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文龍
wen-lung chang
論文名稱: 台灣技職校院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Image of School Emblems among Colleges /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Voca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李基常
Lee, Ji-Charng
魏朝宏
Wei, Tsao-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校徽學校識別系統校徽意象視覺符號因素分析集群分析
英文關鍵詞: school emblem, School Identity System (SIS),, the image of school emblems, visual symbol,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2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內高等技職教育體系近年來不斷蓬勃成長,尤其是在民國88~90年間專科改制技術學院乃至科技大學的風潮,更使國內的技職院校數量與競爭情況達到高峰。而校徽為學校識別系統(School Identity System ,簡稱SIS)的首要,肩負著面對大眾的第一線責任,但因為一般社會大眾往往忽略校徽的存在,也因此校徽意象的問題格外重要。因為校徽代表著一所學校團體的標章,影響的層面非但僅止於學校現有師生的認同度,更擴及歷屆校友的歸屬感。校徽甚至可將學校氣質與形象深植於社會大眾心中,作為招生與籌募經費的一大利器。因此本研究除了蒐集國內技職校院校徽,建構校徽形成年代及造形種類的歸納表以外,並進一步分析有無設計背景的受測者在校徽意象認知的差異性。
    本研究透過形容詞檢核表(checklist)的測量格式,針對46所校徽列出15個關鍵形容詞,來瞭解受測者對國內各技職校院校徽意象認知情形。透過T考驗方式,發現以校徽的意象選擇來看,主要意象的差異性並不大。僅有少數校徽呈現有認知差異性,而且多為設計科系高於非設計科系學生的評價;而男女學生則互有高低。並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中的相依樣本設計,來檢定同年代及同一造形種類校徽,發現受測者對校徽意象並無一致性。
    本研究亦透過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統計方法,得知各個校徽在意象空間上的分佈情形以及存在校徽間的群組關係。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has continued to flourish, 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9-2001, in which many junior colleges upgraded themselves to the institute or university level. This trend resulted in a great number of newly-established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and colleges, a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m. Thus, a school emblem plays the crucial role in SIS i.e. School Identity System, and is also most responsible for molding the public's first impression toward the school. People in the society tend to neglect the existence of a school emblem and that's why the image of a school emblem is such an important figure. An emblem is a mark representative of a school, which effects not only the identity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school but also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alumni each year. In addition, an emblem can even pla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age of school into people's hearts, and that could be a good tool for schools to enroll more new students and to raise much more funds. So, this study illustrates many emblems of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vocation, constructs the chronicles of the emblem formation and the inductive chart of shaping type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among subjects with or without designing background in identifying the image of a school emblem.
    There are 15 key adjectives listed in this paper by the measure form of the adjective checklist to show how the subjects recognize the image of 46 school emblems among domestic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vocation. We discovered that in the choices of images of school emblems,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imary image is not significant, and only a minority of school emblems shows cognitive difference. In the evaluation of school emblems, students from designing department get higher admiration than those without a designing background. This evaluation also differs in gender. We discovered in the paper analyzed by the designing of co-dependent samples in One-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i.e. One-factor ANOVA to test the shaping types of school emblems in the same generation that the subjects' image cognition of school emblems has no consistence.

    總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總目錄………………………………………………………...Ⅲ 表目錄………………………………………………………...Ⅴ 圖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待答問題………………………………………………………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詮釋…………………………………………………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六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進度……………………………………....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標誌象徵概述…………………………………………...…...14 第二節 徽章概說…………………………………………………......19 第三節 台灣地區校徽概說…………………………………...……...27 第四節 造形的認知……………………………………….……….....31 第五節 意象的認知……………………………………….……..…...35 第六節 訊息傳達理論概說……………………………….……….....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44 第二節 實驗目的與流程…………………………….………………46 第三節 研究樣本…………………………………...………………..48 第四節 校徽意象實驗…………………………….……………..…..5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台灣各技職校院校徽之「年代表」與「造形分類表」.…56 第二節 台灣技職校院校徽全貌…………………...……………..…62 第三節 校徽意象實驗差異分析………………….…………………66 第四節 校徽意象因素分析………………….………………………84 第五節 校徽集群分析………………….……………………………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建議……………………...…………………………………….9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00 外文部分…………………………….…………………………….…103 網站部分…………………………….…………………………….…104 附錄 附錄一………………….……………………………………………105 附錄二………………….……………………………………………107 附錄三………………….……………………………………………109 附錄四………………….……………………………………………114 附錄五………………….……………………………………………115 附錄六………………….……………………………………………116 附錄七………………….……………………………………………11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張天津,(民90),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挑戰。台灣教育,601,pp.6-9。
    張錦弘,(民89),聯合報民國89年9月16日第6版。
    何政廣,(民86),歐美現代美術二版,pp.91-96,台北:雄師美術。
    邱皓政,(民8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p.2-21,台北:五南圖書。
    何慧芬,(民84年),視覺藝術的象徵性-象徵之意義與表現。藝術學報,56,pp.103-112。
    何慧芬,(民85年),中國早期藝術的象徵表現。藝術學報,58,pp.185-202。
    總統府公報,(民82),中華民國商標法修正草案。
    林品章,(民89),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與實踐,p.65、p.78、p.84,台北:全華科技。
    林陽助,(民80),如何建立CIS企業識別系統,台北:遠流出版社、萬里書店。
    顏元叔,(民75),最新實用英漢、英英雙解辭典,p.109,台北:歐亞書局。
    劉文毅,(民82),美國與亞洲商標概論,p.15、pp.189-190,台北:松江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由男,(民81),商標的形狀和創作構想,高雄市:古印出版社。
    陳綬祥,(民77),中國的龍,p.5,廣西:新華書局。
    陳慧霞,(民87),視覺識別中影響標誌與吉祥物之造形意象、題材選定和表現形式之要素分析研究,P.9,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璟,(民64),商標設計全集,台北:五洲出版社。
    習嘉,(民81),商標設計1000,p.9,台北:台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
    李澤厚,(民73),美的歷程,p.7,台北:蒲公英出版社。
    何新,(民76),諸神的故事,pp.85-89,台北:木鐸出版社。
    陳俊宏、楊東民編著,(民87),視覺傳達設計概論,pp.94-97,台北:全華科技。
    鍾錦榮,(民75),商業廣告設計,p.46,台北:美工圖書社。
    林磐聳,(民84),企業識別系統-CIS,修訂再版,pp.54-58,台北:藝風堂。
    林品章,(民84),商業設計,pp.218-220,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陳孝銘,(民77),商業美術設計‧平面應用篇,台北:北星圖書出版社。
    林昌樹,(民85),中國造形風格之產品特徵研究,p.11,國立台灣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碩士論文。
    潘重規,(民79),中國文字學,台北:東大圖書。
    李薦宏,(民84),形、生活與設計,台北:亞太圖書。
    柯志偉譯,(民78),模式與形態,台北:六和書局。
    丘永福,(民79),設計基礎,p,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陳慧霞,(民87),視覺識別中影響標誌與吉祥物之造形意象、題材選定和表現形式之要素分析研究,p.11,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永福,(民76),造形原理,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岳儒,(民85),形成產品識別造形因素之探討-以小家電產品為例,p.5,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清田,(民83),造形的意義、內涵及其形成之研究。藝術學報,55,pp.115-136。
    林書堯,(民64),視覺藝術,p.18,台北:維新書局。
    王無邪,(民77),平面設計原理,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呂清夫,(民76),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青木正夫,(民80),平面設計構成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林品章,(民79),基礎設計教育‧造形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藝術家。
    朝倉直巳,(民79),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北星圖書。
    譚維漢,(民52),心理學,台北:孟氏教育基金會。
    八卷俊雄,編輯部編譯,(民77),企業形象戰略,台北:藝風堂。
    加藤邦宏,編輯部編譯,(民77),企業形象革命,台北:藝風堂。
    李淙柏,(民71),從印象的觀點談企業視覺識別的基礎-商標。台中商專學報,142,pp.71-79。
    鄭昭明,(民82),認知心裡學-理論與實踐,pp.140-166,台北:桂冠。
    鄭麗玉,(民82),認知心裡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馬永川,(民87),產品意象語彙與造形呈現對應關係之研究,p.11,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崇仁,(民87),訊息接收者對視覺符號的形象辨識研究,p.19,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鈴池,(民85),標誌設計中表達行業特性之色彩與造形要素之探討,p.26,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迺懿,(民84),企業識別系統中標誌意象之造形特徽的探討,pp.47-48,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月琴,(民86),國家形象設計視覺識別符號之研究,p.41,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肇杰,(民82),產品造形評價語彙之研究,pp.41-48,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泰、莊明振,(民80),CAD系統人機介面圖像視認性的研究與設計,p.18,教育部專科學校教師應用性專題研究報告。
    袁之琦、游恆山,(民79),心理學名詞辭典,p.113,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品章,(民84),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美術設計史研究,p.54,台灣省立美術館專題研究計畫。
    蘇宗雄,(民71),談標誌的象徵意義,設計,71,pp.62-69。
    林月盛,(民83),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度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桂芳,(民83),員工對推動企業識別系統之態度研究-以電信事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燦燈,(民71),公共關係與地方教育行政。高雄市教育學會承辦:地方教育行政國際學術研討會資料。pp.25-44。
    林清山,(民74),群聚分析的理論和統計方法以及應用群聚分析的實徵性研究,中國測驗學會年刊,32,pp.155-179。
    林清山,(民76),ALPHA因素分析的理論、統計方法和實徵性研究,中國測驗學會年刊,34,pp.159-173。
    外文部分:
    Abraham A. Moles,(1989),The legibility of the world: A project of graphic design, In Victor Margolin(Ed.),Design Discouse,London: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pp.119-129.
    Shriffrin,R.M.,&Atkinson,R.C,(1969),“Storage and Retrieval Processes in Long-term Memory”,Psychology Review,Vol.56,pp.179-193.
    Shigenobu Hobayashi,(1981),“The Aim and Method of the Color Image”,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pp.93-107.
    Guido Rosignoli,(1986),Army Badges and Insignia of World War 2,pp.12-25.
    Philip,Babcock.Gove,(1977),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G.&C. Merriam Company,p.161、p.739
    Carter,D.E.(1990),World Corporate Identity 1,New York:Art direction Book Company.
    Osgood,C.E.,Suci,G.H.,&Tannenbaum,P.H.(1957),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吉成勇,(1978),日本紋章入門-日本紋章大圖鑑,日本:百年社。
    網站部分:
    http://www.gov.sg/新加坡國家網站
    http://www.mnd.gov.tw/國防部網站
    http://www.ox.ac.uk/牛津大學網站
    http://www.cam.ac.uk/劍橋大學網站
    http://www.harvard.edu/哈佛大學網站
    http://www.yale.edu/耶魯大學網站
    http://www.pku.edu.cn/北京大学檔案館技術編採辦公室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