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玉蓮
Kuo, Yu-Lien
論文名稱: 學校社區化歷程與社區互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為例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School Communitiz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Strategy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Use Taipei Municipal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as a Case of Study
指導教授: 張德永
Chang, Te-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社區學校社區化互動策略
英文關鍵詞: Community, School communitization, Interaction strateg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63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9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社區化之實施歷程以及過程中學校與社區互動的策略。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並以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為研究個案,透過文件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文件分析的資料來源包括學校與社區之相關文書或檔案內容、相關法規以及報章媒體等相關報導;訪談資料來源則為依據訪談大綱所蒐集自學校教育人員與社區人士共八位受訪者的訪談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受訪的清江國小教育人員以及社區人士對於學校社區化所秉持的理
    念包括有以學校為本位;學校與社區互為合作夥伴;以及學校與社
    區資源互享、相互參與、相互支援、共生共榮等六項理念。

    二、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歷程依序可以畫分為預備期、起步期、
    發展期以及蓬勃期等四個漸進發展時期。

    三、清江國小與社區互動的策略主要有相互參與、主動服務、彼此尊
    重、真誠溝通、主動關心、公開肯定,以及多元宣傳等七項策略。

    四、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成效有維持學校與社區良好的互動關
    係、改善教育品質、培養身心健全的孩子、發展學校特色、協助社
    區營造,以及促進親師的學習與成長等六大成效。

    五、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阻礙包括有學校資源不足、學校與社區
    共識不足、學校內部共識不足、想合作的外部資源很多、教育人員
    觀念與專業不足、家長忙碌或缺乏觀念、新生報到率低,以及對志
    工的關心與鼓勵不足等八項阻礙。

    六、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改善策略包括有爭取專案補助、建立內
    外部共識、提升教育人員的熱忱與專業、鼓勵家長參與熱忱、強化
    學校公關、鼓勵志工持續奉獻,以及主動關心社區的公共事務等七
    項策略。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學校、社區及教育主管單位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社區、學校社區化、互動策略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School Communitiz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Strategy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Use Taipei Municipal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as a Case of Study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school communitiz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strategy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 For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Taipei Municipal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wa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ary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to gather data from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papers and documents, archives, laws and regulations,newspaper and media reports. Eight people, including school educator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were interview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view outline prepared by this study.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interviewees, including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personnel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revealed six concepts in connection with school communitization, namely,
    a school-based communitization process, school and community acting as partners, school and community sharing sources, school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ng in each other, school and community supporting each other, school and community existing and flourishing together.

    2. The process of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communitiz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namely, preparatory period, startup period, developing period, and prosperous period.

    3.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employed seven strategies to interact with the community, namely, mutual participation, active service, mutual respect, candid communication, spontaneous attentiveness, public affirmation, and diversified publicity ways.

    4.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s communitization resulted in six accomplishments, namely, a good rea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 improved education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a child with healty body and mind,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ssistance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facilitation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 learning.

    5.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was faced with eight obstacles during the communitization process, namely, inadequate resources, inadequate consensus in the school, lack of consensus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outside the school intend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ization process, educators lacking concept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arents busy or lacking concepts, new students are few, and volunteers lacking care and encouragement.

    6. Qingjiang Elementary School had seven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school communitization, namely, taking tangible efforts to acquire subsidy from government, building up consensus in and out of school, enhancing the enthusiasm and professionalism of educators, encouraging the enthusiasm of parents,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encouraging volunteers to continue their dedication, and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care about the community's public affairs.

    Last but not least, tangible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nd are presented to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 authorities for their reference.

    Keywords: Community, School communitization, Interaction strateg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社區化的源起與目的 13 第二節 學校社區化的基本概念 20 第三節 學校社區化的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45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資料整理、分析與檢核 61 第四節 研究倫理 63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清江國小教育人員及社區人士對於學校社區化的理念 65 第二節 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之情況 74 第三節 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成效、阻礙及改善策略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2 第二節 建議 14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50 二、英文部分 157 附錄 附錄一 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105學年度校本特色課程架構一覽表 158 附錄二 文件資料細目表 159 附錄三 學校社區化相關的政策及法規重點 161 附錄四 「學校社區化歷程與社區互動策略」訪談大綱 16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導民(2011)。社會教育的時代意義。載於社會教育概論(頁101-
    129)。台北﹕師大書苑。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輯委員會(1985)。大辭典(頁188)。臺北︰三
    民。
    王兆強(2014)。台中市國民小學社區關係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
    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序1)。台北﹕師大書苑。
    中時電子報(2016)。清江國小有聲繪本描述北投故事。2016年3月2日
    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6%B8%85%E6%B1%9F%E5%9C%8B%E5%B0%8F%E6%9C%89%E8%81%B2%E7%B9%AA%E6%9C%AC-%E6%8F%8F%E8%BF%B0%E5%8C%97%E6%8A%95%E6%95%85%E4%BA%8B-215006326.html
    王國聯(1995)。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
    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35-52)。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總諮議報告
    書。2015年11月5日,取自
    http://b1.rimg.tw/floratien/0b7ed745.pdf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1995)。2016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peitou.org.tw/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1995)。北投追風少年植穗營-清江營隊。2016
    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peitou.org.tw/community-
    scheme/teenager/qingjiang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資源網。九年一貫課程結合之分析。2016年6月2
    日,取自http://59-120-8-196.hinet-ip.hinet.net/enable2007/9-year/9index.htm
    台北市優質學校資源網。98年度優質學校評選。2015年11月6日,取自
    http://tpqs.tp.edu.tw/comm/NwsView.aspx?S=YER20090108101428X63&CDE=NWS20
    090609190917HBV%7C
    台灣省政府。台灣省各級學校家長會設置辦法。2016年5月6日,取自http://www.srps.kl.edu.tw/pta4.htm
    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2004)。2016年6月8日,取自
    http://www.npo.org.tw/npolist_detail.asp?id=5626
    台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2006)。2016年6月1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onassociation/info/?
    tab=page_info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15年12月12日,取自
    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8/87.03%E9%82%81%E5%90%91%E5%AD%B8%E7%BF%92%E7%A4%BE%E6%9C%83%E7%99%BD%E7%9A%AE%E6%9B%B8.pdf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臺北: 時英。(原書 Earl Babbie〔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李建興(1979)。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
    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9-16)。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
    34。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
    略。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7,157-170。
    沈淑玲(201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以虎尾鎮國小為
    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論文。
    社團法人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1995)。EQ教育。2016年6月1日,取
    自http://www.peitou.org.tw/educations/eq
    李榮樹(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余豐賜(2002)。臺南縣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問題之
    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
    化”之角度觀之。社會科教育研究 , 4,183 - 203。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2016年2月10
    日,取自http://scholar.google.com.tw/scholarq=%E7%A0%94%E7%A9%B6%E5%80%AB%E7%90%86&hl=zhTW&as_sdt=0&as_vis=1&oi=scholart&sa=X&ved=0ahUKEwjitpWkqeXJAhUhJqYKHdKsAyEQgQMIGzAA
    林志成(2001)。學校公關之迷失困境暨其推動策略。載於學校行政,
    11,4-13。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
    乃熒、楊振昇合著:教育行政(頁183-222)。高雄:麗文文化公
    司。
    林明地(2002c)。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載於教育
    資料集刊,27,259-280。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明地(2002b)。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1994)。2015年12月13日,取自
    http://47go.org.tw/community/profile/297
    林奕成(2011)。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歷程研究:從學校本位課程與社
    區文化交融經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3(2),89-117。
    林振春(1996)。學校社區化與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北縣教育,
    37(6),39-45。
    林振春(1999)。社區教育的意義。載於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頁
    43-64)。台北﹕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出版社。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11)。社會教育專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臺灣書店。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社區發展工作綱要。2015年11月15
    日,取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
    PCODE=D0050077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國民體育法。2016年7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01
    邱莉惠(2001)。民俗藝術教學中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嘉
    義縣S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榮(2012)。我國鄉土教育沿革與發展趨勢。載於教育資料與研
    究,105,161-184。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報案紀
    錄之分析與運用。犯罪學期刊,8,27-64。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
    學會。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林聰明(2007)。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成效困境及因應策略
    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柯正峰(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載於教育資料集刊,
    27,1-9。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范佩琳(1995)。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
    安/和安、日新/建成、清江奇岩/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
    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袁 方(編)。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 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社。
    徐 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2003)。資料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的應用。2016年4月15日,
    取自http://www3.nccu.edu.tw/~mujinc/teaching/introduction/part2-refer2.pdf
    陳月珠(2005)。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的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民教育社群網。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6年7月10日,取
    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張志弘(2009)。影響社區永續發展之關鍵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奇岩
    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張明侃(1998)。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運作之分析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教育基本法。2016年5月7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468&KeyWordHL=&StyleType=1(2015
    教育部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五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15)。互動與策略的釋義。2015年10月15
    日,取自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jbdic/
    教育資料館。鄉土教育概述。2016年2月10日,取自
    http://subject.naer.edu.tw/2d/country/outline/outline_0301.asp
    陳建銘(2008)。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和平國小
    與和平島社區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茂森(1990)。學校與社區關係之探討。教育文粹,19,69-81。
    莊美玲(2007)。山上迷你小學透過與社區互動經營學校特色之行動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珍(2005)。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大園鄉四所中小學為
    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市:巨流。
    陳亮瑋(2011)。學校社區化的網絡治理模式之探討-以宜蘭縣岳明國
    小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物學系碩士論文。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
    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65-
    196)。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2)。學校社區化的社會學理論基礎。載於教育資料集刊,
    27,11-34。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載於教育資料集刊,30,
    201-265。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曉珊(2014)。學校社區化的夥伴關係之研究:利澤國小將社區節慶
    活動融入課程設計的案例分析。佛光大學公共事物學系碩士論文。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 教育資料與研究。
    19,2-8。
    黃振球(1990)。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卿(2006)。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
    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1990)。成人教育的意義、性質及其相關的名詞。載於教育部
    社會教育司(主編),成人教育(頁1-18)。台北市:台灣書店。
    曾燕春(1998)。學校社區化的內在驅力與相應措施。國立編譯館通
    訊,40,14-20。
    鳳甲美術館(1999)。2016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hong-
    gah.org.tw/about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楊國德(2002)成人教育在學校社區化的角色與功能。載於教育資料集
    刊,27,73-9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楊國賜(2011)。社會教育的時代意義。載於社會教育概論(頁271-
    290)。台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1995)。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功能。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
    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53-81)。台北﹕師大書苑。
    臺北市北投區公所「學區查詢」。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學區範圍。2015
    年10月3日,取自http://btdo.gov.taipei/ct.aspxItem=979714&CtNode=4576&mp=124081
    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無障礙網頁。清江校史。2015年9月3日,取自
    http://www.cjps.tp.edu.tw/campus/about
    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無障礙網頁。清江國小彩虹愛家生命教育。2016年
    6月8日,取自 http://www.cjps.tp.edu.tw/campus/about
    漢語網。策略。2015年10月15日,取自
    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233711-463.html
    劉子利(2002)。衝突理理在學校社區化之運用。載於教育資料集刊,
    27,35-44。台北市: 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國兆(2015)。讓我們一起為清江國小開創新局 ,展現新貌 ,呈
    現出新氣象。2015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cjps.tp.edu.tw/campus/office/principal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雅琳(2010)。學校公共關係的經營與運用成效之研究。台南科技大
    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載於中
    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台北﹕
    師大書苑。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蔡維哲(2008)。國民小學與社區優質互動之策略分析。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永年(2006)。我國中等學校推行親職教育現況。2016年4月15日,
    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4/54-12.htm
    謝孟雄(1995)。教育改革與社區學院。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7-34)。台北﹕師大書苑。
    謝進裕(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二、 英文部分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ianco.
    Hargreaves,A., & Fullan,M. (1998).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out there.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indred, L.W., Bagin, D., and Gallagher, D. R. (1990).The school & community relations ( 4th. ed ).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Kuper, A. & Kuper, J. Eds. (1996).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New York: Routledge.
    Pawlas, G.E. (2005).The administrator’s guide to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 2nd. ed ).Larchmont, NY: Ee On Education.
    Saxe, R. w. (1975).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 Berkeley, CA.: McCutch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