四日主辦之「2001年『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習資料。
李義男(2002)。經驗學習之綜合理論。課堂講義,未出版。
李曉萱(200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駱遜(2001)。綜合活動教學的探究與省思。九年一貫SMART。臺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何英奇(2001)。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380-396。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出版。
吳美嬌(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美靜(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臺北:水牛。
呂淑媛(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余紫瑛 (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宜靜(1999)。高職經濟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探究—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美玲(2000)。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思道(2003)。國民中學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接受度及執行時的困難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進材(2000)。從課程改革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99-119。高雄:復文。
林碧雲(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中對課程統整的另類思考。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社會科學教育學系主辦之「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臺北。
林曉雯(1994)。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詮釋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寶山(1997)。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繡子(2003)。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池叔樺(2001)。國小低年級教師綜合活動課程的實務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憶惠(2002)。國小級任教師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祝瑛(2003,9月13日)。教改會議談當局觀點?論基層需求!--談弱勢教育、高教品質、12年國教,不如檢討十年教改或才執行完畢的五年教改。聯合報 ,A15版民意論壇。
周淑卿(2002)。九年一貫課程之課程統整設計與問題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81-97。高雄:復文。
周鳳琪 (2001)。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顯忠(2003)。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決定歷程之研究--以以一所國小活動課程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久賢(2001)。綜合活動統整課程與教學策略。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397-415。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出版。
姜文閔 譯,John Dewey 著(1995)。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姜文閔(1988)。杜威和實用主義教育學說評介。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侯昕辰(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方案評鑑規準建構歷程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施紅朱主編(2003)。國民中學綜合活動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南:南一書局。
施紅朱主編(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教師手冊第二冊。臺南:南一書局。
高強華(1997)。技能領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267-285。台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1997)。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91-308。台北:師大書苑。
高廣孚(1984)。杜威教育思想。臺北:水牛。
孫淑芬(2003)。國民中學公民教育經濟類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
郭倩汝(2002)。一年級生活課程實施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標準。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研究,26,4-18。
湯梅英(2000)。實踐參與、體驗意義—綜合活動領域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74,51-60。
黃政傑(1994)。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6)。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
黃瑞琴、張翠娥(1991)。幼兒教師教學的實際知識。台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1--25。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主辦。
黃增川(2002)。舞獅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瓈葳(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構。刊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下冊,258-274。
黃譯瑩(2001)。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原理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9,215-251。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綜合活動課程、人:彼此的關係與挑戰。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92年10月15日舉辦: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國中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資訊種子教師培訓計畫研習資料。未出版。(專題資料詳參: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臺北:巨流。)
曾文龍(2003)。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程仁慧(2003)。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君健(2002)。從童軍教育到綜合活動。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會務簡訊,44,6-7。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學富文化。
陳桂蘭(2002)。一位資深環境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探索。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惠娟(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麗穎(2002)。特殊教育實習教師實務知識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于釧(2000)。認識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習資訊,17卷(6),25-31。臺北三峽: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發行。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2000)。統整課程教學單元的設計。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188-21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出版。
齊力(2004)。質性研究方法概論。 2004年8月18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speech/930625/1。
張文嘉(2002)。高中音樂教師專業知能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世忠(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家芳(2000)。教師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認識臺灣」課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惠昭(1999)。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瑜弦(2001)。專家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一位英文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斯雲(2003)。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效果之試探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雯雯、廖年淼(2002)。提升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探討。中等教育,53(6),56-65。
詹于倩(2001)。國民中學試辦綜合活動課程之研究--以三民國中課程試辦歷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月瞻(2002)。國小英語教師知識對教學歷程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保田(1987)。調查研究法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蔡彩霞(2003)。符合綜合活動理念的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三學生建構生命意義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韶珊(2003)。高中國文科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實踐「仁」的意涵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2),128-138。
鄭同僚(2004)。質性研究概論研討大綱。2004年8月18日,取自
http://www2.nccu.edu.tw/~s00/news/master/%BD%E8%A9%CA%AC%E3%A8s%B7%A7%BD%D7.pdf。
賴秀芬(2003)。國中英語專家教師實務知識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顏妙桂(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與實施策略。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362-379。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出版。
謝秀月(2001)。國小自然教師科學教學實踐知識與科學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美蓮主編(1999)。國民中學童軍教育教師手冊第三冊學年本。臺北:水牛。
謝建國(2000)。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寶梅(1996)。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的教學思考及教學行動之比較研究。臺北:五南。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討。高雄:光復。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9--22。
簡婉娟(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治平(2002)。國中生物教師資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34。
外文部分
Beane, J. A.(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razee , E.N., & Capelluti, J.(1995). Dissolving boundaries : Toward and integrative curriculum. (ERIC ED 397 982)
Carter, K. (1990) .Teachers’ knowledgw and learning to teach. In W.R.
Houston & J. Sikula (Eds.)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pp.291-310).New York : MacMilllan.
Clandinin, D. J. (1986). Classroom practice-teacher images in action. PA:the Falmer Press.
Elbaz, F. (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New York: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Evertson, C. M., & Green, J. L. (1986). Observation as inquiry and method,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pp.162-213).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Fernandez-Balboa, J. M., & Stiehl, S.(1995). The generic nature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mong college professor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1(3), 293-306.
Forgarty, R. (1991). The mindful school : How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a. Palatine, IL : Skylight Publishing, Inc.
Ghaye, A. & Ghaye, K.(1998).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critical
reflective practice. London: David Fulton.
Good, C.V.(1959).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McGraw-Hill.
Gass, M. A. (1990). Transfer of le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uon. In J.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 199-207).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rossman, P. L. (1994). Teachers’knowledge.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pp. 6117-6122). Oxford:Pergamon Press.
Grossman, P. L. , & Richert, A. E. (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1),63-69.
Hashweh, M. Z. (1987). Effect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of biology and physic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3(2), 109-120.
Hopkins, D., & Putman, R. (1998). Personal growth through adventure.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Jocobs, H. H.(Ed.)(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 ASCD.
Kolb ,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Z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Leinhardt, G., & Smith, D. (1985). Expertise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3), 247-271.
Marks, R. (1990).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rom a mathematical case to a modified concep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3), 3-11.
Merriam,S.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berts, P. L., & Kellough, R. D. (2000). A guide for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themayic units(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ing :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 15(2), 4-14.
Shulman,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1-23.
Stake, R. E.(1995).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 Sage.
Tamir, P. (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7(3), 263-268.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 (1987). “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 Calderhead(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pp. 104-124).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Yin, R. K.(1993).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 Sage.
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