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伶
論文名稱: 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有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自我概念政治態度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現況,以做為公民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以台北縣高中職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取樣法,計抽取八所學校,16個班級,共625名學生為有效樣本。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台北縣高中職學生之性別、年級、家長管教方式、學校類別、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等個人、家庭、學校因素不同的學生,在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的差異情形。其中自我概念包括:一般學業自我概念、語文自我概念、數理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同性同儕自我概念、異性同儕自我概念、父母關係、情緒自我概念、體能自我概念及外表自我概念十個向度;政治態度包括:政治信任感、政治疏離感、民主態度、公民責任感及政治效能感五個分量表。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社會化量表」、邱皓政教授編製之「多元自我概念量表」及研究者蒐集相關的有效問卷,改編成「政治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分別採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法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傾向於正向。其中在「一般自我概念」、「同性同儕自我概念」及「情緒自我概念」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3.83、3.70、3.70);而在「語文自我概念」及「數理自我概念」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不理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2.98、2.92)。
    二、不同性別、年級的高中職學生其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三、高中學生與高職學生之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且高中學生之自我概念優於高職學生。
    四、家長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與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即家長管教方式愈民主、同儕關係愈密切及教師領導方式愈民主,自我概念愈佳。
    五、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政治態度傾向於積極、正向。其中在「公民責任感」、「民主態度」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佳(題平均分數分別為4.00、3.94);而在「政治信任感」的態度反應上,表現較不理想(題平均分數為2.81)。
    六、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女生之政治態度較男生積極。
    七、不同年級的高中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一年級之政治態度較二年級積極。
    八、高中學生與高職學生之政治態度有顯著差異,且高中學生之政治態度較高職學生積極。
    九、家長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教師領導方式與政治態度呈顯著正相關,即家長管教方式愈民主、同儕關係愈密切及教師領導方式愈民主,政治態度愈積極。
    十、台北縣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呈顯著正相關,表示自我概念愈佳其政治態度也愈積極。
    十一、以政治態度為效標變項時,「教師領導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及「家長管教方式」等四個變項,有顯著預測力。

    依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 父母採用民主的家庭管教方式,主動關心子女,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讓子女能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

    二、 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以促進學生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學習與人相處之道。
    三、 教師在教學過程讓學生有表達意見的機會,鼓勵獨立思考,決定教學活動時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建立教室規範時,讓學生參與規範的制定;亦即以學生為導向的管理模式。
    四、培養學生正向的自我概念以增進其政治參與態度。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4 第三節 研究範團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理論..……………………………………10 第二節 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25 第三節 政治態度的理論..…………………………………..29 第四節 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 ……………………….………46 第五節 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之相關性………………………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61 第四節 實施程序……………………………………………..78 第五節 資料處理……………………………………………..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之現況分析…………...81 第二節 台北縣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現況分析……………93 第三節 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之相關…..102 第四節 影響台北縣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因素之探討…….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10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114 貳、 英文部分……………………………………………………….121 附錄 附錄一、 社會化量表預試題目之三種項目分析結果…………….127 附錄二、 政治態度量表預試題目之三種項目分析結果………….128 附錄三、 本研究之正式問卷……………………………………….130 附錄四、 施測說明…………………………..…………………….135 附錄五、 自我概念同意書………………………………………… 136

    壹、 中文部分
    王清龍(1992):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的預測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嫻(1999): 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方俊明(1993):認知心理學與人格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
    田秀萍(1987):接觸大眾媒介行為與政治社會化關聯性之研究-以政大學生政治容忍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之瑜(1999):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炳倫(1985):參與、開放、互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朱雲漢(1979):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堅章譯(1990):參與和民主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伍至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 霖(1985):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學校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79):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麗卿(1989):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政(1997):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國教世紀,176,pp.19-26。
    李文政(1999):政治社會學的理論探討。社會科教育學報,2,pp.127-147。
    李弘善譯(2000):自主的課堂。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金香(197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俊瑤(2003):國民小學教師政治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 (1993):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嘉誠(1980):台北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嘉誠(1985):政治心理與政治行為。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瑞欽(1983):參與即享受。訓育研究,22(2),p.17。
    林邦傑(1986):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正昇科學教育社。
    林以正(1995):人際與自我。學生輔導,36,pp.46-51。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易君博(1980):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邱皓政(1997):態度測量與心理測驗發展與檢驗的新趨勢-結構方程模式(Stur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應用。世新大學學報,7,pp.61-95。
    邱皓政(1998):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分化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128-002。
    邱皓政(2000):從小我到大我: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個人認同與社會認同的發展。華人心理學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南港。
    邱皓政(2003a):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pp.85-131。
    邱皓政(2003b):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育仁(1997):認識政治。台北:台灣書店。
    周愫嫻(2001):誰能幫助青少年度過青春期?性別、生理變化和社會文化因素對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影響。國民教育,41(6),pp.49-66。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及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
    段盛華(1988):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錚蓉(1992):高中僑生與本地生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比較暨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若和(1992):自我概念的發展。國教之聲,26(2),pp.41-45。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pp.91-134。
    洪泉湖(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洪聖陽(2002):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二):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書局。
    袁頌西(1972):家庭權威模式、教養方式與兒童之政治功效意識。思與言,10(4),pp.35-55。
    袁頌西(1974):我國家庭政治社會化與少年政治功效意識之研究(上、下)。思與言,第11卷5、6期,pp.1-12,pp.22-29。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pp.11-23。
    范靖惠(1997):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起華(1981):政治社會學。台北:正中書局。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局。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彥(1977):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忠慶(1980):假期青年自強活動對大學生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俊(1982):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鴻瑜(1987):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陳鴻瑜(1991):政治文化。台北:桂冠圖書。
    陳秋燕(1994):北高兩市國中學生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昺麟(1995):國中教育的選擇和社會化功能與學生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現義(2002):國小學童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1983):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社。
    彭瀧森(1985):國中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明垣(1985)。高雄市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秀雄(1993):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王錦雀(1997):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道德科為例。八十六年度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
    傅曉芬(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家庭與學童的政治學習。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佳文(2001):台灣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辜淑琴(1985):社會化機構對政治態度形成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松山區公民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明(1983):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景裕(199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曾欣儀(2001):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政治態度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秀紅(1973):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董秀蘭(1998):政治教育的抉擇-為什麼?教什麼?。八十七年度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楊國樞(1984):當前大專青年的價值觀念與思想態度。載於楊國樞主編:大學生的心態與行為。台北:黎明出版社。
    楊國樞等(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楊志賢(2000):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宏光(1998):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強(1987):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添富(1989):一個政治參與態度量表的結構分析。中等教育,40(5),pp.60-69。
    廖添富(1993):個人政治功效意識、政治參與態度與家庭社會化變項之關係。公民訓育學報,3,pp.105-123。
    廖添富(1994):我國大專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廖添富(1996):高中生自我觀念,現代公民性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4-2421-H-003-002。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對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蕭揚基(2000):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及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印。
    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瑞澤(1980):社會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蔡璧煌(1995):班級氣氛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
    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佑星(1985):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琳(1995):自我觀念與法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秋霞(1998):國中教室氣氛與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高雄市國民中學之實証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梅玉(1996):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 英文部分
    Allport, G.W.(1935)."Attitude" in C. Murchison(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ester,Mass:Cland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 A.&Verba, Sidney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ik,J.M.(1994).The effects of enive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on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Korean students (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Georgia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9520811.
    Bell, Daniel, et al.(1995).Towards liberal Democracy in Pacific Asia. N.Y.:St. Martin’s Press.
    Buhrmester D.(1990). 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61, pp.1101-1111.
    Combs,A.W.(1981).Some observations on self-concept research and theory. Self Concep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Ballinger Public Company.
    Conway, M.M.(1981).New Media in Children’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5. pp.23-57.
    Dekovic、,M.& Meeus W.(1997).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adolecents、 self-concept. Journal of Adolscence,20,pp.163-176.
    Ehman,L.H.(1980).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in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ces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 pp.99-119.
    Easton,D.& Dennis,J.(1969).Children in the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McGraw-Hill.
    Festinger,L.,(1957).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dford Calif: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ud, S.(1925). The ego and the id. London:Hogarth.
    Greenstein, F. I.(1967).Child and politic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Greenstein, F.I.(1968a).”Political Socialization”,in D.L.Sills.et al.(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1.14,(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p.552.
    Greenstein, F.I.(1968b). The Need for Systematic Inquiry into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Introduction and verview.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3, pp.1-14.
    Green,Bert F.(1962).”Attitude Measurement”,in Garoner Lindzey,(ed.),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Taipei: Reprint ,pp.324-360.
    Heider,Fritz,(1946).” Attitudes and Congitiv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Vo1.XXI,pp.102-114.
    Hess,R.D. & Torney,J.V.(1967).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N.Y.:Anchor Books.Dobuleday & Company,Inc.
    Ichilov,O.(1991).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Schooling
    Effects Among Israeli Adolescent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5(3),pp.430-446.
    Jaros,D.(1973).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N.Y.:Praeger Publishers .
    Jennings, M.K.& Neimi,R.G.(1974).The Political Character
    Of Adolesc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ennifer A.O Dea & Abraham S.(1999).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body weight,gender,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Adolescence,34,pp.69-80.
    Kennth P. Langton,(1969).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4-5.
    Key,V.O.(1961).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 Democracy,(N.Y.:Alfred A.Knopt),p.316.
    Laplant,J.T.(1998).Political learning in adolescence :a survey of politicalawareness and attitudes o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heartland.(doctor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Digital dissertations,AAT9828785.
    Lasswell,H.(1971).”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W.Schramm & D.F. Roberts (eds.),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Rev.,ed.),P.85.
    Likert, R.(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No.140.
    Marsh,H.W.(1990).A multidimensional,hierarchical self-concept:The Marsh/Shavelson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pp.623-636.
    Mead, G.H.(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U. of Chicago Press.
    Michael,W.B.,&Smith,R.A.(1976).Th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ree forms of a self-concept measure emphasizing school-related activities.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8,pp.527-535.
    Newcomb,Theodore M.(1953).”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ve Acts”, Psychological Rrview, Vo1.LX. pp.393-404.
    Nie,N.H.,Verba,S.,&Kim,J.O.(1974),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Life Cycle. Comparative Politics. 6,pp.319-340.
    Oskamp,S.(1977).Attitude and opinion. Englewood Cliffs ,
    N.J.:Prentice-Hall.
    Rafaledes,M.&Hoy W.K.(1971),Student Sence of Alienation and Pupil Control Orientations of High Schools. High School Journal,55, pp.101-111.
    Rokeach,Milton,(1968).”Attitude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Vol.1,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pp.449-466.
    Rosenberg,M.(1989).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Commecticut: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Savin-Williams R.C.&Demo A.H.(1984).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atability in adolescent self-concept.Development Psychology,20,pp.1100-1110.
    Shavelson,R.J.,Bolus,R.,&Keesling,J.W.(1983).Self-concept: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method. New Direction for Testing and Measurement,7, pp.25-43.
    Shavelson,R.J.,Hubner,J.,&Stanton,G.C.(1976).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46,pp.407-441.
    Sear,D.D.(1975).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Polby (Eds.),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Vo1.II.Mas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pp.128-131.
    Sigel, R.S.(1965).”Assumptions about the Learning of Political Valu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Vol.361.
    Sullivan, H.S.(1953).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 NY:Norton E.
    Symonds, P.M.(1951). The Ego and the Self. NY:Appleton-Century-Crafts Inn,p.54.
    Weissberg,R.(1974).Political Learning, Political Choice,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nglewood Cliff, N.J. : Prentice-Hall, Inc..
    Winter,H.R. & Bellows,T.J.(1992).Conflict and compromise :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 N. 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Wolman,B.B.(1973).Handbook of General Psychology. N.Y.:Holt,Rinehart and Winstone.
    Wood,R.E.(1969).Martin Buber’s Ontology:Analysis of I and Thou.Euanston:Northwestern U.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