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甄斈
Kao, Jen-Shyue
論文名稱: 社會權力中的灰色世界--高甄斈墨彩創作論述
The Gray World Hidden Between Social Power:Ink Color Creation Discourse of Kao, Jen-Shyue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水墨創作權力仿真複貼
英文關鍵詞: ink painting creation, power, simulation, past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5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1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從社會現象的觀察出發,探討社會中的人在權力之下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中,以「當下存在的『真實』」、「虛擬的權利」、「輪迴中的矛盾」三節呈現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權力轉換關係,而所選擇的創作圖像,在此有了對應的文化背景。第三章將壓迫與被壓迫的現實、真實與非真實的世界,以壓縮的灰暗意識來呈現,也就是說,透過「泡沫化的未來」描述年輕世代存在的焦慮感,在「真實與非真實的灰色世界」表現真實之中的虛假、虛假之中的真實,最後於「灰色劇場的意識轉變」中,用作品系譜呈現此一現象所凝聚的灰暗意識,以及灰暗意識的轉變方式。

    在第四章,權力的壓迫和被壓迫所引起的世代衝突,以孔雀的多重擬仿重新詮釋,因此,孔雀與創作者之間的形象幻想,讓圖像的權力意識開始轉變,重新建構「真實」的世界。創作模式方面,「碎形」的循環,將圖像、權力意識的「輪迴」空缺,以新的方式替補,創作方法上,覆貼及金屬性材料的多重運用,使光線帶來的不穩定性色彩,在圖像的幻化以及材料的層層遮掩中,艷麗地架構現實與非現實的空間,讓人沉浸在謎語般的幻境。

    於此,本研究以孔雀圖像為創作主體,探討社會權力關係與個人的生存狀態,關注社會權力的階層關係,鎖定筆者的矛盾心理,面對世代差異帶來的爭論現象,試圖從自身的曖昧處境,揭開可能的自處方式。

    This creation research starts from observing social phenomena, discussing how people live under social power.

    In chapter two, I present the power-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ity and unreality by the three parts “instant reality”, “virtual right”, “reincarnated paradox” and the created images are related to a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In chapter three, I present the oppressing/oppressed reality and real/unreal world with compressed dark consciousness. That is to say, I convey the anxiety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by the future bubble and the intertwining reality/unreality in “real/unreal gray world”. Last, I show the dark consciousness and its changes cohering by the phenomena with the discography in the part of “consciousness changing in grey theater”.

    In chapter four, the focus is the generational conflict. I re-interpret this issue with multi simulations of peacocks. The imagined image between the creator and the peacocks changes the power consciousness of image, and re-builds “reality”. As for the pattern, the cycle of “factual image”, substitutes the “reincarnated” gap of the image and power consciousness. For methodology, paste and multi-use of metals make the unstable coloration by light variation. While transforming the images and covering with layers of materials, I build a space between reality and unreality, immersing in the fairy land of mystery.

    This research mainly deals with the creation of peacock image,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power and personal existence, concerning the hierarchy of social power, aiming at the paradox of creator, facing the debate of generation gap. I try to locate a possible way to live with from the ambiguous living condition of myself.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07 第四節 名詞解釋12 第二章 超真實社會中的虛擬權力13 第一節 當下存在的「真實」14 第二節 虛擬的權利19 第三節 輪迴中的矛盾24 第三章 嘴.泡:當代墨彩中的灰暗意識轉變31 第一節 泡沫化的未來32 第二節 真實與非真實的灰色世界34 第三節 灰色劇場的意識轉變37 第四章 光.豔:墨彩創作的另一種灰調43 第一節 創作意念44 第二節 創作模式48 第三節 創作表現方法51 第五章 創作作品解析55 第一節 從創作方法建構系統作品55 第二節 從作品解析探看個別意涵91 第六章 結論151 參考書目155 附件一160 附件二162

    中文書目
    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台北市:書林,2000。
    付立峰,《『遊戲』的哲學 從赫拉克利特到德里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石計生,《閱讀魅影 尋找後班雅明精神》,台北市:群學,2007。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2版,增補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朱岡著,《本原與延異:德里達對本原形而上學的解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李申,《老子與道家》,台北市:台灣商務,1994。
    汪民安,《福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季桂保著,《布希亞》,臺北市:生智,2002。
    林昆範,《色彩原論》(三版),新北市:全華圖書,2013。
    倪梁康著,《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栗憲庭編,《反叛的重量―重要的不是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12。
    高名潞,《另類現代 另類方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高名潞編著,《意派:世紀思維》,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麥田,1995。
    陳大川著,《紙素材與現代紙藝》,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
    陸揚,《大眾文化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2。
    葉錦添著,《神思陌路》,台北市:天下雜誌,2008。
    廖炳惠著,《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市:麥田,2004。
    廖新田著,《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0。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1。
    鄭金川,《海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1993。
    賴俊雄,《晚期解構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2005。
    韓叢耀著,《圖像:一種後符號學的再發現》,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顏澤賢著,《現代系統理論》,臺北:遠流,1993。
    羅貴祥,《德勒茲》,台北市: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

    翻譯書目
    Barry Smart著、蔡采秀譯,《傅柯》(Michel Foucault),台北市:巨流,1998。
    Cynthia Freeland(辛西亞.弗瑞蘭)著、劉依綺譯,《別鬧了,這是藝術嗎?》(But is it art?),臺北:左岸文化,2002。
    Douglas Kellner(道格拉斯.凱爾納)編,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波德里亞:一個批判性讀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胡塞爾)著,倪梁康譯,《邏輯研究 第二卷第一部分》(Logische Untersuchungen. Zweiter Teil: Untersuchungen zur Phänomenologie und Theorie der Erkenntni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胡塞爾)著,倪梁康譯,《邏輯研究 第二卷第二部分,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台北市:時報,1999。
    Frédéric Gros(費德希克.格霍)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Michel Foucault),台北:麥田出版,2006。
    Immanuel Kant(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iteilskraft),人民出版社,2002。
    James Joll(詹姆斯.約爾)著,石智青校閱,《葛蘭西》,台北:桂冠,1992。
    Jean Baudrillard(尚.布希亞)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Jean Clair(克萊爾)著,河清譯,《論美術的現狀:現代性之批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Kathryn Woodward著、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06。
    M.Fritsch(弗萊切)著、田明譯,《記憶的承諾――馬克思、本雅明、德里達的歷史與政治》(The promise of memory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arx, Benjamin, and Derrida),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Steven Best(史帝文.貝斯特)、Douglas Kellner(道格拉斯.凱爾那)著,朱元鴻等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台北市:巨流,1994。
    W.J.T. Mitchell(W.J.T.米歇爾)著,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期刊論文
    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技巧的藝術〉,《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四篇論文》,內布拉斯加,1965。
    林士蕙、鄭婷方,〈遠見 小心!網軍就在你身邊〉,《遠見雜誌》3月號,第345期,2015。
    高甄斈碩士論文,《吟遊.默視.歷史消解:高甄斈水墨創作中的圖像閱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0。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1996。
    盧輔聖、徐建融、谷文達,〈邊界何在〉,《中國畫世紀之門》,上海:上海科技教育,2002。

    網路資源
    「PTT鄉民百科」詞條「婉君」,http://zh.pttpedia.wikia.com/wiki/%E5%A9%89%E5%90%9B,2015/5/10瀏覽。
    「柯文哲陣營暗藏網軍? 周刊: PTT帳號與IP現形」,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118/427438.htm,2015/5/10瀏覽。
    OOPS新鮮事!網站,「學者批年輕人『四無六沒有』 鄉民回文戰爆」,發稿時間:2015/05/05, 15:05:48http://oops.udn.com/oops/story/6699/882761-%E5%AD%B8%E8%80%85%E6%89%B9%E5%B9%B4%E8%BC%95%E4%BA%BA%E3%80%8C%E5%9B%9B%E7%84%A1%E5%85%AD%E6%B2%92%E6%9C%89%E3%80%8D-%E9%84%89%E6%B0%91%E5%9B%9E%E6%96%87%E6%88%B0%E7%88%86,2015/05/11瀏覽。
    Sharon Poczter(雪倫.帕策特) , For Women In the Workplace, It's Time to Abandon "Have It All" Rhetoric, http://dyson.cornell.edu/people/profiles/poczter.php, http://www.forbes.com/sites/realspin/2012/06/25/for-women-in-the-workplace-its-time-to-abandon-have-it-all-rhetoric/.,2015/4/20瀏覽。
    YAHOO奇摩新聞,「半夜傳指令! APP加班「過勞死」首例」,作者: 翟翾 | TVBS,發稿時間:2014/6/27 下午12:08,https://tw.news.yahoo.com/%E5%8D%8A%E5%A4%9C%E5%82%B3%E6%8C%87%E4%BB%A4-app%E5%8A%A0%E7%8F%AD-%E9%81%8E%E5%8B%9E%E6%AD%BB-%E9%A6%96%E4%BE%8B-040800690.html,2015/5/12瀏覽。
    YAHOO奇摩新聞「網路霸凌?楊又穎自殺 靠北部落客挨轟」,作者: 陳煜 | 風傳媒,2015年4月22日 下午11:08發佈, https://tw.news.yahoo.com/%E7%B6%B2%E8%B7%AF%E9%9C%B8%E5%87%8C-%E6%A5%8A%E5%8F%88%E7%A9%8E%E8%87%AA%E6%AE%BA-%E9%9D%A0%E5%8C%97%E9%83%A8%E8%90%BD%E5%AE%A2%E6%8C%A8%E8%BD%9F-%E9%A2%A8%E5%82%B3%E5%AA%92-115100415.html,2015/5/10瀏覽。
    中央通訊社「搶救國文聯盟籲增加國語文節數」,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4日電,發稿時間:2015/05/04 13:38 最新更新:2015/05/04, 13:38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505040186-1.aspx,2015/05/11瀏覽。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詞條「權力」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03668,2016/6/24瀏覽。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詞條「權利」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03672,2016/6/24瀏覽。
    維基百科詞條「巴別塔」,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5%88%A5%E5%A1%94,2015/5/5瀏覽。
    維基百科詞條「希拉」,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6%8B%89,2015/5/1瀏覽。
    維基百科詞條「尚.布希亞」,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9A%C2%B7%E5%B8%83%E5%B8%8C%E4%BA%9E,2013.11.24瀏覽。
    維基百科詞條「傣族」,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2%A3%E6%97%8F,2015/5/1瀏覽。
    維基百科詞條「碎形」,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5%BD%A2,2015/5/4瀏覽。
    維基百科詞條「鳳凰」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7%A4%E5%87%B0,2015/5/1瀏覽。
    擬仿(simulation),「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新聞傳播學名詞,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161225/,2013.11.24瀏覽。
    擬仿(simulation),國科會人文學中心「英文文學與文化資料庫」,http://english.fju.edu.tw/lctd/list/ConceptIntro.asp?C_ID=71,2013.11.24瀏覽。
    蘋果即時新聞,「人渣文本:台灣老人對年輕世代的瘋狂幻想」,發稿時間:2015/05/10,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50510/606997,2015/5/11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