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錫卿 Chen, Hsi-Chin |
---|---|
論文名稱: |
應用主題式教學對提升國中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表達能力之成效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Thematic Teaching Approach on Expression 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佘永吉
Sher, Yung-Ji |
口試委員: | 杞昭安 佘永吉 趙本強 |
口試日期: | 2021/10/2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主題式教學 、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 、智能障礙學生 、表達能力 、特殊學習需求 |
研究方法: | 實驗設計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84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9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常需藉助特殊課程以及教材教法上的調整,以符合其特殊之學習需求。本研究以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的三名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溝通表達訓練課程中,應用主題式教學方案介入課程後,對於提升表達能力的成效。研究方法是採單一受試法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依據受試者在基線期的評量表現,分別進行五至十一個單元,每單元五十分鐘之主題式教學課程介入,並藉由臉書社團平臺進行評量,以蒐集三名受試對象在各實驗階段之語言樣本資料,再以視覺分析法以及C統計分析結果,以瞭解在主題式教學課程介入之後對於表達能力的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主題式教學課程介入後,對於三名受試者在表達能力之總句數,以視覺分析法分析結果,其中二名具有立即學習成效,但有一名未具有立即學習成效,且三名在C統計分析均未達顯著的統計水準;而在撤除介入後的六週,三名受試者以視覺分析法以及C統計分析結果均具有維持成效。此外,對於三名受試者在表達能力之平均句長,以視覺分析法分析結果,其中二名具有立即學習成效,但有一名未具有立即學習成效,且三名在C統計分析均未達顯著的統計水準;然而在撤除介入後的六週,三名受試者以視覺分析法以及C統計分析結果均具有維持成效。
最後,依據研究的結果與討論所得,提出對於未來在研究對象、與研究領域方面的研究建議;此外,也提出包含:在教學單元的規劃、在教學內容及活動設計、在教學時間的規劃、對於學生身心狀況之掌控、以及電腦等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之運用等方面的實務教學建議。提供未來在相關主題式教學,對於國中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研究及教學之參考。
Teaching of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often needs to use special courses and adjustments in teaching materials to comply with their special learning needs. In this research, thre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room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enhancing expression capabilitie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matic teaching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training courses. A single-subject research method for multiple baseline across subjects design was used.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s evaluation in the baseline period , 5 to 11units, 50-minutes per unit of thematic teaching approach were intervened. And by the Facebook Platform to collect and elucidate the language samples of three students in each experimental stage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visual analysis and Tryon’s C statistic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thematic teaching approach on expression 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study found that , after using thematic teaching approach intervened. In two of the three subjects, there were immediate effects on the total sentence of expression ability using the visual analysi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standards on the total sentence of expression ability with the Tryon’s C statistics method.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immediate effects on the total sentence of expression ability using the visual analysis and Tryon’s C statistics method in the other one subject. And there were maintenance effects on the total sentence of the three subjects’ expression ability 6 weeks after removal of the intervention. Moreover, in two of the three subjects, there were immediate effects on the average statement length of expression ability using the visual analysi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standards on the average statement length of expression ability with the Tryon’s C statistics method.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immediate effects on the average statement length of expression ability using the visual analysis and Tryon’s C statistics method in the other one subject. However, in all the three subjects, there were maintenance effects on the average statement length of expression ability 6 weeks after removal of the interven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nd the discussion propos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fields. In addition, it also proposes practice teaching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planning in teaching units, design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activity, planning in teaching time, full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assistance tools such as computers. Provide reference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the future in thematic teaching on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room.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禮菁(2017):主題統整教學對不同性別國中生的電腦學習態度與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丹芸(2015):雲林縣國中特教學生臉書使用行為於人際關係發展與學習動機之探討(未出版)。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王馨佾、崔夢萍 (2014):多媒體教材與觸控螢幕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語文學習之影響。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9,17-38。
丘華殷(2007):結合網路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江婉如(2017):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縣。
余欣如(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語言教學對智能障礙兒童口語表達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佳慧(2021):主題式教學法對提升國小學童英語聽力及口說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矞雲(2006):臺北市某國小三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主題式教學設計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立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翌瑛(2017):在主題教學中提升低參與度幼兒學習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宋宛穎(2012):多媒體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口語敘事之成效(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佳宜(2012):國中特教教師透過主題式教學提升智能障礙學生購物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李宜臻、邱佳椿(2004):主題式生態課程的教學—運用在智能障礙的孩子。特殊教育季刊,93,28-33。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教育部法規查詢系統。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87&KeyWordHL
阮氏玄(2017):運用活動本位AAC介入方案對提升智能障礙幼童溝通能力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日新(2013):看圖說話教學提升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玉霞(2012):語言樣本分析法。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學。臺北市 : 五南。
林妙香(2011):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對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佳蓉(2012):華語學齡兒童溝通及語言能力測驗:語句結構分測驗之編製(未出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語言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東清(2008):資訊管理:e 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臺北:智勝文化公司。
林茂欽、林大豐(2005):網路學習社群在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大專體育,77,57-62。
林郁瑩(2015):大學生在英語聽力課使用臉書社團之觀感研究(未出版)。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林桂英(2009):自然情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自發性溝通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寶貴(2002):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五南。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學生的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邱雅姿(2015):鷹架教學結合圖像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凃婉誼(2010):休閒活動課程對提升國中資源班學生自我決策能力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姚佳君(2005):改善兒童語言障礙之簡易音樂治療活動。國教輔導月刊,44(6),47-51。
姚書璇(2010):以實驗研究法進行運用社群網站輔助合作學習之成效與動機研究-以傳播史課程為例(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施吉忠(2008):主題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能源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乃文(2018):國小主題式學習自造教育的行動研究:以環境教育為例(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世彗、藍瑋琛(2011):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五版)。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20):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TESEC國教專業社群網 (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生活課程。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header
粘玉芳(2007):不同閱讀障礙類型兒童與普通兒童口語敘事表現之比較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許天威、許享良、張勝成 (2008):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五南。
許忠信(2002):生活化主題式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郭蕙僑(2009):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之語言層面與錯誤類型分析(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玉婷、陳林芳(2012):主題式的互動性視訊化教材之設計與評估。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報,31,247-259。
陳如慧(2014):幼兒在主題課程中的數學經驗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彤(2021):增強式情境化教學搭配ipad有聲溝通板對國小三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表達之探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亭吟(2013):國中特殊教育學生使用Facebook在網路學習社群應用之知覺價值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愛治(2007):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鈕文英、吳裕益(2015):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臺北:心理。
黃立瑜(2014):兒童小說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對六年級學生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志雄(2001):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黃瑜甄 (2009):主題式活動課程在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生物科技解決養豬的環保問題為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瑞珍(1996):評量語言能力的方法。國小特殊教育,20,21-31。
楊淇育、于富雲 (2015):臉書社團功能在技職體系回流教育應用之研究:使用者觀感與線上行為之分析。臺北: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
萬云云(2005):多元智能主題式教學在高中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廖文姬(2013):運用Facebook協助高中生生物科技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廖裕軒(2012):Facebook的潛在教育價值及應用探討(未出版)。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維基百科(2016):Facebook。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維基百科(2016):Web2.0。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Web_2.0
歐真真 (2011):電子輔助溝通系統教學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與行為之介入成效(未出版)。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歐鴻儒(2015):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智能障礙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蔡昆瀛(2001):綜論幼兒認知發展遲緩。載於楊坤堂(主編),特殊教育二三事(119-138 頁)。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蔡昆瀛、戴佑祝與陳佳宜 (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成效研究文獻之後設分析。國小特殊教育,49,41-52。
蔡耀德(2004):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教學之成效評鑑-以一所初級資訊種子學校為例(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鄭曜萱(2017):國小低年級主題式經典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錡寶香(2009):特殊需求兒童的語言學習問題與語言教學。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簡薀宜(2007):單一嘗試教學法應用在增進國中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互動性語言行為之探討(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羅秀惠(2009):合作學習對融合班智能障礙兒童語用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rden,Owen (2012):“ …If we were cavemen we’d be fine”:Facebook as a catalyst for critical literacy learning by dyslexic sixth-form students. Literacy Volume 46 Number 3 November 2012.
Facebook.com(2016):Facebook使用說明。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help/Funderstanding.com(2011):Thematic instr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funderstanding.com/educators/thematic-instruction
Qiyun Wang, Huay Lit Woo, Choon Lang Quek, Yuqin Yang & Mei Liu (2012):Using the Facebook group as a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n exploratory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 43 No 3, 2012 428–438.
Yu, A. Y., Tian, S. W., Vogel, D., & Kwok, R. C. (2010): Can learning be virtually boosted?: An investigation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impacts.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1494-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