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福瑩 Lin Fu-Yi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蓮業生產空間與經營特性變遷研究-延續水田生態永續經營之途徑 |
指導教授: | 鄭勝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生物地理學 、時間地理學 、蓮花 、蓮業生產空間 、蓮田景觀資源 、蓮業經營特性 、產業與生態永續經營 |
英文關鍵詞: | biogeography, time-geography, lotus, productive space of lotus industry, landscape resource of lotus fiel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tus industry,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industry and ecolo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2 下載: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經由人們與環境長期互動下所形塑出來的地理景觀、地方特性,是地理學關注的焦點之一,而泛生於世界各地的蓮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不單是自然界古老的水生植物、人們文藝宗教的意象圖騰,亦為農業生產的經濟作物,台灣蓮花產業所表現出來的生產空間與經營特性變遷,是在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時空歷程交織作用下,對其影響機制的回應。
本文試圖透過生物地理學的角度,以嘉南地區為研究樣區,採問卷調查及田野實察等方法,探討蓮花自300年前引進台灣,至近30年發展為蓮花產業的變遷歷程與經營機制,嘗試驗證台灣水田轉作蓮田的農業生態策略之可行性,以作為延續水田生態永續經營之參考。
台灣蓮花據史可考的引進時間約在17世紀中期以後,由漢人引種於高雄、嘉南一帶,進而擴及全島種植,在「環境適宜」、「歸化歷程」、「政策因素」與「種植特性」等因素的運作下,今日蓮花產業有七成以上集中在嘉南地區八掌溪的南北兩側。在過去,蓮子、蓮藕是少數經濟能力較佳者才消費得起的珍品,隨著國內整體經濟起飛、生活水平提升,蓮產品的消費市場形成,蓮業發展歷程就在1970年代由過去的埤塘野生粗放型態,進入在水田植栽精耕生產的階段,以石蓮、建蓮及大憨蓮為主要生產品種,至1991年後,透過產業文化活動的舉辦,則結合觀光朝休閒農業的方向發展。
以水田為基礎發展的蓮花產業,可以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也具備與水田環境最為相近的生態效益,所提供之環境十分適合親水性高的動植物生存,全年共計有63科139種的動植物資源;同時,蓮田年中的經營管理具有「春植、夏收、秋閒、冬忙」之時序特性,以蓮子、蓮藕的採收加工與農村生活緊密扣合,是當地特有的人文景觀,在不同時序農事活動的變化、影響下,水生性及陸生性的動植物亦隨之更替出現,蓮田的整體景觀呈現豐富而多樣的季節性風貌,是為蓮田做觀光休閒經營、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的最佳資本。
而蓮花產業的最大經營特性,是屬於勞力密集、專業技術性的農產活動。就勞力組合言之,經營規模與工作性質分別是蓮農決定僱工人數及性別的依據,加工生產的機械化比例不高、勞動力質量不足與工資成本的負擔過重,是產業未來發展的隱憂之一;就運銷通路來說,蓮產品仍仰賴蓮農自售為主要方式,其次是販運商、農會收購,長期欠缺統整性的產銷方式,無法提升國內本產蓮子的品質與形象知名度,故難以與低價進口的乾燥蓮子相抗衡,亦為產業未來發展的另一項隱憂。
著眼於蓮花產業的經營特性與面臨之困境,有賴其觀光內涵深度與廣度的拓展,才能讓蓮花產業的經濟永續、蓮農生活的社會永續以及蓮田環境的生態永續,有具體落實的基礎。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from the biogeographic approach, the cultivation of lotus in Taiwan. It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lotus industr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after the lotus 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Taiwan 300 years ago. The study is based on both field-work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Chia-Nan Plain as the study region. Also aiming at a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paddy fields ecology, it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an agricultural strategy of transforming the paddy fields to the lotus fields in Taiwan.
From the library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shows that lotus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by the Han people after mid-17th century. At the beginning, the lotus was planted in Kaohsiung and Tainan areas, and then spread throughout the island. Due to complicated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fitness, adaptation process, policy measure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ver seventy percent of the lotus industry today conglomerates along the alluvial plain of Bazhang river in Chia-Nan region. In the past, lotus seeds and roots were ambrosias affordable only by the rich. Al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a domestic consumption market of the lotus-related products was established for all people. Consequently, wild lotus growth in the ponds has been transformed to cultivation in the paddy fields with considerable care and precise control. The Shilien(石蓮), Kienlien(建蓮) and Dahanlien(大憨蓮) are the primary species in lotus planting in Chia-Nan region. By 1991, the lotus landscape in this region started to attract tourism, thus the lotus industry has had a new orientation towards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paddy-field-based lotus industry can bring higher profit and also holds the ecological benefit almost identical to the environment of paddy field.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aquatic flora and fauna, with a total of 63 families and 139 species. In another aspect, the managements of the lotus field follow the activity sequence in a year: “planting in spring, harvesting in summer, idling in autumn, processing in winter”.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the lotus seeds and rhizomes and their related products form a close nexus to the rural life in the places of cultivation and have consequently developed a scenery peculiar to these places. As the lotus industry related activities proceed in the year, so do the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flora and fauna inhabit in lotus fields. The affluence and diversity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lotus fields accompanying with the changes of season is the best advantage point of managing lotus fields as scenic spots, which also augments the fringe value of the lotus industry.
The lotus-industry is labor intensive but calls for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extent of mechanization is limited. Declined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labor force and the ever increase of wages cost are the worries of the industry for future. In marketing, most lotus farmers pack and sell the products by themselves, with limited participation by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outside wholesale merchants. The lack of an modern, integrated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ystem has held back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s well as image promotion of the indigenous lotus-related products. As a result, the imported dried lotus seeds from China, which has a low cost basis, is now penetrating the Taiwanese market..
Facing this threatening, the only way to sustain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the industry, the social life of lotus farmers, as well as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fields is to broaden and deepen the culture of the tourism in this “lotus hometown” of Taiwan..
一、中文
丁清泉 等編1999 《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人文出版社 編1976 《植物大辭典(六)》,人文出版社,頁4178–4179。
中央氣象局 編1996 《中華民國85年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台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98 《中華民國87年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台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國花卉協會荷花分會 編1992 《荷花科技文選》,武漢:中國花卉協會荷花分會。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主編1987 《中國蔬菜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
中華民國造園學會、台灣大學園藝系 編1998 《植栽、生態與保育》,台北:田園城市文化,頁129–148。
毛育剛1995 《農業‧農地‧農家-毛育剛論文選集》,台北:毛育剛。
王其超、張行言1994 《中國荷花品種圖誌》,台北:淑馨出版社。
王益崖1958 〈台灣之柑橘及其分布〉,《臺灣銀行季刊》,10(2):72–90。
王象晉1967 《廣群芳譜》,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王進生1983 〈蓮藕〉,《蔬菜栽培》,台北:豐年社。
王雲五 編1972 《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 第八冊 植物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頁768。
王雲章1989 《藥用花卉(1)草本類》,台北:渡假出版社,頁104–111。
王嘉雄 等1991 《台灣野鳥圖鑑》,台北:亞舍圖書公司。
王禮陽1994 《台灣果菜誌》,台北:時報文化,頁36–37。
台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 《台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1)—百年來台灣糧政之演變》,台北:行政院農委會,頁附1-2~附1-21。
甘偉松1966 《台灣藥用植物誌 第一卷》,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院,頁139–140。
石再添 等編1996 《重修台灣省通志 卷二 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任茹1996 〈台灣稻作地理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行政院農委會、台灣省政府 編1996 《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1998 《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73年1月至86年6月底止)執行檢討報告》。1999 《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86年下半年及87年全年執行檢討報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編1984 《台灣地區基本圖地名叢刊(7)》。1984 《台灣地區基本圖地名叢刊(8)》。
何春蓀1957 《台灣地質概論》,台北:經濟部。
吳明德、蔡平里 等編1998 《田中文庫植物圖譜》,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頁78–79,頁244–245。
吳昭其1983 〈現在吃蓮藕正是時候!〉,《農業周刊》9(38):7。1989 《台灣的蔬菜(一)》,台北:渡假出版社,頁62–63。《台灣的蔬菜(二)》,台北:渡假出版社,頁105。《台灣的蔬菜(三)》,台北:渡假出版社,頁168、171、174。
吳秋瑾1998 〈嘉義縣竹崎鄉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呂秋菊1985 〈荷與蓮:留得殘荷聽雨聲〉,《農業周刊》11(39):24–26。
呂鳳鳴、邱煇宗1993 《台灣重要薊馬鑑別圖冊》,台中:興農雜誌社。
李公哲 等著1998 《永續發展導論》,台北: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李伯年1951 〈台灣之蔬菜〉,《台灣銀行季刊》4(4):124–165。
李松柏1999 《台中縣的濕地與水生植物》,台中:台中縣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李俊延1989 《台灣蝶類圖說》,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李時珍1967 《本草綱目》,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李梨瑜1993 〈台灣南部子蓮生育調查及蓬內結實不良原因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現代愛蓮說〉,《鄉間小路》20(7):20–24。1995 〈蓮〉,《增修訂再版台灣農家要覽作物篇(二)》,豐年社,頁269–274。
卓家榮1995 〈蓮的栽培與效益評估〉,《農藥世界》第146期:29–32。
周武忠1993 《中國園林藝術》,台北:中華書局。
周朝1990 〈蓮藕採收了!〉,《鄉間小路》,16(12):11–12。
周聖萍1987 〈蓮子儲存蛋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維權1991 《中國古典園林史》,台北:明文書局。
林正鈁、蔡彰輝 編1994 《台灣耕地土壤及作物適栽性評估圖鑑》,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土壤學系。
林春吉2000 《台灣水生植物(1)自然觀察圖鑑》,台北:田野影像。
林美容 等1998 《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林若琇1958 《蔬菜來源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
林桓1985 〈植物與園藝(五):蓮花、睡蓮與松葉牡丹〉,《台灣花藝》,第6期:18–23。
林煥堂1998 〈台灣北部原生及歸化水生植物調查與設計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永年、張光雄1987 《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1)》,台北:南天書局,頁72–73。
侯鳳舞、王昭月1986 《農業推廣教材—蓮的栽培》,台南市: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侯寬昭 編1991 《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修訂版》,台北:南天書局,頁325。
俞維昇1996 《水生植物栽培之研究》,桃園縣:農業工程研究中心。
胡昌熾1966 《蔬菜學各論》,台北:中華書局。
凌麟德1986 《台灣省農業觀光遊憩經營型態及可行性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
徐君臨1988 〈台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殷登國1988 〈荷與蓮〉,《荷之藝》,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康有德 等1997 《園藝概論》,台北:啟英文化。
張永仁1998 《昆蟲圖鑑-台灣七百多種常見昆蟲生態圖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台灣賞蝶圖鑑》,台北:晨星出版社。
張永仁、汪良仲1998 《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叢書6 蜻蛉篇》,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溪南 編1998 《白河鎮誌》,台南縣:白河鎮公所。
張嘉慧1995 〈台灣甘藷食物供需特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學文 等1998《台灣常見的鳥類》,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張錦興1996 〈蓮?睡蓮?何也?〉,《台灣花卉園藝》第105期:32–33。
戚啟勳、陳孟青1995 《台灣之氣候》,台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莫華榕1987 〈水生植物〉,《造園》2(4):72–80。
許添籌、林俊寬 譯1985 《植栽理論與技術》,台北:詹氏書局。
許維樞 等1996 《中國野鳥圖鑑》,台北:翠鳥文化。
郭金水1978 〈高雄縣鳳梨栽培業之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輝 譯(村上直次郎日文譯注本)1970 《巴達維亞城日記》,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文郁1992 〈園藝作物蔬菜篇—蓮藕〉,《台灣農家要覽(上)》,豐年社,頁902–903。
陳文雄 等2000 《蓮花害蟲及福壽螺之發生與緊急防治》,台南市:台南區農改場。
陳世輝1990 《東部水生植物》,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正祥 等1954 《台灣省通志稿 經濟志 農業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陳永芳1994 《南瀛產物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pp.66–71。
陳秀卿1991 〈蓮在花蓮〉,《鄉間小路》,17(36):87–88。
陳卓勳1984 〈稻田轉作問題之探討〉,《台灣土地銀行金融季刊》,21(1):147–148。
陳明正1990 〈白河鎮特產—蓮子、蓮藕粉產銷〉,《台南區農業推廣簡訊》,第15期:15–17。
陳柳均1995 〈屏東平原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屏東市近郊鄉鎮為例〉,《教學與研究》17:331–374。
陳晉文 等1999 《八十七年白河蓮花節成果專輯》,台南縣:白河鎮公所。2000 《八十八年白河蓮花節成果專輯》,台南縣:白河鎮公所。
陳國章1970 《農業地理學》,台北:國地台灣師範大學。
陳淑娟1996 〈嘉義平原的農地利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第1959 〈東番記〉,《閩海贈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肅容1999 〈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憲明1986 〈台灣北部高冷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103–142。1989 〈台灣東部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89–115。
陳寶香1989 〈蓮儲存蛋白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錦瑜1992 《景觀植物(5)》,台北:淑馨出版社,pp.98–101。
曾文田1992 〈恆春有早開的蓮花〉,《豐年》,42(18):63–65。1996 〈美國香水蓮,寶島吐芬芳〉,《鄉間小路》,22(10):20–25。
曾琇吟1998 〈玉井鄉芒果產業之地理研究—專業生產區的形成與運作機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舒迎蘭1993 《古代花卉》,北京:農業出版社。
黃文助1996 〈蓮子剝殼加工機械之研發〉,國立屏東技術學院機械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容1994 〈包籜箭竹筍野生採集與農業栽培活動的空間特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卓越1995 《中國佛教大觀》,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黃金池1984 〈水塘深處藕根香〉,《農業周刊》,10(44):26–27。
黃涵1994 〈大陸蔬菜種源概況〉,《蔬菜育種研討會專刊》,桃園: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頁26–40。
黃涵、洪立1995 〈蔬菜營養價值與人體健康之關係〉,《台灣蔬菜產業改進研討會專集》,台中: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頁303–323。
黃等忠 等編1996 《重修台灣省通志 卷四 經濟志 農業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增泉1997 《植物分類學》,台北:南天書局。
黃增泉 等1996 《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第二版(2)》,台北:國立編譯館。
楊正寬1994 《觀光政策、行政與法規》,台北:揚智文化。
楊光盛1995 〈肥料之種類與性質〉,《增修訂再版 台灣農家要覽 農作篇(一)》,台北:豐年社,頁356–358。
楊再義1982 《台灣植物名彙》,台北:天然書社,頁595。
楊宗惠1987 〈土壤〉,《台灣地理概論》,台北:中華書局,頁76–83。
楊明憲1999 〈台灣稻米政策之各時期成效與定位〉,《臺灣銀行季刊》47(3):300–330。
楊恭毅1978 《花卉園藝全典》,台北:中國花卉雜誌。
楊萬全2000 〈台灣地下水域的主要特徵〉,《台灣水文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楊遠波、劉和義、呂勝由1997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二卷》,台北:行政院農委會,頁168。
楊懿如1998 《賞蛙圖鑑-台灣蛙類野外觀察指南》,台北:生態攝影學會。
萬寶康1973 〈台灣分區氣候與天氣之研究(一)〉,《氣象學報》19(4),頁 – 。
董世良 等編1998 《水生植物池》,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董源1993 《中國植物之最》,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路統信1988 〈夏日荷花〉,《農業周刊》,14(27):33–35。
熊同和 編1971 《蔬菜栽培各論》,台北:台灣商物出版社,頁239–244。
臺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1996 《Flora of Taiwan臺灣植物誌》,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伯康1997 〈數種傳統食用植物抗氧化性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俊明1981 〈清雅脫俗荷花〉,《農業周刊》,7(27):21–22。
劉國柱、歐潤芝、黃瑞齡1984 《台灣藥用植物之探研(三)》,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院,頁564–570。
蔡明華 林永德1995 〈水稻田生態環境維護對策之推行〉,《1995年中是農業生態水利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農委會,頁67–85。
蔡福貴1984 〈香花植物(26)—荷花〉,《台灣花卉》第159期:49–51。
鄭琇分1995 〈台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將軍溪至急水溪之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勝華1978 〈淺談生物地理學與生態學〉,《師大地理教育》第4期:66–72。1980 〈新生物地理學及其在自然地理學中的地位〉,《師大地理教育》第6期:36–39。1989 《食物地理研究-一個生物地理的研究範疇:以台灣島區為例》,地理研究叢書第十八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99 〈棲地生物景觀在地理教育上的價值〉,《第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國科會研究獎助得獎作品(2000),25頁。
鄭勝華、任茹1997 〈台灣稻作品種的演化過程及分佈趨勢〉,《國地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27期:45–79。
諶克終1964 《蔬菜園藝學》,台北:正中書局。
賴胤就、林文生1992 《淤泥裡的君子—蓮》,台北縣:崇德國小。
戴國禎1990 〈蓮藕主要蛋白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達元 等譯1991 《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台北:地景出版社。
藍子樵1990 《食用貝類》,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顏淑玲1992 〈休閒農業之文化與教育性體驗活動規劃經營〉,《台灣農業》28(2):60–64。
顏聖紘1998 〈台灣的水生環境〉,《台灣的野生植物》,台北:教育部。
嚴素珠1983 《中國水生高等植物圖說》,北京:科學出版社。
嚴綸澤1976 《蔬菜大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二、外文
Anderson , M. S.1951 A Geography of Living Things,London:English Universities Press
Arber , H.1920 Water Plants:A Study of Aquatic Angiosperms,U.K.:Cambridge。
Bowler , I. R. & Ibery , B. W.1987 Refining Agricultural Geography,Area,Vol.19,pp.327–332
Clark , Audrey N. 1985 Longman Dictionary of Geography:Human and Physical,London:Longman,p.285。
Cook , Christopher D. K. et.1974 Waterplants of the World,England:The Hague,pp.332–333。
Cox C. B., Healey I. N. & Moore P. D.1967 Biogeography:An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approach,Oxford:Blackwell
Esau, K. & H. Kosakai1975 “Leaf Arrangement in Nelumbo nucifera : A Reexamination of A Unique Phyllotaxy.” Phytomorphology 25:100–112。
Fosberg , F. R.1976 Geography , Ecology , and Biogeograph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66,pp.121–128。
Golley , Frank B. & Ernesto Medina1975 Tropical Ecological Systems:Trends in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Research,New York:Springer–Verlag。
Gunn , A. Clare1994 Tourism planning:basics , concepts , cases,USA:Taylor & Francis。
Hagerstrand , T.1967 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Innovationsforloppet ur korologisk synpunkt . English),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rklot , G.A.C.1972 Vegetables in South-East Asia,UK: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pp.492–494。
Heywood , V. H.1978 Flowering Plants of The World,UK:Oxford,pp.44–45。
Jones , R. J.1980 Biogeography:Structure , Process , Pattern and Chane within the Biosphere,London:Hulton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Ltd,pp.5–19。
Müller ,P.1976 Biogeography as a Means of Evaluating Living Spaces,Applied Sciences and Development,Vol.7,pp.7–18。
Parks , D. & N. Thrift1980 Times , Spaces , and Places,NY:John Wiley & Sons,pp.243–278。
Pielou , E. C.1979 Biogeography,USA:John Wiley & Sons , Inc.,p.4。
Simmons , I. G.1979 Biogeography:Natural and Cultural. London:Edward Arnold,pp.331–346。1982 Biogeographical Processes,UK: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pp.65–91。
Tivy , Joy1977 Biogeography:A Study of Plants in the Ecosphere,USA:Oliver & Boyd,pp.1–13。
Wallace , Robert A.1990 Biology:The World of Life. U.S.A.:Scott, Foresman,pp.585、587。
Watts , D.1978 The New Biogeography and its Niche in Physical Geography,Geography,Vol.63,No.281,pp.324–337。
山本正三、內山幸久、犬井 正、村山祐司 譯1998 《農業地理学》,東京:農林統計協会。
西 貞夫1977 《野菜園芸大事典》,東京:養賢堂,頁1066–1072。
阪本英夫1990 《農業經濟地理》,東京:古今書院。
岩佐俊吉1980 《熱帶野菜》,東京:養賢堂。
星川清親1978 《栽培植物起源傳播》,東京:養賢堂。
奧田彧1943 《蘭領時代於台灣農業》,台北:台灣文化論叢。
梶原通好1939 《台灣農民生活考》,台北:緒方武藏。
猪崎政敏1975 《水生蔬菜栽培經營》,東京:家光協會。
東方孝義1942 《台灣習俗》,台北市:同人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