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萃涵 Wu, Tsuei-Han |
---|---|
論文名稱: |
高中學務人員對學生自治觀點之質性研究 A Qualitative Study of High School Affairs Practitioners' Viewpoints About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佳範
Lin, Chia-Fan |
口試委員: |
劉若蘭
Liu, Ruo-Lan 林安邦 Lin, An-Pan 林佳範 Lin, Chia-Fan |
口試日期: | 2022/06/2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4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學生自治 、學務人員 |
英文關鍵詞: |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elf-government,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26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8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校學務人員對學生自治的觀點,包含學務人員對學生自治的認識、對學生會的輔導理念與策略,以及在教學現場輔導學生自治時,會遇到的困境。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個別訪談我國三所高中學校(分別化名為南溝高中、小綠高中、中華高中)共8名受訪者。分析資料後,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受訪者認為高中學生自治主要功能是在「舉辦活動」、「參與校務」、「擔任橋樑」,並且認為學生自治需要受到學務人員的教育與輔導。再者,受訪者認為學生可以藉由學生自治獲得成長,但較忽略學生自治民主、法治的教育目的。在輔導的過程中,受訪者認為輔導學生自治時會出現的困難為:「學生能力不足」、「學務人員與學生溝通困難」、「學生容易被影響」、「學生自治低迷的參與」。同時,也對學生自治有學生能「自治自律」、「成為學生楷模」、「與學務人員建立信任的期待」。
二、高中學務人員輔導學生會的理念為:「保護安全」、「擔當表率」、「要求負責」、「遵守規定」、「協助引導」、「教育意義」、「自主決定」。
三、高中學務人員輔導學生會的策略為:「舉辦課程培訓與創造學習機會」、
「督促、把關與處罰」、「主動介入與從旁輔導」、「提供資源、建議與協助」、「給予尊重與自主空間」。
四、高中學校輔導學生自治被視為學務處的責任,其他教師(包含導師),對於學生自治較不關心,且認識與支持普遍不足。同時,研究發現校長對學生自治支持,能給予學生以及學務人員幫助,有助於高中校園學生自治的成長。
五、高中學務人員輔導學生會的困境為以下:(一)高中學務人員任教科目與求學時在學生自治的經驗,會影響學務人員輔導學生自治的能力。(二)學務人員業務量過多,無法花費過多的時間與心力在輔導學生自治上。(三)教師普遍不關心學生自治的學校中,且教師會因學生成績、日常表現要求學務人員督促學生。(四)學務人員也需向家長負起保護學生安全,以及督促學生學業表現的責任。(五)高中學生學習運作學生會的時間過短。
六、建議:
(一)應加強學務人員對學生自治的認識,特別是在民主法治教育的目的。
(二)提升學務人員輔導學生自治之能力。
(三)對學務人員輔導學生自治的策略上,建議1.給予學生自治更多的決策權力。2.注意輔導之手段不可過於侵害學生之自主性。3.對學生會與一般學生輔導可以更加具有主動性。
(四)完善學生會組織之運作。
(五)增強全校教師對學生自治的支持網絡。
(六)由校內非學務人員,且具相關專業之教師擔任學生會的指導老師。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viewpoints about on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rategies for student governments, the assistant strategies, and the predicament that may happen when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help and guide student government.
To the aim,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were utilized in the study. 8 respondents were recruited for interviews from three selected senior high schools (Pseudonymized as Nan Gou High School, Xiao Lu High School, and Zhong Hua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er has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understandings about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is about "organizing activitie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affairs", and "being the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y think students requir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from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but to learn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is somehow ignored. What’s they perceived of students for their self-governing are as following: “insufficient ability", "difficulty communicating", "easily being influenced by peer and media", and "low participation". At last, the expect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for self-governance of students are: (1) Self-control and self-discipline. (2) Being a role model for students. (3) Having trust with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2.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to guiding ideas for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are "Safety Protection", "Being a role model", "Take responsibility", "Comply with the rules", "Assistance and Guidance", "Educational Meaning", "Self-determination".
3. The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used to guide student governments are: "organizing training courses and creati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supervising, checking and punishing", "proactively intervening and guide by side", "providing resources, advising and assisting", " respecting and giving student autonomy".
4.At senior high schools supervising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is regarded 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tudent Affairs Section. Other teachers (including class teachers) are less concerned about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are insufficient. The principal's support for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can help students and academic staff, and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5.The predicament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for their guiding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1)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experience about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during their years of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ing subjects will affect the ability of guiding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2) The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have too much business and cannot spend too much time and effort on guide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3) In schools where teachers generally do not care about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will ask the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to supervise students of their grades, absences, and daily performance. (4)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are responsible for protecting students' safety and supervising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for parents. (5) The time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learn and operate student government is too short.
6. Suggestion from the study:
(1)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for the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2)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to guide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3) On the strategie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to guide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are: giving more decision-making power to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being aware that the ways of guide should not be too invasive to the autonomy of students, being more proactive about self-government and other students who are not the member of student council guiding.
(4)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student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5)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wide faculty support network for self-government of students.
(6) Teachers who are not student affairs practitioners in the school serve as instructors of student government.
一、中文文獻:
108課綱資訊網。108課綱適性揚才 迎向未來。取自https://reurl.cc/aNARll (最後觀看日期2021.11.17)
108課綱資訊網。課程綱要-108課綱重點。取自https://reurl.cc/emgpEj (最後觀看日期2021.11.17)
方永泉譯(2013)。受壓迫者教育學(Paulo Freire著)。台北:巨流。
王智弘(2019)。素養導向師資培育與課綱轉化─教育 2030 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12),頁 32-37。
王幼萍(2021)。公立大學校務會議相關問題之研析。立法院。取自https://reurl.cc/Np8nVQ(最後觀看日期:2022/3/13)
王牧恩(2007)。弱勢與非弱勢少年無力感之差異分析與相關因素探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麒銘(2007)臺北高校七星寮生活圖像。臺灣學通訊,26。p11-13。
朱偉競(2000)。大專社團輔導實務。 嘉義市:濤石文化。
何玉華(2019)。「板中男裙週」推新影片 盼不再失去任何人。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85185,(最後觀看日期:2021/12/9)。
宋偉民(2005)。 我國大專院校全校姓學生自治組織之行政機關。載於 學生事務。(第44冊,頁 4-30)。
李宜蓁(2018a)。 學生自治學習 呼應新課綱核心素養。載於許翠瑄(主編), 從自治到共好: 打造素養教學下的優質公民 : 高中學生自治專刊。(頁 16-17):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李宜蓁(2018b)。 迎向對話與溝通、相互尊重的師生關係。載於許翠瑄(主編), 從自治到共好: 打造素養教學下的優質公民 : 高中學生自治專刊。(頁 22-25):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李宜蓁(2018c)。 讓學生從「做中學」 實踐表意權、參與權。載於許翠瑄(主編), 從自治到共好: 打造素養教學下的優質公民 : 高中學生自治專刊。(頁 12-15):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李彥慧(2011)。學生民主參與和法治理念向下扎根之研究-從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的角度出發。(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報,30,131-148。
周威同(2018)。「公民領綱」的兩個進步面向,《自由評論網》。取自https://reurl.cc/jg7lLn,(最後觀看日期:2018/09/10)。
林玉体(2003)。高等教育之哲學。 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林玉体(2005)。西洋教育史(368頁)。 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玉体(2009)。學術自由史(621頁)。 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少軒(2010)。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31頁)。台北市:白象文化。
社會及家庭署, 衛.(2017)。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 結論性意見發表記者會。取自https://reurl.cc/Rbx4rZ (最後觀看日期2021.12.16)
柯育安(2015)。「搞社運去校外搞!」年輕世代的自決權,往往被長輩的一句鬼扯給毀掉,《公民橘報》。取自https://reurl.cc/95a6ea,(最後觀看日期:2021/11/17)。
洪麗雯(2008)。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孫窮理(2013)。失落的學生政府--談談90年代初的輔大學生會。形式民主實境遊戲?學生自治的反省、突破與重建研討論文集,頁 6-10。
涂俊清(2018)。學權做為動詞 學生自治做為方法--學生自治的為何與如何。人本教育札記, 350,頁 72-76。
高玉泉、蔡沛倫(2016)。兒童權利公約逐條要義: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宋麗玉(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2),49-86
陳新霖(2014)。我國高等教育學務人員專業能力之指標建構。學生事務與輔導,53(2),頁61-64。
胡斐瑜(2006)。高危機青少年的充權賦能。諮商與輔導,248,30-37。
張永慶(2005)。大學生自治的理念與實踐。(未出版之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張雪梅(2013)。 中學學生事務工作的理想與實現。載於張雪梅(主編), 中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實務。(頁 3-15)。 台北市: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張銀富(1992)。大學學生自治政府研究。 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教育雲教育百科。取自https://reurl.cc/V5gLl5 (最後觀看日期2021.11.17)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 。
莊仲舒(2018)。 學校輔導學生會運作準則上路。載於許翠瑄(主編), 從自治到共好: 打造素養教學下的優質公民 : 高中學生自治專刊。(頁 26-29):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莊舒仲(2018a)。 自辦校園講座,搭起公共討論平台。載於許翠瑄(主編), 從自治到共好: 打造素養教學下的優質公民 : 高中學生自治專刊。(頁 64-67):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莊舒仲(2018b)。 學校輔導學生會運作準則上路。載於許翠瑄(主編), 從自治到共好: 打造素養教學下的優質公民 : 高中學生自治專刊。(頁 26-33):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許育典(2002)。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1(3),9-18
許育典(2007)。教育法。 台北市:五南。
許育典(2013)。法治國語教育行政 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 台北市:元照。
許育典、朱朝煌(2003)。學術自由、大學法治與學生自治。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 第三輯,頁 178-200。
許翠瑄(2018)。 從自治到共好 成為未來公民。載於許翠瑄(主編), 從自治到共好: 打造素養教學下的優質公民 : 高中學生自治專刊。(頁 9):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市:五南。
南建中(2014)。學生自治發展歷程與未來改革策略之探討-以中部某大學為例。載於 形式民主實境遊戲?學生自治的反省、突破與重建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馮喬蘭(2017)。 反黑鄉課綱之行動 導論。載於 記憶的戰爭:反「微調課綱」紀實(2013-2016)。(頁 )。 台北市: 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 5,頁 167-192。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理論-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頁161-200。
黃佳平(2011)。日出天未亮—1990年代以來台灣的大學學生自治作為一種霸權計畫。(未出版之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黃淼基(2004)。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工作的策略和品質管理系統-落實「學務工作願景與目標」的系統方法。學生事務語社團輔導第五輯。(頁29-57)。 台北市: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碧煌(1995)。班級氣氛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市:師苑。
楊世裕. (2000). 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 訓育研究, 39(3), 14-27.
楊昌裕(2013a)。 學生事務工作的目的與職能。載於張雪梅(主編), 中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實務。(頁 19-33)。 台北市: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楊昌裕(2013b)。 學生事務工作的專業倫理。載於張雪梅(主編), 中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實務。(頁 54-67)。 台北市: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楊昌裕(2006c)大學學生事務引導原則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學術主管與學務人員的觀點。(未出版之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詹棟樑(2005)。中等教育。 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財固(2013)。 訓育組的工作與職責。載於張雪梅(主編), 中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實務。(頁 178):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出版。
劉若蘭(2013)。 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張雪梅(主編), 中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實務。(頁 35-51)。 台北市: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劉若蘭(2019)。公民參與及學生自治,《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取自https://hre.pro.edu.tw/campus/4878,(最後觀看日期:2018/09/10)。
蔡偉森(2009)。國中教師的校園民主態度與學校事務參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線新莊、林口、泰山等行政區公立國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逸珮(2007)。杜威在《民主與教育》書中的「民主教育」理念。(未出版之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德欽(2003)。怎樣輔導學生自治團體比較好。學生事務,42(3),47-50.
藍博洲(2000)。天未亮 : 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中市。
鄧丕雲(1993)。八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 台北市:前衛。
簡信男(2019)。新世代學生事務的發展與特色─以大學觀點與高中對話:108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事務輔導團工作輔導團工作坊研習。
江慧芬(2005)。從夾縫與探索中建構輔導工作:六所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輔導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李彥慧、柯志堂(2014)。實踐學生自治理念及促進校園參與之行動研究-以某校社團搬遷為例。學生事務輔導, 53(1),頁 35-53。
倪芊熙(2015)。未來的公民、現在的參與者-高中生政治參與歷程初探。(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怡璇. (2011). 零體罰政策對國民中學學務人員管教方式之影響:以桃園縣為例. 中原大學. Available from Airiti AiritiLibrary database. (2011年)
黃國軒(2011)。學生自治組織運作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鄭仲昕(2021)。時事議題 憲法 行政法|票多的贏、票少的輸!選舉最大秘密二度公開:國家都不能阻止你成為全台最正學生會長!學生自治竟是憲法誡命!?,取自https://reurl.cc/e6bapW (最後觀看日期2022.3.13)
黎育玲(1995)。國民小學全校性學生自治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懷台(2014)。我國大學校園人員之研究-以大學學生自治權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賴曉黎(2009)「大學之理念」再思考──從洪堡與紐曼談起。教育與社會研究,17,33-77
施維禮(2006)。論洪堡教育理念引發之教育問題。止善,創刊號,p51-63
徐聖凱(2009)。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臺北市。
天冷科技. (2012)。白線帽的青春臺北高等學校歷史紀錄片: 臺北高等學校創立九十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專校院學生會運作原則】修正規定對照表(2022)。台北市:教育部青年署。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2020年)。教育部發函全台高中 建議校務會議學生代表不少於8%。取自https://reurl.cc/vex4Oa ,(最後觀看日期2021.11.17)
臺灣學生聯合會(2021)。2021大學改革。取自https://reurl.cc/eOOGMQ(最後觀看日期2022.8.14)
二、英文文獻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民主與教育(薛絢譯)。 新北市:大和書報圖書。
Richard M. Lerner。青少年心理學 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黃德祥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Barr, M. J. A., A. E.(1990)。 Rethinking the Organization Role of Student Affairs. 轉引自黃玉.(1996). 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載於M. L. U. Margaret J. Barr(主編), New Futures for Student Affairs-Building a Vison for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and practices。(頁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ice, F. P., & Dolgin, K. G. (2004). 青少年心理學(頁38)(黃俊豪、連廷嘉譯)。台北:學富文化。
Kitchener, K. S.(1985)。 Applied ethics in student services轉引自楊昌裕.(2013). 學生事務專業倫理。載於R. D. B. H. J. Canon(主編), Ethical principles and ethical decisions in student affairs。(頁 17-29)。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Konnert, W. F., Willis. (1984). Improving school discipline: an administrator's guid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uh, G. D., & Lund, J(1994)。What students gain from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轉引自劉若蘭. (2019). 公民參與及學生自治.。取自https://hre.pro.edu.tw/campus/4878
Laosebikan-Buggs, M. O. (2006). The role of student government :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In M. T. M. D. P. Nadler (Ed.), Student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Policy: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May, W. P. (2010). The History of Student Govern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Journal, Vol. 28, Iss. 2, 207-220.
Mingqin & Ying, W. M. L. (2015). A Study on Student Power Through the History Survey of Medieval Bologna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 Vol. 9, No. 1, 12-18.
Arnstein, S. R. (1969).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4): 21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