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富南
Chang, Fu-Nan
論文名稱: 醫院志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南部某三家區域教學醫院為例
A Study on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of hospital Volunteer’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 survey on three regional hospitals in Sou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葉國樑
Yeh, Gwo-Liang
曾治乾
Tseng, Chie-Ch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志工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英文關鍵詞: volunteers,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concept,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63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醫院志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進而比較不同社會人口學特性在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情形;並探討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態的預測因子。
    以南部某三家區域教學醫院623名醫院志工為研究母群體,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發出 303份問卷,有效問卷253份,有效回收率達83%。使用SPSS for Windows 22.0視窗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特性,整體而言與同年齡得比較,目前健康狀況教育程度與志工每週服務時數具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特性,在健康概念上年齡與志工每週服務時數具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特性,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執行力最高為飲食習慣,其次為自我實現,其餘依序為人際支持、壓力管理、運動習慣、最差為健康責任。
    四、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五、 預測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因素為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志工主要服務班別、每週服務時數,其中每週服務時數可以解釋30.5%的變異量,最能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understand status of hospital volunteer’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n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s well as predictors of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This study takes 623 volunteers from three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s in southern Taiwan as the group and it is adopted by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ay to collect data. the total amount of 303 questionnaires, After screening, there are 253 available questionnaires, with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of 83%. It takes software SPSS for Windows 22.0 package for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subjects have overall, the pres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mong the same ag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volunteers’ weekly service hours.
    2.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subjec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volunteers’ ages and service hours in the health concept.
    3.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subjects take the most execution to diet habits in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followed by the self-realization, and other sequentially for social support, stress management, exercise habits and health responsibility as the worst.
    4. The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of the study subject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5. It is predicted that factors of study subject'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re health concept,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volunteer service class and weekly service hours, wherein the weekly services hours can be explained 30.5% of the variation, which is the most effective prediction of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書名頁 i 碩士論文通過簽名表 ii 授權書 iii 致謝 iv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次 ix 表目次 xi 圖目次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 7 第二節 社會人口學特質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8 第三節 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9 第四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10 第五節 志工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4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1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23 第一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之分布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現況 32 第三節 社會人口學特質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康狀態、 健康概念之關係 49 第四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 87 第五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力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98 一、中文部分 98 二、英文部分 100 附錄 附錄一、問卷考驗專家效度 102 附錄二、問卷初稿 103 附錄三、正式問卷 106 表目次 表1 本研究預試問卷各量表一致性信度分析 16 表2 預試及正式施測信度指標 19 表3 研究統計分析說明表 21 表4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特性分布 29 表5 自覺健康狀況分布情形 32 表6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各題填答分布情形 33 表7 健康概念量表分布情形 34 表8 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各題填答分布情形 38 表9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布情形 40 表10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各題填答 分布情形 42 表11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運動習慣各題填答 分布情形 43 表12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我實現各題填答 分布情形 44 表13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壓力管理各題填答 分布情形 46 表14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人際支持各題填答 分布情形 47 表15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責任各題填答 分布情形 49 表16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自覺健康狀態總量表之差異分析 52 表17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自覺健康狀態第一題之差異分析 53 表18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自覺健康狀態第二題之差異分析 55 表19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自覺健康狀態第三題之差異分析 56 表20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自覺健康狀態第四題之差異分析 58 表21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健康概念量表之差異分析 61 表22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臨床性健康概念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63 表23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角色性健康概念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65 表24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調適性健康概念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67 表25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幸福安寧健康概念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68 表26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差異分析 71 表27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飲食習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 之差異分析 73 表28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運動習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 之差異分析 76 表29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自我實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 之差異分析 78 表30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壓力管理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 之差異分析 81 表31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人際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 之差異分析 83 表32 社會人口學特性對健康責任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 之差異分析 86 表33 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皮爾森積差 相關分析 88 表34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90 表35 各預測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多元迴歸分析 91 表36 各預測變項共線性診斷分析 91 圖目次 圖1 研究架構圖 13 圖2 研究流程圖 19

    一、中文部份
    丁家羚、胡益進(2011)。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江馥名、梁蕙芳、邱慧洳、鄭夙芬、黃美華(2010)。台灣東南亞籍女性配偶的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長庚護理,21(1),12-24。
    余民寧、陳柏霖(2010)。健康促進與憂鬱之關係。高雄師大學報,29,73-99。
    林武雄(1991)。台北市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采蓉、葉國樑(2005)。白領階級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探討-以北部某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李怡娟、陳慈立、吳淑芳(2004)。社區保健志工充能程度及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行為之探討-以三芝鄉為例。榮總護理,21,4,389-399。
    林思嫻、陳政友(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33-53。
    林雅雯、游琇茜、翁政玉、黃于晏、楊琇惠、劉智綱(2003)。醫院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決定因素之探討-以新竹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醫務管理期刊,4(4),77-90。
    邱淑媞(2009)。臺灣健康促進醫院網絡之緣起與前瞻。臺灣健康醫院學會暨臺灣健康促進醫院網絡。健康促進醫院概念 http://www.hph.org.tw/Default.aspx?tabid=154
    胡藍文、何雅芳、林碧珠(2012)。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4),256-268。
    秦燕(2001)。醫院中的志願服務工作。社區發展季刊,93,171-181。
    張文明、周適偉、洪維憲、蔡文鐘、柯智裕、黃美涓(2008)。志工工作與常規性運動對老人健康促進之比較。台灣復健醫誌,36(1),39-45。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6)。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 (1),14-23。
    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29-154。
    曾定強、吳慧菁、陳政智、楊志偉(2008)。團體衛教課程在改善綜合醫院志工對精神疾病態度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 (2),191-209。
    黃芊葳、林耀豐(2014)。健康促進對生活型態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7,177-182。
    溫信學(2011)。醫務社會工作。臺北市:洪葉文化。
    駱明潔、紀麗卿(2012)。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2),129-163。
    龍紀萱、李依臻、施勝烽(2014)。探討影響醫院推行志工服務績效評估之相關因素-以志工觀點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5,71-92。
    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6。

    二、英文部分
    Elizabeth BurrilI(1999).Health Conception. Family health work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actices in Latin American Mennonite Fam-ilies www.nlc-bnc.ca/obj/s4/f2/dsk2/tape17/.../MQ30781.pdf
    Hulme, P. A., Walker, S. N., Effle, K. J., Jorgensen, L., Mc-Gowan, M. G., Nelson, J. D., & Pratt, E. N. (2003).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behavi- ors of Spanish-speaking Hispanic adult.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14(3), 244-254.doi:10.1177/1043659603014003011
    Jackson, E. S., Tucker, C. M., & Herman, K. C. (2007). Health valu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self-efficacy as factors in a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6(1), 69-74. doi:10.3200/JACH.56.1.69-74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607-610.
    Nunnally, J. C., & Bernstein, I. H. (1994). Psychometric theory (3rd ed.). New York:McGraw-Hill.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ed.). Norwalk. CT: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1990).Expressing health through lifestyle patterns.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3(3),115-122
    Pia Svedberg, Paul Liechtenstein, and Nancy L. Pedersen(2001),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Self-Rated Health: A Twin Study
    Smith, J. A. (1981). The idea of health: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3), 43-50.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1987).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
    Ware, J. E., & Sherbourne, C. D. (1992). 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Medical Care, 30(6), 473-48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