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方盈
Chen, Fang-Ying
論文名稱: 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之現況調查
Investigation on the Involvement in Regular Classes Teaching or Training from Resource Room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胡心慈
Hu, Shin-Tzu
口試委員: 鄭麗月 佘永吉 胡心慈
口試日期: 2021/09/2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特教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Teach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Disabilitie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身心障礙學生資源教室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學校適應
英文關鍵詞: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resource room, resource room teachers, involvement in regular classes teaching or training, school adjust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51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知能與執行現況,並討論不同變項之資源班教師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及焦點團體訪談,以新北市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為研究對象,參與研究對象共154人。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質性分析呈現;研究結果如下:
    一、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普遍具備相當知能程度。
    二、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知能上,因「不同資源班教學年資」、「不同個案管理數」、「不同學校規模」而有顯著差異。
    三、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部分項目執行程度略低於知能程度,尤其在: 「科技輔具使用訓練」、「家庭訪視」、「協同或示範教學」。
    四、資源班教師在入班協助或訓練執行上,因「不同教師資格」、「不同資源班教學年資」、「不同個案管理數」、「不同學校規模」而有顯著差異。
    五、資源班教師實施入班協助或訓練時,成功的要素有:「多元收集個案資訊」、「評估適合的項目與計畫」、「團隊合作」、「計畫性的褪除協助」。
    根據本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資源班教師與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提供後續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ficiency and execution on the involvement in regular classes teaching or trai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resource room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among resource room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cus group were adopted as the manners of conducting this study. This study included 154 participants, who wer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had high proficiency in the involvement in regular classes teaching or training.
    2. In respect of the proficiency in the involvement in regular classes teaching or training, th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tenure as a resource room teacher,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cases, and came from different school siz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
    3. Th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had lower execution on the involvement in
    regular classes teaching or training, especially in“the usage of technology aids,"“the practice of home visit"and“the execution on co-teaching.”
    4. As for the execution on the involvement in regular classes teaching or training, th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er qualification,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tenure as a resource room teacher,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cases, and came from different school siz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5. When th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implemented the involvement in regular classes teaching or training, the successful factors were“diversified collection of case information, ""evaluate suitable items and plans, ""team work, "and"reduce assistance gradually ".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whole, were applied to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resource room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探討 9 第二節 融合教育下普通班教師所需支援服務探討 18 第三節 資源班教師提供支援服務探討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國中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知能情形 55 第二節 國中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執行情形 68 第三節 國中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實施歷程 81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3 中文部分 103 英文部分 108 附錄 111 附錄一「新北市教育局資源班實施要點之入班協助或訓練項目核心意涵」111 附錄二「新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相關知能與執行情形調查問卷」專家審閱版 113 附錄三「新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相關知能與執行情形調查問卷」專家審閱意見彙整版 120 附錄四「新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入班協助或訓練相關知能與執行情形調查問卷」正式版 126 附錄五「新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執行入班協助與訓練焦點團體訪談大綱」專家審閱版 130 附錄六「新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執行入班協助與訓練焦點團體訪談大綱」專家審閱意見彙整版 132 附錄七「新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執行入班協助與訓練焦點團體訪談大綱」正式版 134

    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2003): 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臺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振德(1999): 資源教室方案。臺北:心理。
    曲俊芳 (1998): 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以兩名腦性麻痺學生為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2014):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八月二十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300123071 號令發布。
    呂依蓉(2016):《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教育行動綱領》翻譯:融合教育檢視與反思(一)。特殊教育季刊,138,21-28。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易習圖書。
    吳佳穎(2017): 我很好!–正向自我概念之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調適歷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何美嫻(2013): 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普通班導師對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現況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
    李惠藺、蔡昆瀛(2009): 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教教育,47,39-50。
    李靜怡、劉明松(2011):高雄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3,99-126。
    沈頌蓓(2019): 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的認識及其融合教育態度(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援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妤芳(2015):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邱筑君 (2007) : 學生眼中的資源班–三名國中學生的經驗故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邱湘瑩(2012):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導師融合教育觀點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林怡岑(2017): 彰化縣國中普通班教師教導身心障礙學生支持服務需求與獲得現況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
    林素貞(2006): 資源教室方案與經營。臺北:五南。
    林愛梅(2011): 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與輔導支持需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
    周怡婷 (2006) : 國中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合作關係調查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金慶瑞、林惠芬(2003): 國中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8,247-278.
    洪冬桂(1986): 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9,91-102。
    洪彰佑(2014): 國小資源班教師協助普通班教師形成與實施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之歷程(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臺南。
    特殊教育法(2019):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四月二十四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800039361號令發布。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20):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七月十七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 1090096143B號令發布。
    高華雪(2015): 國中普通班導師對於資源班教師所提供支持服務之需求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秦麗花(2001) : 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特教園丁,16(4),51-55。
    徐瓊珠、詹士宜(2008): 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陳宜慧(2006): 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陳思妤(2013): 國小普通班導師對特殊教育合作諮詢服務的態度與影響因素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陳思慧(2021): 融合教育下普特合作諮詢經驗、困境及因應之探究(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中。
    陳家瑩(2008): 國中普通班導師所獲得的特教支持服務現況及需求度調查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陳淑芬(2003): 找尋融合教育可行之路–國小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建構合作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臺北。
    陳靜淑(2008): 她為什麼主動聯繫資源教師?--兩位國中普通班導師的經驗、成效與影響因素(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張春興(2004):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東華。
    張蓓莉(1991): 資源教室方案的功能。載於張蓓莉(主編) : 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手冊(7-9頁)。臺北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蓓莉(1997): 從資源方案的概念談大專資源教室的任務。載於張蓓莉(主編) : 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手冊(8-10頁)。臺北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蓓莉(2009): 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張儷憓(2014): 桃園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與資源班教師合作諮詢之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許瑞蘭(2002): 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屏東。
    鈕文英(2006): 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 23,147-184.
    鈕文英(2015) : 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心理。
    黃美霖(2017): 普通班教師教導身心障礙學生對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與獲得情形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
    黃瓊儀(2016): 國中七年級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SNELS為例(未出版)。臺北市立大學博士論文,臺北。
    黃瓊儀、游錦雲、吳怡慧(2018): 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親子互動、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教育科學研究學刊,63(1),103-140。
    新北市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2016):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二月四日新北市政府新北府教特字第1050139846號令修正發布。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0): 學習的引路人–特教教師提供入班協助或訓練實施說明與示例。新北市 : 新北市政府。
    楊鶴青(2010): 彰化縣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合作諮詢現況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
    臺北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要點(2010):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四月八日臺北縣政府北府教特字第0990001795號訂定發布。
    廖聆劭(2019): 國小普特合作改善輕度自閉症學生情緒行為問題成功案例之探討(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劉佳玲(2016): 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普通班教師教導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
    蔡明富(1998): 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明富(2011): 特殊教育中有無伴隨品行疾患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學校與家庭適應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9,31-63。
    鄭宛甄(2009): 國小資源班與普通班教師合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鄭津妃、張正芬(2014): 融合教育的績效:SNELS資料庫國中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與滿意。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3),81-109。
    鄭麗月(1996): 學校教育行政人員特殊教育背景及其對特殊教育態度之研究。臺北師院學報,9,721-754。
    鄭麗月(1999): 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歐素汝(1999): 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臺北:弘智文化。
    羅丰玲(2012): 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凌之經驗及輔導歷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臺北。

    二、英文部分
    Conway, R. N. F., & Gow, L. (1998). Mainstreaming special students with mild handicaps through group instruc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9(5), 34-41.
    Da Fonte, M. Alexandra, Barton-Arwood, & Sally M. (2017). Collaboration of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e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53(2), 99-102.
    Eisenhower, A. S., Baker, B. L., & Blacher, J. (2007). Early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ontributions of behavioral, social, and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5, 363-383.
    Harris, W. J. , & Schutz, P. N. B.(1986).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program: Rationale and implement. Columbus, London: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Hunt, P. F. (2011).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IDEA 2004: possibilities on practice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15(4), 461-476.
    Ladd, G.W. & Burgess, K. B. (2001). Do relational risk and rotective factors moderate the linkages between childhood aggression and early psychologic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72(5), 1579-1601.
    McIntyre, L. L., Blacher, J., & Baker, B. L. (2006). Transition to school: Adaptat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evelopmental delay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0, 349-361.
    Mulholland, M., & O'Connor, U. (2016). Collaborative classroom practice for inclusion: perspectives of classroom teachers and learningsupport/resourc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20(10), 1070-1083.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 (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Santoli, S. P., Sachs, J., Romey, E. A., & McClurg, S. (2008). A successful formula for middle school inclusion: Collaboration, time,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827006).
    Schwab, S., Holzinger, A., Krammer, M., Gebhardt, M., & Hessels, M. G. P. (2015). Teaching practices and beliefs about inclusion of general and special needs teachers in Austria. Learning Disabilities -- A Contemporary Journal, 13(2), 237-254.
    Sebastian, J. P., & Mathot-Buckner, C. (1998).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 rural middle and high school: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7911).
    Singh, D. K. (2007).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500078).
    Stainback, B., & Stainback, W.(1984). A rational for the merger of special and regular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51, 102-111.
    Wiederholt, J. L., & Chamberlain, S. P. (1989). A critical analysis of resource program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0(6), 15-27.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10/1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