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泰益 Tai-I,Huang |
---|---|
論文名稱: |
雙槓Bhavsar動作運動學之個案研究-以高裕宸選手為例 Parallel bars Bhavsar kinematics case study -an example of Kao Yu Chen |
指導教授: |
俞智贏
Yu, Chih-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9 |
中文關鍵詞: | 雙槓 |
英文關鍵詞: | Parallel bars, Tippelt, Bhavsa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2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本旨在Bhavsar動作的運動技術特徵及運動學參數之差異。方法:本研究以一部Redlake攝影機(頻率250Hz,快門為1/500sec)拍攝一名台灣師大選手所實施之Bhavsar動作的2D影像,並進行影像數位化及運動學分析,以了解影響完成Bhavsar動作之重要因素,以作為教練與選手進行訓練時的參考依據。結果:一、受試者在實施Bhavsar時,最高分動作在壓肩留腳位置之重心下壓、頂肩踩腳位置肩角伸展速度及重心最高點位置踝關節水平速度和重心水平速度較最低分動作快。二、成功組與失敗組動作僅在重心最高點位置時,踝關節水平速度達顯著差異,其餘參數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在壓肩留腳位置強調重心下壓,藉以儲藏肌肉中的彈性位能,並且在脫放手位置肩關節迅速拉開向上,同時踝關節反制向下踩地,形成與原本方向相反的翻轉,並順勢的進行快速擺越為此動作成功的重要關鍵及練習重點。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technical feature and the kinematics parameter. Method: A Redlake cameras (frequency of 250Hz, the shutter is 1/500sec) take a player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Bhavsar action of 2D images, and make digital imaging and motion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completion of Bhavsar action important factor, as coaches and players during a training reference. Result: 1. Subjec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havsar, the highest score move center of gravity vertical speed of in the second position, and shoulder angle extension rate in the fourth position, and ankle joint level speed and center of gravity level speed in the sixth position fast then the lowest score move. 2. Successful group and defeat group movement when center of gravity peak position, the ankle joint level speed reache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ther parameter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In second position stress press center of gravity position down to stored the elastic potential energy in muscle, in fifth position, shoulder quickly pulled up, and ankle while stepping down to opposite the direction and overturned of the original formation, the more quick swing the key to success for this action.
一、中文部分
丁勵勤、楊興權(2000)。雙槓正吊前擺上分腿後切成手倒立動作的運動學分析。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4(3),54-57。
方雩(1996)。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發展趨勢之研究。北體學報,5期,203-223。
王長青、藍慶霞、藍濤(2008)。男子國際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評述。中國體育科技1,90-92。
戈炳珠(1982a)。雙槓向前懸垂大擺動作初探。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42-51。
戈炳珠(1982b)。兩種不同的雙槓懸垂大擺前擺上技術的比較。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41-43。
申閔中(2004)。男子單槓Kolman動作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宋雅偉、錢競光、葉強(2007)。江蘇運動員劉鼎赫單槓直體特卡切夫騰越的運動學分析。體育科研1,72-74。
林寶君、楊明、高婉娜(1996)。淺談雙槓手倒立大擺落下前振上成支撐的技術及教學訓練方法。沈陽體育學院學報4,48-50。
胡建國,魏旭波,孫偉(2007)。新規則下雙槓動作編排的最優化探討。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1(2),80-84。
國際體操聯盟男子體操委員會(1997)。國際體操評分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委員會。
國際體操聯盟男子體操委員會(2001)。國際體操評分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委員會。
國際體操聯盟男子體操委員會(2005)。國際體操評分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委員會。
國際體操聯盟男子體操委員會(2006)。國際體操評分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委員會。
國際體操聯盟男子體操委員會(2009)。國際體操評分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體操委員會。
唐云霞、耿建民、高輝(2006)。2006版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的變化及競技性展望分析。湖北體育科技20(6),685-687。
唐尚智、錢競光(1989)。單槓“特卡切夫”騰越動作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以“蓋浪鞭打”技術完成直體“特卡切夫”動作探討。體育與科學2,27-29。
高琪(2004)。雙槓動作技術的演進及發展趨勢。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4(4),84-86。
俞智贏、林清和(1999)。國際男子體操評分規則發展演變之分析。1999海峽兩岸大專院校體育體育研討會報告書(頁317-323)。高雄縣。
俞智贏(1999):男子體操起評分及加分技能動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俞智贏(2006)。從新規則的修訂探討男子體操訓練方法的因應。中華民國體育季刊,20(2),85-91。
張宏文(1996):1994年世界盃體操賽與民國83年臺灣區運動會體操男子單槓決賽自選動作技術之分析與比較。藝術學報59,291-326頁。
張宏文、吳森琛、賴高司(2005)。析論雙槓技術特性與發展趨勢。藝術學報77,189-199頁。
陳銘堯(1998)。中華民國體操協會參加1998亞運會報告書。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總會。
薄雲霄、高健、陸恩淳、李維波、任洪(1992)。中國優勢競技項目制勝規律。北京市:人民體育。
彭宏濤(2003)。中外優秀運動員雙槓整套動作的發展與比較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6(6),846-848。
彭宏濤、胡紅梅、黃健(2002)。雙槓整套動作的內容、結構及發展。體育學刊9(1),107-110。
陳守恭、陳茂春、陳又新(1982)。對雙槓成套編排的幾點看法。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75-77+90。
楊金田、王向東、楊銀田、魏文儀、付麗敏、王潔(2006)。肖欽滕海濱單槓特卡切夫騰越動作技術的運動學比較。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2,75-77。
廖潔瑩、沈茂金、孟憲林(2003)。從釜山亞運會看世界雙槓技術發展的趨勢。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3(3),78-80。
潘登、孟憲林(2009)。北京奧運周期世界男子雙槓比賽特點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3(3),96-100。
劉泰來、王景元(1983)。雙槓向後大迴環類型的動作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4,26-34。
歐文勤、錢飈(1992)。三種類型特卡切夫的運動學比較分析。中國體育科技28(5),9-17。
錢競光、周力行(1989)。單槓“特卡切夫”騰越動作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四)——振浪技術。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54-58。
簡偉全(2002)。2001年世界盃體操賽中雙槓單項決賽動作編配。師大體育,46,6-10。
簡偉全(2003)。雙槓大迴環團身後空翻二周成掛臂(Belle)之運動學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謝良云、李文壽、呂兆乾(1994)。體操單槓前擺後騰越類高難度動作技術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0(23),
30-34+78+79。
韓華、徐剛、葉厚岭(2003)。當今世界男子雙槓技術發展新動向分析。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4(3),51-53。
體操編輯委員會(1999)。體操大辭典。中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蔡亨、王建邦(2000) 國內選手單槓「特卡切夫」動作之技術分析。體育學報,28,293-304
二、英文部分
Takei、Nohara、&Kamimura(1992)Techniques used by elite gymnasts in the 1992 Olympic compulsory dismount from the horizontal b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 8(3), 207-232
Zar, J. H. (1999). Biostatistical Analysis (4th ed.). 145-155,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