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南雄
論文名稱: 鶯歌陶瓷博物館與文化產業互動之研究
Research that Yingge Ceramics Museum interacts with cultural industry
指導教授: 黃光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鶯歌陶瓷博物館鶯歌陶瓷產業文化產業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總體營造
英文關鍵詞: Yingge Ceramics Museum, Yingge Ceramics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8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地方文化產業在近年來,已成為文化保存延續與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策略。
    在政府文化政策主導下,成立許多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主題之博物館,從政府輔導設立地方博物館的目標,可以發現它與地方文化產業有著許多的互動與聯結。
    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地方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結合,探討地方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互動的關係。本文以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以下簡稱陶博館)與鶯歌地方文化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陶博館與鶯歌陶瓷產業之發展演變與現況調查,並依據文獻探討之結果,擬定非結構性之訪談大綱,分析陶博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相關動力,兩者間的連結與互動關係,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最後,歸納出結論與建議,提供陶博館、地方社群動力、政府相關部門之研究參考。
    根據本研究結果,所歸納之結論如下:
    一、陶博館足以扮演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觸媒角色,也擴展了地方文化產業發
    展之內外部資源網絡之連結。
    二、陶博館所提供國內外的陶瓷作品,可帶入最新的陶瓷資訊。
    三、商家沒有將陶瓷產業作永續經營之規劃,將產品帶入更具價值的另一面;
    陶博館開館後,造成觀光經濟的磁吸效應。而館內的消費活動讓民間認為
    有與民爭利的現象。陶博館主辦「鶯歌陶瓷嘉年華」活動和地方上發生的
    不愉快,也為彼此間的關係蒙上陰霾;最初嘉年華會的舉辦目的,已因老
    街商圈的形成,而有是否該轉型的聲音。
    四、陶博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策略,讓鶯歌的社群團體感受到陶博館的改
    變;地方人士希望陶博館發揮它的機會和優勢、排除劣勢和威脅,為鶯歌
    提供更多的發展。
    五、陶博館與地方社群協調整合不良,讓地方的發展耗損在無法協調合作的事
    務上。因此,地方人士提出成立第三部門的想法,以作為鶯歌當地永續發
    展的組織。
    根據文獻資料與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一、陶博館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互動
    (ㄧ)培育人力資源與創意人才
    (二)運用不同的行銷策略
    (三)強化地方合作,成立第三部門的機制
    (四)社區營造的全面發展
    二、對地方社群動力的建議
    以地方發展為目標,開放資源共享,共同提升社區文化形象,建構緊密的
    社區文化形象網絡。
    三、對政府機關部門的建議
    (ㄧ)資源的分配應考量實際需要
    (二)加強產業經營基礎
    (三)維護社區文化形象建物
    (四)加強地方居民的文化認同
    (五)加強文化產業總產值的研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LCI)has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tactics that keep culture extend and bring about an advance in place.Under
    the direction of government's cultural policy, a lot of museums that regard loc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as the theme are established. Coach the goal that the
    government set up the local museum ,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action and
    connection with LCI.
    So, this research expects to pass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museum and LCI, probe
    into the relation that the local museum interacts with LCI. This text regards Taipei County Yingge Ceramics Museum(YCM) and Yingge LC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robe into YCM and development of Yingge Ceramics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e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sult probed into according to documents, draft the non- structural interview outline, analyse YCM and LCI every relevant motive force, linking it with interac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problems faced. Finally, sum
    up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offer the research of YCM, local dynamics, government
    bodies department to consul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tudy, the conclusion which this research institute sums up
    is as follows:
    First, YCM can act as a catalyst role of LCI development, and be expanding the
    outside within network resources of the LCI and developing too.
    Second, YCM offers the ceramic work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bring into the latest
    ceramic information.
    Third, the Operator of ceramic shop has not managed continuously forever ceramics
    industry and bring the products into another side that have value even more. After YCM is
    open, the magnetism to suck the effect of tour's economic has cause. And the consumption
    activity in YCM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a behavior of fight the profit with the folks.
    YCM hosts ' Yingge ceramics festival ' the activity and unhappiness in the localities,
    covers with the haze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The run-up purpose of ' Yingge
    ceramics festival ' at first have a sound already that may be make the transition because of '
    renew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area '
    Fourth, YCM is promoted the tactics of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et the
    community group of Yingge experience the change of YCM; The local personage hope
    YCM gives play to its chance and advantage, gets rid of the inferior position and
    threatenning, offer more development for Yingge.
    Fifth, YCM is coordina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badly, l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ce be consumed on the affairs of coordinating.: So, local personage
    want to establish the third department, in order to as a Yingge organization which can
    develop continuously forever in local.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nd result of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everal suggestion:
    First,the interdynamic plans among the museum and LCI development:
    (1)Foster the human resources, intention talent.
    (2)Use different marketing tactics.
    (3)Strengthen local cooperation,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the third department.
    (4)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of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econd,Suggestion on local dynamics:
    For the goal of local development, open resource-sharing, improve community's culture image together, build and construct the held fast community culture image network.
    Third, suggestion on the departments of government bodies:
    (1)Should consider the need i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2)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of managing of the industry.
    (3)Maintain community's culture image and build things.
    (4)The culture of strengthening place residents is approved.
    (5)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the gross output valu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地方博物館的潮流與發展趨勢……………………………...11 第二節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相關文獻……………………………...27 第三節 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的連結關係………………………….35 第四節 陶瓷博物館之發展演變與現況……………………………...40 第五節 鶯歌陶瓷產業之發展演變與現況……………………………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2 第一節 研究架構………………………………………………..62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選擇………………………………………….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67 第四節 資料蒐集步驟與分析……………………………………………………………….67 第五節 研究的信賴程度……………………………………………………………………..68 第四章 陶瓷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的互動關係………………...70 第一節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陶博館的成立………………………….70 第二節 陶博館與地方文化的關係………………………………….76 第三節 陶瓷博物館與地方經濟的關係……………………………...93 第四節 陶瓷博物館與地方的互動與磨合…………………………...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5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130 附錄一 訪談大綱……………………………………………………………135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36 附錄三 遊客問卷……………………………………………………………137 附錄四 問卷調查結果………………………………………………………138 圖目次 圖1-1 研究步驟流程圖……………………………………………………………7 圖2-1 文化產業的範圍…………………………………………………………28 圖3-1 研究架構…………………………………………………………………62 圖3-2臺北縣鶯歌鎮位置圖……………………………………………………63 圖3-3臺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位置圖…………………………………………64 圖4-1陶博館202室-鶯歌陶瓷講古…………………………………………79 圖4-2陶博館建立認識地方歷史文化資料…………………………………114 表目次 表2-1 傳統博物館和新博物館的比較………………………………………14 表2-2 社區總體營造之發展階段……………………………………………16 表2-3 台灣地區地方文化產業相關實務研究表……………………………31 表2-4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與典藏方向……………………………………46 表2-5陶博館歷年參觀人次…………………………………………………50 表3-1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架構………………………………………65 表3-2 受訪者背景資料彙整表……………………………………………66 表4-1陶瓷嘉年華主題與活動內容…………………………………………106

    中文部分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2)。地方文化館計畫(修正計劃)。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秀美(2003)。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之規劃研究─以美濃客家文物館為例。台
    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
    王嵩山(2000)。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台北縣:稻鄉。
    今澤正秋(1997)。張永昌譯,《鶯歌鄉土誌》。台北縣,146-147。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研究方法論。
    汪素娥(2003)。台北縣鶯歌陶瓷文化產業造產策略之探討。社區學習文化。
    台北市:師大書苑。155-174。
    呂理政(2001)。〈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運動-兼論宜蘭博物館家族的理念與實踐〉,
    《台北縣文化論壇-迎接博物館時代的來臨研討會論文集》,49-65。
    吳易蓮(2000)。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中國文
    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進風(2000)。陶博館的角色與定位。北縣文化,65,8-16。
    吳進風(2001)。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營運與社區互動。台北縣文化論壇
    迎接博物館時代的來臨研討會論文集,105-112。
    李明珠(2002)。博物館展覽之環保維護。新紀元的博物館營運。台北市:國立
    歷史博物館。110-127。
    辛晚教(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頁277。台北市:詹氏書局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學習社會與社區教育。學習社會。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秀芳(1994)「鶯歌嘉年華陶瓷之旅,掀起北縣觀光熱潮」,聯合報1994年9
    月11日第40版。
    徐文琴、周義雄《鶯歌陶瓷史》,1993,8-11。
    徐純譯(2001)。Hans Manneby, Hartmut Prasch, Rainer Hofmann主編。改善
    博物館的品質與標準之指南與博物館的認定:博物館的品質保證。台北:中
    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馬有成(1997)。文化、產業與生活─鶯歌鎮。北縣文化,62,20-28。
    陳佳利(2004)。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18(4),
    43-57。
    陳新上(1996)。「台灣陶瓷發展概述」,台灣美術第34:9(2),19-20。
    陳銘源、陳新上(2001)。鶯歌的陶業村落。北縣文化,68,106-111。
    陳新上(2000)對於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期望與建議 北縣文化,65,32-38。
    陳景揚(2002)從「社會資源可移轉性」觀點探討台灣工藝產業轉型-以苗栗
    陶瓷產業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國立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雪雲(2004)。邁向全球風險時代博物館教育新思維。博物館學季刊,18(1),
    頁7-18。
    陳庭萱(2006)陶博館季刊第NO.13,4-7
    陳國寧,《中小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研究》,1997,文建會出版。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台北縣,351。
    陳國寧(1999)。社區博物館的營運管理。文化視窗,10,20-24。
    陳佳綺(2003)。文化即生活-陶博館的經營思維,典藏今藝術2003年5月號
    黃富三,《台北縣鶯歌鎮陶瓷文化發展之研究》,1990。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2002)。台灣博物館與文化產業。載於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
    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
    黃光男(2000)。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載於營運博物館。台北市:史博館。
    黃光男(1999)。新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社區化與社區博物館。文化
    視窗,10,6-11。
    黃光男(1998)。文化行銷與博物館-條件與時機。載於新世紀.新方向─博物
    館行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2008)。博物館現象與對應。博物館學季刊22(1),21-30。
    張挺立(2001)。戀戀鶯歌。台北縣:鶯歌文史工作室
    黃世輝(2003)。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載於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
    營造。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世輝、張賽青(2001)。從社區參與談日本社區博物館與地方文化資產活化。
    蘭陽博物,2,11-14。
    張譽騰(2003)。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1999)。社區博物館的精神。文化視窗,10,12-19。
    McLean, Fion Combe原著,張譽騰譯(1995)。如何行銷?博物館特殊情境的分
    析。博物館學季刊,9(2),35-43。
    張敏媛 (2005)。社區博物館與社區產業文化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白米木屐館」
    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新竹市:建都文化事業。
    許功明(2004)。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書局。
    游冉琪(2006)。〈地方行銷提振地方競爭力-鶯歌博物館點土成金的故事〉,
    研考雙月刊,30(5),98。
    傅茹璋(2002)。新經濟時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鶯歌陶瓷文化產業為
    例。規劃學報(29),39~57。
    傅茹璋(1999)。「打造鶯歌國際陶瓷城」,北縣文化,62,12。
    傅維信,1996,「兩岸陶瓷業面臨的挑戰」,交流第28期,台北:財團法人海峽
    交流基金會,43。
    曾于珍、林資傑、吳介祥、林潔盈、桂雅文等譯(2005)。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的觀
    點Handbuch der Allgmeneinen Museologie Dr. Friedrich Waidacher。台北:五觀
    葉文,1995,「鶯歌史話」,歷史文物第五卷第三期,58。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
    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敏芝(2002)。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
    3-9。
    廖哲強(2007)。文化產業與地方文化產業之芻議。北縣文化,95,97-10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婉珍(2004)。虛與實之間:博物館教育改革的契機。博物館學季刊,18(1),
    19-28。
    蔡秀美(2004)。社區學習文化的發展。載於終身學習與新學習文化論文集。嘉
    義縣:中正大學。
    蔡秀美(2004)。社區營造中社區增權展能概念與學習規劃之探討。成人及終身
    教育雙月刊,1,11-18。
    蔣玉嬋(2006)。〈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為
    例〉。博物館學季刊, 20(3):81–97。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
    241–252。
    慕思勉(1999)。台灣的異質地方─90年代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台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倍玲(2006)。地方博物館從事地方文化產業行銷環境分析之研究-苗栗木雕
    博物館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素鈴,1995,「集結資源眼光放遠些讓鶯歌特色鮮活起來」,民生報1995年9
    月9日第14版。
    賴書婷(2005)。《文化產業的反思:從法蘭克福學派到鶯歌陶瓷產業》。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子傑(2004)。「吳進風,短暫卻精彩的人生一訪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代
    理館長游冉琪」,典藏今藝術,11,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羅欣怡(1998)。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兼論美國兩座社區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
    1(4), 89-103。

    西文部分
    Harrison, J. D. (1993), Ideas of museums in the 1990’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Vol.13, No.2, pp.160-176.
    Hubert, F.(1985).Ecomuseums in France:contradictions and distortions. Museum,
    (148), pp.186-190.
    Kotler ,N. & Kotler, P.(2000). Can museums be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
    Missions, Goals and Marketing’s Role.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8(3), pp.271-287.
    Mclean, F.(1997). Marketing the Museu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cLean, Fiona Combe(1993).Marketing in Museums: A Contextual Analysi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2(1),11-27.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New York: Blackwell.

    網站部份:
    台灣陶瓷數位典藏計畫,典藏精選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Collection/zh-tw/Index.aspx,2008/12/17
    呂理政(2001)。展望新世紀博物館-誕生知識.營造夢想。取自:
    http://www.tmoa.gov.tw/action/newworld.htm
    陳新上〈台灣傳統陶瓷發展簡介〉。取自:http://sql.tmoa.gov.tw/art/html/4/102.htm,
    2008/12/17。
    陳淑美(2007)。台灣地方博物館的存在觀點探討:以「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
    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5期,2007年10月15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65-04.htm
    楊敏芝(2003)。《文化創意產業與社群動力》,2003 年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
    地方巡迴論壇,台中,2003年7 月21 日。網址:
    http://www.cca.gov.tw/creative/page/maim_05_02.htm。
    陶博館網站,http://www.ceramics.tpc.gov.tw/zh-tw/About/Goal.aspx建館使命,
    2008/12/17。
    陶博館網站,http://www.ceramics.tpc.gov.tw/zh-tw/About/Building.aspx建築特色,
    2008/12/17。

    官方統計資料
    台北縣政府,(2000~2008),「中華民國臺北縣統計要覽」,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主計處統計速報(http://www.bas.tpc.gov.tw/web66/_file/1528/upload/statistic/s15.xls),2009/1/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