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文玫 Wen-Mei,Yiu |
---|---|
論文名稱: |
大台北地區女性立法委員當選因素之探討──以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Discussion the Campaign Winning Factors of Women Legislators in the Great Taipei Areas -the Sixth Legislator Election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謝登旺
Hsieh, Deng-W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4 |
中文關鍵詞: | 女性立法委員 、當選因素 、女性角色 、立法委員選舉 |
英文關鍵詞: | Legislator of women, winning factor, women role, legislator ele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1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立法院是我國各政黨政治權力競逐的重要舞台,亦是政治人物參選的重要標的。女性立法委員在國會殿堂為民喉舌的人數,亦是我國女性參政的象徵指標。本研究選取大台北地區(台北市、台北縣)第六屆區域立委選舉女性立委當選人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探究女性立委在區域選舉當選獲勝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藉以提出女性立委當選操作模式策進之道,增加女性在立法院問政席次的比重,為提高區域女性立法委員的當選席次建言。
本文首先由文獻分析出發,探討選舉相關研究,在前人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前進;其次對於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情境作分析,概論選戰期間的政治環境、評析大台北地區政治版圖、陳述研究對象選情;第三,採行焦點團體法與深度訪談法為研究主軸,訪問研究對象與社會菁英,透過訪談記錄的整理,瞭解女性角色在女性立法委員當選因素中的助力與阻力,探討女性立法委員當選最重要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最後,預測女性候選人面對第七屆立法委員改為單一選區的新制所可能受到的衝擊。
綜合文獻分析、焦點團體與深度訪談的研究結果,女性角色在女性立法委員當選因素中的助力為女性候選人配合選區氣氛及個人條件,適度展現女性溫暖的特質,吸引選民認同;而阻力在於女性議題常未能引起大眾傳媒的共鳴,對於爭取女性選民的成效上受到限制,但若女性具有現任民代的專業身份即能擺脫女性角色的困境,與男性一同競爭,是為研究發現之一。在女性立法委員當選最重要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方面,研究對象認為影響女性立委當選最重要的內部因素是個人特質,次要因素是政治優勢,第三是選舉行銷;認為影響女性立委當選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政治氣氛,其次為選區競爭,第三是危機處理,是為研究發現之二。對於女性立法委員面臨第七屆選制的變革所受的衝擊,若從兩性競爭的觀點,女性立委候選人將面臨不利的局面,但具有媒體形象、社會活動力與資源整合能力三項優秀條件的女性立委候選人則不見得不利,是為研究發現之三。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以個人特質、政治優勢、政治氣氛、選區競爭、選舉行銷與危機處理等內外部因素連結的女性立法委員當選模式路徑圖,試圖建立女性立法委員成功當選模式。
The Legislative Yuan is the important power stage that political parties compete for in our country, and is the main target of every politician’s campaign. The women legislators in Congress represent all of the women of our country wh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a winning campaign, I chose the women legislators of the Sixth Legislative Yuan in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as the subjects in this research for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women legislators and constructing a winning campaign model for them.
First, in this article I discussed some other relative researches using a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Second, I analyzed the campaign of the sixth legislative election, including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s of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s in this campaign. Third, I wrote down and arranged records by interviewing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social elites using a focus group method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really helped me to understand the beneficial and detrimental powers for women to be legislators. I also discovered the import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help women candidates create a successful campaign. Finally, I will predict the influence that women candidates will have in the seventh legislative campaign of single member districts.
Integra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documents and interview records, the advantages for women legislators while campaigning is their feminine warmth and tenderness that will bring harmony within the election precinct atmosphere, which will attract the vot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issues about women often fail to create a sympathetic response of media, which is unfavorable in attracting women voters. However, the first discovery in this research is that if women have political identities, they will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ir stereotypical female roles and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ales.
Regarding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for women legislators to be elected,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l factors are as follows: personality, political advantage, and election marketing. The most important external ones are as follows: political atmosphere, precinct competition, and crisis decision making. This is the second discovery of the research. The third discovery is that women legislative candidates will face unfavorable competi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election system for the seventh election; however, it is not unfavorable for those women candidates who have good images, social energies and outstanding abilities to integrate their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I will propose an outline of the linking factors–personality, political advantage, political atmosphere, precinct competition, election marketing, and crisis decision making for women legislative candidates–in order to create a winning and successful campaign model for women legislators.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王怡君(1998),《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女譯(1992),Gary A. Mauser著,《政治行銷》,台北:桂冠。
王梅玲(2002),〈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第40期,頁29-46。
王嵩音(1998),《競選文宣策略之性別差異分析-以1997年台中市長選舉為例》,淡江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嵩音(2005),〈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主辦,《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與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下)》,2005年11月13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頁5-1-1-5-1-17。
中央選舉委員會(2004),《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中選一字第0933100268號》,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國時報,〈一成六選民配票,泛綠多泛藍,泛藍過半組閣訴求,吸引力略高於陳總統正名主張〉,《中國時報》,2004.12.12,版A8。
尹德瀚,〈首位女總統就職,賴比瑞亞踏上重建路〉,《中國時報》,2006.1.18,版A14。
石之瑜(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學方法論〉,《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85-207。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立法院(2003),〈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第七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委237-244。
立法院(2004a),〈立法院第五屆第五會期第一次臨時會第三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37期,頁95-125。
立法院(2004b),《中華民國第六屆立法委員簡介》,台北:立法院。
立委選舉採訪小組(2004b),〈中央忙配票,基層勤搶票〉,《新新聞》,923期,頁48-51。
立委選舉採訪小組(2004a),〈高民調是選將最重的負擔〉,《新新聞》,923期,頁40-43。
立委選舉採訪小組(2004b),〈中央忙配票,基層勤搶票〉,《新新聞》,923期,頁48-51。
民眾日報,〈東森民調:北縣第3選區,藍軍佔優勢〉,《民眾日報》,2004.10.21,版6。
危芷芬、陳端雲譯(1996),Bernice Lott著,《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
伏和康、魏志中(1993),《選舉入門》,台北:書泉。
李明峻、蔡宏瑜、顏萬進(1992),《選舉制度的理論與分析》,日本:玉山書房。
李美玉譯,〈芬蘭女總統哈洛能也是單親媽媽〉,《臺灣時報》,2006.1.17,版8。
李美華、李明寰、李承宇譯(2004),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湯姆生。
何金銘(1994a),〈勝選因素:北高兩市二屆立委選舉比較研究〉,《選舉研究》,第2期,頁163-198。
何金銘(1994b),〈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模型初探:第十一屆縣市長選舉的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1期,頁111-146。
何金銘(1997),《三屆立委區域選舉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No.NSC85-2414-H-110-003),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林水波(2002),《棄保政治學》,台北:元照。
林水波(2004),〈立委選戰的治理〉,《立法院院聞》,第32卷第11期,頁25-41。
林水波(2005),〈選戰十誡與治理〉,《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12期,頁36-50。
林長志(2004)《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在北高兩市「聯合競選策略」之成因及效應》,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龍(1998),〈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朱雲漢等著,《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
林育立(2005),〈德年度單字「女總理」一詞獲選〉,《中央社》,【線上資料】, http://nplnews.ly. gov.tw/common/printContent_2. jsp? rn=11 37552 031317,2005.12.16,檢索日期2006.2.8。
林思伶(1988),《性別與投票行為研究-75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婦女投票參與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政谷(2005),〈台灣民眾收聽及觀看政論性叩應(call in)節目與民主認知之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主辦,《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與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下)》,2005年11月13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頁5-3-1-5-3-18。
林國芳(2000),〈政治人物形象塑造之研究-1997年台北縣縣長候人選舉論述〉,收錄於梁世武編著,《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
林晨柏、李文輝,〈扁:用選票終結連宋亂象〉,《中國時報》, 2004.11.15, A5版。
林曉君(1996),《選民投票行為研究-以台中市長選舉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繼文(1999),〈地盤劃分與選舉競爭:對應分析法在多席次選舉研究上之應用〉,《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頁103-128。
金浦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5期,頁203-223。
金學亮著、鍾秋慧譯(2003),《選戰策略:韓國觀點》,台北:前衛。
周育仁(2003),《政治學新論》,台北:翰蘆圖書。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第3期,頁51-73。
周嘉辰(2003),《女人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紀 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臺北:女書文化。
吳力行(2000),《選戰》,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中心。
吳 庚主編(1981),《選舉與政治參與》,台北:正中。
吳宜侃(2005),〈SNTV選制下「立法委員連任勝選幅度模型」建立之嘗試〉,《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2期,頁71-99。
吳重禮、李世宏(2004),〈政府施政表現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4期,頁1-24。
吳祥輝(2000),〈民意調查中候選人支持度可預測的戲劇性變化〉,收錄於梁世武編著,《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
吳祥輝(2002),《吳祥輝選舉學》,台北:遠流。
英漢大眾傳播辭典編輯委員會(1983),《英漢大眾傳播辭典》,台北:上海印刷。
洪玉鳳(2003),《女性參政者形象塑造與政治行銷關係之研究-以第十五屆台南市議員選舉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 佛、陳德禹、朱雲漢、洪永泰(2000),《投票行為與選舉實務的評估-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范楊松(1993),〈競爭對象徹底分析與戰略形成〉,收錄於黃俊英等著,《選戰贏家-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台北:管理科學學會。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第7卷第2期,頁25-35。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時英。
徐火炎(2004),〈台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的政治符號〉,《選舉研究》,第11卷第2期,頁1-41。
高中等譯(1999),Boone, Louis E. and David L. Kurtz著(1995),《行銷學》,台北:五南。
高崇雲(1989),〈黨內初選的理論與實際〉,收錄於立法院報章資料專輯第37輯,《政黨初選》,台北:立法院圖書館。
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月刊》,第103期,頁101-110。
唐文慧、王怡君(1999),〈女性參政者之角色扮演與政策議題-以一九九八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9期,頁75-116。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3),《性別主流化:2003國際婦女論壇實錄》,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黃光國(2004),〈我們為什麼反六千億軍購〉,《新新聞》,第919期,頁40-43。
黃向群(2003),《台北市議員選舉之研究(1986~2002)---析論民進黨的角色與運作》,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端(1996a),〈選區服務與專業問政的兩難〉,《理論與政策》,85年秋季號,頁21-36。
黃秀端(1996b),〈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03-135。
黃城策劃、李永然、廖立宇、洪險政、高永光等著,(1988),《選舉實戰手冊》,台北:嵩山。
黃俊英等著(1993),《選戰贏家-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台北:管理科學學會。
黃嘉瑜(2005),〈政黨認同與性別差異〉,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主辦,《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與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2005年11月12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頁3-4-1-3-4-18。
黃嘉樹、程瑞(2001),《臺灣政治與選舉文化》,台北:博揚文化。
陳文俊(2003),〈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初探〉,《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41-80。
陳文俊、黃志呈(2004),〈配票選舉策略之成效第五屆立委選舉民進黨高雄市北區個案〉,《選舉研究》,第11卷第2期,頁43-79。
陳世敏、陳義彥(1992),〈民國七十八年度競選廣告的內容分析〉,收錄於彭芸編著,《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
陳世欽,〈智利選出首位女總統,拉美更左傾,如何維持與美關係,確保鄰國穩定供氣,都是上任後的挑戰〉,《聯合報》,2006 .1.17,版14。
陳良智(2004),〈政治豈是四十九比五十一!〉,《新新聞》,第923期,頁52。
陳佳吉(2005),〈我國競選經費規範的理論與實務〉,《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7期,頁24-50。
陳美華(2004),《台北市議員女性候選人競選文宣內容之分析-以第九屆政黨提名候選人平面文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泓全(2004),《競選網站在選舉中的運用-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陸輝(2002),〈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65-84。
陳陸輝(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43-186。
陳博文(1986),《選舉看招》,台北:千華。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臺北:黎明。
陳義彥等(2001),《民意調查》,台北:五南。
陳義彥主編(2005),《政治學》,台北:五南。
陳鴻基(1995),《選舉行銷戰》,台北:正中。
梁世武﹙1996﹚,《選舉預測─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中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型之驗證》,台北:華泰。
梁世武編著(2000),《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預測論文集》,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
梁雙蓮(1993),〈影響臺灣省女性省議員參政的背景因素分析(1951~1989)〉,《社會科學論叢》,第41期,頁1-30。
梁雙蓮(1994),〈超越對立走向整合-評析石之瑜「女性主義論憲政民主」〉,《社會科學論叢》,第42期,頁25-30。
盛杏湲、黃士豪(2005),〈台灣民眾為什麼討厭立法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主辦,《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與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下)》,2005年11月13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頁4-3-1-4-3-35。
盛治仁(2001),〈議題投票與投射作用的探討-以台灣兩千年總統選舉為例〉,發表於台灣政治學會、政大政治系、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主辦《2001台灣政治學年會暨「政黨輪替後之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2001年12月16日,台北:政治大學,頁1-16。
盛治仁(2004),〈媒體、民調和議題-談競選過程中民意的變動性和穩定性〉,《選舉研究》,第11卷第1期,頁73-98。
許翠谷,(2002),《影響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之因素分析-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碧純,〈爭搶正名票綠營兄弟難雙贏〉,《台灣日報》, 2004.12.12,版2。
張永誠(1991),《選戰行銷:如何在競爭中獲勝》,台北:遠流。
張永誠(1993),《非營利行銷:選戰實務篇》,台北:遠流。
張佑宗、趙珮如(2005),〈個人抉擇或社會計算?媒體使用、人際討論、社團參與對2004年立委選舉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主辦,《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與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下)》,2005年11月13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頁5-2-1-5-2-18。
張秀蓉(1998),《口語傳播概論》,台北:正中。
張清泉(2004),《高雄市議員連任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賀光輝、時蓓蓓(1993),《解人之打》,台北:書泉。
彭懷恩(2003),《政治學理論與方法Q&A》,台北:風雲論壇。
彭芸編著(1992),《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
鈕則勳(2002),《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
游清鑫(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37-177。
游清鑫(2002),〈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85-115。
曾濟群(1989),〈由黨內初選談黨德的提振〉,收錄於立法院報章資料專輯第37輯,《政黨初選》,台北:立法院圖書館。
詹中原(2004),《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
詹美芬(2003),《政黨提名與女性國會議員-以我國與瑞典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祖珺(1998),Tim O’Sullivan著,《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楊婉瑩(2000),〈婦女的政治機會結構析論〉,《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 學季刊》,第2卷第4期,頁65-96。
楊婉瑩(2001),〈婦女的政治機會結構析論〉,《跨越2000年的政治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頁1-29。
楊婉瑩(2005),〈單一選區兩票制-修憲對於婦女參政的影響〉,發表於《婦女團體面對面溝通平台會系列十三》,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頁3-6。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Chava Frankfort-Nchmias and David Nchmias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歐素汝譯(1999),David W. Stewart&Prem N. Shamdasni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文化。
鄭自隆(1992a),《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
鄭自隆(1992b),〈民國七十八年選舉政治廣告訊息策略及效果檢驗之研究〉,收錄於彭芸編著,《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臺灣社會》,台北:揚智。
鄭夙芬(2004),〈台灣民眾眼中的政黨-一個焦點團體研究法應用實例之初探〉,《選舉研究》,第11卷第2期,頁185-216。
鄭棟榮(2004),《選民投票行為的演變因素研究-以第二~五屆立法委員的選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翰林編譯(2003),《傳播理論簡明辭典》,台北:風雲論壇。
劉伯姬(2004),〈長廷擅譬喻,貞昌愛調侃〉,《新新聞》,920期,頁36-39。
劉昊洲(2000),《革故鼎新:進步的行政》,台北:五南
蔡百惠(2004a),〈十席,說泡沫不公平〉,《新新聞》,919期,頁35-39。
蔡百惠(2004b),〈注意!「馬」群來了〉,《新新聞》,927期,頁52-54。
蔡百惠(2004c),〈馬腳蹬橘台,楚瑜歎世情〉,《新新聞》,920期,頁42-43。
蔡啟清(2002),《選舉與選舉行為》,台北:徐氏文教基金會。
潘勛(2006),〈政治獻金各國有規定〉,《中國時報》,2005.3.21,版A5。
監察院(2005a),《政治獻金會計報告書第1期》,台北:監察院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處。
監察院(2005b),《政治獻金會計報告書申報光碟系統操作手冊》,台北:監察院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處。
賴世培、丁庭宇、莫季雍(2000),《民意調查》,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盧瑞鍾(1992),《選舉學-通往權力之路》,台北:翰蘆。
聯合報,〈洪秀柱、趙永清、李慶華前三名,泛藍大票倉廿人搶九席, 國親提七人,雷倩排第四,民進黨周雅淑、陳朝龍分居六、八〉,《聯合報》,2004.10.27,版10。
謝復生(1989),〈從選舉制度與選民結構看我國今後政黨政治的走向〉,《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頁30-39。
蕭展正、林秀俐(1993),《選戰策略》,台北:書泉。
羅如蘭(2004),〈聯盟?國民黨立委反對〉,《中國時報》, 2004.6.27,版A4。
羅如蘭(2004),〈泛藍障礙在於缺乏新願景〉,《中國時報》,2004.12.9,版A4。
TVBS民調中心http://www.tvbs.com.tw/news/poll%5Fcenter/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
中時電子報F:4立委選戰之國會啟示錄.htm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
立法委員蕭美琴虛擬服務處http://www.bikhim.com/2005/chinese/internet/index.asp.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npl.ly.gov﹒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年代民調中心http://www.survey.eracom.com/2005/2/8
李永萍全球資訊網http://www.yongping.idv.tw/
東森民調中心http://www.ettoday.com/2004/12/11/11295-1718730.htm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聯合報資料庫F:udn2004立委選舉聯合新聞網.htm
二、英文書目
Basu, A.(2005),Women,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South Asia(No.92-9085-057-4),United N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Batto, N.(2001), “Geographical Voting Bases and the Stability of Candidates’ Voter Coalitions(1989~1998).”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 8(2): 211-251.
Fenno, R.F.(1996), Senators on the Campaign Trail: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1th ed.).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Graber, L. A.(1990), Media Power in Politics. (2th ed.). Washington: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Hawken, E.(2004), “Was the Election a Mandate?”Ms.,(Winter)14(4): 14-15.
Landi , M.(2004),Negative Campaigning and Electoral Cpmpetition,Economics,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unpublished.
Lee, P.S. and Y.M. Hsu(2001), “Cleavage Structure,Electoral Incentives and Government Formation:A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of Party Realignment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aiw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enter for Public&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pp. 1-13.
Lin, J.W.(2002), “Electoral System,Voter Preferences,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Party System:The East Asian Cases .” 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 9(1): 137-171.
Randall,Vicky(1987),Women and Politic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Second Edition﹒
Schwartz, D. J.(2001),Congressional Campaign Spending and Electoral Success,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unpublished.
Sheng , S.Y.(1994), “Selection Bias in Vote Choice Models.”
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 1994(2): 221-250.
Stephen, C.(2000), Televised Election Debate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1th ed.).N.Y.:ST. Martin’s Press, Inc.,
Taha, M. H.(2001), Web Campaigning and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A New Paradigm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Ohio,unpublished.
Tsai, C.H.(2005), “Issue Position,Party Image,Party
Performance,and Voting Choice in the 2004 Legisla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2005:Cross-national Survey Studies,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pp. 2-3-1-2-3-20.
Tsai, C.H. and T.H.Chen(2001), “Game-Theoretic Model of Pre-Election Party Coope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aiw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enter for Public&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pp. 1-20.
Wang, T. L.(2000),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ity on Web Campaigning in Taiwan’s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un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