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雲瑞 Yun-Ruei Lui |
---|---|
論文名稱: |
應用數位學習與自由軟體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高中高二自然組學生學習奈米概念為例 Researching The Efficiency of Applying E-Learning and Freeware to Study Nanometer-Concept---Take Grade Eleven Students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洪志明
Horng, Jhy-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3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平台 、高二學生 、數位學習 、奈米概念 |
英文關鍵詞: | digital-platform, grade eleven students, e-learning, nanometer-concep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以數位學習進行高二學生奈米概念的學習成效,採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組為Moodle網路平台數位學習組,對照組為閱讀學習組,兩組共有64名學生參與。數位課程的設計是以影音教學互動網頁以及平台中「討論區」、「共享內容物件參考模型」、「投票區」、「線上測驗」等模組,具有互動式、動靜態及影音教學化介面特色;而閱讀學習組的教材則以書面呈現及教師教學方式進行。學習成效則以自編的問卷、數位平台之學習紀錄、學習後訪談資料來評量,並佐以教師心得札記做為輔助的參考。兩組前測成績及後測成績,分別進行t考驗以檢視組間差異,組內之前後測則以成對t樣本統計,檢視其學習的進步情形。學習方式與性別的交互關係則採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質性資料則包含數位平台之學習紀錄、學習後訪談資料、教師心得札記等。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on establishing grade eleven students’ nanometer-concept. Experimental research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re were 64 students were invited in two groups. Group one was the experiment group who learned nanometer-concept with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was build with Moodle platform, and Group two was the control group who learned nanometer-concept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reading material. The scaffold theory was adopted as a framework when the e-learning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designed. On our digital-platform, there were several modules named “FORUM”, “VOTE”, and “ASSESSMENT” which all had interactive featur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was collected from questionnaires, the records on digital-platform, interviews, and teaching logs and then quantified.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t-test, 2-way ANCOVA, and triangulation (cross examination).
一、中文部份
江世勇(2004)。網路同儕互評在moodle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267-284。
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8),15-2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5)。奈米科技定義。2007年3月31日,取自http://nano.nsc.gov.tw/。
呂世源(2002)。奈米新世界。科學發展,359(11),4-5。
李心緻、鍾孰捐(2000)。新世紀的閱讀趨勢。PC WORLD,135。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與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
李金龍、蘇育任(2005)。鷹架理論運用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簡單機械」教學為例。論文發表於「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3-107,彰化。
李曉嵐(2004)。非同步遠距教學鷹架學習互動模式之教學設計與探究-以國北師碩士學分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
(1),139-155。
蔡德祿(2003)。淺談 e-Learning 與SCORM標準。2007年3月13日,取自
http://www.iii.org.tw/ICmagzine/cs276/cs2761.htm
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 On e-Learning and Future Development ”,圖書
館學與資訊科學,92-106。
邱玉菁(2004)。”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果再思考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61-581。
邱富宏、陳錦章(2002)。融入認知策略與工具的網路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0(3),261-285。
河北師範大學信息技術學院。基於moodle平台的中學物理课網络協作学習探究。教研之
家。2008年5月2日,取自
http://www.teachhome.net/Integrated/jiaoshipd/keyan/200707/569.html。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朝貴(2001a)。從革奴大眾公有版權〈GPL〉看資訊產業的未來。中央研究院、行政
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主辦「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
會」論文。2007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5-5.htm。
洪朝貴(2001b)。維護接駁資訊的權利,消費者自求多福。中央研究院、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主辦「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論文。2007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5-3.htm。
馬遠榮(2002)。奈米科技。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翁培津(2002)。鷹架學習輔導在網路學習之應用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許天威(2001)。行為改變之理論與應用。彰化市:復文出版社。
郭明志(1999)。二十一世紀兒童文學傳播形式的擴展與創作形式的多樣化。第五屆亞洲
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105-109。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
文學學會。
郭玉生(2003)。理論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台中。
陳淑思(2005)。國民小學教師奈米科技概念之現況研究。台中市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文、陳淑思(2006)。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奈米科技之認識。論文發表於「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張子樟(1999)。媒介互惠共榮的年代。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
文學論文集,92-94。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張原禎(2005)。Moodle的相對優勢。台北縣教育電子報。2008年5月12日,取自 http://enews.tpc.edu.tw/document/special/20050406Moodle%E7%9A%84%E7%9B%B8%E5%B0%8D%E5%84%AA%E5%8B%A2.htm。
張俊明、張祖亮、張永達(2004)。教學資源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簡介。科學教育月
刊,273(10),14-20。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0)
曾世杰(1996)。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編,語言病理學基礎,1,321-370。
曾愛玲(2004)。運用繪本及資訊科技融入探討生命教育之內涵—以國小二年級豆豆班為例。發表於第二屆全球華人教師教學研討會(GCTCT 2004)。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曾國鴻、陳沅(2005)。國小師生對奈米科技之熟悉度、學習需求及其融入課程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13 (1),101-120。
曾明勤(2002)。應用網際網路輔助建構式鷹架教學之研究-以「研究方法」課程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昭銘、張至文、汪光懿、陳淑花(2005)。創意數位學習-以「智慧存款簿之網路問題討論功能」為例。論文發表於「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4-188,彰化。
黃武元、葉道明、李春燕(2003)。多人多媒體即時互動機制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4),373-389。
葉安義(2004)。奈米科技與食品。科學發展,384(12),44-49。
廖達珊、胡苓芝、潘彥宏、孫蘭芳(2004)。奈米科技交響曲-生物篇。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經濟部技術處Internet應用研究計畫/資策會ECRC-FIND(2006)。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
調查統計。2007年3月13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disp.asp?id=131。
潘文福(2004)。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
(2),20-25。
蔡鳳娥(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健華(2002)。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台北:世茂出版社。
歐展嘉、Shally(2005)。Moodle線上教學平台。台北市:松崗。
鄭宇梁(1998)。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223-259。
鄭敬譯(2004)。私立技術學院數位學習導入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5),7-13。
劉寶元、林勇成、劉嘉茹(2005)。科學教育學習網網站功能與介面設計需求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1-136,彰化。
謝忠豪(2001)。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專題式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Goodman, K. S(1998)。談閱讀(洪月女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年)
二、英文部份
Bryant, K., Campbell, J., & Kerr, D.(2004). “Impact of web based flexible learn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41,41-50.
Hall,(B) . "FAQs About E-Leaming" accessed August 15,2007. Available at
www.brandonhall.com/public/faqs2/faqs2.htm
Hareton K.N. Leung.(2003).“Evalu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Vol. 13,No 2.,123-136
Hayes,B. L. (1991) .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ading.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Kekkonen-Moneta, S., & Moneta, G. B. (2002) . E-learning in Hong Kong: Comparing learning outcomes in online multimedia and lecture versions of an introductory computing cours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 (4),423-433.
Miller, B.(2000).Comparison of Large-Class Instruction Versus Online Instruction: Age does make a difference. TCC 2000 Online Conference, 2000 Kapi olani Commu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Hawai Honolulu. Retrived 2/25/2007, from
http://leahi.kcc.hawaii.edu/org/tcon2k/paper/paper millerb.html
O’Tuel, F. S., & Bullard, R. K. (1993). Develop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K-12. Pacific Grove, CA: Critical Thinking Press and Software.
Piccoli, G., Ahmad, R., & Lves, B.(2001).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 4,401-425.
Ponzurick, T. G., France, R. F., & Logar, C. M.(2000). Delivering graduate marketing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face-to-face versus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oin, 223,180-187.
Rosenberg, M. J. (2001) .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U.S.A:McGraw-Hill.
Sawyer(1991) . Thinking in context: Teaching cognitive process across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New York, NY: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