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德發 |
---|---|
論文名稱: |
高職模具科「模具製作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integrate the Mold Making Practice Subjects onthe Creativity of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School |
指導教授: | 張晉昌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模具製作實習 、創造思考教學 、創造力 |
英文關鍵詞: | mold making practice,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creativ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高職模具科「模具製作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進行教學研究,研究對象選取臺北市南港高工模具科三年級忠班學生37人為實驗組,模具科三年級孝班學生33人為控制組,進行為期十二週的實驗教學。
實驗組的教學方式,是在模具製作實習課程中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活動,透過創造力技法的講述與練習、發明故事與發明實例的介紹以及應用創意競賽作品的說明來激發並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控制組教學仍採用一般傳統方式教學。
在資料處理上以「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及「吳明雄機械技術創造能力測驗」為量化評量工具,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t考驗進行統計處理,另以研究者自編的「創意學習作業單」、「學生訪談大綱」及「學生學習反應問卷」為質化資料,兩相佐證以了解本研究實施之效果。
從研究結果中顯示:
一、實驗教學能部分提升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的表現。
排除兩組學生前測影響後,實驗組學生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 圖形的「流暢力」、「精進力」與語文的「獨創力」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的學生。
二、實驗教學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機械技術創造能力
排除兩組學生前測影響後,實驗組學生在「機械技術創造能力測驗活動」的「實用性」、「流暢性」、「獨創性」、「變通性」分數均未顯著優於控制組的學生。
三、實驗組學生實習學業成就高低與創造能力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四、學生對創造力教學活動感到新奇而又有趣,並對創造力課題有進一步認識。
五、教師須營造創造力教學環境,並能將教材教法與課程及實際應用結合,以促進學生的創造力理解與應用。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reative think instruction integrated in the mold making practice subjects on students’ creativity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is study adopted the “non-equivalent pretest –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in quasi-experiment design. Two groups were picked up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One was an experiment group with 37 members whose practice curriculum with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The other was a control group with 33 members, who receive curriculums with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experiments had been carried out for 12 week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ught through a teaching experiment. Researcher trained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with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contained the explaining and practicing of the creativity skill, introducing the stories and examples of inventor, and illustrating the works of creative competi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assessment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contained quantifiable methods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quantifiable methods were "Torranc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est" and "Wu Ming Xing machine technology to create ability test". It was used “One-way ANCOVA” and “T-test”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the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The creativity study work list”, “The student interview program” and “The student studies response questionnaire”.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show as follows:
1. Students’ abilities to creative thinking can be improved partly b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2. Students’ abilities to creative mechanical technology can’t be improved b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3. The level of student achievement of "mold making practice" doesn’t show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udents’ creativity.
4. After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feel interested and excited in the course, and they have advanced knowledge on creative lessons.
5. The teachers must to make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bout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tegr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courses,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and application.
一、中文部分
方德隆譯(民96)。開啟創造力之門:跨課程領域的教學。臺北:高等教育。(原書發行於2004)
行政院(民95)。2015經濟發展願景三年衝刺計畫產業人力套案。2007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ey.gov.tw/lp.asp?ctNode=449&CtUnit=306&BaseDSD=7&mp=1
卡特‧布利斯(民92) 。王笑東譯。創造力激發訓練。臺中市: 晨星發行。
吳明雄(民95)。機械技術創造能力量表。行政院國家科會委員會(NSC-94-2516-S-003-011-MY2)。
吳明雄(民86)。談腦力激盪術。人力發展月刊,37期,86-89。
吳明雄、許碧珊、饒達欽、簡明忠、陳建宏、張中一、黃秀玉(民97)。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指標建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67-93。
吳清山、林天祐(民96)。課程融入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79,169 - 170。
吳清山(民93)。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期30-44。
吳清山、林天祐(民90)。創造思考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9,60 - 61。
吳世清(民91)。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民96)。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靜吉(民72)。創造性教學研討會問題回答-創造性教學研討會記錄。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民70)。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出版社。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民70)。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乙 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出版社。
吳清基(民92)創新教學與鮮活思維。台北教育通訊127期。
李錫津(民7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錫津(民78)。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隆盛(民88)。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跨越。台北師大書苑。
李基常、王繼正(民87)。創造性問題解決式的專題製作教學。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刋,45,39-44。
李基常(民88)。技能教學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探討。泰山職訓學報,2,17-29。
李世程(民92)。高職機械科「機械加工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彰化。
李德高(民88)。創造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分明、莊耀輝(民97)。創意思考。台北:新文京。
何耀坤(民74)。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臺灣教育輔導月刊,35(3),1-8。
林朱彥(民82)。由創造思考教育看近代兒童音樂教育思潮之發展。臺南師院學報,26,277-295。
林益昌(民96)。工業類科教材教法之問題與展望。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
邱皓政、丁興祥(民97)。創造力: 當代理論與議題。台北:心理。
Sternberg, R. J.,&Lubart, T.I.(1999)。不同凡想(洪蘭譯)。臺北:遠流。(原書發行於1995)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民89)。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龍安(民93)。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偉昌(民90)。職業學校機械科學生技術能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以亨(民97)。創意的發想與實踐巡迴課程: 教學大綱手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創意與創新研發中心。
教育部(民89)。追求卓越的技職教育。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教育部(民90)。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民90)。技職教育白皮書。臺北:作者。
教育百科辭典(民83)。創造力。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教育部(民87)。職業學校各類科課程標準總綱。
教育部(民87)。工業職業學校模具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
教育部(民89)。技職教育白皮書-追求卓越的技職教育。臺北:作者。
教育部(民95)。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創造力教育入口網站。
教育部(民94)。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暨設備標準及各項配套措施說明。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郭有遹(民78)。創造的定義及其所衍生的問題。創造思考教育,1,10-12。
郭有遹(民81),創造心理學。臺北:遠流。
郭有遹(民83),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芳全(民97)。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民80)。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民82)。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振盛(民87)。高職機械類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麗貞(民75)。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金焜(民92)。創造思考教學方法對高職機械科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實習課程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湯誌龍(民88)。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玉珠(民89)。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教育心理學報,1,95-97。
劉丙燈(民92)。高職機械科「專題製作」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彰化。
二、英文部分
Arieti, S.(1976). Creativity: the magic synth. New York: Basic Book.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Lengnick-Hallr, M. L. & Lengnick-Hallr, C. A. (1999). Leadership jazz: An exercise in creativi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3(1), 65-71.
Maker, C. J. (198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gifted. Austin, TX: PRO-ED.
Osborn, A.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NY: Scribner.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Scribner’s.Raudsep, E. (1981). How Creative Are You? NY: G. P. Putnam Sons.
Rhodes, M. (198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 42(7), 305-310
Simonton, D. K. (1988). Creativity, leadership, and chance.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88).The triarchic mind: A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Viking Pongain. Inc.
Torrance, E. P. (197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6, 114-143.
Torrance, E. P. (1984).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F. E. (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Manual. Buffalo, NY: D.O.K. 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