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正玲 HORNG JENG-LING |
---|---|
論文名稱: |
《金瓶梅詞話》之原型研究 The archetype in Jin-Pin-Mei |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Yang, Chang-Ni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0 |
中文關鍵詞: | 金瓶梅 、原型 、飲食 、性欲 、死亡 、心理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3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梅節重校本的《金瓶梅詞話》為研究版本,探討書中「飲食」、「性欲」、「死亡」三大原型主題。所謂的「原型」,在此指的是「任何事物最原始的型態」;所以,飲食、性欲是欲望的原型,死亡亦可說是生命的原型。
研究主要採取心理學的角度來切入,希望能深入發現作者、書中人物許多未明言的心理,並期盼藉由此科際整合的方式,提供古典小說另一種閱讀的可能。
第壹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範圍、方法。
第貳章為「飲食」主題,從「西門府的飲食」、「飲食反映心理、性格」、「食欲與性欲的濫觴即歸宿」三方面來分析眾人或男女不同的飲食心理。
第參章探討「性欲」主題,從「性書寫的意義」、「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衝突與矛盾」、「眾人的性關係心理」三方面,論述作者書寫,到書中眾人或個別呈現的性心理。
第肆章為「死亡」主題,分別由「性與死亡密切相關」、「蘊含死亡氣息的夢境」、「書中人物與作者的死亡觀」、「眾人的死亡分析」來探討,可以發現「死亡」在書中,絕不僅是因果報應的體現而已,還表達出更多作者、或整個文化的內在思想。
第伍章「結論」,重新審視《金瓶梅詞話》的思想內涵,發現《金瓶梅詞話》在食、色欲望的交織與死亡陰影的籠罩下,赤裸裸地呈現出人性的種種弱點和現實人生的悲哀;也試著思考未來研究的展望。
略
參考書目
古籍部分(依著者或校訂者筆畫順序)
(晉)‧干寶: 《搜神記》 台北‧里仁書局 1980
張竹坡: 《第一奇書》竹坡本金瓶梅 台北‧里仁書局 1981
梅節校訂: 《金瓶梅詞話重校本》 香港‧夢梅館 1993
齊煙、汝梅校點: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 台北‧曉園出版社 1990
專書著作(依著者筆畫順序)
Carl G. Jung 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 《人及其象徵》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1999
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 著,陳正文等譯: 《人格理論》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1997
Irene Goldenberg / Herbert Goldenberg 著;翁樹澍、王大維譯: 《家庭治療理論與技術》 台北‧揚智出版社 1999
Michael Argyle 著;陸洛譯: 《社會階級心理學》 台北‧巨流出版社 1997
Philip G. Zimbardo 著;游恆山編譯: 《心理學》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88
Robert Kastenbaum著;劉震鐘、鄧博仁譯: 《死亡心理學》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6
小田晉著;蕭志強譯: 《生與死的深層心理》 台北‧方智出版社 1998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 《金瓶梅研究》(第四輯)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
王啟忠: 《《金瓶梅》價值論》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
王溢嘉: 《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 台北‧野鵝出版社 1989
王溢嘉: 《情色的圖譜》 台北‧野鵝出版社 1999
王溢嘉: 《精神分析與文學》 台北‧野鵝出版社 1989
台灣中華書局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編譯部: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第二冊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8
石上玄一郎著;吳村山譯: 《輪迴與轉生——死後世界的探究》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
吉莉安‧荷洛薇著;陳琇、楊玄彰: 《夢境地圖——指引你進入潛意識的國度》 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公司 1998
安東尼‧史蒂芬斯著;薛絢譯: 《夢:私我的神話》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2000
朱天心: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台北‧麥田出版 1992
朱立民、顏元叔: 《西洋文學導讀》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1
朱光潛: 《悲劇心理學》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87
艾金森、西爾格德原著;鄭伯壎、洪光遠、張東峰等編譯: 《心理學》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0
艾禮士原著: 《性心理學》 台北‧大仁出版社 1976
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 《性學三論 愛情心理學》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1
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 《圖騰與禁忌》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5
佛洛伊德著;葉頌壽譯: 《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二冊合訂本)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5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 《夢的解析》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2
吳康: 《中國古代夢幻》 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1994
希奧多‧芮克著;陳蒼多譯: 《性關係心理學》 台北‧新雨出版社 1995
李建中: 《瓶中審醜》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
李美枝: 《女性心理學》 台北‧大洋出版社 1984
李家雄、李志剛: 《金瓶梅的四季養生》 台北‧九思出版社 1999
李家雄: 《細說金瓶梅飲食男女》 台北‧九思出版社 1999
亞當‧朱克思著;吳庶任譯: 《為何男人憎恨女人》 台北‧正中書局 1996
叔本華著;陳曉南譯: 《愛與生的苦惱》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4
周中明: 《金瓶梅藝術論》 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 1990
波伊曼編著;魏德驥等譯: 《解構死亡——死亡、自殺、安樂死與死刑的剖析》 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7
邱勝威、王仁銘: 《解讀金瓶梅》 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9
金健人: 《小說結構美學》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
阿德勒著;黃光國譯: 《自卑與超越》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1
俞汝捷: 《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 台北‧淑馨出版社 1991
段德智: 《死亡哲學》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4
洪有義主編;南博著;盧常治譯: 《基礎心理學》 台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1988
洛斯奈著;鄭泰安譯: 《精神分析入門》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1
胡海: 《顯微鏡中看人生——自然主義文學》 海南島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1993
夏征農編: 《辭海》(台灣版) 台北‧東華書局 1992
孫琴安: 《中國性文學史》(上)(下)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5
馬征: 《金瓶梅懸案之二:李瓶兒身世之謎》 台北‧翌耕圖書公司 1995
張三夕: 《死亡之思》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6
張文初: 《死之默想》 台北‧新視野圖書公司 1996
張春興編著: 《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東華書局 1989
張業敏: 《雙姝怨對金瓶梅——金瓶梅作品賞析》 台北‧開今文化事業公司 1993
荷妮著;李明濱譯: 《自我的掙扎》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6
郭于華: 《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4
陳大康: 《中國古代話夢錄》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4
陳小文: 《弗洛依德》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4
黃希庭: 《人格心理學》 台北‧東華書局 1998
黃霖主編: 《金瓶梅大辭典》 四川‧巴蜀書社出版 1991
楊昌年: 《古典小說名著析評》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4
榮格著;鴻均譯: 《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 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公司 1990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華正書局 1994
劉詠聰: 《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
劉輝: 《金瓶梅論集》 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 1992
樂蘅軍: 《古典小說散論》 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1976
蔡源煌: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台北‧雅典出版社 1987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台北‧谷風出版社 (未註明出版年)
閻嘉: 《愛與生的苦惱 叔本華——洞悉人生痛苦的智者》 台北‧牧村圖書公司 1999
霍現俊: 《金瓶梅新解》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羅洛梅著;蔡伸章譯: 《愛與意志》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6
期刊論文(依著者筆畫順序)
丁東: 〈金瓶梅與中國古代性文化〉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10月,頁246-254
中國時報副刊編輯: 〈李安電影《臥虎藏龍》座談會〉 《中國時報》37版「人間副刊」,2000年7月18日
王邦雄: 〈人生真的是漂泊無依嗎?——水滸傳、金瓶梅與紅樓夢對存在意義的追尋〉 《鵝湖》第9卷7期,1984年1月,頁30-33
王彪: 〈作為敘述視角與敘述動力的性描寫——《金瓶梅》性描寫的敘事功能及審美評價〉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5月,頁245-252
王溢嘉: 〈信念與欲望——背叛的精神分析觀〉 《聯合文學》第五卷十二期, 1989年10月,頁24-31
王溢嘉: 〈愛啊愛〉 《中國時報》37版「人間副刊」 2000年9月13日
吳曉明: 〈《金瓶梅》中的酒文化〉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82期,1995年2月,頁51-53
李志剛: 〈金瓶梅宴與《金瓶梅》宴飲風貌〉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5卷3期,1999年8月,頁14-18
李裴: 〈文學與酒文化——《金瓶梅》、《紅樓夢》、《儒林外史》飲酒藝術表現及文化哲學含蘊之比較〉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5月,頁20-25
里正: 〈論《金瓶梅》的妒態與心態描寫——兼談潘金蓮性格的心理依據〉 《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6期,1994年6月,頁116-119
里正: 〈論中西方小說心理描寫之差異——兼談《金瓶梅》心態描寫〉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11月,頁232-237
周英雄: 〈賣油郎:從獨占花魁到歸宗復姓〉 《當代》第二十九期,1988年9月,頁60-73
林樹明: 〈試析《金瓶梅詞話》的男權價值倚重〉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6月,頁186-193
胡聖如: 〈金瓶梅裡的飲食和物價〉 《中國文選》69期,1973年1月,頁109-116
胡耀恆: 〈始於法國,盛於法國——高行健的戲劇〉,《中國時報》37版「人間副刊」,2000年10月14日
高粱: 〈從水產品看《金瓶梅》的生活場景〉 《明清小說研究》總第36期,1995年2月,頁135-137
張國星: 〈性‧人物‧審美——《金瓶梅》談片〉 《文學遺產》,1990年4月,頁93-105
張綽: 〈金瓶梅三女性文化透視〉 《廣東社會科學》總第48期,1994年4月,頁115-121
梁中英: 〈印度思想的空無精神〉 《國魂》第297期,1970年8月,頁22-23
陳佩筠: 〈重現往日風華——記中華美食展中的「金瓶梅宴」〉 《國文天地》第15卷4期,1999年9月,頁106-108
陳東山: 〈《金瓶梅》裡的性文化〉 《當代》第16期,1987年8月,頁25-33
陳偉明: 〈《金瓶梅》與明代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5卷3期,1999年8月,頁4-13
陳詔: 〈《金瓶梅》裡的飲茶風俗〉 《農業考古》(季刊)總第42期,1996年6月,頁79-81
程法泌: 〈存在的空虛和意義治療〉 《輔導月刊》第11卷11、12期,1975年8月,頁17-18
黃強: 〈金瓶梅與飲食養生〉 《國文天地》第15卷2期,1999年7月,頁30-34
黃敬欽: 〈王維的空靈和馬致遠的空無〉 《幼獅文藝》第47卷2期,1978年2月,頁158-165
葉頌姿: 〈「心理分析與文學藝術專號」引介〉 《現代文學季刊》47期,1972年,頁5-24
廖本瑞: 〈環境對人的影響——談文學中的「自然主義」〉 《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季刊第5期,1994年10月,頁7-12
趙建民: 〈《金瓶梅》飲食烹飪之美學風格〉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5卷3期,1999年8月,頁19-22
劉惠琴: 〈從心理學看女人ƒ:心理學家眼中的女人——人格理論中對女人的描述〉《張老師月刊》第9卷1期,1982年1月,頁45-49
劉惠琴: 〈從心理學看女人‚:從神話到禮教——我國早期社會的女人〉 《張老師月刊》第8卷6期,1981年12月,頁52-56
潘承玉: 〈地平線下的風景——《金瓶梅》女性弱者形象淺論〉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8期,頁146-149
鄭明: 〈慾海無涯,唯情是岸——《金瓶梅》的情與慾〉 《聯合文學》第6卷10期,1990年8月,頁138-144
魏子雲: 〈「金瓶梅」婦女的財色世界〉 《聯合文學》第2卷5期,1986年3月,頁28-33
魏子雲: 〈潘金蓮這個女人〉 《聯合文學》第4卷11期,1988年9月,頁45-52
魏子雲: 〈濃粥與雞尖湯——《金瓶梅》中的吃喝〉 《國文天地》第15卷4期,1999年9月,頁109-112
魏崇新: 〈心理‧心態‧心史——談《金瓶梅》的心理心態描寫及其意義〉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74期,1993年2月,頁21-25
學位論文(依著者筆畫順序)
方靜娟: 《從虐戀心理看《醒世姻緣》》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馬琇芬: 《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莊文福: 《《金瓶梅》人物形象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