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仕淵
論文名稱: 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
Sport of the Empi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Taiwan Baseball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指導教授: 溫振華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06
中文關鍵詞: 棒球野球運動體育殖民統治殖民地現代性
英文關鍵詞: baseball, yakyu, ate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lonial rule, colonial modern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9下載:1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的發展,係在殖民帝國範圍內,建立日本與台灣間的中央與邊陲關係,同時在島內建立滲透至基層社會的體育行政體制推廣棒球。在此基礎上,棒球運動透過競爭與合作的形式,使殖民地三民族彼此互動構成同調集團,不同的棒球隊透過比賽的競爭與協調,最後將台灣視為整體,進而團結一致朝向日本甲子園大會的目標前進,表現殖民地臺灣的進步文明以及對母國的忠誠態度,由此也展現了1920年代同化政策脈絡下,棒球作為「帝國的體育運動」的意涵。
    棒球具有追求身體健康、鼓勵競爭與講求節制、倡導團結合作與犧牲奉獻等目的,具體了現代社會的價值基礎。而在政治社會運動脈絡下,棒球是台灣人證明自我不落於日本人,甚至爭強於世界的手段,也是面對殖民者對於體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批判基礎。
    從事棒球的社群,對於棒球的價值認定也不盡相同,有些在刺激享樂與成就焦慮間彼此掙扎,也有不以輸贏僅為社交娛樂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棒球運動的物質現象與消費文化,對於棒球社群的自我認同與社群分類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做為球迷則在享受激情、自我期許為棒球明星之間,呈現出大眾文化面貌。
    然而,棒球運動的權威與仲裁者,如裁判與教練多為日本人,以及運動資源分配落差,甚至門票與球具的購買能力,大致具有日台差異現象,台灣人從事棒球雖被鼓勵全力求勝,然而面對殖民者時,卻又自覺不如。因此,棒球所體現的現代性價值,也不能脫離殖民地的背景脈絡,以及存在於其中的殖民關係。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Baseball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was to establish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Japan and the marginal Taiwan within the colonial empire, and simultaneously, to establish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which infiltrates to the roots in the island to promote baseball. On this basis, the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norms of baseball have made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among the colonies the same tune. By compet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different baseball teams in Taiwan finally see this island as a whole, and finally to unite as a whole to win the Koshien High School Summer Baseball Tournament held in Osaka, Japan. The “tri-racial harmony” shows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loyalty to the home country in colonial Taiwan, which also shows the meaning of baseball as the “sports of the empire” in the context of assimilation policies in the 1920s.

    The purposes of baseball is to pursuit good health, encourage competition and emphasis on moderation, unity, cooperation, and sacrifice, of which the value of the concrete foundation of modern society. In this context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movements, baseball is the way Taiwan proves itself does not fall in the Japan, or even a means of gaining the upper hand in the world. Moreover, baseball is the stand point for Taiwan to criticize the unfair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against its colonists.

    To the players’ community, the values of baseball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Some struggle between simulative pleasure and performance anxiety, while others seek social entertainment rather than losses and gains. The socio-material phenomenon and consumer culture of baseball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dentity of players community. To the fa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value might be to enjoy the passion, or to expect one becomes the baseball star. This is part of popular culture.

    However, baseball in Taiwan shows the social hierarch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For example, the authority and arbiter of baseball, such as referees and coaches, are mostly Japanese. The gap between resource allocations exists. Even the ability to purchase baseball game tickets, bats and groves roughly differs between a Japanese and Taiwanese. Although Taiwanese are encouraged in strive victories in baseball, when facing the colonists, they feel self-contradictory. Thus, embodied in modern baseball value, the background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colonial context, and the colonial relationship exists within.

    緒論…………………………………………………………………………………1 一、研究動機:當下的過去與數字後的人─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史的考掘……1 二、問題意識:從體育運動的界定到作為問題的棒球…………………………5 三、研究回顧……………………………………………………………………21 四、體育運動史研究的資料問題與研究方法…………………………………28 五、章節安排……………………………………………………………………38 上篇 中央與邊陲、競爭與合作─帝國的體育運動……………………………43 第一章 臺灣體育協會與棒球行政體制的建立………………………………45 第一節 臺灣體育協會成立前的棒球組織:以「北部野球協會」為例………45 壹、1910年前後的棒球發展……………………………………………………45 貳、「北部野球協會」的成立……………………………………………………49 參、「北部野球協會」的主要活動………………………………………………53 第二節 臺灣體育協會與棒球運動的統合………………………………………55 壹、「體協」的成立目的及其人事………………………………………………55 貳、「體協」之經費………………………………………………………………60 參、「體協」野球部的棒球事業…………………………………………………64 肆、「體協」野球部與棒球統制…………………………………………………67 伍、受到質疑的仲裁者……………………………………………………………70 第三節 臺灣體育協會支部與地方棒球事務的推動…………………………71 壹、「體協」支部的組織與人事…………………………………………………71 貳、「體協」支部的經費…………………………………………………………75 參、「體協」支部野球部事業……………………………………………………80 小結…………………………………………………………………………………88 第二章 殖民帝國棒球世界的構成及其價值……………………………………91 第一節 從「ベースボール」到野球:棒球的「武士道」精神………………91 壹、「武士道野球」的形成………………………………………………………91 貳、「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與武士道野球的普及……………………96 第二節 殖民帝國棒球世界與「武士道」棒球精神…………………………100 壹、殖民帝國運動世界的中心與邊陲─以明治神宮競技大會為例…………100 貳、「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在台灣…………………………………104 第三節 殖民帝國的棒球「巡禮」與人才流動─以「六大學」訪台與六大學選手在台灣為例…115 壹、「六大學」聯盟訪台及其成績……………………………………………115 貳、「六大學」出身棒球選手在台灣的地位…………………………………119 小結………………………………………………………………………………123 第三章 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與三民族的運動競合…………………………125 第一節 「三民族」棒球隊的構成:內部統合的觀點………………………125 壹、從成軍到站上甲子園的舞台………………………………………………125 貳、球隊的內部統合:學長制與斯巴達訓練…………………………………135 參、農業人的野球魂……………………………………………………………139 第二節 同化政策與「三民族」的嘉農棒球史………………………………142 壹、內台融合的典範:「三民族」與嘉農棒球………………………………142 貳、「他者」的身體想像………………………………………………………148 參、「真正的台灣棒球隊」:台灣民報的觀點………………………………154 第三節 嘉農與嘉中的對抗:棒球運動的衝突、和解與認同………………158 壹、校際競爭的對抗文化:嘉農與嘉中………………………………………158 貳、競賽制度下的他者分類與同調集團………………………………………163 小結………………………………………………………………………………168 下篇 棒球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171 第四章 體育運動是甚麼?─台灣人對體育運動及棒球的觀念………………173 第一節 排除與編入、排拒與接受:日治前期(1895-1920)的體育運動…173 壹、體育運動對民俗活動的排除與編入:以端午節石戰與龍舟為例………173 貳、面對體育運動的態度:從排拒到接受……………………………………177 參、體育運動的論述:從健康身體到國家強盛………………………………181 第二節 1920年代政治社會運動下的體育運動………………………………184 壹、體育運動的推廣……………………………………………………………184 貳、從身體健康到「可於國際場中佔一地位」………………………………185 參、勞動的基礎與休閒的手段…………………………………………………187 肆、資源分配公平性與運動合理性的批判……………………………………188 第三節 台灣人對棒球運動的認識………………………………………………190 壹、反對棒球的理由:危害健康與運動無用…………………………………190 貳、幼童的棒球運動:「模仿」的現代性……………………………………194 參、漢詩社群的棒球觀念………………………………………………………196 肆、棒球選手的價值觀─身心訓練、團隊合作與社交手段…………………199 小結………………………………………………………………………………201 第五章 公學校棒球選手的身體技藝與自我認同………………………………203 第一節 公學校棒球運動的發展及其價值……………………………………203 壹、公學校體育活動與競爭精神………………………………………………203 貳、日治時期台灣少棒運動發展………………………………………………213 參、公學校棒球社群的構成……………………………………………………219 第二節 棒球的身體技藝與自我認同…………………………………………226 壹、身體技藝與殖民地的「現代性」…………………………………………226 貳、公學校棒球選手的自我認同………………………………………………229 參、認同、物質與記憶─以優勝旗與紀念章為例……………………………233 第三節 勝與負之間:殖民框架與運動競技…………………………………238 壹、輸贏的解釋…………………………………………………………………238 貳、勝利的意義:以「第一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為例……………………242 小結………………………………………………………………………………253 第六章 軟式棒球與殖民地社會的休閒運動……………………………………257 第一節 軟式棒球的「制度」:技術與賽制、參賽者與隊伍………………257 壹、軟式棒球與硬式棒球的差異………………………………………………257 貳、軟式棒球的體制、賽制與參賽者規範……………………………………260 參、軟式棒球隊的組成及其運作………………………………………………267 第二節 軟式棒球的價值與階序………………………………………………271 壹、休閒的時間與經濟基礎……………………………………………………271 貳、自足的價值與運動的階序…………………………………………………276 第三節 俱樂部、青年團與「高砂野球聯盟」:棒球與台灣人的休閒運動…284 壹、俱樂部性質的運動團體:斗六青葉團與宜蘭白英團……………………284 貳、以社教為名與青年的享樂:青年團的棒球運動…………………………289 參、「高砂野球聯盟」與休閒的「另一種制度」……………………………301 小結………………………………………………………………………………310 第七章 棒球的大眾化:收音機廣播、報紙與棒球場………………………313 第一節 收音機廣播事業與棒球轉播…………………………………………313 壹、日本內地的廣播事業與棒球賽的轉播……………………………………313 貳、台灣廣播事業的發展………………………………………………………315 參、台灣棒球比賽轉播的考察…………………………………………………316 肆、棒球賽廣播的聽眾…………………………………………………………320 第二節 報紙媒體與棒球新聞的讀者…………………………………………323 壹、棒球新聞的內容……………………………………………………………323 貳、棒球新聞的讀者……………………………………………………………329 第三節 棒球設施與大眾化的棒球─以棒球場的興建與使用為例…………335 壹、棒球場的變遷與興建………………………………………………………335 貳、棒球場中的觀眾……………………………………………………………341 小結………………………………………………………………………………347 結論………………………………………………………………………………351 參考書目…………………………………………………………………………359 附錄: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口述歷史…………………………………………附錄1 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口述歷史解題……………………………………………附錄2 蘇正生先生 ………………………………………………………………附錄17 李昌盛先生 ………………………………………………………………附錄23 簡永昌先生 ………………………………………………………………附錄27 蔡文玉先生 ………………………………………………………………附錄30 許水現先生 ………………………………………………………………附錄33 黃丙丁先生 ………………………………………………………………附錄36 莊銘燦先生 ………………………………………………………………附錄43 蕭長滾先生 ………………………………………………………………附錄50 山本英一郎先生 …………………………………………………………附錄55 曾紀恩先生 ………………………………………………………………附錄60 蘇如松先生 ………………………………………………………………附錄62 洪太山先生 ………………………………………………………………附錄66 劉正雄先生 ………………………………………………………………附錄76 陳嚴川先生 ………………………………………………………………附錄81 蔡鳳鳴先生 ………………………………………………………………附錄85 方水龍先生 ………………………………………………………………附錄88 高文章先生 ………………………………………………………………附錄90 蔡諒先生 ………………………………………………………………附錄94 蔡溪松先生 ………………………………………………………………附錄97 陳森溪先生 ………………………………………………………………附錄102 宋宦勳先生 ………………………………………………………………附錄103 柯仙宏先生 ………………………………………………………………附錄106 郭清來先生 ………………………………………………………………附錄108 陳潤波先生 ………………………………………………………………附錄112 黃仁惠先生 ………………………………………………………………附錄115 葉日好先生 ………………………………………………………………附錄127 圖目次 圖0-1 高砂野球聯盟優勝(高津團)優勝章…………………………………37 圖0-2 高津團與高砂野球聯盟優勝旗…………………………………………38 圖1-1 台糖社內比賽的優勝旗…………………………………………………48 圖1-2 1917年早稻田大學棒球隊在台比賽時球場實況之一…………………54 圖1-3 1917年早稻田大學棒球隊在台比賽時球場實況之二…………………54 圖1-4 1936年全島中等學校選拔野球大會紀念章……………………………84 圖1-5 臺灣體育協會嘉義支部會員章…………………………………………86 圖2-1 甲子園開賽前兩隊敬禮的儀式:1931年嘉農與神奈川商工之戰……98 圖2-2 甲子園開幕入場時的儀式………………………………………………99 圖2-3 「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開閉幕式中的升旗、宣誓、進場與頒獎…112 圖2-4 1931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觀眾席的盛況…………………113 圖2-5 1931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優勝大會觀眾席上台南一中應援團……114 圖2-6 台北一中激動的啦啦隊………………………………………………115 圖3-1 1929年嘉農的第一次冠軍……………………………………………129 圖3-2 1931年嘉農取得台灣代表權於嘉義市區遊行………………………130 圖3-3 三民族的嘉農(左起為福島又男、蘇正生、羅保農(平野保郎))……145 圖3-4 盜壘的腳程如同螺旋槳的吉川武揚(原住民)……………………151 圖3-5 東投手球路連番玩弄打者……………………………………………153 圖3-6 吳明捷投球時與個人獨照……………………………………………156 圖4-1 1923年日本太子「扒龍船御台覽(高雄)」………………………177 圖5-1 漢文讀本-「第十五課 運動會」…………………………………211 圖5-2 1920年代公學校中的棒球練習………………………………………215 圖5-3 1937年苗栗第一公學校奪得郡下比賽冠軍…………………………217 圖5-4 粗具規模的公學校棒球隊……………………………………………221 圖5-5 台南市少年野球頒獎儀式……………………………………………235 圖5-6 「第一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優勝章」…………………………………236 圖5-7 莊銘燦年輕時的沙龍照及2008年本人照片…………………………237 圖5-8 莊銘燦的傳家懷表與優勝章…………………………………………237 圖5-9 1929年全島少年野球大會開幕………………………………………245 圖5-10 高雄第一公學校參加1929年全島少年野球大會…………………245 圖5-11 高雄第一公學校奪得1929年全島少年野球大會優勝紀念照……246 圖5-12 1929年全島少年野球大會盛況……………………………………248 圖6-1 竹東街野球聯盟優勝旗………………………………………………262 圖6-2 1930年蘭陽軟式棒球賽閉幕儀式……………………………………279 圖6-3 軟式棒球賽優勝章─彰化野球協會(左)、淡水軟式野球聯盟(右)…280 圖6-4 岡山郡高等科軟式棒球賽合照………………………………………282 圖6-5 高雄一公校友棒球隊…………………………………………………282 圖6-6 大日本製糖會社苗栗工廠棒球隊球衣………………………………283 圖6-7 彰化銀行棒球隊球衣…………………………………………………283 圖6-8 大稻埕青年團獎盃……………………………………………………293 圖6-9 高砂野球聯盟球隊間的聯誼…………………………………………303 圖6-10 高砂野球聯盟優勝(高津團)優勝章………………………………304 圖6-11 高津團與高砂野球聯盟優勝旗………………………………………305 圖6-12 高雄市軟式野球協會春秋季野球大會紀念章………………………309 圖7-1 1931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實況轉播……………………………317 圖7-2 嘉農出賽時嘉義市民聚集在收音機前盛況…………………………322 圖7-3 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棒球新聞折線圖………………………324 圖7-4 《台南新報》中等學校棒球賽南部選拔賽…………………………327 圖7-5 《大阪朝日新聞 台灣版》中圖文並茂的棒球報導…………………328 圖7-6 《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有獎徵答廣告……………………………331 圖7-7 法政大學來台有獎徵答活動版面……………………………………332 圖7-8 法政大學訪台有獎徵答公佈得獎名單………………………………333 圖7-9 台南公園計劃圖中的運動場…………………………………………336 圖7-10 橋仔頭糖廠地圖中的棒球場所在地…………………………………337 圖7-11 三崁店糖廠棒球場與看台……………………………………………337 圖7-12 台中水源地運動場中的棒球場………………………………………339 圖7-13 高雄市東球場本壘後方的看臺(1936年立教大學訪台)………344 圖7-14 台中棒球場的中間與內外野看台……………………………………345 圖7-15 台南棒球場外野的觀眾………………………………………………345 圖7-16 看台上特別顯目的兩位女球迷………………………………………346 圖7-17 入場的觀眾皆為男性居多……………………………………………346 表目次 表1-1 北部野球協會所屬棒球隊………………………………………………50 表1-2 北部野球協會成立之初主要幹部………………………………………51 表1-3 1920年至1940年「體協」野球部幹部名錄…………………………58 表1-4 1928、1932、1937、1938年度體協收入預算表……………………62 表1-5 「體協」各支部設立時間………………………………………………71 表1-6 體協高雄支部各部人事…………………………………………………73 表1-7 1937、1938年度「體協」新竹支部決算書收入……………………75 表1-8 1937、1938年度「體協」臺中支部決算書收入……………………76 表1-9 1937、1938年度「體協」高雄支部決算書收入……………………76 表1-10 1938年花蓮港支部收入決算…………………………………………77 表1-11 1939年體協花蓮支部本島人會員……………………………………78 表1-12 1931年各體協支部野球部役員………………………………………80 表1-13 1937年體協各支部野球部之事業……………………………………83 表1-14 1937、1938年體協各支部收入決算…………………………………85 表1-15 1937、1938年度臺灣體育協會嘉義支部決算書歲入………………86 表1-16 1937、1938年度臺灣體育協會台南支部決算書歲入………………86 表1-17 1937、1938年台南支部野球部支出決算……………………………87 表2-1 台灣參加全國中等學校野球優勝大會成績一覽表…………………105 表2-2 六大學棒球隊訪台成績………………………………………………118 表3-1 1923-1930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參賽隊伍及其成績…………128 表3-2 1931年嘉農參加甲子園大會戰績表…………………………………131 表3-3 嘉農進軍甲子園比賽的先發陣容及其守備位置……………………132 表3-4 1937、1939年嘉中的甲子園成績與隊員名單………………………159 表3-5 嘉中與嘉農兩校日台學生人數………………………………………161 表4-1 「文輝閣 第二期徵詩 野球」作品…………………………………197 表5-1 日治初期公學校運動會運動種類比重………………………………209 表5-2 高雄第一公學校比賽時啦啦隊歌曲…………………………………225 表6-1 軟、硬式棒球球具價格對照…………………………………………259 表6-2 1930年代宜蘭、竹東、高雄等地軟式棒球賽季表…………………264 表6-3 軟式棒球隊隊伍背景…………………………………………………267 表6-4 1930年代台南軟式棒球賽報名隊伍…………………………………270 表6-5 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娛樂費用」支出………………………………274 表6-6 軟式棒球隊會費………………………………………………………275 表7-1 1932年棒球比賽廣播時間表…………………………………………318 表7-2 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棒球新聞檢索…………………………324 表7-3 「野球懸賞」活動的台灣人中獎比例………………………………334 表7-4 日本人與台灣人娛樂費用及其所佔支出比例………………………342

    參考書目

    一、官方文書、私人文書、報章、工具書
    (一)官方文書
    1、檔案
    〈各廳縣學務主任會議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311冊47件。
    〈高雄州體育協會支部經費補助認可指令案〉,《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63冊14件。
    〈財團法人臺灣體育協會設立許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0年1月1日。6810冊6件。
    〈新竹州體育協會州支部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55冊1件。
    〈台中州臺灣體育協會台中支部經費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指令第二五九○號)〉,《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9年3月1日,10858冊5件。
    〈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份國語學校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85冊5件。
    〈臺灣體育協會嘉義支部ニ對スル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指令第八二三六號)〉,《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7年10月1日,10824冊5件。
    〈臺灣體育協會新竹支部ニ對スル州費補助件認可指令案(指令第五三八八號)〉,《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769冊22件。
    〈臺灣體育協會台南支部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指令第七八五六號)〉,《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24冊13號。
    〈臺灣體育協會臺中支部經費ニ對シ州費補助ノ件認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74冊7件。
    〈臺灣體育協會臺東支部廳費補助認可指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902冊3件。
    〈體育協會花蓮港支部廳費補助認可指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84冊,8件。
    〈體育協會高雄支部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81冊9件。
    〈體育協會支部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88冊6件。
    〈體育協會台南支部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80冊17件。
    〈體育協會台南支部經費ニ對シ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861冊2件。
    〈體育協會補助認可指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735冊。
    旗津國小,《昭和四年卒業生除籍簿》。

    (二)私人文書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0)。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0)。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九)》,(臺北: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2004)。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陸季盈,《陸季盈1933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品,典藏號為2009.001.0002。
    陸季盈,《陸季盈1937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品,典藏號為2009.001.0006。
    陸季盈,《陸季盈1938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品,典藏號為2009.001.0007。
    陸季盈,《陸季盈1939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品,典藏號為2009.001.0008。
    陸季盈,《陸季盈1940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品,典藏號為2009.001.0009。
    陸季盈,《陸季盈1941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品,典藏號為2009.001.0011。

    (三)報章與工具書
    1、報紙
    朝日新聞社,《朝日新聞》
    臺南新報社,《臺南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社,《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報社,《臺灣日報》
    臺灣民報社,《臺灣民報》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新民報》
    臺灣新報社,《臺灣新報》
    讀賣新聞社,《讀賣新聞》

    2、雜誌
    臺灣青年雜誌社,《台灣青年》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會雜誌》
    臺灣體育獎勵會,《運動と趣味》
    臺灣專賣協會,《臺灣の專賣》
    臺灣地方自治協會,《臺灣地方行政》
    嘉義農林學校校友會編,《瑞穗》
    長老教會長榮中學校友會編,《輔仁》
    臺灣遞信協會,《臺灣遞信協會雜誌》
    臺灣警察協會,《臺灣警察時報》
    社團法人臺灣山岳會,《臺灣山岳彙報》
    臺灣鐵道協會,《臺灣鐵道》
    嘉義中學校友會編,《旭陵》

    3、名錄與年鑑
    大久保源吾,《昭和七年現在臺灣街庄區職員錄》,(台北:全島街庄區職員錄發行所,1932)。
    日本放送協會,《昭和六年 ラジオ年鑑》。
    日本放送協會編,《昭和八年 ラジオ年鑑》。
    台灣人物名鑑發行所,《臺南官民職員錄》,(台南:台灣人物名鑑發行所,1927)。
    田中一二、緒方武藏、五味田忠編《臺灣年鑑(1~41)》,(大正13年~昭和19年),(台北,臺灣通信社編)。
    根上峯吉編,《花蓮港廳下官民職員錄(昭和13年)》,(花蓮:東臺灣宣傳協會,1938)。
    根上峯吉編,《花蓮港廳下官民職員錄(昭和16年)》,(花蓮:東臺灣宣傳協會,1941)。
    砥上次雄,《昭和九年十月十五日臺灣殖產關係職員錄》,(台北:臺灣農友會,1934)。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大正十三年度台灣總督府學事第二十三年報》,(台北:台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1926)。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昭和七年度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三十一年報》,(台北:台灣總督府內務局文教課,1934)。
    臺灣總督府編《(各年度)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衙職員錄》,臺北:台灣新報社。

    4、辭典
    左秀靈編譯,《日華體育辭典》(臺北:名山出版社,1988)。
    岸野雄三等編,《近代體育スポーツ年表》(東京:大修館書店,1999(3版))。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體育大辭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

    二、時人著作
    (一)專著
    下村海南(下村宏),《吳越同舟》,(東京:四條書房,1932),頁333-334。
    可兒德、石橋藏五郎、寺岡英吉等著,《理論實際 競技と遊戲》(東京:中文館書店,1919)。
    台南州編輯,《昭和十四年度社會教育要覽》,(台南:台南州,1939)。
    台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
    台灣總督府官房企畫部,《家計調查報告》,(台北:台灣總督府官房企畫部,1940)。
    永井道明,《學校體操教授要目の精神及び其の實施上の注意》(東京:教育新潮研究會,1915年)。
    永田重隆,《台灣體育之理論及實際研究》,(臺北:惠美堂,1927)。
    田中一二,《台北市史(二)》,(台北:成文出版社複刻,1985)。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南天書局,1997(復刻板))。
    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史》,(台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
    東台灣研究會編,《東台灣研究叢書─第一編》,頁10-12。
    柯萬榮編輯,《臺南州教育誌》,(台南:昭和新報社台南支局,1937)。
    飛田穗洲,《野球清談》,(東京:東海出版社,1940)。
    湯川充雄,《臺灣野球史》,(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2)。
    新竹州教育課編,《學校衛生資料》,(新竹,新竹州教育課,1924)。
    臺灣總督府官房企畫部,《家計調查報告》,(台北:臺灣總督府官房企畫部,1940)。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台灣番族慣習研究─第一卷》,(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21),頁76。

    (二)論文
    〈內外彙報 彰化廳公學校會議〉,《臺灣教育會雜誌》4(1902.3),頁50-51。
    〈台灣教育會本年度豫算中の二、三〉,《臺灣學校衛生》,4(1939.6),頁65。
    〈甲子園遠征記〉,《瑞穗》,12(1937.7),頁161-162。
    〈早大軍招致と觀覽者心得〉,《運動と趣味》,2:10(1917.11),頁17。
    〈局內軟式野球大會〉,《臺灣の專賣》,19:10(1940.10),頁43。
    〈炎熱に鍛ふ〉,《台灣地方行政》,8:7(1942.7),頁84-85
    〈青年團の活躍〉,《臺灣教育》,351(1931.10),頁134。
    〈恆春郡の社會教育〉,《臺灣教育》,379(1934.2),頁58。
    〈校友會決算書〉,《瑞穗》,13(1938.7),頁136-137。
    〈第二囘全臺灣小公學校教員陸上競技大會要項〉,《臺灣教育》,348(1931.7),頁138-139。
    〈第五回 現業員慰安軟式野球大會記〉,《臺灣鐵道》,290(1936.10),頁67。
    〈野球部ヶ報〉,《旭陵》,8(1937.4),頁277-278。
    〈喫煙室〉,《運動と趣味》,2:8(1917.8),頁81。
    〈喫煙室〉,《運動と趣味》,3:7(1918.9),頁48。
    〈運動競技と應援の可否〉,《運動と趣味》,2:7(1917.7),頁35-40。
    〈臺灣體育協會昭和七年度事業豫定表〉,《臺灣教育》,358,﹙1932.5﹚,頁127-128。
    〈臺灣體育協會昭和三年度經理竝事業豫定計畫〉,《臺灣教育》,309(1928.5),頁148。
    〈臺灣體育協會昭和六年度事業豫定表〉,《臺灣教育》,345,(1931.4),頁129。
    〈澎湖便り〉,《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32(1933.1),頁139。
    AN生,〈教育所の野球に就て〉,《台灣警察時報》,197,頁129-130。
    Y生,〈軟式野球に就て〉,3(1933.3),頁21-23。
    不老生,〈台北野球戰史(一)〉,《運動と趣味》,1:1(1916.11),頁2。
    不詳著者,〈台灣運動界の今昔〉,《運動と趣味》,1:1(1916.11),頁13-14。
    中川次郎,〈再び武道と運動競技とに就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6(1926.4),頁40-42。
    五木生,〈斗六遠征の記〉,《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04(1930.9),頁63-64。
    內田勝,〈我等の野球練習法に就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01,頁47-49。
    加藤元右衛門,〈十年前の思ひ出〉,《臺灣教育會雜誌》,79(1908.10),頁31。
    加藤元右衛門,〈序〉,《臺灣紀念名鑑》(大正15年,臺灣刊行會),頁22-23。
    平野生,〈野球のルール〉,《運動と趣味》2:4(1917.4),頁8。
    本西溪風,〈棒球界の今昔〉,《運動と趣味》,2:8(1917.8),頁2-3。
    伊能嘉矩,〈台灣に於ける土著の分類及び其の現在通有する開花發生の度〉,《蕃情研究會誌》,1(1898),頁12。
    伊勢田生,〈野球の為めに〉,《運動と趣味》,2:9(1917.9),頁10。
    自然道人,〈女子體育論〉,《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66(1907.9),頁1。
    吳德功,〈運動會記〉,《台灣時報》,73(1915.10),頁13。
    村橋昌二,〈過去十年間の本島に於ける運動競技の推移-其の昔盛大だった淡水河の競漕、軟球から硬球へ遷り行く庭球技〉,《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08,頁157。
    宜蘭公學校,〈教育研究の傾向 我が校の體育概況〉,《台灣教育》,371(1933. 6),頁60。
    林熊徵,〈內臺親善の楔〉,收錄於竹村豐俊,《台灣體育史》,(台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年)。頁1-2。
    林熊徵,〈內臺親善の楔〉,收錄於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史》,頁2。
    松延生,〈局內軟式野球大會記〉,《臺灣の專賣》21:10(1942.10),頁73-74。
    金瓜石礦山第二青年團金瓜石分隊,〈我が分隊の經營〉,《青年之友》,121(1942.7),頁29-31。
    金村瓶水,〈南部野球史(一)〉,《運動と趣味》,2:3(1917.4),頁3。
    秋濤生,〈體操科教授細目〉,《臺灣教育會雜誌》,37(1905.4),頁33-35。
    高岡武明,〈公學校の修身科につきて〉〉,《臺灣教育會雜誌》,4(1902.3),頁3。
    鳥山隆夫,〈運動夜語(三)〉,《運動と趣味》,2:9(1917.8),頁16。
    彭城晃,〈就運動會而言〉,《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92(1909.11),頁1。
    渡邊大陸,〈全國都市對抗野球戰の敗因や何處に在る〉,《臺灣鐵道》,220(1930.10),頁79-82。
    渡邊大陸〈來襲せんとする早大軍の新陣容を豫想し對CB戰を控えて我新陣容〉,,《臺灣鐵道》,222(1930.12),頁65-70。
    園部生,〈運動競技本島人及〉,《運動と趣味》,4:3(1919.4),頁15-16。
    鈴木金次郎,〈十年前の思ひ出〉,《臺灣教育會雜誌》,79(1908.10),頁27。
    鈴木梅太郎,〈公學校體操科教授の概要〉,《臺灣教育會雜誌》,11(1903.2),頁31-32。
    嘉義中學校友會,〈野球部〉,《旭陵》,7(1936),頁275。
    臺灣山岳會,〈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繼走〉,《臺灣山岳彙報》,12:12(1940.12),頁6。
    臺灣教育會,〈臺灣公學校規則改正せらる〉,《臺灣教育會雜誌》,128(1912.12),頁9。
    臺灣鐵道同好會陸上競技部,〈第十四回全臺灣陸上競技選手全大會〉,《台灣鐵道》,257(1933.11),頁70-75。
    潘坤西,〈僕と野球〉,《輔仁》,13號,台南長老教長榮中學學友會,無頁碼。
    蔡培火,〈對內根本問題之一端〉,《臺灣青年》,1:1(1920.7),頁49。
    簡江稿,〈論公學校書房教授法之利害〉,《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33(1904.12)。頁5。

    三、今人著作
    (一)中文著作(含翻譯)
    1、專著
    Allen Guttmann,徐元民譯,《現代奧運史》,(臺北:師大書苑,2001)。
    Arjun Appadurai,鄭義愷譯,《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群學,2009)。
    Chris Shiling,謝明珊、杜欣欣譯,《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2009)。
    Eric Hobsbawm,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台北:麥田文化,1996)。
    Johan Huizinga,《人:遊戲者》(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Joseph Maguire、Gramt Jarive、Louise Mansfield、Joe Bradle,黃東治、邱金松總校譯,《運動世界的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2008)。
    Josh Tosh,吳英譯,《史學導論 現代歷史學的目標、方法和新方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Patricia Tsurumi,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Paul Thompson,覃方明、渠東、張旅平譯,《過去的聲音 口述史》,(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Reginald Kann,鄭順德譯,《福爾摩莎考察報告》(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Thomas, L. Goodale & Geoffrey, Godbey,成素梅等翻譯,《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頁191-192。
    Tim Dent,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出版社,2009)。
    Tony Schirato,何哲欣譯,《運動的文化分析》,(臺北:韋伯文化,2009)。
    王世慶口述,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訪問,《王世慶先生訪談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王嵩山,《過去的未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王詩琅譯著,《臺灣社會運動史 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1987)。
    吉見俊哉,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覽會的政治學》,(台北:群學,2010)。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出版社,2006)。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3)。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吳建達、崔家齊,《高雄棒球風雲》,(高雄:新視界國際文化,2010)。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吳聲潤,《一個六龜人的故事 白色恐怖受難者 吳聲潤創業手記》,作者自印。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7)。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出版社,2003)。
    岡本博志著、陳明言譯,《人間機關車─吳昌征 首位台灣人日本職棒選手奮鬥生涯》,(台北:南天書局,2009)。
    林玫君,《台灣登山一百年》,(台北:玉山社,2008)。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 日治時期台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台北:博揚文化,2006)。
    林敬義,《天容海色本澄清 林敬義回憶錄》,(台中:林高德出版,2004)。
    近藤正己,《總力戰の台灣─日本殖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
    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柯旗化,《臺灣監獄島》,(高雄:第一出版社,2002)。
    洪樵榕口述,卓遵宏、歐素瑛訪問整理,《洪樵榕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1)。
    荊子馨,《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 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出版,2006)。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
    高正源,《東昇的旭日》,(台北:民生報社,1994)。
    張炎憲、陳傳興主編,《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張深切,《里程碑 ---又名:黑色的太陽(上)》,(臺北:文經社,1998)。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著,《臺灣開發史》(臺北:空中大學,1996)。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
    陳寶川口述、歐素瑛整理,《陳寶川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9)。
    傅奕銘總編纂,《斗六市志 下》,(斗六:斗六市公所,2006)。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1995)。
    曾文誠、盂峻瑋,《臺灣棒球王》,(台北:我識出版社,2004)。
    曾文誠、盂峻瑋、謝仕淵、謝佳芬,《旋動歲月:臺灣棒球百年史》,(台北:中華棒球協會,2006)。
    游鑑明,《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歷史的運用》,(台北:左岸出版,2002)。
    黃美娥,《重層性鏡像 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起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稻香出版社,2007)。
    楊初雄總編輯,《嘉農口述歷史(二)》,(嘉義:中華嘉義大學校友會,2002)。
    楊基銓撰述,《楊基銓回憶錄》(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出版社,1994)。
    嘉農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1993)。
    臺灣口述歷史書目彙編編輯組,《台灣口述歷史 書目彙編1953-2009》,(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9)。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洛林監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臺以後之治安狀況(上)》(臺北:海峽學術,2000),頁1037。
    蔡武璋總策劃,林華韋、林玫君編著,《典藏台灣棒球史 嘉農棒球1928-2005》,(台北:行政院體委會,2005)。
    蔡禎雄,《日據時期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1995)。
    賴和,林瑞明編,〈無聊的回憶〉,《賴和全集 新詩散文集》(臺北:旭昇圖書公司,2000)。
    賴和著、林瑞明編,〈無聊的回憶〉,《賴和全集 新詩散文集》。
    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出版社,2003)。
    簡永昌,《棒球與我》,(台北:著者出版,1977)。
    蘇錦章,《嘉義棒球史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2、論文(含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學位論文)
    Albert Memmi、魏元良譯,〈殖民者與受殖民者〉,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3。
    Pierre Bourdieu,〈如何才能做一個體育愛好者〉,羅鋼、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9,頁326-342。
    大熊廣明,〈學者筆下的日本近代體育史〉,《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6:1(2000. 1),頁10-13。
    山本英一郎口述、公共電視台訪問,〈山本英一郎先生棒球口述〉,收入本文附錄。
    甘允良,〈運動與男性氣概論述之研究-以台灣棒球的演進系譜為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方水龍口述、謝仕淵整理,〈方水龍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毛岸俊,〈1909-1919年「教育雜誌」體育文章分析的初步〉,《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1(1996.6),頁47-58。
    王天賞,〈新墓落成悼念恩師川口先生〉,《校友會訊》,9(1996.6),頁78。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思與言》29:4(1991.12),頁5-43。
    台灣省體育會棒球協會編,〈裁判員座談會〉,《棒球界》,2,(1957.8),頁4。
    朱珮琪,〈臺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台中一中為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頁99。
    朱點人,〈安息之日〉,張恆豪編《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頁209-210。
    佐佐田利雄,〈嘉農棒球的回憶〉,《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1993年,頁211-21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之評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1993.3),頁48-53。
    吳世政,〈台北棒球場地演變的地景意涵〉,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主辦,第十一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西太平洋區域與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28日-30日。
    吳世政,〈台灣棒球場域的文化空間論述:一個運動地理學的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世政,〈臺灣棒球場域的消費景觀〉,《地理學報》,43(2006),頁1-22。
    吳柏堂,〈嘉農五年學生生活的回顧〉,《嘉農人》,3,(1999. 11),頁26-30。
    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黃富三、翁佳音編,《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380。
    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002.5),頁301。
    呂紹理,〈台灣社會生活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國史館館刊》,40(2006.6),頁24。
    呂赫若,〈婚約奇壇〉收錄於張恒豪主編,《呂赫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頁94-95。
    宋臣勳口述、曾文誠整理,〈職棒史上第一位冠軍總教練--宋宦勳 上〉,《職業棒球》,241,2002.0,頁22-25。
    宋宦勳口述、謝仕淵整理,〈宋宦勳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巫毓荃,〈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新史學》,18:2,頁103-153。
    李水圳口述,何湘妃、陳瑞玲訪談,陳瑞玲紀錄,〈我的小學生活-李水圳先生的回憶〉,《竹塹文獻》,43(2009.7),頁146。
    李世雄,〈(體育)母校健兒が第一回全島少年野球に優勝の回憶〉,《校友會訊》,4,(1989.9),頁80-81。
    李世雄,〈母校健兒在第一回全島少年野球優勝的回憶〉,《校友會訊》,4(1989),頁78-79。
    李世雄,〈第十四回日本全國都市對抗野球試合參加の回想〉,《校友會訊》,6,1991年9月30日,頁95-99。
    李佩璇,〈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形式的象徵鬥爭〉,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昌盛口述、謝仕淵整理,〈李昌盛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8:2(2001.12),頁48。
    拓弘山口述,蔡武彰整理,〈驀然回首天下嘉農路〉,《嘉農人》,3(1999.11),頁6-7。
    林丁國,〈日治時期台灣中等學校野球運動的發展─以「嘉義農林」為中心的探討(1928-1942)〉,收入胡春惠、薛化元主編《中國知識份子與近代社會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5。頁195-212。
    林丁國,〈日治時期台灣網球與棒球運動的島內外競賽表現〉,《臺灣史研究》,16:4(2009.12),頁37-80。
    林丁國,〈從「嘉農」看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的發展〉,《台灣史料研究》,28(2006.12),頁67-111。
    林丁國,〈球都雙雄:日治後期嘉農與嘉中的棒球對抗(1928-1943)〉,發表於嘉義縣政府主辦「第五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30、31日,頁1-37。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 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林文淇,〈殖民主義與法律:《印度之旅》對後殖民理論的省思〉,《中外文學》24:3(1995年8月),頁62。
    林文蘭,〈不「運動」的社會學?評三本運動社會學教科書〉,《台灣社會學刊》,42(2009.6),頁227-239。
    林文蘭,〈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林玉茹,〈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台灣的企業及其企業家〉,《台灣大學歷史學報》,33(2004.6),頁352-353。
    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登山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4,頁324-328。
    林玫君,〈日治時期台灣體育史料簡析〉,《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9(2000.5),頁2-16。
    林玫君,〈身體的競逐與身份的游移─臺灣首位奧運選手張星賢的身分認同之形塑與其糾葛〉,《思與言》,47:1(2009.3),頁127-214。
    林倍群,〈空間‧地方‧記憶—台灣棒球運動之地理學研究(1923-1982)〉,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林琪雯,〈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林鳳麟口述,林敏政整理,〈棒運推手 林敏政口述歷史〉,《國民體育季刊》,30:4(2001.12),頁111-121。
    林麗卿,〈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教團體與社會變革 以臺北州「同風會」為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盂峻瑋,〈衝突與接納──解析日治時期引進棒球運動之過程演變〉,《臺灣史料研究》,28(2006.12),頁49-66。
    邱韋誠,〈是鎖鏈還是羽翼─原住民棒球選手的運動之路〉,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金湘斌,〈日治初期台灣初等學校運動會之歷史考察(1895-191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施正義,〈施正義自敘傳〉,《校友會訊》,6,1991年9月30日,頁75-77。
    施懿琳,〈臺南新報〉,《臺灣歷史辭典》,頁1061。
    柯仙宏口述、謝仕淵整理,〈柯仙宏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段嘉蓀,〈誰是王牌-紀錄與棒球史的書寫〉,《中國論壇》,32:12(1992.9),頁42-44。
    洪太山口述、曾文誠整理,〈棒球人口述棒球事:昔日四番 穩如太山 上〉,《職業棒球》,226 期,2001.01,頁42-44。
    洪太山口述、謝仕淵整理,〈洪太山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論文,1993。
    徐裕健、陳成章,〈殖民城市的文化空間與權力---以日治時期台北之休閒生活模式及空間建構為個案〉,頁41。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舉辦「文化政治與歷史重構」研討會,1995。
    晏山農,〈新認同的配方-台灣棒運的「力脫死」及其顛覆〉,《中國論壇》,32:12(1992.9),頁32-36。
    校史編輯委員會,〈摘錄光復前第三階段(進入戰時體制時期)〉,收錄於一公 旗津國小校友聯誼會編《校友會訊》第四號,1989年。頁19。
    翁嘉銘,〈棒球的美麗與哀愁-民心變遷下的台灣棒球史〉,《中國論壇》,32:12(1992.9),頁27-31。
    高文章口述、謝仕淵整理,〈高文章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高市文獻委員會編輯,〈九十三年度「揮棒敘舊重返榮耀」─棒球界耆老座談會會議紀錄〉,《高市文獻》,17:3(2004.9),頁87。
    高強,〈法國體育社會學溯源─評析皮埃爾布迪厄《體育社會學計畫》〉,《體育學刊》,15:11(2008.11),頁36-38。
    高強,〈場域論與體育社會學研究〉,《體育學刊》,17:1(2010.1),頁28-32。
    張力可,〈臺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頁2-3。
    張中元,〈日治時期原住民初等教育之探究─以呂家公學校(1905-1945)為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論文,2005。頁73。
    張俊一,〈豪氣還在─記台灣光復前後棒球在北埔地區的發展〉,《竹師體育》,1(2003.6),頁19-25。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4),頁146-147。
    梁淑玲,〈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莊銘燦口述、謝仕淵整理,〈莊銘燦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頁47。
    許水現口述、謝仕淵整理,〈許水現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其實像與虛像〉,收錄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4年)。
    許雪姬、張福群整理,〈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際〉,《宜蘭文獻雜誌》,30(1997.11),頁3-36。
    許喬木,〈許喬木先生訪問記錄〉,《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嘉農口述歷史,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頁137-139。
    許義雄,〈臺灣身體文化與體育的出路〉,《學校體育》,13:2(2003.4),頁135-144。
    連玲玲,〈新典範或新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17:4(2006.12),頁279。
    郭清來口述,謝仕淵整理,〈郭清來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陳文松,〈植民地支配と「青年」──台灣總督府の「青年」教化政策と地域社會の變容〉,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學科博士論文,2008。
    陳再乞,〈陳再乞先生訪問紀錄〉,《嘉農口述歷史(二)》,嘉義:中華嘉義大學校友會,2002年,頁44。
    陳守庸,〈走訪94高齡的嘉農元老拓弘山〉,《國民體育季刊》,30:4(2001.12),頁109。
    陳金定,〈陳金定先生訪問紀錄〉,《嘉農口述歷史(二)》,嘉義:中華嘉義大學校友會,2002年,頁17-18。
    陳保德,〈陳保德校友訪問記錄〉,《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嘉農口述歷史,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頁170。
    陳弱水,〈日本近代思潮與教育中的社會倫理問題──一個初步的考察〉,《新史學》11:4(2000.12),頁65-98。
    陳國勝,〈高雄縣三級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9~2007)〉,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2007。
    陳森溪口述、謝仕淵整理,〈陳森溪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陳嘉謀,〈台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 (1945~1968)〉,國立台東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潤波口述、謝仕淵整理,〈陳潤波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陳嚴川口述,謝仕淵整理,〈陳嚴川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曾紀恩口述、謝仕淵整理,〈曾紀恩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女子體育的發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2000.6),頁1-75。
    湯志傑,〈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臺灣的現況〉,《思與言》,47:1(2009.3),頁6-14。
    黃仁惠口述、曾文誠整理,〈躲進棒球世界的巨投--黃仁惠 下〉,《職業棒球》,238期,2002.01,頁76-79。
    黃仁惠口述、曾文誠整理,〈躲進棒球世界的巨投--黃仁惠 上〉,《職業棒球》,237期,2001.12,頁76-79。
    黃仁惠口述、謝仕淵整理,〈黃仁惠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黃丙丁口述、謝仕淵整理,〈黃丙丁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黃安邦,〈高雄市少棒運動的歷史社會學分析 ─以立德少棒隊發展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克武,〈語言、記憶與認同 口述歷史與歷史生產〉,《當代》,158(2000.10),頁76。
    黃東治,〈臺灣運動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6:2,頁22-31。
    黃美月,〈台南士紳黃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
    黃鎮山,〈第十九屆的回憶〉,《嘉農人》,4(2000.11),頁57-59。
    楊照,〈抽離了民族主義之後〉,《中國論壇》,32:12(1992.9),頁37-40。
    楊境任,〈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溫勝智,〈台灣地區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87~2001)〉。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葉日好口述、謝仕淵整理,〈葉日好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葉清德,〈我的棒球生活〉,《棒球界》,2(1957.8),頁12。
    鈴木明、黃秀敏譯,〈甲子園的光輝 東投手的現況〉,《山海文化》,9(1995.3),頁45。
    旗津國小一公校友聯誼會編,〈母校創立九十年校史沿革概說〉(摘錄光復前第三階段),《校友會訊》,4(1989.9),頁18-23。
    劉正雄口述,謝仕淵整理,〈劉正雄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劉益誠,〈文明教化到狂野奔放─臺灣棒球運動的「反」現代性初探〉發表於文化研究學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主辦「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時間為2002年12月14、15日。
    劉蒼麟,〈我‧嘉農‧棒球〉,《嘉農人》,2,(1998.11),頁13。
    潘坤西,〈我與棒球〉,《輔仁》,13號,台南長老教長榮中學學友會,無頁碼。
    蔡文玉口述、謝仕淵整理,〈蔡文玉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蔡宗信,〈日據時代台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以1895(明治28)年至1926(大正15)年為中心〉,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蔡南清,〈優勝旗〉,《校友會訊》,3(1988.8),頁84。
    蔡清輝,〈西武集團企業主管拜訪校友總會記要〉,《嘉農人》,8,2004年11月,頁44-47。
    蔡博任,〈躍向世界的野球:戰後台灣基礎棒球發展與國家機器―以美和中學棒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溪松口述、謝仕淵整理,〈蔡溪松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蔡禎雄,〈日本統治下臺灣における初等學校教科體育の歷史的考察〉,筑波大學體育科學博士論文,頁149。
    蔡鳳鳴口述、謝仕淵整理,〈蔡鳳鳴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蔡諒口述,謝仕淵整理,〈蔡諒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 ,(2002.10),頁181-192。
    蔡鴻文,〈蔡鴻文先生訪問記錄〉,《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嘉農口述歷史,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頁80。
    鄭人豪,〈日治時期台灣游泳運動史之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鄭芳瑞,〈嘉農精神─常在我心直至如今更不疑〉,《嘉農人》1(1997.11),頁8-9。
    鄭國銘,〈日治時期台灣社會體育組織及其運作的歷史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9。
    鄭麗玲,〈日本殖民地高等教育政策之轉折與發展──以京城大學與臺北帝國大學的設立為例〉,《臺灣風物》51:2(2001.6),頁87-137。
    蕭長滾口述,曾文誠整理,〈棒球人口述棒球事--滾滾棒球長流 蕭長滾〉,《職業棒球》,225期,2000.12,頁44-47。
    蕭長滾口述、謝仕淵整理,〈蕭長滾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賴和,〈蛇先生〉,《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頁84。
    謝仕淵,〈1929年高雄第一公學校與第一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高市文獻》,17:3,2004.9,頁110-120。
    謝仕淵,〈一生的志業:蕭長滾的棒球人生〉,《台灣百年體育人物誌 二》,台北:台灣身體文化學會,2007。
    謝仕淵,〈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運動會與地方社會(初探)〉,《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6(2003.5),頁18-30。
    謝仕淵,〈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謝仕淵,〈跨世代的傳承與榮耀-台灣「貝比魯斯」洪太山〉,《台灣百年體育人物誌》,(台北:台灣身體文化學會,2006)。
    謝佳芬〈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謝真南,〈故莊加恩先生〉,《棒球界》,1(1957),頁3。
    謝濟全,〈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之發展〉,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班歷史組碩士論文,2007。
    鍾俊敏,〈臺灣棒球、民族認同、和日本殖民主義 (1895-1945)〉,《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4(2006.12),頁1-10。
    簡永昌,〈懷念前輩李詩計先生〉,《棒球界》,1(1957),頁3-4。
    簡永昌口述、謝仕淵整理,〈簡永昌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蘇正生,〈天下之嘉農〉,《嘉農人》創刊號(1997.11),頁20-21。
    蘇正生,〈蘇正生先生訪問紀錄〉,《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嘉農口述歷史,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頁117。
    蘇正生口述、曾文誠整理,〈情繫甲子園〉,《職業棒球》,108(1994.8),頁15-19。
    蘇正生口述、謝仕淵整理,〈蘇正生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蘇如松口述、謝仕淵整理,〈蘇如松先生棒球口述歷史〉,收入本文附錄。

    (二)日文著作
    1、專著
    宮崎聖子,《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8年)。
    教育史編纂會編修,《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達史 十二卷》(東京:社會教育會,1938)。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
    橋本一夫,《日本スポーツ放送史》,(東京:大修館,1992)。
    佐山和夫,《明治五年のプレーボール 初めて日本に野球を伝えた男―ウィルソン》,(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2)。
    坂上康博,《にっぽん野球の系譜學》,(東京:青弓社,2001)。
    山本信良、金野敏彥,《大正、昭和教育天皇制イデオロギーⅡ》(東京:新泉社,1986)。
    山路勝彥,《台灣の植民地統治-〈無主の野蠻人〉という言說の展開》,(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ー,2004)。
    小川正太郎,《軟式野球》,(東京:旺文社,1951)。
    松野修,《近代日本の公民教育 教科書の中の自由、法、競爭》(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7)。
    水野忠文、木下秀明、渡邊融、木村吉次,《體育史概說──西洋 日本》(東京:杏林書院,1992(13版9刷))。
    成田理助,《軟式野球》,(東京:ベ-スボ-ル マガジン社,1968)。
    清水諭,《甲子園野球のアルケオロジー―スポーツの「物語」・メディア・身体文化》,(東京:新評論,2002)。
    西脇良朋,《臺灣中等學校野球史》,(兵庫:編者自印發行,1996)。
    石橋武彥、佐藤友久,《日本の體操 百年の步みと實技》(東京:不昧堂書店,1966)。
    大和球士,《真說日本野球史 昭和篇その一》,(東京: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1977)。
    大和球士,《真說日本野球史大正篇》,(東京: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1977)。
    竹村民郎,《笑樂の系譜─都市と余暇文化》,(東京,同文館,1996)。
    竹村民郎,《大正文化 帝國のユートピア》,(東京:三元社,2004)。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 日本統治下台灣の國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2001)。
    東田一朔,《プロ野球誕生前夜 ─球史の空白をうめる─》,(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9)。
    入江克己,《日本近代體育の思想構造》(東京:明石書店,1988)。
    平安高等学校野球部史編集委員会編,《平安野球部史》,(京都:平安學園,1985年)。
    木村毅,《日本スボーツ文化史》,(東京:ベースボール マガジン社,1978)。
    有山輝雄,《甲子園野球と日本人》,(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
    羅絢成,《韓國體育史》,(首爾:文泉社,1963)。
    奧田真丈,《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姜尚中,《オリヱンタリズムの彼方へ---近代文化批判》(東京:岩波書店,1996)。
    筧干城夫,《土と人と砂糖の一生》,(東京:さきたま出版會,1989)。
    橫田順彌,《嗚呼!!明治の日本野球》,(東京:平凡社,2006)。
    黑田勇,《ラジオ体操の誕生》,(東京:青弓社,2000)。

    2、論文(含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學位論文)
    中村哲也,〈「野球統制令」と学生野球の自治―1930年代における東京六大学野球を中心に―〉,《スポーツ史研究》,20(2007.3),頁81-94。
    中村哲也,〈近代日本の中高等教育と学生野球の自治〉,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2009。
    加賀秀雄,〈わが国における1932年の學生野球の統制について〉,《教育學部紀要》,51(1988.3),頁1-11。
    石田雄,〈「同化」政策と創られた観念としての「日本」(上)〉,《思想》,892(1998. 10),頁47-75。
    石田雄,〈「同化」政策と創られた観念としての「日本」(下)〉,《思想》,893(1998. 11),頁141-175。
    高津 勝,〈「帝国」の形成と民衆の競技文化―「地方改良運動」期の運動会〉,《人文・自然研究》,3(2009.3)頁4-148。
    林繁藏,〈韓國に於ける近代國家の形成とスポーツ〉,收入日本スポーツ社會學會編《變容する現代社會とスポーツ》,(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頁187-193。
    柳沢遊、岡部牧夫,〈解說 帝國主義と植民地〉,柳沢遊、岡部牧夫編,《帝國主義と植民地》,(東京:東京堂,2001),頁1-12。
    鳥井守信,〈外來語受容狀況としての明治日本野球用語解讀〉,《ベースボーロジー》,1(2000),頁125-127。
    入江克己,〈近代の天皇制と明治神宮競技大會〉,收入於《運動會と近代日本》,(東京:青弓社,1999)。頁171。
    若林正丈,〈一九二三年東宮臺灣行啟と「內地延長主義」〉,收於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2《帝國統治と構造》(東京:岩波書店,1992),頁87-107。
    戸部良也,〈台湾野球のルーツ 能高団に始まって日本を席巻した棒球史〉,《ベースボーロジー》,5(2004),頁169-183。
    嘉義中学校同窓会,〈澤天君を偲んで〉,《旭陵会会報》,27,(1989.7),頁20。
    李承機,〈一九三○年代台灣における「讀者大眾」の出現〉,收錄吳密察、黃英哲、垂水千惠編《記憶する台灣 帝國との相剋》,頁246-264。
    姜尚中,〈アジア觀の相剋:植民地主義者の肖像(その2)〉,《青丘》23(1995,秋季號),頁191-197。
    園部久,〈甲子園八十周年の夢〉,《嘉農人》,2(1998.11),頁22。
    押川春浪,〈學生界のために弁ず〉,收入橫田順彌,《嗚呼!!明治の日本野球》,(東京:平凡社,2006),頁326-344。

    (三)西文著作
    1、專著
    Barlow Tani, editor,Formation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Cohen Paul,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Guttmann Allen & Thompson Lee, Japanese Sports A Hist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Guttmann Allen, Games and Empires: Modern Sports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Hargreaves John, Sport, power, and culture :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opular sports in Britain.(New York, NY : Polity Press, 1986.)
    Klein Alan, Sugarball:The American Game,the Dominican Dream,(Yele University. 1991).
    Morris Andrea, Marrow of the Nation: A History of Sport and. Physical Culture in Republican.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Ranajit Guha eds, Subaltern studies ( Delhi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Turner Bryan. The Body & Society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1996).
    Yu, Junwei,Playing in Isolation:A History of Baseball in Taiwan,(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7).

    2、論文(含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Appadurai Arjun,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ed. Arjun Appadura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3.
    MacClancy Jeremy,“Sports, Identity and Ethnicity,”in sports, Identity and Ethnicity.ed.by Jeremy MacClancy,(Oxford:Berg,1996): 10-11.
    Morris Andrea,“Kanō Baseball and 'Triethnic' Identity in 1930s Taiwan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Soft Power: Enlargement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Growth of a Pan-Asian Identity”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C Berkeley, 5-6 October 2007.
    Peattie Mark,“Introduction”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Ramon H. Myers and Mark R. Peattie(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40.
    Roden Donald, “Baseball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al Dignity in Meiji Japa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85(3):511-534.
    Stephen Mennell, “Asia and Europe: Comparing Civilizing Processes”, in Norbert Elias 4 ed. by Eric Dunning & Stephen Mennell,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3):101-117.

    四、網路資料與線上檢索系統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50/
    白英團http://tw.myblog.yahoo.com/jw!wI8hQUWCAhagF0Kcbx8Y_Tg-/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灣總督府檔案」https://db1n.th.gov.tw/~textdb/sotokufu/
    國立台灣文學館,「全台詩檢索系統」http://cls.hs.yzu.edu.tw/TWP
    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漢珍數位圖書,「台灣人物誌」檢索系統。http://news8080.ncl.edu.tw/whos2app/start.htm
    漢珍數位圖書,「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檢索系統。http://tkb.nmth.gov.tw/twhannews/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日日新報」檢索系統。http://tkb.nmth.gov.tw:8008/LiboPub.dll?Search1
    劉革新,〈台灣人是棒球迷〉,收錄於劉克全編,《半個日本人》http://www.laijohn.com/Laus/Lau,KSin/recollections/A04/baseball/C.htm。
    讀賣新聞,「讀賣新聞」檢索版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時報」檢索系統。http://tkb.nmth.gov.tw:8014/
    余舜德,〈身體經驗、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一個歷史研究取向之探索〉,發表於「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2005年9月6至10日。http://www.mh.sinica.edu.tw/eng/download/abstract/abstract7-3-1.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