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尹怡凡 YIN,YI-FAN |
---|---|
論文名稱: |
孫中山的教育思想與民初的教育發展 Research on the Sun Yat-Sen’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ROC |
指導教授: | 黃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孫中山 、教育思想 、教育發展 |
英文關鍵詞: | Sun Yat-Sen, Educational Thought, Sun Ya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1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孫中山一生的偉大思想與獨創的三民主義學說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立國發展,啟迪了我們的政治與文化教育的意識與觀念。孫中山的教育思想不但融貫中西文化的精粹,更形成了獨特的思想體系,且調和了我國教育發展上許多矛盾的問題。本研究主要探討孫中山的教育思想與民初教育發展之脈絡關係以及演變之影響。本文在時間範圍的取捨上,以民國初年到民國18年頒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為一年限。在研究架構上,主要以「三民主義」為研究主軸,其探討的教育思想範圍包含「民族」、「民權」與「民生」等三大主要內容,以及其「生存」、「互助」與「進步」等三大教育思想基本原理。根據孫中山教育思想的原理與原則,對於民初教育發展的影響及作用,主要分成四個層面予以深入探討其間關係,包含「教育思潮」、「教育政策」、「教育制度」與「教育內容」等,得出以下的結論:
一、三民主義思想與孫中山人本、生存、互助、進化的教育原理相互融貫。
二、軍國民教育、實用主義教育、科學教育與平民教育是近代教育發展主要思潮。
三、孫中山均權的教育制度思想,兼重義務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發展。
四、三民主義提供了教育宗旨重要的援引,使教育政策有所依據。
五、孫中山奠定了「德、智、體、群」四育並重的教育內容。
Sun Yat-Sen’s grand thought and originally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had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founding, also gave us many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nsciousness. Sun Yat-Sen’s educational thought not only merge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ssence, but made up his unique thought system, accommodated many contradi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context relationship between Sun Yat-Sen’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ROC, and to research how the Sun Yat-Sen’s educational thought affect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was viewed as main spindle in this study. Nationalism,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were the three main content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category with three educational principle consisted of Live, cooperation and Progress. The researcher deeply explored how the Sun Yat-Sen’s educational thought principle mad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ntemporaries, education policies, education systems and education cont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ROC. The followings wer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1.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was combined with education principles of Humanist, Live, Cooperation and Progress
2. Modern main contemporaries of education included military citizenship, utilitarian, scientific and commonalty education.
3. Sun Yat-Sen’s equivalency of education system united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4.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provided important guidance for our educational policies.
5. Sun Yat-Sen’s educational thought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ains in ethics, intellect, physique, and social skills education.
壹、中文部分
丁致聘(1935),《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上海:商務印書館。
于蕙清(2003),〈孫中山民族主義學說新詮〉,《全球化與區域化:台灣的觀點》, 顧長永編,1-17。臺北:翰蘆。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1965),《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編。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1973),《國父全集》,第二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編。
中國教育學會(1967),《教育行政制度研究》,臺北:台灣商務。
王炳照、閻國華(1994),《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中國:湖南教育出版。
王照欽、賴恒生(2001),〈清末軍國民教育時期的學校體育與思潮〉,
《建國學報》,第20期,頁177-185。
王鳳喈(1959)。中國教育史。臺北:正中。
王業興(2008),〈清末民初的教育新理念與孫中山近代化教育思想〉,《甘肅社會科學學刊》,第2008卷第3期,頁164-166。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1989),《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
巨克毅、呂宗麟(1993),《當代思潮理論與發展-孫中山思想與世界思潮》,台北:三民。
伍振鷟、高強華(1999),《新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司琦(1981),《中國國民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
吳明珍(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論述型構-知識考古學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6),《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家瑩(1990),《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臺北:五南。
宋學文(1987),《中山先生中庸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堅(1975),《國父學術思想》,台北:台灣商務。
李清洎(1976),《國父教育思想研究》,臺北:三民主義教學研究會。
李酉潭(1999),《自由、平等與民主-約翰彌勒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鴻生(1989),《三民主義教育本質之研究》,台北:正中。
呂廷和(1969),《教育研究法》,台北:台灣書店。
呂鳳英(2005),《近代中國軍國民教育思想改造學生身體的蛻變歷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邢淑霞(2006),〈孫中山教育思想研究〉,《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頁104-107。
周世輔(1979),《國父遺教要義》,台北:五南。
周愚文(2001),《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
柯大山(2002),《三民主義教育思想及其教學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適(1990),《胡適文存》,台北:遠東。
晏陽初(1927),〈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工作報告〉,《晏陽初全集》,第1卷,頁345。
范玉範(1972),《國父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紀寧(2008),〈孫中山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策略〉,《哲學社會科學雙月刊》,第27卷第4期,頁166-168。
侯松茂(1981),《國父社會思想之研究》,台北:正中。
高平叔(1987),〈向參議院宣布政見之演說〉,《蔡元培教育論集》,長沙:湖南教育。
高正儀(1984),《中山先生進化思想析論》,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梨平(2004),《革命派與民初教育政策的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孝儀(1989),《國父全集》,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
孫邦正(1965),〈國父思想與近代學術〉,《從教育學看國父思想》,台北:正中。
孫培青、李國鈞(1995),《中國教育思想史》,第三卷,中國江蘇:華東師範大學。
孫常煒(1968),《蔡元培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豔魁(1994),《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下卷,湖北:湖北教育。
徐文珊(1983),《國父思想淵源與實踐》,台北:台灣商務。
徐宗林(1987),〈美國民本主義教育思想研究〉,《師大學報》,第32期,
頁1-40。
徐宗林、周愚文(1997),《教育史》,臺北:五南。
徐薇(2009),〈孫中山教育思想探析〉,《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頁72-73。
郭貴儒(2003),〈李大釗與孫中山教育思想比較〉,《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頁100-105。
崔載陽(1965),《國父教育哲學思想》,台北:幼獅。
崔載陽(1972),〈三民主義教育思想〉,《國中職訓班教育哲學》,台北:師大。
崔載陽(1981),《三民主義教育哲學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陶英惠(2008),《民國教育學術史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倩雯(1995),《從人性論觀點探究孫逸仙先生之教育理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青之(1963),《中國教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陳啟天(1969),《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中華。
陳添丁(1988),《國父人本教育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進金(1995),《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台北:近代中國。
陳嘉猷(1982),《國父思想的研究》,台北:三民。
陳學恂(2009),《中國教育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陳獨秀(1996),〈今日之教育方針〉,《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
郭穎頤(1990),《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上海:江蘇人民。
梁兆康(1984),《三民主義哲學研究》,台北:黎明。
國父思想教學研討會(1987),《國父思想》,台北:幼獅文化。
國立編譯館(1982),《教育史》上冊,台北:正中。
國立編譯館(1987a),《蔣總統經國先生對三民主義之闡述與實踐(上)》,台北:正中。
國立編譯館(1987b),《蔣總統經國先生對三民主義之闡述與實踐(中)》,台北:正中。
國立編譯館(1987c),《蔣總統經國先生對三民主義之闡述與實踐(下)》,台北:正中。
教育部(1948a),《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台灣商務。
教育部(1948b),《小學課程標準》,南京:商務印書館。
教育雜誌(1928a),〈教育界消息-國民政府下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教育雜誌》,第20期第6卷,頁1-14。
教育雜誌(1928b),〈教育界消息-訓政時期大綱〉,《教育雜誌》,第20期第8卷,頁1-3。
張安然(1987),《三民主義的教育思想》,台北:水牛。
張其均(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蔣總統集》,第一冊,台北:國防研究院。
張其均(1962),〈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致詞〉,《蔣總統集》,第二冊,台北:國防研究院。
張其均(1970),《國父全書》,第四版,台北:國防研究院。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平(1999),〈教育政策概念的規範化探討〉,《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頁10。
許文宗(1979),《民初唯實主義教育思潮的演進及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義雄(1991a),〈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體育思想之淵源(上)〉,《大專體育》,第1期第1卷,頁111-121。
許義雄(1991b),〈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體育思想之淵源(下)〉,《大專體育》,第1期第2卷,頁83-99。
黃中(1980),《我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臺北:台灣商務。
黃光榮(1996),《孫逸仙先生「人生哲學」的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克仁(1983),《三民主義教育研究》,台北:幼獅。
湯志鈞(1981),〈上清帝第二書〉,《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上海:中華。
雷光鼎(1983),《中國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臺北:教育文物。
舒新城(1933),《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二冊,上海:中華。
傅哲學(1986),《中山思想體系》,台北:台灣商務。
葛懋春、李興芝(1981),〈實驗主義〉,《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趙一葦(1998),《當代教育哲學大綱》,台北:正中。
詹一之(1990),《定縣實驗工作提要》,〈晏陽初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鄔昆如(1981),《三民主義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楊桂杰(1990),《孫中山社會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賜(1993),《現代教育思潮》,第八版,台北:黎明文化。
廖斗星(1975),《國父思想研究》,台北:維新。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蔡茂寅(2003),〈論中央與地方權限之劃分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93期,頁29-30。
簡妙娟(1998),〈孫中山先生教育思想研究〉,《訓育研究》,第12期,頁13-15。
蔣中正(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蔣夢麟(1933),《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上海:上海商務。
劉力夫(1981),《民生主義育樂兩篇教育原理之研究》,台北:正中。
瞿立鶴(1984),〈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師大學報》,第29期,
頁27-52。
蘇雲峰(1976),〈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頁153。
鐘丁茂(1981),《國父知行哲學之研究》,台北:正中。
〈社會建設與民生哲學之要義〉,《國父遺教概要》,
貳、英文部分
Dean, M. (1997). Critical and effective histories : Foucault's methods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London :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