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致綸
Tân, Tì-lûn
論文名稱: 從鄭溪泮、賴仁聲到王貞文──台語文學的基督教向度
From Tēnn Khe-phuàn, Luā Jîn-sing to Ông Tsing-bûn—The Christian Dimension of Taiwanese (Tâi-gí)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呂美親
Li, Bi-chhin
口試委員: 呂美親
Li, Bi-chhin
陳慕真
Tan, Boo-chin
鄭仰恩
Cheng, Yang-en
口試日期: 2024/06/2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3
中文關鍵詞: 台語文學白話字文學白話字台語文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Tâi-gí) literature, POJ literature, POJ, Written Taiwanese Movement,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比較研究言談分析敘事分析世代研究縱貫性研究口述歷史研究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97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談論台語文學,論者大多會強調台語文學的政治面向,並談論自1980年代台灣文學論戰以降的台語文運動脈絡。然在台語文運動中,基督教的影響是相當顯著且巨大的。其影響可上溯自19世紀末白話字引進台灣,經歷外籍宣教士汲取本地經驗的創作,並在日本時代出現本土作者,遂使白話字本土化而形成「白話字文學」,並持續有作品產出至戰後1960年代。本文將探討這些清末至日本時代以降的白話字文學對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開創,並觀看白話字文學在面對台灣當時詭譎的政治社會氣氛,如何回應時代的困境,並持續透過信徒的參與及實踐發揮其影響。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作為白話字的長期使用者,其所建構的白話字文化是至關重要。白話字文化不僅是長老教會早期宣教的利器,白話字在教會內廣為流通以後,也成為長老教會能不受政權更迭影響而持續有創作產出的關鍵。縱使1950年代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使國內政局變化,及1970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政治局勢動盪,致使長老教會內外皆遭受許多壓力,而企圖在宣教方針上有所調整,但也在動盪而詭譎的情勢中形塑出「處境化神學」,而成為往後長老教會宣教的根基及中心思想,影響當時代長老教會信徒的社會參與,進而形塑包括王貞文在內的牧者及信徒的神學思考及信仰實踐。尤其長老教會信徒及牧者在1980年代後積極投入台語文運動,也設立「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並培育母語種子教師,都成為台語文運動的重要推手及支柱。
    日本時代的作者如鄭溪泮及賴仁聲,不僅對白話字文學有極大的開創,對後世的台語文學也有其貢獻。首先,小說部分分別是以《出死線》及《俺娘的目屎》,成為台灣最早的兩部長篇及中長篇小說,開創台灣現代小說新頁;尤其賴仁聲的小說創作直至1960年代都仍有發表及出版,而未受戰後政權更迭、語言轉換影響。第二則可見這些白話字文學在1970年代台灣意識逐漸凝聚時,白話字文學不僅成為語言學習的管道,也被台語文運動所吸收,成為台語文字化的實驗方案,並在日後促成「漢羅合寫」的出現,進而影響當代台語文運動。
    而王貞文是本文的另一個焦點,不僅承續長老教會處境化神學的神學思潮,以基督教神學的眼光關懷社會中受欺壓及忽視的女性、政治受難者及弱勢,同時也呈現1980年代以降台語文運動的風潮。處境化神學以及台語文運動在王貞文的身上交會,產生《天使》這部台語小說集,其中所收錄的小說表現出王貞文具宗教關懷的普世精神,以及其入世的神學視野,而不同於當代的台語小說。
    最後,比較鄭溪泮、賴仁聲及王貞文三人的詩歌,從鄭溪泮及賴仁聲兩人的詩歌可以看見白話字文學本土化的歷程,以及基督教本土化的成果;兩人的詩歌後來也被收錄在《聖詩》之中,被傳唱至今。而《聖詩》也是白話字文學及基督教本土化的另一指標,不只收錄包括鄭溪泮、賴仁聲在內的本土作者的詩作,也成為後世信徒接觸白話字詩歌及台語文學的重要管道;王貞文以台語創作也有受《聖詩》啟發,不僅同樣有詩作收錄《聖詩》,其處境化神學的關懷視野也影響其詩作,由詩集《檸檬蜜茶》中也得見其容納神學及現代詩的詩風,是不同於鄭溪泮、賴仁聲及當代台語詩人的詩歌,而呈現獨特的風貌。
    因此,由小說的發展及詩歌的演變,便能清楚看見基督教的白話字文學對台語文學的影響以及延續。白話字文學不只將台語文創作的能量自日本時代延續至戰後,也成為1980年代台語文運動中,極為重要的能量來源;而長老教會信徒及牧者的參與,也豐富今日台語文學光景,而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透過本文研究,期待能理清白話字文學在台語文學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重新梳理鄭溪泮、賴仁聲及王貞文三人在之中的貢獻及價值。望不僅能再次定錨白話字文學在台語文學中的價值定位,也重新詮釋鄭溪泮、賴仁聲及王貞文三人的台語文學創作,開闊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視野。

    In discussing Taiwanese literature, most commentators emphasize its political dimensions,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Taiwanese language movement that gained momentum after the literary debates of the 1980s. However, Christianity has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raceable back to the introduction of POJ (Pe̍h-ōe-jī) characters to Taiwan by foreign missionari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local authors adapted and localized these characters, creating "POJ literature," which continued to flourish until the 1960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POJ literature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on Taiwanese literature. It examines how POJ literature responded to Taiwan's unique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nd how its use by believers continued to exert influence. The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a prominent user of POJ characters, built a significant POJ culture. This culture facilitated early missionary work and became a resilient foundation for creative output, even amid 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1950s and 1970s. The church's adaptation to these changes gave rise to "Contextual Theology," which influenced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theological thinking of its members.
    Authors such as Tēnn Khe-phuàn and Luā Jîn-sing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POJ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ir novels, including "Tshut Sí-suànn" and "Án-niá ê Ba̍k-sái," were pioneering works in Taiwan's modern literary landscape. Despite regime changes post-World War II, these works remained influential. In the 1970s, as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solidified, POJ literature became a vital tool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Taiwanese language movement,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Han-Romanization mixed script."
    Ông Tsing-bûn, another focal point of this study, merged the theological trend of Contextual Theology with the Taiwanese language movement. Her work, "Thinn-sài," reflects her commitment to marginalized groups and political victims from a Christian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Taiwanese language movement,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mote Taiwan’s Mother Tongue Committee," underscores her influence.
    Comparing the poems of Tēnn Khe-phuàn, Luā Jîn-sing, and Ông Tsing-bûn reveals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POJ literature and Christianity. Many of their poems are included in the "Hymns," which continue to be sung today. These hymns not only showcase local authors' works but also serve as a critical medium for subsequent generations to engage with POJ poetry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Ông Tsing-bûn’s theological and poetic contributions, as seen in her collection "Le-bóng Bi̍t-tê," illustrate a unique blend of theology and modern poetry, distinct from her predecessors.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s and the evolution of poetry highlight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Christian POJ literature on Taiwanese literature. POJ literature sustained the vitality of Taiwanese language creation from the Japanese era into the post-war period and became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Taiwanese language movement of the 1980s. The involvement of Presbyterian Church members enriched the landscape of Taiwa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making it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This thesis aims to clarify the role of POJ literatur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emphasizing the contributions and values of Tēnn Khe-phuàn, Luā Jîn-sing, and Ông Tsing-bûn. It seeks to reaffirm the significance of POJ literature in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reinterpret the works of these key figures to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名詞界定、研究範圍 6 第三節 前行研究、文獻回顧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章節安排 23 第二章 從「白話字」到「台語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角色 27 第一節 為宣教的「白話字」 27 第二節 戰後的延續與潛伏 33 第三節 處境化神學.解嚴.與文藝實踐 43 第三章 白話字宣教長篇小說的敍事轉變:鄭溪泮、賴仁聲的書寫 63 第一節 鄭溪泮的實驗:《出死線》的寫實主義與宗教思想 64 第二節 賴仁聲的實踐:從長篇故事到現代宗教小說 74 第三節 「白話字小說」的文字、文學資產 83 第四章 處境化神學的「文學化」:王貞文的台語小說 96 第一節 處境化神學與1980年代台灣 97 第二節 王貞文的神學塑造與文學養成 105 第三節 台語小說《天使》中的苦難與救贖 123 第五章 詩的交響:鄭溪泮、賴仁聲與王貞文的詩/歌比較 142 第一節 台灣長老教會的詩歌傳統 144 第二節 鄭溪泮與賴仁聲 154 第三節 酸甜的《檸檬蜜茶》:王貞文的詩與歌 167 第六章 結論 192 參考文獻 198

    一、 報刊雜誌
    《女宣雜誌》
    《世紀新聖詩》
    《台文通訊》
    《台文通訊BONG報》
    《台文戰線》
    《台江台語文學》
    《台灣E文藝》
    《台灣公論報》
    《台灣民報》
    《台灣教會公報》
    《台灣新文化》
    《台灣新文學》
    《台灣語文月報》
    《使者》
    《芥菜子》
    《風向》
    《家庭的朋友》
    《島鄉台語文學》
    《海翁台語文學》
    《神學與教會》
    《新使者》
    《聖詩》(1937、1965、2009)
    《葡萄園》
    《養心神詩》
    《橋訊》
    《曠野》
    《瀛光》
    《鹽分地帶文學》
    二、 專書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2010)
    C. S. Lewis著,梁永安譯,《四種愛:親愛.友愛.情愛.大愛》(新北:立緒文化,2021.11)
    J.Paterson Smyth著,林俊育譯,《平民ê基督傳》(台南:人光,2005.02)。
    丁榮林,《知道我所信的》(台南:人光,1999.12)。
    方耀乾,《台語文學史暨書目彙編》(高雄:台灣文薈,2012.06)。
    方耀乾,《對邊緣到多元中心:台語文學主體建構》(台南:南市文化局,2014.02)
    王俊傑、黃建宏主編,《台灣1980: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新北:黑體文化,2022.12)。
    王南傑口述,薛化元、林果顯、呂智惠紀錄,《王南傑牧師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口述歷史》(新北:稻鄉,2011.08)。
    王政文,《天路歷程:清末台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9.04)。
    王貞文,《天使》(台南:人光,2006.06)。
    王貞文,《求道手記》(台北:雅歌出版社,1997.04)。
    王貞文,《沐光行旅》(台北:雅歌,2016.01)。
    王貞文,《信仰的長河 歐洲宗教溯源》(台北:三民,2002.01)。
    王貞文,《信仰的長河——歐洲宗教溯源》(台北市:三民,2002)。
    王貞文,《海邊的粿葉樹》(台北:雅歌出版社,1992)。
    王貞文,《微聲盼望》(台北:雅歌,2016.01)。
    王貞文,《橋上來回》(台南:人光,1998.06)
    王貞文,《檸檬蜜茶》(台南:島鄉臺文工作室,2015.09)。
    王貞文,《櫸樹裡的基督》(台北:雅歌出版社,2005.01)
    王貞文、王昭文編,《潘霍華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出版社,1998)。
    王崇堯,《台灣鄉土神學》(台南:復文圖書,2007.07)。
    王崇堯,《神學教室:台南神學院16堂課》(台南:南神,2020.09)。
    王崇堯,《臺灣本土神學對話:為臺灣教會把脈》(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1.08)。
    王崇堯,《臺灣鄉土神學》(台南:復文圖書,2007.08)。
    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第一屆 海翁台語文學獎 作品集》(台南: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2005.0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料中心編,《1971~199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會關懷文獻》(台南:人光,1998.09)。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65.06)。
    江玉玲,《聖詩歌:台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04)。
    何守誠編,《聖詩學啟導本》(香港:基督教文藝,2002.)。
    何信翰分冊主編,《台灣白話字文學選集.詩.歌》(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11)。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1992)。
    吳帖,《我的記述》(台中市:財團法人素貞興慈會,1970)。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台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南:人光,2003)。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1995.07)。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12)。
    呂美親編,《台語現代小說選》(台北:前衛,2022.06)。
    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1998.07)。
    宋泉盛編著,陳南州等翻譯,《出頭天》(台南:人光,1998.05)。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文學四季變遷理論的再深化》(台北:前衛,2018.03)。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新北:印刻文學,2011.04)。
    宋澤萊編,《臺語小說精選卷》(台北:前衛,1998.07)。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北:女書文化,2000.11)。
    李宜涯,《聖壇前的創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0.10)。
    李勤岸,《白話字文學:臺灣文化kap語言、文學ê互動》(台南:開朗雜誌,2010.09)。
    李嘉嵩,《一百年來──事奉與服務的人生》(新竹:李弘祺,2009.01)。
    李魁賢,《詩的反抗》(台北:新地文學,1992.06)。
    李奭學,《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11)。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新北:印刻,2007.03)。
    周曉青編,《基督教詩學》(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8.05)。
    周聯華,《周聯華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1994.7)。
    孟樊、楊宗翰,《台灣新詩史》(新北:聯經,2022.05)。
    林央敏,《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新北:印刻文學,2012.12)。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1997.11)。
    林熙強,《修辭.符號.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究》(新北:臺灣基督教文藝,2015.11)。
    林慶文,《台灣當代宗教小說作家群像》(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9.12)。
    林靜伶,《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0.01)。
    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6.08)。
    施俊州,《台語文學導論》(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12)。
    施俊州編,《台語文學發展年表》(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5.12)。
    施俊州編,《台語作家著作目錄》(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5.12)。
    洪惟仁,《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前衛,1992.11)
    洪惟仁,《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1992.11)
    栗原純著,徐國章譯,《日本帝國主義與鴉片:台灣總督府的鴉片政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9.06)。
    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2007.05)。
    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1996.07)。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自覺語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06)。
    張春凰、將永進、沈冬青,《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前衛,2001.09)。
    張復聚總編,《台灣羅馬字協會20冬紀念刊》(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2022.01)。
    張瑞雄,《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台北:望春風文化,2004.06)。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台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
    張誦聖,《台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12)
    梁望惠,《詩歌與智慧文學──成人主日學聖經課程》(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1995.07)。
    許牧世主編,《基督教文學論叢》(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
    許維德,《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3.05)。
    郭惠卿、王逸石著,《25550個感恩》(台北:雅歌,2011.10)。
    陳文珊,《台灣本土婦女神學初探》(台北:永望文化,2002.05)。
    陳文珊,《神學的殘障與殘障的神學》(台北:永望,2009.02)。
    陳主培主編,《台灣聖教會會史》(台中:基督教台中聖教會,1989.12)。
    陳佳宏,《海外臺獨運動史:美國「臺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年代中至90年代中》(台北:前衛,1998.10)。
    陳昌明主編,呂美親作,《台南文學史.台語文學卷》(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2023.11)。
    陳金順主編,《台語詩新人選》(台南:真平,2003.02)。
    陳南州,《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政治倫理》(台北:永望文化,1996.05)。
    陳培豐,《歌唱台灣:連續殖民下台語歌曲的變遷》(新北:衛城,2020.12)。
    陳慕真,《漢字之外:《台灣府城教會報》kap台語白話字文獻中ê文明觀》(台南:人光,2007.12)。
    陳龍廷,《書寫台灣人.台灣人書寫:台灣文學的跨界對話》(台北:五南,2017.12)。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1997.08)。
    曾昌發編,《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南神,2005.03)。
    曾慶豹,《約瑟與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基要派的形成》(台南:臺灣教會公報社,2016.12)。
    黃仁編,《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台北:台灣商務,2013.02),
    黃文成,《黑暗之光──美麗島事件至解嚴前的台灣文學》(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10)。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09)。
    黃懷恩,《聖劇第三集》(1958.07)。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M.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2009.01)。
    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8.03)
    楊雅惠,《現代性詩意啟蒙:日治時期臺灣新詩的文化詮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2007.05)。
    楊雅儒,《人之初.國之史:21世紀台灣小說之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台北:翰蘆圖書,2016.07)。
    廖振富,《文協精神台灣詩》(台北:玉山社,2021.10)。
    廖瑞銘,《舌尖與筆尖──台灣母語文學的發展》(臺南:台灣文學館,2013.10)。
    管中祥編,《基督徒不服從:當代台灣基督徒的社會參與》(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7.08)。
    蔡榮芳,《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北:前衛, 2023.01)。
    蔡榮芳,《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是神學的實踐》(台北:玉山社,2020.02)。
    蔣為文,《喙講台語.手寫台文:台語文的台灣文學講座》(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2014.10)。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07)。
    鄭溪泮著,李勤岸譯,《出死線》(台南:開朗雜誌,2009.12)。
    鄭睦群,《從大中華到台灣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國家認同及其論述轉換》(台北:政大出版社出版,2017.10)。
    盧俊義,《細讀詩篇》(台北:信福出版社,2021.11)。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12)。
    賴仁聲著,李勤岸譯,《Án娘ê目屎》(台南:開朗雜誌,2009.12)。
    賴仁聲著,李勤岸譯,《可愛ê仇人》(台南:開朗雜誌,2012.07)。
    賴仁聲著,李勤岸譯,《刺仔內ê百合花》(台南:開朗雜誌,2012.07)。
    賴仁聲著,李勤岸譯,《疼你贏過通世間》(台南:開朗雜誌,2009.12)。
    賴仁聲著,涂東洲修編,《可愛的仇人》(台北:台北語文學院,1970)。
    賴仁聲著,鄭良偉編,《可愛的仇人》(台北:自立晚報,1992.01)。
    賴彥淳,《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9)。
    薛伯讚,《詩篇文學賞析與信息(上冊)》(台北:永望,2019.07)。
    謝緯著,謝大立編,《謝緯日記》(台南:人光,2001.2)。
    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台南:臺灣文學館,2013.10)。
    羅光喜,《台灣建國神學──從聖經脈絡中看到上帝的呼召建國》(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8.10)。
    蘇碩斌編,《2017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8)。
    三、 學位論文
    方耀乾,《uì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06)。
    王在稺,《聖詩作為一種教化的省思》(桃園: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07)。
    王昱婷,《台灣基督教童書出版探討──以道聲出版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07)。
    朱銘貞,《張曉風文學的基督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01)。
    艾美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社會運動參與》(花蓮:東華大學雲住民民族學院,2016.11)。
    吳千住,《台灣北部第一所女子學校發展史初探──從淡水女學堂到台灣女子神學院》(桃園: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07)。
    呂美親,《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01)。
    李幸琅,《駱維道臺灣音樂素材聖詩作品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5.08)。
    李金幸,《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9年版《聖詩》探討台灣處境化聖詩創作的發展》(台南:長榮大學神學系碩士論文,2020.07)。
    沈欣文,《書寫自我與慾望敘事:施明正自傳體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8.11)。
    周學蕙,《戰後台南神學院本土神學教育的發展》(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06)。
    林宜萱,《女性台語文學中的性別與政治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6)。
    林真珠,《台灣文學體制化歷程研究──以大學設立台灣文學系所的實現為主題》(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婉婷,《駱維道四十首聖詩作品處境化的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21.01)。
    邱藍萍,《賴仁聲兩個時代台語小說中的借詞比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02)。
    施俊州,《語言、體制、象徵暴力:前運動期台語文學kap華語文學關係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06)。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07)。
    翁佩貞,《基督教聖詩在臺發展(1895-1964)——以英加長老教會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02)。
    高瑞穗,《變遷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眾詩歌》(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妙娟,《《臺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張宏恩,《台語羅馬字在台灣的發展》(台北: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6)。
    張郁琳,《論張春凰、王貞文與清文其人及台文作品內的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07)。
    張雅媚,《馬禮遜譯經與譯詩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02)。
    張雅閔,《女性學習白話字之讀寫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01)。
    莊信德,《田立克本體論政治神學對法蘭克福學派公共領域的批判性轉化──兼論台灣長老教會政治神學的批判與建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0.05)。
    莊謹如,《白話字作家陳清忠與期創辦的《芥菜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2.06)。
    許芸萱,《魔幻寫實主義佇胡長松台語小說的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07)。
    郭俊傑,《台語白話字的現代化、國際化kap科學化以《台灣教會公報》做媒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1.06)。
    陳志瑋,《戰後初期臺灣的語文政策與意識形構(1945.8.15-1949.12.7)──以跨時代臺灣文化人的書寫為考察對象》(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季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2009版的誕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02)。
    陳松玲,《張曉風散文的宗教意涵與美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瑋玲,《《臺灣教會公報》中刊載與引介的兒童讀物研究(1885~1932)》(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05)。
    陳慕真,《台語白話字書寫中ê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6)。
    陳慕真,《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12)。
    陳曉春,《從生產到邏輯: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建構與方法》(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2022.06)。
    游喬安,《台灣文學建制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07)。
    程璞薾,《論後太陽花運動教會參與公共性之「想像」─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07)。
    黃一萍,《探測南方ê溫度──胡長松《金色島嶼之歌》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4.01)。
    黃以諾,《從宣教神學到政治神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神學的範式轉移及其批判》(桃園: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淑芳,《白話字聖經時代意義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05)。
    黃雅雅,《李喬小說超越向度追求中隱含之神學意義——以《情天無恨——白蛇新傳》、《情世界——回到未來》為例》(台南:長榮大學神學系碩士論文,2018.01)。
    黃嘉政,《戰後以來台灣台語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200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楊文豪,《獨什麼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族認同及其神學理論之分析》(台北: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神學研究道學碩士論文,2021.05)。
    潘馨逸,《台灣本土神學:以宋泉盛為中心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論文,2020.12)。
    蔡明賢,《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06)。
    鄧慧恩,《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對於「世界主義」的實踐:以基督教受容為中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05)。
    鄭清鴻,《被噤聲的台灣意識:台語文學的發展、史論建構與民族想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07)。
    鄭睦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家認同與其論述轉換之研究(1970~2000)》(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3.06)。
    穆伊莉,《白話字文獻nih ê 族群報導書寫研究-用《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作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0)。
    賴松輝,《日據時期台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07)。
    謝玉賢,《臺灣民間歌謠〈病子歌〉的版本分析及其閩客文化比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6.01)。
    謝惠貞,《台語、文學、基督教──王貞文文學創作歷程佮台文作品中的基督教關懷》(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01)。
    鍾珮文,《晚清基督新教在台聖詩佈道之研究——以英、加長老會為例(1865-190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四、 專書論文
    呂美親、黃建強、劉宜婷、陳威志訪問,陳威志紀錄,〈鄭良偉──推sak、實踐漢羅書寫ê語言學者〉,收錄於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8.03),頁179-198。
    王南傑,〈「為出頭天奮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的故事〉,收錄於林芳仲主編,《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2007.08),頁28-29。
    王昭文,〈基督徒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謝萬安的信仰追尋與文學生命〉,收錄於曾昌發編,《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南神,2005.03),頁73-107。
    王崇堯,〈從「人權宣言」到「鄉土神學」〉,收錄於林芳仲主編,《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2007.08),138-167。
    江玉玲,〈聖詩學傳統的系統比較研究──以十六世紀歐洲「韻文詩篇」發展史為例〉,收錄於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200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宗教音樂》(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08),頁217-231。
    呂興昌,〈白話字中的台灣文學資料〉,收錄於《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5.04)頁435-462。
    李淑君,〈在父權與威權的夾殺中突圍:1970年代新女性主義運動與文學〉,收錄於王鈺婷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新北:聯經,2021.10),頁152-164。
    李喬,〈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由基督教談起〉,收錄於曾昌發編,《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市:南神,2005.03),頁1-38。
    李勤岸,〈台灣語文主體性kap國家認同:以《台灣教會公報》1885~1969做例〉,收錄於李勤岸,《白話字文學》(台南市:開朗雜誌,2010.09),頁103-120。
    林央敏,〈台灣人與台灣話〉,收錄於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前衛,1997.10),頁187-195。
    林央敏,〈道道地地的台灣文學〉,收錄於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市:前衛,1998.07),頁72-77。
    林宗源,〈台語文學就是台灣文學〉,收錄於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市:前衛,1998.07),頁190-193。
    林燿德,〈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八零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的內涵與相關課題〉,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07),頁 135-203。
    洪惟仁,〈台語寫作要不得嗎?〉,收錄於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市:前衛,1998.07),頁212-218。
    洪聖斐,〈社會參與,是基督徒作為管家應盡的責任〉,收錄於管中祥編,《基督徒不服從:當代台灣基督徒的社會參與》(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7.08),頁31-32。
    張炎憲,〈青春.築夢.台灣國〉,收錄於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自覺語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06),頁5-8。
    許牧世,〈泛論基督教文學〉,收錄於許牧世主編,《基督教文學論叢》(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
    許雪姬,〈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其意義〉,《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頁9-16。
    許極燉,〈台灣文學著愛用台語來栽培〉,收錄於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市:前衛,1998.07),頁194-199。
    陳玉玲,〈王貞文基督教小說研究〉,收錄於曾昌發編,《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市:南神,2005.03),頁109-132。
    陳金興,〈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變」與「不變」〉,收錄於蕭新煌主編,《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高雄:巨流,2014.04),頁222-223。
    陳南州,〈「這樣,人要因你蒙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的宣教意涵〉,收錄於林芳仲主編,《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2007.08),頁122-137。
    黃伯和,〈台灣婦女神學的出路──一個男性神學工作者之觀點〉,收錄於黃伯和等著,《出頭半邊天──台灣婦女神學的出路》(台南:雅歌,1998.09),頁85-94。
    黃昭堂,〈日本的台獨運動〉,收錄於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自覺語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06),頁51-56。
    鄭仰恩,〈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一個本土故事神學的嘗試〉,收錄於吳仲徹等著,《原住民身分認同與神學》(花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玉山神學院,2012.01),頁185-212。
    鄭兒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1977」──起稿背景、過程、神學立場、接納經過、及發表後內外之衝擊〉,收錄於林芳仲主編,《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2007.08),頁16-25
    鄭兒玉,〈最有台灣意識的長老教會出著歹子孫?〉,《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冊(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頁34-42。
    鄭昭穎,〈致力於教會音樂工作的鄭溪泮牧師〉,收錄於鄭仰恩主編,《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台南:人光,2001.09),頁215-219。
    駱維道,〈教會音樂與民俗音樂──台灣教會會眾聖詩之尋根,〉收錄於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200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宗教音樂》(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08),頁274-283。
    羅光喜,〈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人權宣言的聖經觀點〉,收錄於林芳仲主編,《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2007.08),頁83-112。
    五、 期刊論文
    Jū-ka SIAU,〈用羅馬字釘根母語,行向國際:以台灣羅馬字協會做例〉,《台語研究》第10卷第1期(2018.03),頁72-106。
    丁鳳珍,〈鄭溪泮台語小說《出死線Tshut Sí-suànn》ê醫病書寫探討〉,《海翁台語文學》第235期(2021.07),頁4-32。
    方耀乾,〈台語文學ê邊緣戰鬥:國外台文社團kah雜誌ê隔海協力〉,《台語研究》第3卷第1期(2011.03),頁40-63。
    王貞文,〈伯特利社區——一個以宗教心靈定義出來的生活空間〉,《神學與教會》第30卷的1期(2005.01),頁221-223。
    王嘉弘,〈從李春生對進化主義的反駁看期近代思想史的定位〉,《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07),頁269-284。
    王鏡玲,〈「神聖」的轉化──長老教會在臺灣的「本土化」現象探討〉,《臺灣宗教研究》第15卷第1期(2016.06),頁79-120。
    江玉玲,〈國立台灣圖書館兩版《養心神詩》典藏分析〉,《關渡音樂學刊》第18期(2013),頁7-28。
    江玉玲,〈臺語《聖詩》中的「世界音樂」初探〉,《關渡音樂學刊》第3期(2005.12),頁41-75。
    江寶釵、謝崇耀,〈從日治時期「全島詩人大會」論台灣詩社的轉型及其時代意義〉,《中正漢學研究》第21期(2013.6),頁327-360。
    吳庭宇、李勤岸,〈海外台文運動的先鋒:從語藝觀點探討《台灣語文月報》的敘事策略〉,《海翁台語文學》第162期(2015.6),頁4-27。
    呂美親,〈1990年代以降的「台語文學化」工程奠基──以月刊《台文BONG報》與陳明仁的寫作實踐為討論中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2期(2021.04),頁9-54。
    李毓嵐,〈蔡培火與台灣白話字運動〉,《近代中國》第155期(2003.9),頁23-47。
    林央敏,〈女作家的虛構型模仿──評王貞文與清文的台語小說〉,《海翁台語文學》第126期(2012.06),頁4-35。
    邱凱莉,〈從人民自決到獨立建國:以後殖民觀點分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神學解嚴後三十年發展〉,《輔仁宗教研究》第42期(2021.03),頁121-146。
    邱凱莉,〈從後殖民的角度探討《絕島之咒》中「咒」的意涵〉,《台灣神學論刊》第42期(2016.06),頁105-130。
    洪惟仁,〈第一位閩語學博士──王育德小傳〉,《台語文摘》第五卷第二期(1989.8),頁25-30。
    張德麟,〈白話字發展史〉,《台語研究》第7卷第2期(2015.9),頁4-26。
    梅家玲,〈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台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2010.2),頁125-160。
    陳怡君,〈台語白話字「長篇」小說新面貌──論鄭溪泮《Tshut-sí-suànn》〉,《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第9期(2010.09),頁110-115。
    陳怡君,〈原滋原汁的台語白話字小說新面貌-論賴仁聲《Án-niá ê Bak-sái》〉,《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第8期(2010.06),頁99-106。
    陳怡君,〈疼痛台語的白話字短篇小說:論賴仁聲《Thiaⁿ Lí Iaⁿ-kuè Thong Sè-kan》〉,《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第10期(2010.12),頁116-120。
    陳建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溯源〉,《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八期(2009.10),頁21-72。
    陳淑芬,〈基督宗教五百年的會眾詩歌:悍衛並傳承三一神論——以台語《聖詩》1964和2009為例〉,〈台灣神學論刊〉第32期(2010.12),頁109-134。
    陳慕真,〈日本時代白話字運動ê發展〉,《台語研究》第11卷第2期(2019.9),頁4-21。
    陳豐惠,〈傳承台灣母語是咱ê使命──簡介2000年到今台灣長老教會白話字種子教師培訓事工〉,《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第1期(2008.09),頁60-67。
    黃伯和,〈李喬「情天無恨」書中的宗教素材與神學反省〉,《道雜誌》第3期(2001.08),頁73-80。
    黃美娥,〈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台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11),頁1-32。
    黃美娥,〈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第3期(2012.12),頁223-270。
    黃英哲,〈魏建功與戰後台灣「國語」運動(1946-1968)〉,《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10),頁79-107。
    楊雅儒,〈啟示與傳道、天國與家國——論宋澤萊中/長篇小說之《聖經》詮釋與文學價值〉,《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4期(2017.04),頁69-109。
    溫兆遠,〈1922年版《SÈNG SI》編輯始末及其聖詩溯源〉,《神學與教會》第43卷第1期(2018.01),頁171-200。
    葉連鵬,〈重讀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起因、過程與結果的再思考〉,《臺灣文學學報》第二期(2001.2),頁33-66。
    廖瑞銘,〈Ùi《出死線》論台語文學ê宗教向度〉,《台語研究》第3卷第1期(2011.03),頁20-39。
    劉清虔,〈急變中的教會與社會——對基督宗教社會關懷的探討〉,《台灣神學論刊》第18期(1996.03),頁83-119。
    歐力仁,〈詩篇是基督的祈禱書:潘霍華對詩篇的基督中心詮釋〉,《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14期(2012.12),頁157-186。
    蔣為文,〈台灣白話文學ê源頭是世界文學〉,《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18期(2004),頁3-15。
    蔣為文、張玉萍,〈戰後初期蔣介石政權處理台灣語言議題ê態度hām手路ê轉變〉,《台語研究》第10卷第1期(2018.03),頁28-48。
    鄧慧恩,〈芥菜子的香氣:再探北部基督長老教會「新人運動」〉,《臺灣文獻》第63卷第4期(2012.12),頁67-99。
    賴松輝,〈詛咒、反抗、救贖:從《咒之環》論李喬的文化論述及神學思想〉,《文史台灣學報》第8期(2014.6),頁165-201。
    駱維道,〈台灣處境化新聖詩之詞曲初探(一)〉,《神學與教會》第39卷第2期(2014.06),頁140-160。
    駱維道,〈台灣處境化新聖詩之詞曲初探(二)〉,《神學與教會》第40卷第1期(2015.01),頁114-133。
    顏銘俊,〈佇「文學」佮「宣教」之間-評述鄭溪泮小說:《出死線》〉,《海翁台語文學》第198期(2018.06),頁32-45。
    六、 研討會論文
    李婉慈,〈性命、性別、存在kap救贖──王貞文台語小說《天使》研究〉,發表於「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2007.10.6-7,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林宜萱,〈論王貞文《天使》中的宗教、性別與政治〉,發表於「第五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11.23,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
    陳致綸,〈從控訴到新生1990年代台灣政治文學的轉向──以王貞文台語小說〈天使〉、〈自由時代〉為例〉,發表於「第十九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2022.9.23-24,國立台灣文學館)。
    陳致綸,〈另一個跨越「語」「文」的一代:試論戰後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語文轉換及其影響〉,發表於「第十六屆臺師大暨國北教大臺文系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22.4.3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七、 研究報告
    呂興昌,〈台灣白話字文學資料蒐集整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研究成果報告,CCA9009,2001。
    八、檔案、紀念冊及議事錄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二屆總會通常年會議事錄》,195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四屆總會議事錄》,195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五屆總會議事錄》,195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六屆總會議事錄》,1956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七屆總會議事錄》,195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十三屆總會議事錄》,1963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十五屆總會議事錄》,196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十六屆總會議事錄》,1966。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四十七屆總會通常年會議事錄》,2000,
    鄭溪泮,〈台北和平教會振興歌〉
    鄭溪泮,〈屏東教會青年團契會歌〉
    鄭溪泮詞曲,〈牧者守更〉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要永遠記念在這裡所發生的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設教九十二週年暨建堂七十二紀念冊》(台北:濟南長老教會,1990)
    九、網路資料
    〈落番仔教,死無人哭〉,「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取自:https://penghu.info/OBBEE77FE8C913767F23
    〈關於我們.品牌故事〉,「台北語文學院」,取自:https://tli1956.com/brand-story?lang=tc,檢索日期:2024.3.16。
    https://penghu.info/OBBEE77FE8C913767F23,檢索日期:2023.6.8。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史檔案資訊系統:https://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index.jsp
    王昭文,〈王貞文生平(1965-2017)〉,來源:http://www.cap.org.tw/W/w-210-5.html,檢索日期:2022.11.12。
    台語文記憶:http://ip194097.ntcu.edu.tw/memory/TGB/mowt.asp
    台語文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s://db.nmtl.gov.tw/site3/plan
    台語文學發展史資料庫:https://db.nmtl.gov.tw/site3/intro
    台灣記憶 Taiwan Memory:https://tm.ncl.edu.tw/index
    台灣教會公報(1885~1967數位全文)全文檢索:https://minhakka.ling.sinica.edu.tw/bkg/choan-bun-kiam-sek.php?gi_gian=hoa
    牧尾哲,《台灣基督傳道史》(1932)(T1006_03_03_001),《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圖書館藏書》(T1006),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黃慧賢,〈懷念一位搞創作的女性主義神學家——王貞文(1965-2017)〉(來源: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1460&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檢索日期:2022.07.19)。
    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臺灣音樂家群像資料庫:https://musiciantw.ncfta.gov.tw/
    蔡銘偉,〈我們正在繼續啟蒙中〉,取自:http://waytohome.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_28.html,檢索日期:2023.10.5。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http://www.laijohn.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