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雪蓮
LIU, Hsueh-Lien
論文名稱: 公立博物館文化近用的展現-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案例研究
Cultural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Museum-A Case Study of “Aesthetics of Living Class” at National Dr.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指導教授: 廖仁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文化近用終身學習博物館學生活美學班國立國父紀念館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accessibility, lifelong learning, museology, aesthetics of living class, National Dr.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09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8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全球化在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等環境變遷,「文化立國」一直是當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文化生活是人民的基本權利,為順應多元化社會與族群發展,政府各機關文化部會無不竭盡心力推動並保障人民平等的文化參與及文化近用權,故以善用博物館多元化社會教育功能,積極推動藝文研習活動。文化平權在博物館的實踐,可分為友善平權與文化近用兩個層面,文化近用則是希望透過貼心的設計與服務,讓一般人更容易親近博物館。期能將文化藉由博物館實踐中諸多的具體活動,根植於普羅大眾,在藝術文化的場域中落實機會平等、充分參與的理念。
    本研究是以綜覽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與發展為開端,其次,對於新博物館學發展進行闡述。接著,為配合文化部政策推動文化平權服務有關的計畫及文化近用權的重要論述,與博物館落實情形的發展現況作探討;最後,透過分析該館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並以量化問卷統計、質性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案例研究。而各項研究成果與建議,係依據次級文獻、深度訪談、量化統計及筆者作為現場觀察相關資料之彙整,最後綜合整理的敘述呈現。
    針對公立博物館辦理研習班的文化參與活動中,新博物館時代須進一步思考,如何將文化平權政策中的文化近用落實在成人教育的研習課程規劃。檢視機關定位特色及掌握目標族群的文化參與需求,以彌平文化近用及參與落差。本研究彙整結論如下:

    一、博物館正是高齡者社會參與的重要場域,社會教育更具重要性。透過辦理多元藝文課程除滿足成人學習的需求外,更提供高齡者參與藝文的平台。
    二、積極推廣活動,開展多元詮釋藝文環境。以活化博物館經營為主軸,建構多元發展,營造該館特色及價值。
    三、營造友善環境,充實文化設施及研究。加強各項設施改善無障礙環境,提供更完善的學習環境;修正並簡化相關程序,促進報名服務的可近性。
    四、開設專案性或特色研習課程,開發多元友善使用管道。讓各群體都有機會及意願參與博物館活動、運用博物館資源;納入該館文創商品規劃與周邊結合,朝向文創設計、藝術培育,創造生活美學及科技化數位發展。
    五、整合社會學習資源,開創全民學習新文化。因應多元社會發展,建議提供減免學費優惠外,提供保障名額,將新移民或弱勢族群納入學習機會。
    六、增進員工友善服務的專業訓練。以熱忱、同理心及專業對待所有師生,設置通暢的意見交流管道,接受有助於文化近用及友善平權的建議,並具體回應及改善。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n political, economy, cultural and education, “culture oriented nation-building”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lso, “Cultural life” is a fundamental right of people. To adapt to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make effort to protect people’s equal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nd cultural accessibility rights, such as making best use of museum's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actively promoting art-learning activities. Cultural equality practices in the museu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mensions : friendly equality and cultural accessibility. Through specific activities in the museum, culture will be rooted in the general public. Besides, the concept of equal opportunity and full participa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culture.

    This study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museum's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s. Secondly, demonst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useology. Then,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policy which promote the cultural equality program and cultural accessibilit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useums. The method of the study is analyzing the museum'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Furthermore,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deep-interview to collect data. Finally, according to secondary literature, in-depth interviews,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author’s observation,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a case study of “Life Aesthetics Class” at National Dr. Sun Yat - sen Memorial Hall.

    For the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of learning workshops in public museums, the era of new museums should think further about how to implement cultural accessibility of the cultural equality policy in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of adult education. Moreover, 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positioning of museums and grasping the cultural participation needs of target ethnic group , in order to reduce the gap of the cultural accessibility and the cultural participat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For the elderly, museums are significant areas to do social participation. Offering multiple arts and cultural courses are not only meeting adult learning needs, but also providing a platform of arts participation for the elderly.

    2. Actively promoting activities and developing the arts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of multi-interpretation. To activate operation of museums as the main axis, constructing the d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r value of the museum.

    3. Developing friendly environment, enriching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Improving a barrier free environment, providing a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and simplifying procedures so that more people will register for lessons.

    4. Offering featured courses and developing diverse and friendly use channels. Each group has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museum activities and use museum resources. Also, combining the museum’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surrounding commercial center which towa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art education, life aesthetics and digital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5. Integrating social learning resources and creating a new culture that whole people learn.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pluralistic society, it is recommended to provide fee remission and offer reserved seats for new immigrants and other underprivileged groups.

    6. Enhanc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on friendly services of employees. Trea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enthusiasm, empathy, and professionalism, setting up a clear channel for exchanging opinions, accepting suggestions that are helpful to cultural accessibility, friendly equality, responding specifically and improv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 21 第二節 新博物館學的發展與探討 25 第三節 文化平權政策與文化近用在博物館運用的現況 28 第三章 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政策 35 第一節 生活美學班多元發展脈絡及其社會教育功能 35 第二節 生活美學班的實際執行情形及內容 39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45 第一節 生活美學班SWOT分析 45 第二節 生活美學班整體問卷資料分析 65 第三節 生活美學班實際執行與博物館文化近用的展現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 文化基本法 108 附錄二 國立國父紀念館文化平權推動小組設置要點 112 附錄三 博物館法 (引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113 附錄四 國立國父紀念館處務規程 117 附錄五 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實施要點 119 附錄六 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師資甄審要點 121 附錄七 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師資暨課程審議會設置要點 122 附錄八 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問卷調查表 123 附錄九 訪談提綱及記錄 125

    一、中文部份
    新北市政府(2017)。2017年博物館文化平權向前行-友善平權國際研討
    會。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第2版)。臺北:雙葉書廊有
    限公司。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計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P154~156。
    朱薏安(2017)。高齡者文化參與之研究-以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樂齡
    日為個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林九汝(2018)。博物館與文化平權-以國立台灣博物館為例。(碩士論
    文)。中壢市:元智大學。
    羅凱玟(2015)。博物館舉辦失智症患者友善服務之研究。(碩士論文)。臺
    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鄭伊雯(2015)。文化參與之研究:以雲門舞集為例。(碩士論文)。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佳利、張英彥(2012)。博物館與身心障礙團體之文化參與權—英國與台灣的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6(2):89~109。
    易君珊(2017)。台灣身心障礙者與長者藝術文化參與現況研究。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11。
    易君珊(2016)。障礙文化與社會正義:博物館無障礙可及性服務的實踐與服務關係中的權利議題。博物館與文化,12,5~42。
    王嵩山(2003)。包容性的博物館與實踐文化權,博物館學季刊,13(3):5~6。
    王嵩山(2011)。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導論,博物館與文化,2: 3~5。
    蘇明如(2011)。多元文化時代的博物館—臺灣地方文化館政策十年(2002-2011)。(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趙廷鶴、辛治寧(2017)。博物館高齡觀眾的經驗與需求初探。博物館與文化,14,31~59。
    黃富順等(1996)。終身教育的意義、特性及體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楊國德(1997)。成人教育在學校社區化的角色與功能,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4(76),8~9。
    劉婉珍(2015)。博物館高齡者活動規劃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1),101~104。
    劉婉珍(2018)。台灣文學館通訊:淺談文化近用的實踐意涵,NO(59)。
    蔣彥美(2018)。公立文化機構表演空間營運模式之研究:以國立國父紀念館大會堂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賴芃如(2019)。「臺中市文化專車」政策規劃與執行成效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齡瑩(2010)。從推動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建構文化國力之研究_以文化公民權、公民美學及臺灣生活美學三大運動為例分析。藝術論文集刊,15,41~59。
    桂雅文、陳麗如、胡華真、王春華譯。美國博物館協會原著(2001年)。零障礙博物館,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張譽騰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s)(喬治‧艾里斯 博寇 原著),台北:五觀出版社。
    陳佳利(2015)。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文化部「文化部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2015)。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19)。52,6-13、78~107。
    國立國父紀念館跨域加值計畫(2019)。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1~19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陳其南(2008)。美適性覺醒-文化公民權與公民美學運動在臺灣。臺北市:藝術家,395,228~230。
    吳麗娟(2019)。從小眾客製化走向全人細緻化的文化近用實踐--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3,3期,71~95。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20期,129~159。

    二、英文部份
    Marcus Weisen(2012)。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Cultural Accessibility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European Centre for Cultural Accessibility, Art Beyond Sight。
    Brahms,L.,& Crowley,K.(2016).Learning to make in the museum: The role of maker
    educators.Makeology:Makerspaces as learning environments,1,15–29。
    Turner, B.S. (2001). Outline of a General Theory of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Stevenson, N.(Ed.), Culture & Citizenship (pp.11-32).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三、網路資料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辭彙。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17657/ 。
    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2019)。《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官網》。取自
    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1.asp。
    國立國父紀念館。取自https://www.yatsen.gov.tw。
    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學術資料庫。國館紀要檢索系統。取自
    http://210.61.47.240/cgi-bin/gs32/s6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561454784600。
    易君珊(2016)。文化政策「無障礙」了沒?民報。(2016/11/14瀏覽)https://goo.gl/LyI8DD。
    易君珊(2016)。障礙者文化參與權:國家戲劇院整修計畫。(2016/11/14瀏覽)取自https://goo.gl/LyI8DD 。
    中華民國教育部主管法規共用系統。(2019)。https://pedia.cloud.edu.tw。
    文化部《文化部網站》。(2019)〈文化平權〉。https://www.moc.gov.tw/。
    漢寶德(2004)。生活美學運動的意義。(2019/10/10瀏覽)取自
    https://www.npf.org.tw/3/8480。
    國立臺灣美術館新聞稿。(2018)。您可以與藝術更接近!國美館推動友善平權 常設展融入文化近用設計。( 2019/10/10瀏覽)取自
    https://www.ntmofa.gov.tw/information_1078_80746.html 。
    Creating a Culture of Accessibility。( 2019/10/10瀏覽)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LLewRirA。
    文化部生活美學項目。( 2019/10/10瀏覽)。Ministry of Culture-Living Arts Centers取自
    https://english.moc.gov.tw/content_355.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