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育蔓 |
---|---|
論文名稱: |
郭禎祥的藝術教育實踐典範之研究 The legacy of Ann Kuo: How an art educator shaped Taiwan's national visual art culture education through community, leadership,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s, and empowerment |
指導教授: | 趙惠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藝術教育 、學術社群 、跨文化理解 、實踐典範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郭禎祥教授自1986年回國後,適逢台灣開始走向民主開放的腳步,在這時機點她擔任教授,系主任,繼而擔任藝術教育學會發起人,郭禎祥教授在成立學會之後,除了在教學和課程上提升職前師資培訓的專業,也致力於跨文化的學術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與郭禎祥教授成為一個工作團隊,完成許多跨文化的工作,讓台灣在世界舞台能見度提升,令師生共同成長。她所培養的教師不僅具有紮實的學術理論來結合實務的課程開發,也在師生共同參與諸多活動過程,讓學生打開學術視野和國際觀。
本研究透過郭禎祥教授的教育與研究,行政與領導,跨文化的國際視野,和學術社群的對話,以達成藝術教育專業的目標,她以自身的為模範帶頭以身作則,和工作團隊共同傳承台灣藝術教育的未來願景.
觀其郭禎祥教授在台灣的藝術教育所形塑的是一鼓多元豐富和專業的願景,郭禎祥教授的為藝術教育堅持和奉獻,對台灣的藝術教育者可以說是一個典範,而我們將從郭禎祥教授精神典範身上,學習藝術教育付出的精神,傳承她為台灣藝術教育所形塑的藝術教育資產。
中文部分
王麗雲(2000)。自傳 / 傳記 / 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265-306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麗雁等(2008)。臺灣藝術教育史。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呂燕卿(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暫行綱要(草案)。教育部。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
政院教改會
陳菁繡 (2000)。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本位藝術課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社區取向藝術教育。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545-582。
郭禎祥(2002)。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47。
郭禎祥(1998)。《我國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 台北:文景書局。
郭禎祥(1998),台灣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北京,1998面向21世紀的學校美術教育國際研討會。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311-324。
郭禎祥(譯)(1991)。Elliot. W. Eisner著。藝術視覺的教育(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台北市:文景書局。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臺北市:文景書局。
郭禎祥(1996)。幼童對美術館的初起概念:跨文化研究。美育雙月刊,78,41-53。
郭禎祥(1999)。美術科教科書編輯與全人教育之考量。國立編譯館通訊,12,11-13。
郭禎祥(2001,11月)。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載於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舉辦之「藝術、人文、科技」國際藝術教育學會(InSEA)2001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427-438),彰化市。
郭禎祥、戴旭華、鄭鴻如、林陽如、張佑任(2003)。尋找族群的記憶-以太巴塱社區為例的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社區取向課程案例-以東區為例)。載於教育部(主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示例手冊(頁130-139)。台北市:教育部。
郭禎祥(2004,12月)。廿一世紀教育的展望-論生態觀藝術教育與整體性教育架構。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舉辦之「藝術與環境的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21),台北市。
郭禎祥(2010,10月)。當代藝術教育的省思—創造力、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載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舉辦之「信息時代美術教育教師發展」第二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19),南京市。
陳朝平(2002)。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生活課程綱要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藝術教育研究,4,83~98。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教育,5,4-22。
趙惠玲(2001)。視覺文化統整課程初探-從惠玲檳榔與荷莉的例子談起。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1-43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楊馥如(2005)。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政岳(2003)。高中視覺藝術統整課程教學研究∼以國立苑裡高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分
Kuo A. C. (1998). Current State of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 some potential Remedi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Efland, A. 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Esiner, E. W.(1994).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On the design and the evalution of school programs(3rd).N.Y.:Macmillan.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Macmillan.
Sturken, M., & Cartwright, L. (2001). Ch. 3. In M. Stukern & L. Cartwright, Practice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J., & Chaplin, S. (1997). Visual culture as a field of study, and the origins of visual culture studies. Visual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31-50.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The 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 (1993).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Los Angeles: J. Paul Getty Turst.
Duncum, P. (2001). Visual culture: Developments, defini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2), 101-112.
Parsons, M. (2004). Art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E. W. Eisner& M. D.D.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77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