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邵玉華 Shao Yu Hua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以宜花東三縣市為例 A Study of Current Learning Area o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counties, I-Lan, Hualien and Taitung |
指導教授: |
林靜萍
Lin, Ching-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課程發展 、創新教學 、課程統整 、多元評量 |
英文關鍵詞: |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rea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ultiple Assessmen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5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
之研究~以宜花東三縣市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內容包括:課程發展、創新教學、課程統整及多元評量等四層面問題。研究對象為宜花東三縣市九十三學年度擔任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師,以自編之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普測及四個層面的訪談。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數及標準差來描述樣本基本資料及實施現況,並以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之差異情形。獲得結論如下:
一、宜花東三縣市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整體實施情形屬中上程度(M=2.74)。在實施現況的四個層面中,唯有「課程統整」層面未達2.5分,顯示出教師各層面執行情形並不平均。
二、不同背景變項部分
(一)性別影響實施情形,在「課程發展」、「創新教學」、「課程
統整」及「整體實施」等四個層面上,男性教師高於女性教
師。
(二)研習時數影響實施情形,在「課程發展」、「課程統整」、
「多元評量」及「整體實施」等四個層面上,研習時數多者優
於從未參加研習的教師。
(三)學校規模影響實施情形,在「課程發展」、「多元評量」、
「整體實施」等三個層面上有所不同。12班(含)以下之小型
學校在課程發展方面較為不利。
(四)「專長」、「年齡」、「職務」、「年資」、「教學方式」等
背景不影響實施現況。
三、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遭遇到的問題包括:課程研究小組運作未真
正落實,影響執行狀況。師資不全與專業能力不足,影響教學品
質;學校場地設備資源不足,使得教學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唯
有教師對改革認同與投入時間心力,不斷的自我充實與實踐,才
能解決問題。
A Study of Current Learning Area o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counties, I-Lan, Hualien and Taitung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aimed to learn the area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operated at junior high school in counties, I-Lan, Hualien and Taitung, on the factor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rea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ultiple assessments. The teachers in the area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year 2004 are the subjects to be survey in general questionnaire and personal interview.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regarding the findings and analysis of basic data and execution status at school have been arranged and described by percentage, average point and difference from standard. Furthermore, using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independent one-way ANOVA is my ways to a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variabl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to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way.
The finding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total average sco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followingthree counties, I-Lan, Hualien and Taitung
abou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s 2.74. The result
achieves above middle degree. However, among the current
4 levels, curriculum integrations the only one which is
below 2.5. It shows that it’s uneven that teachers to
work out in different levels.
2. Different background
(1)It shows that in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spect the male
teachers are higher female teachers, in the four level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rea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verall assessment.
(2)The teachers who have more studying hours have higher
grades than those who have no studying hours in the four
leve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ultiple assessment, and overall assessment.
(3)The teachers in different sizes of result in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level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ultiple assessments, overall assessment. Small-sized
school under twelve classes,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4)There are five aspects talent, age, position, teaching
year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at have no obvious
influence in the teaching.
3. The Teacher in the area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have faced several problems. First, the group of
curriculum studies has no practical influence. Second,
different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ake
teaching boring. Third, Students don’t have enough play
ground and facilities. We hope that teachers should
spend enough time and studies to improve themselves.
Then we can ha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中文部分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台北市。教育文物出版有限公司。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國生(2002)。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合科教學之調查
研究~以新竹市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敏秀(2002)。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白亦方(1999)。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前景、困境與機轉。花師院刊,
30期,30-33。
江文慈(2002)。教師在評量改革中的困境。教育研究月刊,93,
108-115。
江旺益、黃永寬(2004)。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探討。大專體
育,72,102-106。
江婉婷(1993)。澎湖縣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實施現
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宋維煌(2000)。國中體育教科書編用情形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
29(4),25-33。
沈志強(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
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玉梅(2004)國民中學語文本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
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2003)。新教學實習手冊。台北市:心理
出版社。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
98,24-35。
李新民(2000)。擺脫課程的分合爭議。教育資料與研究,33,頁
38-44。
李書文(2002)。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
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台北。
李錫津(2002)。教師~真正決定課程的人。教師天地,121,4-7。
李勝雄(2002)。國小實施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統整發展之研究
~以屏東縣三所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李聲吼(2004,10月4日)。學校本位課程執行要素。取自
http://hec.npust.edu.tw/
阮志聰(2000)。統整體育教學。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
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193-206。台北縣:教育
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呂文賢(2003)。國中教師教學之多元評量實施研究--以嘉義縣國中
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卓旻怡(2000)。雲林縣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
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卓俊辰、劉潔心、馮嘉玉(2004)。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發
展的檢討與省思。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
477-482。台北市:師大。
卓佩君(2004)。新莊區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體育教學評量
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子宏(2001)。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專業能力內涵之因素分
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
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菜霞(2002)。行政上如何推展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29-
35。
吳連賞(2001)。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宜盡早綢謬規劃。國立編
譯館通訊。14(2),41-44。
吳清山、林天祐(1999):課程統整、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
26,82-91。
吳清山、林天祐(1999)。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
(27),28 。
吳清山(1999)。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
究。教育研究資訊,7(1),14-21。
吳毓螢、林怡呈(2003)。多元評量概念在課程標準演變中之定向與
意義。教育研究資訊。11(6),3-32。
邵玉華(2003,3)。宜蘭縣國民中學教師對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認
知與認同度之研究。2003台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8-49。
林文生(2004,10月3日)。從後現代課程觀來談學校本位課程。
http://www.rges.tpc.edu.tw/map3/01.htm
林生傳(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創新教學。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
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41-54。台北
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怡呈(2002)。教學歷程中多元評量之迷思、神話、與活化~以一
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
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台北:教育部。
林清江、蔡清田(1999)。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課程發展之共同原則。
師大校友,295,4-10。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佩璇(2002)。課程統整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的理念與實踐。教
育研究資訊。10(4),99-120。
林佩旋(2004,1月4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取自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7n1/50.htm
林興兆(2001)。國小教師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態度之
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林堂馨(2002)。實際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刊,98,24-35。
林貴福、盧淑雲(2004)。健康與體育課程理論與活動設計。台北
市:冠學文化。
林錦英、鄭筱青(2001)。重建教師創新教學設計能力的有效方案初
探~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教學活動設計實作研習為例。九年一
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會議手冊,41-51。
周淑卿(1999)。由課程決策的問題談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展。教師天
地,101,32-38。
周淑卿(2001)。在應為與難為之間~論當前課程統整困境。載於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
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141-159)。高雄:復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與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
北,巨流文化有限公司。
胡夢鯨(2005,4月4日)臺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
較。
http://www.lib.ccu.edu.tw/indoor/journal/jnccu/v6s2_1.htm
高博銓(2003)。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教育資料與研究,53,120- 125。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
103,13-18 。
翁麗芳(2002)。從教育改革談創新教學。教師天地,121,8-12。
晏涵文(2000)。健康行動、改善生活。康軒教育雜誌。41期,30- 37。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2005,1月8日)。
(Q& A問題與解答篇)/0204 教學與評量。取自
http://teach.eje.edu.tw/data/A01D10G01/20005915533/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健康與體育領
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1月20日)各級學校統計數。http://www.edu.tw
陳正博(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之調
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亮予(2002)。多元評量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推動。教育研究月刊,
98,5-10。
陳秀蕙(2000)。實施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的基本概念。國教之
聲,33(3),45-51。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
資訊,7(1),1~13。
陳伯璋(1999)。邁向新世紀的課程~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理念、內涵
與評析。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
課程理念與精神,32-40。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
研習會
陳長明(2003)。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體育教學行為。國立體育
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明和(2004)。從課程統整的觀點探討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實施。學
校體育,14(1),85-88。
陳明耀(2000)。台北市國小體育科教科書使用現況。國民體育季
刊,29(4),34-41。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育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公司。
陳碧祥(1999)。教育改革與教育意識~兼談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課程
與教學季刊,2(4),89-102。
陳寶山(2002)。重建學生創造力的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13-
20。
陳龍安(198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的與實際。台北市:心理出版
社。
黃月嬋(2001)。九年一貫課程「 健康與體育」領域之統整。國教
輔導。 40(6),44-49。
黃月嬋(2001)。九年一貫課程「 健康與體育」教學相關問題及解
決之道。學校體育,11,42-47。
黃榮宗(2002)。國小教師對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應有認識。國教
世紀,203,89-94。
黃秋芳(2004)。從多元評量的角度談健康與體育領域體育教學評
量。學校體育,14(1),99-102。
黃國義(1985)。理想的體育教師。台北:體育出版社。
黃義良(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
究。載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
編,頁75-84。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炳煌(1996)。從美國教育改革趨勢展望我國教育的革新。載於教
育問題透視。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
苑。
黃譯瑩(2002)。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課程之結
構。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
理念與精神(94-108)。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
習會。
郭明諭(2004)。國小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政策之執行現況
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許信雄(2004,10月4日)。課程統整的規劃與實施。取自
http://course9.ccjh.tp.edu.tw/ccjh/研習講義/
許樹淵(2002)。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評量。台灣教育,617期,
36-40。
許義雄(2000)。健康與體育的分合問題~談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
育領域之落實。學校體育,55(10),2-3。
許義雄(2000)。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之發展與願景。
學校體育,55(10),10-19
單文經(2001)。國民中小學實施課程統整的省思。文教新潮,6
(1)7-13 。
曾朝安(2002)。創新的課程發展模式。教師天地,121,21-28。
游玉英(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
的規劃構想與可能的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3(1),
19-38。
張世忠(2002)。創新教學:應用與實例。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清濱(2001)。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壽松(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策略聯盟學校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實施現況之調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雯(200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溫明正(2004) 。數位校園之資訊應用實務探討。教育資訊,21(3),
41-48。
甄曉蘭(1999)。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與挑戰。台灣教育月刊,
581,2-8。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
刊,85,42-53。
楊志能(2001)。多元評量。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葛琦霞(2003)。認識真實性的評量。教師天地。122,79-83。
潘道仁(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調查。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系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高雄。
劉俊昌(1995)。健康教學法。台北:五南
劉潔心、晏涵文、馮嘉玉(2004)。九年一貫課程「 健康與體育」
領域發展的檢討與省思。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
展望(459-476)。台北市:師大。
蔡玫君(2004)。台北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專業發展現況
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蔡貞雄(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體育教學特質。學校體
育,11(6),25-34。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
2-7。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
訊,7(1),22-32。
歐用生、楊慧文(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師友,
379,10-15。
歐明宗(2000)。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問題之探討。學
校體育,55(10),28-32。
鄭光慶(2002)。九年一貫課程評鑑與教學評量之理念與原則~以健
康與體育領域為例。大專體育。63期,7-14。
鄭淵全(2003)。課程發展與創新教學。台北市:五南。
鄭依琳(2002)。我思故我在~談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角色變遷
與適應成長。教師天地,116,20-23。
盧玲穎(2004)。孩子的體育課。人本教育扎記,14-18。
賴建邦(2004) 。臺北市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實施之研
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應裕(2000)。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探討。學校體育,55
(10),4-9。
薛梨真(1999)。實作型研習探討國小統整課程的實施。台南師院學
報,32,175-208。
簡茂發(1985)。學習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45,9-13。
簡茂發(2003)。多元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育研究資料,46,1-
7。
羅凱暘(2000)。體育教師對教學評量應有的認識與態度。學校體
育,57(10),31-37。
羅英豪(2004)。九年一貫課程健步走。教育資料與研究,56期,
45-53。
蘇哲賢(2003)。台中市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以健康與體
育學習領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
程。教育資料與研究,34,1-17。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省思。教師天地。
113,7-13。
西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McGraw-Hall.
Beane,(1998). J. A.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ender, S. J., Neutens, J. J., Skonie-Hardin, S., & Sorochan, W. D. (1997). Teaching Health Scienc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4th ed.),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Inc.
Calfee, R., & Hiebert, E.(1991). Classroom Assessments
of Reading. In R. Barr, M.L. Kami, P. Mosenthal., & P.
D, Pearson (Eds.), the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1.2, pp.281~309). New York, NY: Longman.
Carr, G. E. (1985). Characteristics of Florida vocational
educators and their receptivity to and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Atlanta, GA, December 6-10, 1985).
Cook, G. E., & Martinello, M. L. (1994). Tops and Theme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nc.org/reform/journals/Enc2313/2313.htm.
Craig, A. (1980). 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ulum
autonom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0498)
Cuban, L. (1984). How teachers taught: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American classrooms, 1890-1980. White Palins, NY:
Longman.
Eggleston, J. (ed.) (1980).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KP.
Foriska, T. J. (1998). Restructuring around standards: A
practioner’s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2). 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in your school?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Fullan, M. J. (1993). Innovation 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Strategies. In Cawelti, G. 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
of American Education, ASCD.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 Y.: Basic Books.
George, P. S. (1996).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A reality
check. Middle school Journal, 28 (1), 12-19.
Kovalik, S. & Olsen, K. (1994). ITI: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 (3 rd. Ed.) From EDRS ERIC
ED374894.
Lapp, D. & Flood, J. (1994).Integration the curriculum:
First steps. The Reading Teacher, 47(5), 416-419.
Lo. Y. C. (199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 The Curriculum Journal 10
(3).419~442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Novak, J. D., Mintzes, J. J., & Wandersee, J. H. (2000) .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 human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CERI/OECD.
Osborne, R. J. & Wittrock, M. C. (1983). Learning
science: A generative process. Science Education, 67
(4), 489-508.
Sabar, N. (199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evel.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2nd ed).Oxford: Pergamon.
Sarason, S. B. (1996). Revisiting “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 N.Y.: Teachers
College.
Schwab, J. J. (1983). The Practice 4- 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 Curriculum Inquiry 13:3
Smilansky, J. & Naftali, H. (1986). Inventors versus
problem solver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0(3)183-201.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ternberg, R. J.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Many
happy return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80-84, Des,
1995/Jan.
Tickle, L. (2000). Teacher induction, the way hea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Vogt, M. E. (1997). Cross - Curricular Thematic
Instruc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uplace.com/rdg/res/vog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