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宗賢
Lee, Tsung-Hsien
論文名稱: 喬丹鞋收藏者之收藏行為研究
The Study on Collector’s Collecting Behavior of Air Jordan Shoes
指導教授: 石明宗
Shih, Ming-Ts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喬丹鞋收藏者收藏行為集體記憶身分生活風格
英文關鍵詞: collector of Air Jordan shoes, collective behavior, collective memory, identity, lifestyl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28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的喬丹鞋其使用價值主要是用作打球的功能,現今的喬丹鞋除了流行穿搭之外,更是成為了許多收藏者們寶貴的收藏品,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喬丹鞋背後的故事如何透過符號的魔力,將符號的價值呈現,與消費者進行互動,使之產生消費行為再進而收藏;除此之外,本研究也探討喬丹鞋在使用價值上的改變,而原因為何?最後則是收藏者進入收藏的領域,這中間的過程,表現何種生活風格,得到什麼樣的定位、獲得什麼樣的認同/身分。
    在研究方法的部分,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並配合文獻、網路資料以及喬丹鞋收藏者的訪談資料,統整過後,透過羅蘭巴特的符號學理論,先行瞭解符號的使用方式,並耙梳各種有關喬丹鞋故事的相關網站與書籍,了解到喬丹鞋的符號價值,在於過去喬丹、NBA、還有與之相關的事件(電影、廣告、灌籃高手),而這樣的價值呈現則是以隱含義以及迷思的方式,即是因過去這些收藏者因為受過喬丹相關文化的洗禮,進而喜歡喬丹鞋的各種故事,成為喬丹鞋的信仰者,而此些經典喬丹鞋從相同鞋款中脫穎而出,則是透過配色的方式,根據特定鞋款配合特定的顏色,這樣的訊息將與收藏者過去與喬丹鞋的交集作互動,進而吸引收藏者追逐、購買,轉為收藏品。
    而在集體記憶中喬丹鞋使用價值的改變,由收藏者的角度認為,原因在於接收資訊改變、價格上漲、名人穿著與球鞋科技進步,因此在球鞋的使用上,價值觀有了改變;而透過收藏的過程(未收藏到進入收藏),過去皆曾經關注喬丹、NBA…等,也因此在球鞋復刻後,有了購買進而收藏的動機,而這樣的行為模式(身/心的結合),也產生喬丹鞋收藏者特有的生活風格,這樣的生活風格也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形成族群,然而這樣的族群社會也給予了一個稱號,稱之為「喬丹鞋頭」,他們收藏、保存這些經典的喬丹鞋,同時也珍惜他們與喬丹鞋之間的美好故事。

    The Air Jordan shoes mostly were used to be shoes for playing basketball in past. However the shoes are not only for fashion but also for colle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he subjects present their value through the semiotic, and how they interact with the consumers.
    Besides,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reason why the Air Jordan shoes become the collection or pop shoes. And the final purpose of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what kind of lifestyle do the collectors’ lead and what kind of identity they could get from others through the lifestyle.
    In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use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gather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internet data and interview detail of Air Jordan shoes collectors. After integrating the data, we could find out the usage of the shoes symbol through the semiotics. Then we search and gather every website, books about the Air Jordan shoes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symbol. After the analysis, we can know that the value of symbol is rooted in the history of Michael Jordan, NBA and related event (movie, commercials, Slam Dunk comic book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ubjects appear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yth through the semiotic so these shoes can interact with collectors then attract them to buy the shoes for the classical coll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study we could find out the change of collective memory of Air Jordan shoes’ function, resulted from the price, different information and progressive technology.
    Furthermore, consumers have the motivations to collect the shoes for the value of symbol and develop a lifestyle that could attract people who lead the same lifestyle and therefore form a new group which is known as ‘’Air Jordan Sneakers Head’’.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v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名詞釋義.................................6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籃球之神的誕生.................................8 第二節 符號的魔力.................................17 第三節 收藏.................................26 第四節 集體記憶.................................32 第五節 尋求認同/身分.................................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質性研究.................................40 第二節 研究工具.................................41 第三節 研究架構.................................44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步驟.................................45 第五節 研究設計與說明.................................4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49 第一節 人與鞋,交集的發生.................................49 第二節 喬丹鞋符號的承載與揹負..............................54 第三節 喬丹鞋於集體記憶.................................75 第四節 認同/身分的面向.................................8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90 第三節 研究省思.................................92 參考文獻.................................93 附錄.................................97

    丁導明 (2003)。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怡程 (2008)。收藏動機、行為與情感之結構性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
    學,臺北市。

    王明珂 (1994)。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3,119-140。

    王明珂 (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147-184。

    王海玲、莫琪 (2008)。浅析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12,37-38。

    江建德 (2008)。代言人的成就表現對銷售策略與銷售量的影響-以運動明星代言球鞋
    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哲欣 (譯) (2008)。運動明星。臺北市:國立編譯館。(Barry,S.,2005)

    李佳螢 (2005)。報紙廣告中之臺灣庶民生活影像:1950~1999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東展 (2006)。喬丹商品收藏迷的資訊尋求行為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臺北市。

    汪玉盆 (2000)。由經驗主亦探討收藏行為對消費價值、社會體系及延伸現象的影響-
    以臺中地區石頭收藏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儷婉 (2004)。國小資深視覺藝術教師生涯與專業發展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林家伶 (2014)。路生來臺就讀研究所意願之敘事探究-北京大學個案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子淵 (2010)。運動鞋收藏者收藏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林志明 (譯) (2001)。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大出版社。(Jean B.,2000)

    林志展 (2000)。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宜蓁 (2010)。後現代消費文化-宅經濟的崛起。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4(14),10-12。

    林澤豐、林文、陳佳利 (2004)。收藏、自我與後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收藏行為之研究。
    博物館學季刊,2(18),47-70。

    林文琪 (譯) (2006)。認同與差異。臺北市:韋伯。(Kathryn, W.,2006)

    邱建章 (2005)。運動明星與文化英雄 (未出版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

    胡幼慧 姚美華 (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臺北市:巨流圖書。

    胡正光 (2007)。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21(1),147-201

    胡光夏 (2015)。從品味消費論明星潮牌消費研究-以明星粉絲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范麗娟 (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5-36。

    高麗娟、黃光獻 (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2),159-177。

    高敬文 (1996)。質性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臺北市:麗山文化。

    郭良文 (1998)。臺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傳
    播論文選集,57,169-207。

    張錦華 (譯) (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市:遠流。(John,F.,1990)

    張依依 (2009)。解構公仔社會文化現象。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3,167-188。

    莊麗娟 (2006)。物質主義傾向、消費價值觀與產品涉入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許薔薔、許綺玲 (譯) (1998)。神話學。臺北市:桂冠。(Roland,B.,1957)

    畢恆達 (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陳伯璋 (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
    研究方法,21-36。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光興 (1992)。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65,18-30。

    陳佳利、林文 (2007)。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陳俊玄 (2003)。運動商品與符號消費。中華體育,17(1),102-109。

    華然、郭金華 (譯) (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大出版社。(Halbwachs,M.,1952)

    動新聞 (2015,01月15日)。戴猴子、猩猩面具,搶Nike喬丹鞋。蘋果新聞。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50115/36328721/

    動新聞 (2015,05月30日)。搶首代喬丹鞋,民眾搶排險釀全武行。蘋果新聞。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30/619668

    黃恆正 (譯) (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臺北市:遠流。 (星野克美,1988)

    黃識銘 (1999)。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連性研究-臺灣地區世代
    群剖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黃裕成 (2014)。漁村集體記憶與社區認同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臺北市。

    凱特、安弗尼 (譯) (2015)。球鞋狂潮:夢幻限量款必收500。新北市:野人文化。 (U-Dox)

    楊裕隆 (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478,16-22。

    溫采婕 (2012)。從集體記憶看北投公園文化地景的變遷。北市教大社教學報,4(11),
    79-82。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37(4),17-23。

    傻呼嚕同盟 (2003)。因動漫而偉大。臺北市:大塊文化。

    葉佩宸 (2007)。認真休閒參與者退出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熊敏君 (2005)。消費、認同與生活風格:解析健身俱樂部中的消費實踐與意涵 (未出版
    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蔡漢賢 (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劉維公 (2006)。生活風格。臺北市:天下。

    蕭阿勤 (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1(35),247-296。

    蘇偉華 (2000)。酒類廣告迷思與理解之研究—以成年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
    江大學,新北市。

    Armstrong, E.G. (1996). The commodifies 23, or, Michael Jordan as text.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3, 325-343

    Belk, R. W. (1995). Collecting as Luxury Consumption : Effets on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6(3), 477-490.

    Halberstam, D. (1991) A hero for the wired world. Sport Illustrated, 23, 76-77

    Katz, D. (1994). Just Do It: The Nike Spirit in the Corporate World. Holbrook, MA: Adams
    Publishing.

    LaFeber, W. (2002) Michael Jordan and the New Global Capitalism. New York, NY:Norton.

    William, D. M. & Brandon, S. (2004). Collectors and Collect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Leisure Sciences, 26, 85-9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