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文齡 Wen-Ling Tseng |
---|---|
論文名稱: |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設計歷程及其參與者角色 |
指導教授: |
汪靜明
Wang, Ching-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教學媒體 、生態數位教材設計 、環境教育參與者 、《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6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的設計歷程,期望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作為相關參與者進行環境教育規劃工作及研究之借鏡與參考。研究者於二年研究時間(2004.6~2006.5),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以生態數位教材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分析、設計、發展與評量等步驟,分析《生態武陵》的緣起背景與發展脈絡,檢視歷程情境的影響因素,探討歷程中關鍵參與者的角色功能與其互動模式,並且初步瞭解教材使用之意見回應。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輔以量化研究方法,蒐集多種相關檔案資料進行研究分析,並佐以交叉分析檢核。
根據教材目標定位與差異分析結果顯示,《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強調在生態研究及環境教育推動的生態資訊基礎上,以生態藝術表現深層且整合的生態概念,並在媒體類型的選擇突破窠臼,創新採用符合學習與教學使用的平台介面,可使用於正規與非正規環境教育的學習者與教學者,於環境教育數位學習具有前瞻性的示例。
本研究教材設計歷程分析結果顯示,《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規劃,緣起於專家學者長期對該地區環境生態與環境教育推廣之關注,而在歷程中,多元教育資源之整合及多方單位人員分工合作完成,其歷程充分反應環境教育參與者之功能角色扮演,可作為類似生態媒體教材規劃設計之參考模式。其中,影響教材設計的關鍵有使用者需求、生態資訊圖文素材、生態藝術設計、媒體製作技術、環境教育參與者與行政經費資源等六大面向。
在參與者角色分析方面,結果顯示《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編製參與者分為政府機關、專家學者、學術單位、傳播媒體等代表組成,共同認知教材發展之重要性及多種專業知能相輔相成之必要性,而其角色確實在環境教育統籌規劃下,已發揮其特定專業及整體功能。歷程中參與者會出現角色轉移及功能調整的現象,關鍵在於專家學者在歷程中完全參與的持續功能,因此,形成良好的參與者互動模式。
本研究歸納分析教材使用者、教材設計團隊等不同角度,對教材的初步使用回應歸納分析,其結果顯示,《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武陵環境教育推廣有正面的幫助與效益,其整體的訴求非常清楚,且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可作為環境教育的一個典範,並可針對內容,多增人文生態內涵與簡單動畫遊戲,以作為學習評量之用。
大眾媒體研究(李天任、藍莘譯)(1995)。台北市:亞太。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苗栗縣: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1993)。視聽媒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朱湘吉(1992)。教學科技發展的新紀元──新教學科技期。教學科技與媒體,5,29-39。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朱則剛(1998a)。教學設計。載於張霄亭、朱則剛(主編),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55-60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朱則剛(1998b)。電影。載於張霄亭、朱則剛(主編),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217-230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米高.奎因.巴頓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 1990年)。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市:華泰。
呂光洋(2000年10月)。向大自然學習。陳溪洲(主持人),台灣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台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教育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李宗薇(1998)。教學設計。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67-115)。台北市:師大書苑。
汪靜明(1989)。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環境教育季刊。4,15-22。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1995a)。河川環境教育理念-建構臺灣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季刊。25,19-37。
汪靜明(1995b)。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廣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汪靜明(1995c)。武陵地區環境生態。苗栗縣: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靜明(1995d)。生物歧異度概念整合於河川環境教育及環境素養評量之研究:(一)河川環境教育內涵概念及其階層架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4年度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4-2511-S-003-003-Z)。
汪靜明(1998年6月)。臺灣河川環境的生態教育。陳溪洲(主持人),臺灣溪流環境的生態教育。1998年國家環境生態週系列研討會-環境生態教育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27。
汪靜明、林永發(2002)。生態視窗—武陵生態旅遊。苗栗縣: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靜明(2003a)。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汪靜明(2003b)。瞭解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教學設計。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縣政府。
汪靜明(2005a)。生態武陵本事。苗栗縣: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靜明(2005b)。武陵環境生態媒體教材製作暨生態教育推廣計畫成果報告。苗栗縣: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靜明、李玉琥(2005)。生態武陵。苗栗縣: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靜明、邱鴻麟、曾啟銘(2001年10月)。生態數位教材編製與應用之基本概念。林明瑞(主持人),數位生態教材教法。2001年生態教材教法講習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汪靜明、賴仟定、薛加湧、黃嘉龍、曾郁娟(2005年12月)。河溪棲地生態資訊整合分析方法及示例。張文亮(主持人)。生態工程研究,第二屆生態工程學術研討會。7-20。國台灣大學凝態科學暨物理學館國際會議廳。
林文源(1997)。我國學校愛水教育與教材發展現況及其推動對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卉(1999)。臺北縣市愛水教育種子教師參與中等學校環境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永發(2004)。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永續經營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計惠卿(1996)。CAI課程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漫談多媒體與超媒體CAI(上)。教育部電子電腦中心簡訊。5-12。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5-30。
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系統化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市:五南。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林清山(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霄亭(1998a)。教學與媒體科技。載於張霄亭、朱則剛(主編),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1-40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霄亭(1998b)。教學媒體的認識。載於張霄亭、朱則剛(主編),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42-54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加慶(1998)。台中縣中小學環境教育種子教師對河川生物環境教育概念之分析研究─以大甲溪河川環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恆鈞(2001)。政策制定者應用政策知識之困境分析。台灣政治學刊。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張霄亭等譯)(2004)。台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02年)。
黃政傑(1998)。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概念組織體系。環境教育研習班研習資料。國立臺灣大學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16頁。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楊美雪(1994)。教學設計模式-以中文教學為例探討。空大學訊育。151,71-74。
楊美雪(1996)。教學媒體選擇因素及其模式探討。中等教育。47,3,16-24。
楊美雪(1997)。教學設計的定義與定位。台灣教育。560,12-16。
楊家興(2000)。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台北市:心理。
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著(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處。
趙寧(1998)。教學設計之呈現方式在概念學習上的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頁129-134。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錫濤,楊美雪(1996)。情意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30,48-53。
Alistair D.N. Edwards & Simon Holland (1994).Mutimedia Interface Design in Education,New York.
Allman、S. A. 1972.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yion Concepts for Inclus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Seels、B. & Glasgow、Z.(1990). Exercises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lumbus、OH: Merrill Publishing Co.
UNESCO,(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Paris.
內政部營建署台灣的國家公園(2006)。http://np.cpami.gov.tw/。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2006)。http://www.spnp.gov.tw/。
政府出版資訊回應網-政府出版品專區(2006)。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gpnet/index_main.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