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瓊慧 |
---|---|
論文名稱: |
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 以蓮霧檳榔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屏東平原 、農業土地利用 、蓮霧 、檳榔 、比較利益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16 下載:9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比較利益的角度切入來看屏東平原的農家經營,以民國後屏東平原作物的轉變為背景,由平原上各地區農家選擇種植作物的差異著手,探究造成戰後屏東平原各地區作物轉變差異的主要機制。
從整個屏東平原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屏東平原地處低緯,全年皆生長季,雨量分布不均,乾季長達半年之久,土壤水分不足,但因地下水資源充沛,農業灌溉無缺水之慮,就農業發展而言自然條件優越,故在戰前屏東平原的農業生產即佔南部地區重要地位。光復後在台灣經濟結構的轉變過程中,屏東地區二、三級產業較下淡水溪對岸的高雄地區發展遲緩,相對突顯屏東平原農業活動在台灣南部的重要性。而平原上的農業活動在整體經濟結構的轉變下,土地利用型態及農作物種植類型,在民國七十年後明顯發生巨大改變。
比較民國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及八十年平原上的主要作物種植面積、百分比及組合類型可以發現,在政策及市場需求的改變下,民國七十年後平原上的主要作物開始發生轉變:民國七十年前,在「以農養工」的經濟政策主導下,稻米、香蕉、甘蔗等供應國內糧食需求及出口賺取外匯的農產品,是平原上當時的主要作物;民國七十年後,平原上作物的生產轉以供應國內市場需求的蔬菜及果樹為主,其中果樹作物又以蓮霧及檳榔的興起佔平原上重要地位。進一步再由平原上各鄉鎮不同時期的作物組合得知,民國七十年前平原上各行政區作物組合類型相近,皆是以稻米、雜糧及甘蔗為主要的作物組合型態;民國七十年後,各行政區作物組合發生變異,在民國八十年逐漸形成明顯的地區差異,分別出現以稻米、蔬菜或果樹為主要作物的組合型態。顯示民國七十年後在平原上作物的轉變過程中,各地區農家有不同的選擇,其中屏東市以南的平原南部地區,逐漸形成以果樹為主的種植型態。
在平原南部鄉鎮種植的各種果樹作物中,林邊、佳冬及枋寮鄉等沿海鄉鎮蓮霧的種植,與內埔、萬巒、竹田及麟洛鄉等內陸鄉鎮檳榔的種植,與平原上其他地區相較,分別成為平原上蓮霧、檳榔種植的集中區。由蓮霧及檳榔的種植、管理可以得知,兩種果樹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農作經營方式:蓮霧屬於生產成本高、勞力密集的精緻農業,而檳榔則是生產成本低、勞動力少的粗放農業。顯然,沿海鄉鎮及內陸鄉鎮的農家,雖同樣皆因外在環境中政策及市場需求的改變,由早期稻米為主的作物型態轉而種植果樹,但兩地區農家卻有完全不同樣的選擇。就沿海鄉鎮及內陸鄉鎮農家所處的自然環境及農家勞動力可以發現:
一、在自然環境方面:沿海鄉鎮由於沿海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產生地層下陷、排水不良、淺層地下水鹽化及土壤鹽基離子含量高等負面影響,卻使沿海地區種植蓮霧較其他作物相對有利,而生產在市場具競爭力的「黑珍珠蓮霧」;內陸鄉鎮氣候較濕潤、涼爽,生產的檳榔纖維較細符合市場需求,且在種植集中易於防範管理等因素下,內陸鄉鎮農家選擇種植檳榔意願較高。
二、在農家勞動力方面:農家勞動力,受農場外就業機會多寡及農家勞動力教育程度高低等影響,而有不同程度的移動,影響種植農作物所須負擔勞動機會成本的多寡。沿海鄉鎮在位置偏遠、二、三級產業成長遲緩、農家教育程度偏低的影響下,農家勞動力缺乏其他非農就業機會,因此能以較低的勞動機會成本投入蓮霧密集性的生產中,獲取較高的利潤;內陸鄉鎮因位置適中、對外交通便利,且農家教育程度較高,農家勞動力具有較多非農就業機會,相對投入農業生產的勞動機會成本較高,因此選擇種植勞動需求較少的檳榔,是內陸鄉鎮最具經濟效益的農業型態。
一、統計資料
中央氣象局
1995-2000 《氣象資料年報》,台北:中央氣象局
行政院主計處
1963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台閩地區農業普查報告-屏東縣》
1982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台閩地區農漁業普查報告第二十卷》
1992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第二十一卷》
1976-1996 《民國六十五、七十五、八十五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第二十六卷》
屏東縣政府主計處
1951-1996 《屏東縣統計要覽》,屏東: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政府農業局
1997 《79-85年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後續計劃成果報告》,台北:中華農藝學會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1951-1981 《台灣農業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1988-1997《台灣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年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1990-2000《台灣農產物價與成本統計月報》,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1982-2000 《台灣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臺灣省政府糧食局
《台灣地區農村經濟概況第五、十二、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六、五十二、五十七輯》,台中:臺灣省政府糧食局
臺灣省政府農業普查委員會
1963 《中華民國五十年臺灣省農業普查報告-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政府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1900 《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第二統計書》,台北:臺灣總督府
二、著作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
1990,屏東縣平地農業土地利用分類修測調查報告,台北:林務局
中興大學
1971,《屏東縣土壤調查報告》,台中:中興大學農學院土壤學系
1991,《土壤管理手冊》,台中:中興大學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內埔庄役場
1933(1985),<內埔庄勢一覽>,《高雄州街庄概況輯存》,中國方志叢書第三0一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友釗
1966,《農業生產經濟學》,台北:正中書局
王世慶
1958,<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台灣文獻》,9(1):15-32
王瑛曾
1764(1976),《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六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德男
1983,《蓮霧栽培》,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石萬壽
1986,<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4):69-90
何玉雲
1996,《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奕萃
1986,<台灣蘆筍罐頭事業之經濟分析>,《農業金融論叢》,15:103-137
吳慶珠等
2000,《2000花現林邊蓮霧節》,屏東: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
林朝棨
1958,《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滿紅
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德福
1992,《區域不平等發展之研究:論屏東地區檳榔之資本積累性質與機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屏東農田水利會
1997,《臺灣省屏東農田水利會會誌》,屏東:屏東農田水利會
施添福
1982,《台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師大地理研究叢書第一號,台北:台灣師大地理學系
1998,<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和族群關係>,《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柯志明
1991,<台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2:107-150
翁淑芬
1997,《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1992,《蓮霧肥培管理》,屏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康有德
1992,<台灣果樹四十年>,《科學農業》,40(1-2):125-134
康有德等
1980,《台灣農家要覽上、下》,台北:豐年出版社
張智欽
1985,《屏東縣佳冬枋寮地區地層下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粹
1966,《農業經濟學》,台北:正中書局
陳正祥
1993,《臺灣地誌:中冊》,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951,<台灣之香蕉>,《臺灣銀行季刊》,2(4):72-87
陳希煌
1967,<台灣人口增加中之人力利用問題>,《台銀季刊》,18(4):68-80
陳柳均
1995,<屏東平原農業營的區域類型-以屏東市近郭鄉為例>,《教學與研究》,17:331-376。
陳國川
1985,<台灣主要作物的地區性集中和耕地利用的雜異化>,《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1:229-252
2000,<日治時代雲林地區的土地開發>,《第四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台北:師大地理研究所
陳睿以
1996,《台灣地區檳榔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農產運銷學系碩士論文
陳憲明
1979,<台灣的農業區域劃分>,《台灣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5:79-171
1982,<台灣稻米生產的區域特性>,《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8:157-178
1994,<一九九0年台灣農業區域劃分>,《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1:139-171
傅祖壇、黃萬傳
1998,<檳榔之產銷、消費及產業未來走向分析>,《農業金融論叢》,43:111-145
彭作奎
1983,<稻田轉作之時代背景>,《中華民國農學團體七十二年聯合年會中心議題主題報告》,台北: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
黃永傳
1951,<台灣之芎蕉>,《臺灣銀行季刊》,2(4):37-71
黃阿有
1991,<嘉南作物組合與勞動力集約度之變遷及其農業區劃>,《臺灣銀行季刊》,42(1):260-276
黃叔璥
1724(1957),《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登忠等
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黃萬傳等
1990,《台灣地區檳榔產業之經濟研究》,屏東:國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農業經濟科
楊萬全
1993,《水文學》,師大地理研究叢書第二號,台北:台灣師大地理學系
1997,<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27:81-104
2000,<台灣地下水域的主要特徵>,《台灣水文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地理學系
經濟部
1967,《雲林地區屏東地區地下水開發資料整理與研究》,水資源經濟研究叢刊之五,台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廖春梅
1990,《台灣檳榔調查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臺糖公司
1976,《台糖三十年發展史》,台北: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台糖四十年》,台北: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省政府水利處
1998,《屏東平原之地下水水文概況》,南投:臺灣省政府水利處
臺灣資料
1993,《臺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劉進慶等
1995,《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
蔡文福等
1994,《雜糧作物各論-油料類及豆類》,台北:雜糧發展基金會
蔡宏進
1971,<台灣農業勞動外流對農家農業行為之影響>,《台灣土地金融季刊》,8(3):1-24
蔡清寬
1997,《屏東隘寮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土芒果專業區之形成機制與族群經營特性》,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琇分
1995,《台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域類型-以將軍至水溪之間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薛玲
1991,<台灣地區檳榔產銷問題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25:131-191
段承璞等
1994,《台灣戰後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
楊選堂
1949,<台灣之鳳梨>,《臺灣銀行季刊》,2(3):103-122
蕭新煌、廖正宏、黃俊傑
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專刊乙種第十八號,臺北:南港
謝森中
1993,<從經濟觀點看戰後台灣經驗—一個實際參與者的見證>,《台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141-166,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Weaver J.C.
1954,<Crop-Combination Regions in the Middle West>,《Geographical Review》,44:17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