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承恩
Li, Cheng-En
論文名稱: 《搜神記》中人鬼關係研究– –以〈定伯賣鬼〉為主要觀察對象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ghosts in Sou Shen Ji--Focus on“Ding Bo Sells Ghost Out ”as A Research Target.
指導教授: 黃麗娟
Huang, Li-Juan
口試委員: 黃麗娟
Huang, Li-Juan
賴貴三
Lai, Gui-San
柯響峰
Ke, Xiang-Feng
口試日期: 2024/07/1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搜神記定伯賣鬼人鬼關係變形
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歸納法歷史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75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1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小說」經由很長一段時間的流變,才有現今多元的形式呈現。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小說隨著每個朝代的背景與先人的影響,發展出屬於當代的文學風格,在中學的古典小說教材,都是先從魏晉時期的「筆記小說」談起,由專家選擇符合中學生學習的篇章教材。干寶《搜神記》中的〈定伯賣鬼〉便是常在各出版社常出現的選文之一,因此便以〈定伯賣鬼〉為中心,發散出去,進而延伸探討與研究《搜神記》中的人鬼關係與變形的涵義。
    本論文共分作六章,第一章先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再探究前人研究文獻選出適合的材料與搭配研究方法來制定寫作的範圍。第二章探討先秦至魏晉時期與《搜神記》有關「鬼」形象的分析與探討。第三章探討《搜神記》搜神記的人鬼關係,人鬼既有關係,勢必一定能視鬼或感應到鬼的存在,因此本章先探討人鬼可以交感的媒介究竟是什麼?以及分作三小節再探討「人鬼利益鬥爭」、「人鬼共存互利」、「人鬼婚戀關係」去深究。第四章以〈定伯賣鬼〉中鬼可以變形為羊,去探究《搜神記》中的變形篇章,最後再以探討為何鬼會變羊而非其他生物做進一步的分析。第五章單獨將〈定伯賣鬼〉單獨成章探討,羊的古代價值意義與文本中鬼變羊的背後動機,再探討定伯將羊(鬼)變賣後,得到金錢對於當時的魏晉南北朝是怎樣的價值。第六章總結本章論文重點,亦針對自身教學進行省思,在未來國文課程中,上到〈定伯賣鬼〉這一文本時,應如何呼應課綱,結合素養,打破與創新古典小說的教材與教法。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 3 一、《搜神記》中的人鬼關係 3 二、《搜神記》中的變形意涵10 第三節 文獻探討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14 一、文獻分析法14 二、文本分析法14 三、歸納法15 四、歷史分析法15 第二章 《搜神記》中「鬼」的形象分析17 第一節 先秦文獻中「鬼」的形象19 一、人所歸為鬼19 二、無所歸為厲鬼24 第二節 兩漢文獻中「鬼」的形27 一、人形之鬼28 二、動物形之鬼30 三、無鬼論30 第三節 魏晉文獻中「鬼」的形象31 一、形魂分離32 二、形魂復活33 三、鬼魂附身36 第四節 《搜神記》中「鬼」的形象37 一、死後仍保有人的形象38 二、恐怖形象40 第三章 《搜神記》中的人鬼關係分析41 第一節 人鬼交感媒介44 一、巫風盛行 44 二、佛道思想瀰漫53 第二節 人鬼利益鬥爭56 一、人殺鬼56 二、鬼殺人58 三、鬼傷人60 四、人傷鬼61 五、其他62 第三節 人鬼共存互利 64 第四節 人鬼婚戀關係 69 第四章 《搜神記》中「鬼」的變形分析 79 第一節 《搜神記》變形定義探究79 一、形似與神似79 二、精衛填海─五行相剋81 三、鯤鵬之變─鶂生 82 四、《搜神記》中的變形 83 第二節 《搜神記》中的變形類別 85 一、生人變形85 二、動物變形 92 三、鬼(魂)變形96 第五章 宋定伯賣鬼103 一、羊的古代價值概論103 二、鬼變羊108 三、定伯賣鬼,得錢千五110 第六章 結論 113 一、各章研究之回顧113 二、未來研究與展望115 徵引文獻117

    一、古籍(依朝代順序)
    《十三經注疏--周禮‧地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艾印書館,1982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七年》,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3月)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 月)
    〔戰國〕呂不韋著,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 局,2009年)
    《國語》嶄新新注本,(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0年10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11月20日)
    〔漢〕伏勝著,鄭玄注,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漢〕劉向著、臧勵龢選註:《戰國策》齊策一,(商務印書館,2019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台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廣忠注:《淮南子譯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臺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斷句十三經經文-禮記.祭法》,(臺北:臺灣開 明書店,1991 年)
    〔漢〕鄭玄:《禮記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 司,1944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出版公 司,1999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漢〕劉向著、臧勵龢選註:《戰國策》楚策四,(商務印書館,2019年)
    〔漢〕王充,黃暉校譯:《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王充著,韓復智注譯:《論衡今注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晉〕陳壽著、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 年)
    〔晉〕葛洪、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刷館, 2001年)
    〔晉〕葛洪著、顧久譯註:《抱朴子內篇》,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3年)
    〔晉〕葛洪撰,何淑貞校注:《抱朴子•內篇》,(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晉]葛洪:《神仙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羅國威:《冤魂志校注》,(成都,巴蜀書局,2001年)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9月)
    〔晉〕陶潛:《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 文印書館,1979 年 3月)
    〔晉〕慧遠《三報論》,收於石峻、樓宇烈與方立天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 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南朝宋〕范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並附編十三種四》,冊5,卷15〈志.禮儀中〉,(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禮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徐升:《增補淵海子平》,(台北:進源書局,2011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李昉:《太平預覽》,(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宋〕朱熹注、李劍雄標點:《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6年8月)
    〔清〕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段注箋》,(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4月)
    〔清〕馬驌:《繹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2007年7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清〕阮元輯,《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清〕劉寶楠著,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卷4,〈八佾第三〉,(北京:中華書
    局,1990年)
    〔清〕阮元輯,《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清〕翁樹培:《古泉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探究》,(台北:幼獅文化,1992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1998)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達儒:《志怪小說與人文宗教》,(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弗雷澤着,汪培基譯:《金枝》(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朱大渭:《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2005年1月)
    朱永嘉、蕭木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市:學生書局,1978年1月)7
    何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李建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建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修訂版,2005年)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頁69-84。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周錫䪖:《詩經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林素英:《《禮記》之先秦儒學思想:〈經解〉連續八篇結合相關傳世與出土文獻之
    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板橋:台北縣立文 化
    中心,1995年)
    胡厚宣:〈殷人占夢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
    唐翼明:《魏晉清談》,(四川:天地出版社,2018年8月)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6年)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上聯書店,1999年)
    高國藩:《中國巫術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梁啟超:〈洪水〉收錄於《中國神話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年)
    郭于華:《死的困擾與生的執著一中國民間喪葬禮儀與傳統生死觀》,(北京:中國
    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7 月)
    陳建憲:《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一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爲中心》,(臺北:里仁書局,
    2002年)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市:武陵出版社,1998年)
    陽清:《先唐志怪敘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
    黃惠賢、陳鋒:《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媱孝遂:《媱孝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11月)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蒲慕州:《鬼魅與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蔡宗憲:《北朝的祠祀信仰》,(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新北市:新潮社出版聯合發行代理,2011 年)
    魯迅:《古小說鉤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臺北:東方出版社,1997年)
    羅敬之:《聊齋詩詞集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
    朱瓊華:《《聊齋誌異》中鬼的形象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3年)
    林安任:《干寶搜神記之寓言類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14年)
    林佑靜:《二十五史中開國帝王感生神話研究─兼論民族始祖感生神話》,(臺北: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林昀佑:《《列仙傳》、《列異傳》神仙、鬼怪、方術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筱雯:《《太平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6年)
    張福傳:《蒲松齡《聊齋誌異》動物寓言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8年)
    張億平:《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年)
    梁芮萍:《干寶《搜神記》的鬼怪書寫研究》,(臺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21年)
    陳怡雯:《六朝志怪小說中死後現形故事之文化義涵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曾明郁:《魏晉南北朝貨幣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黃正葳:《《聊齋誌異》中鬼性變異及其意涵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黃鐙毅:《六朝志怪妖化人故事與現實之關係析論——以動物妖魅為中心》,(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
    楊咸音:《論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巫者》,(臺中:靜宜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劉文元:《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所碩士 論文,2006年)
    蔡宜宸:《「明神道之不誣」——干寶《搜神記》背後的史學傳統與神道系統》,(南 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嘉義:國 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賴俊斌:《先秦動物寓言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6年)
    謝秋萍:《六朝鬼信仰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譚遠琴:《六朝志怪復生故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國 ISBN中心,1999年)
    王國良:〈韓憑夫婦故事的來源與流傳〉,(《中外文學》8卷11期,1980年4月)
    余雲華:〈巴蛇食象:被曲解的婚姻神話〉,《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一四六期(2006年)
    吳天明:〈中國遠古感生神話研究〉,《江漢論壇》,2001 年 11 期
    宋鎮豪:〈甲骨文中的夢與占夢〉,《文物》第6期,2006年)
    李學勤:《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年第4期)
    李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歧〉,收入漢學研究中心編
    《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 4月)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錄於《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 聯經出版,1981年)
    林素清:〈兩漢鏡銘彙編〉收錄《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初版)
    金榮華:〈從六朝志怪小說看當時傳統的鬼神世界〉(《華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 1984年9月)
    洪順隆:〈六朝異類戀愛小說芻論〉,(收錄《文化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1993年 2月)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靈物與一般辟邪方法〉收錄於《歷史月刊》242期,2008年 3月
    胡新生:〈古代巫術靈物的厭勝辟邪法術〉收錄於《歷史月刊》248期,2008年9月
    唐玉鳳:〈商、周始祖感生神話中之「巫術」探析〉,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國文學系 《雲漢學刊》第二十期,2009年12月。
    梅家玲:〈六朝志怪人鬼姻緣故事中的兩性關係─以「性別」問題為中心的考察〉收錄《古典文學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陳美玲:〈淺談「鬼信仰」對中國傳統社會與文學藝術的影響〉,(台中:東海大學 圖書館館訊116,2011年)
    陳聖宇:〈六朝蔣子文信仰探微〉,(《宗教學研究》第11期,2011年)
    曾琬淳:〈甲骨文「夢」字析論〉,(《有鳳初鳴年刊》第4期,2009年9月)
    黃楊:《羊文化與真、善、美的原始內涵》,收錄於《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
    楊建軍:〈遠古帝王及三王感生神話考〉,收錄於《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二期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小說鬼與鬼小說〉,(《中外文學》三卷十二期,1975年5月)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收錄《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文 化公司,1985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中的女性陰神崇拜之正當化策略初探〉,(《思與言》第35卷第 2期,1997年6月)
    劉苑如:〈鑑照幽明: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收錄《第三屆魏晉南北
    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1998年)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收錄於《中外文學》第 2 卷,第 8 期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74 年)
    蕭登福:〈后土與地母─試論土地諸神及地母信仰〉,(《世界宗教學刊》第四期,2004 年)
    賴芳伶:〈試論六朝鬼神故事蘊含的時代意義〉(《幼獅學誌》第十七卷第一期,1982 年5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收錄於《東華 漢學》第五期(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6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