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曉玲 Lee, Hsiao-Ling |
---|---|
論文名稱: |
兩岸電視新聞記者工作價值認知之研究 Work Values and Perceptions of Cross Straits Reporters: A Research on Their Reporting Styles |
指導教授: |
范世平
Fan, Shih-Ping |
口試委員: | 樊中原 曲兆祥 張五岳 顏建發 范世平 |
口試日期: | 2021/09/09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7 |
中文關鍵詞: | 兩岸 、電視台 、新聞記者 、新聞工作價值認知 、應對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Cross-strait, TV stations, journalists, Value Perception of Journalism, Coping strategies |
研究方法: | 比較研究 、 深度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77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中國大陸話語權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加上全球化與數位化之下的訊息傳遞流動性高速且普及,更關鍵的,兩岸在經濟、政治、外交關係等各方面,連動性相當深,相關新聞報導為雙方正確了解對岸的重要窗口,因此,爬梳國家、電視台、記者於結構中的交互關係,國家規範與支配手段、電視台所有權與功能角色、記者身分取得與新聞產製流程,解析體制規定及現況與其背後的權力運作關係,如何形塑電視台記者新聞工作價值、認知及場域中的應對策略,是否影響或有多大程度影響產新聞製流程與結果,從中了解閱聽人接收的訊息內容如何被選擇、真實程度為何、真相有否較易遭有權力者掩蓋等情事,有助於閱聽人對兩岸電視新聞具思辨與批判的識讀能力。
本研究採比較研究法、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發現兩岸因政治體制不同,電視台之功能定位差異性相當大,記者在進入新聞職場前,對新聞工作的認知受其身處的國家體制、家庭、教育等影響,直到進入電視台後,會因國家及電視台規範、支配力量及程度、與新聞場域內的權力互動,形塑出抗爭、轉業、調整規避、接受、內化、自我審查等應對策略,進一步影響其新聞工作價值認知並呈現於報導中。
In recent years, mainland China has gained a place in the world. Furthermore,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rapid and popular. More importantly, the Cross-strait are fairly interconnected 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and relevant news reports ar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both partie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other sid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TV stations, and reporters in the structure, national norms and control methods, TV station ownership and functional roles, reporter status acquisition and news production process.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ower operation behind it, how to shape the work value, cognition and fiel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TV reporters, whether or to what extent it affects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production news system, and understand the readers from it How the content of the received message is selected, its true degree, and whether the truth is more likely to be concealed by a powerful person, etc., will help readers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critically. The study adopt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t is found that due to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on Cross-strait,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television stations is different. Before entering the journalism workplace, the reporter’s perception of journalism is affected by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family, education, etc. Until after entering the TV station, due to national and TV station norms, dominant power and degree, and interaction with power in the news field, to further influence the reporter perception of the value of journalism and will be shaped for strategies to resistance, transfer, adjustment, avoidance, acceptance, internalization, self-censorship and other responses, and appear in the reporting.
壹、中文部分
P. Baert著,瞿鐵鵬譯(2002),《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
Pierre Bourdieu,林志明譯(2016),《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毛澤東(1942),〈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毛澤東,取自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4205.htm。
王天濱(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天濱(2005),《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台北:亞太圖書。
王振寰(1993),〈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收錄於鄭瑞城等合著《解搆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頁99。
王毓莉(1997),《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影響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頁73-74。
王毓莉(1999),〈中共傳播改革之研究〉,《東亞季刊》,第30卷第1期,頁19-38。
王毓莉(2005),〈中國大陸駐點台灣記者新聞報導之研究-以《新華社》與《人民日報》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1期,頁1-49。
王毓莉(2008),〈初探中國大陸新聞傳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傳播與管理研究》,第8卷第2期,頁37-78。
王毓莉(2017),〈中國新聞傳媒的組織場域、領導風格與文化:以《南方周末》與《南方都市報》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第7卷第1期,頁207-239。
王毓莉(2018),《兩岸新聞場域分析:新聞勞動、績效管理、新聞專業表現》,台北:揚智文化。
包亞明譯(1997),《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江淑琳(2015),〈記者怎麼了?從「場域」概念檢視政治記者的新聞實作評介黃順星《記者的重量》〉,《傳播文化與政治》,第1期,頁189-194。
江雁南(2018),<全面審查時代:中國媒體人正在經歷什麼?>,端傳媒,2018年9月10日,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910-mainland-censorship-journalist-in-china/。
艾瑋昂(Cédric Alviani,2019),<中國追求的世界傳媒新秩序>,無國界記者組織於官網發布的報告,2019年3月25日,頁1-50,取自https://rsf.org/sites/default/files/cn_rapport_chine-web_final_2.pdf。
何舟(1998),<中國大陸的新聞自由: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媒體新論》,何舟、陳懷林編著,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有限公司。
何貽謀(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余陽洲等(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頁12-13。
吳飛(2005),<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滿意度>,《新聞與傳播研究》,第3期,頁49-56。
宋國誠(2016),<為什麼「黨媒必須姓黨」?>,《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4期,頁23-28。
李猛、李康譯(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鴻典(2003年),〈廣電三法修正過關黨政軍還在觀望〉,《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03期,頁31-35。
周翼虎(2000),《中國超級傳媒工廠的形成》,台北:秀威。
周翼虎(2009),〈抗爭與入籠:中國新聞業的市場化悖論〉,《新聞學研究》,第100期,頁101-136。
國平(2016),〈國平:以“四個牢牢堅持”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央視網,【電子報】,第2226期,取自http://opinion.cntv.cn/2016/02/22/ARTIetZhiP8UiTrm1g4cTnD9160222.shtml,2016/2/22。
林志明譯(2016),《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林麗雲(2006),〈威權主義下臺灣電視資本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第9期,頁71-112。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第85期,頁9-10。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縣:桂冠。
保護記者委員會(2019),《一國一審:中國如何破壞香港和台灣的媒體自由》,2020年2月3日,取自https://cpj.org/wp-content/uploads/2020/02/China_Translation_01-28.pdf。
洪貞玲(2006),〈國家管制與言論自由:從衛星電視換照爭議談起〉,《廣播與電視》,第26期,頁51-75。
洪鎌德(1998),《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台北:揚智。
胡正光(1998),《紀登士》,當代大師系列,台北:生智。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徐培汀(1984),<毛澤東與新聞學>,《毛澤東新聞理論研究》,長沙:人民出版社。
翁秀琪(2020),《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高譜鎮(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Sur la television一個透過「場域」概念的解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4期,取自https://mail.nhu.edu.tw/~society/e-j/24/24-05.htm。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20),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決議予以駁回「中天新聞台」衛廣事業執照換發申請新聞稿,2020年1月18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sn_f=45332。
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2006 年4月12日),「對東森新聞S台附負擔准予換照」新聞稿,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2006 年4月1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is_history=1&pages=21&sn_f=778。
國家新聞出版署(2013),關於開展新聞採編人員崗位培訓的通知,2013年9月29日,取自http://press.nppa.gov.cn/reporter/contents/245/156829.shtml。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2019),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印發《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9-2028年立法工作規劃》的通知,2020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nrta.gov.cn/art/2019/10/28/art_113_47924.html。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2021),廣電總局印發《關於組織制訂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畫的通知》,2021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nrta.gov.cn/art/2021/3/16/art_114_55414.html。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2020),關於停止播出“中醫新知甩脂貼”等部分版本廣告的通知,2020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nrta.gov.cn/art/2020/12/30/art_113_54526.html。
國務院辦公廳(2008年0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2008年07月11日,取自: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13/content_5081470.htm
寇健文(2001),〈中共對於網路資訊傳播的政治控制〉,《問題與研究雙月刊》,第40卷第2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33-53。
張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張意(2005),《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曹麗紅(2014),<中國調查記者行動實踐的社會學分析-一種媒介場域的視角>,《現代傳播》,第7期,第48-52頁。
梁正清(2003),<中國大陸網路傳播的發展與政治控制>,《資訊社會研究》,第4期,頁212-214。
許傳陽(2013),〈電視新聞與媒介公民權之分析-以台視與民視地方新聞為例〉,《人文與社會》學報,第3卷第2期,頁41-62。
郭文平(2018),〈當新聞遇見社群媒介:瀰漫媒介場域中的新聞實踐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第34期,頁35-80。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
陳懷林(1999),〈九十年代中國傳媒的制度演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3期,頁4-15。
陸曄( 2004),<社會控制與自主性——新聞從業者工作滿意度與角色衝突分析>,《現代傳播》,第6期,頁7-16。
陸曄、俞衛東(2003),<傳媒人的媒介觀與倫理觀—2002上海新聞從業者調查報告之四>,《新聞記者》,第4期,頁46-49。
陸曄、潘忠黨(2002),<成名的想象: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新聞學研究》,第71期,頁39-53。
曾麗紅、吳雁(2015),<新媒體環境下大陸報業新聞從業者工作自主性的影響因素研究--基於個體特徵變數的考察>,《傳播與社會學刊》,第34期,頁19-55。
程道才(2001),《論新聞傳播教育的特點》,<21 世紀新聞傳播研究>,吳信訓主編,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舒嘉興(2002),《新聞卸妝-布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
馮建三(2008),<考察中國輿論監督的論說與實踐, 1987-2007>,《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1期,頁157-195。
黃升民、周豔、宋紅梅(2008),〈中國廣電媒介三十年變遷的產業化解析〉,《傳播與社會學刊》,第6期,頁49–70。
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的變遷〉,《新聞學研究》,第104期,頁113-160。
黃順星(2013),《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2005》,台北:巨流。
黃順興(2010),<新聞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第104期,頁113-160。
楊明品主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2014),《廣電藍皮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狀振(2009),〈1978-2008:中國電視產業化經營三十年機制流變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2期,頁164-168。
楊意菁(2015),〈新科技脈絡下的新聞與公眾意見:新聞記者的認知觀點〉,《資訊社會研究》,第28期,頁105-141。
劉蕙苓、羅文輝(2017),〈新聞人員對媒體角色認知的變遷與第三人效果〉,《中華傳播學刊》,第31期,頁191-225。
潘忠黨(1997),〈新聞改革與新聞體制的改造〉,《新聞與傳播研究》,第3期,頁62-80。
蔡筱穎譯(2000),《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衛福部(2021),<因應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指揮中心自110年5月19日至5月28日止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各地同步加嚴、加大防疫限制,嚴守社區防線>,衛福部新聞稿,取自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abDtRS-xzztQeAchjX9fqw?typeid=9。
鄭貞銘(2014),《傳播大師》,台北:臺灣商務。
羅文輝、陳韜文、潘忠黨、蘇鑰基、陳懷林、李金銓、魏然(2004),《變遷中的大陸、香港、台灣的新聞人員》,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羅承宗(2011),《黨產解密:小豬撲滿對決黨產大野狼的不公平競爭》,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蘇蘅(2003),〈電視新聞在台灣的發展〉,《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傳播學院,頁165-192。
貳、英文部分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R nice,trans).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2).
Bourdieu ,P.(1993).Sociology in question.London:Sage.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Cambridge, MA: Havard University
Bourdieu, P. (1990).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 a reflexive sociology.Stand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2005). Political, social science and journalistic field. In R.Benson & E. Neveu (Eds.),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pp.29-47).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ourdieu, P.(1993), Sociology in question, London:Sage.
Bourdieu, P.(1996), The Rules of Art: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S. Emanuel Trans.), 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2)
Bourdieu, P.(1996). The Rules of Art: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Trans. S. Emanuel), 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2)
Bowers, D. R. (1967). A report on activity by publishers in directing newsroom decisions. Journalism Quarterly, 44(1).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vol. 33, no. 4.
Chan, Joseph Man. (2000). When Capitalist and Socialist Television Clash: The Impact of Hong Kong TV on Guangzhou Residents, In C. C. Lee(Ed.), Power, money,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bureaucratic control in cultural China ,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pp.245–270.
Cohen, S., & Young, J. (1973). The manufacture of news: A reader.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D. McQuail(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3rd ed, (London: Sage, 1994).
Frederick S. S, P. Theodore & S. Wilbur (1963),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2nd ed, Urbana,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7.
Graber, D. A. (2006), Mass media & American politics, Washington, D.C.: CQ Press.
Lee, C. C. (1990), Mass media: Of China and about China. In C. C. Lee (Ed.), Voices of China: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 ,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pp.3–32.
LEE, Chin Chuan, J.M. CHAN, Z. PAN, C. Y. K. SO (2000), National Prisms of a global"Media Event", In James Curran & Michael Gurevitch(Ed.),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Arno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95-309
Lee, Chinchuan, Joseph Man Chan, Zhongdang Pan, and Clement Y.K So. (2000). National Prisms of a global “Media Event.” In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Ed.),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Arno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te, A. (1996). Bias basics: The data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liberal journalists report the news liberally. National Review, 48 (20)
Lo, V. H., Neilan, E., & King, P. T. (1998). 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e 1995 legislative elec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42 (3)London: Sage, pp. 131-132.
McQuail(2013),《McQuail's 大眾傳播理論》,韋伯。
Press.
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RSF】(2021)。《2021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Taiwan。2021年4月22日。取自https://rsf.org/en/taiwan。
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RSF】(2021)。《2021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China。2021年4月22日。取自https://rsf.org/en/china。
Savelsberg, J. J. (2015). Representing mass violence: Conflicting responses to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n Darfur. Oakland,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Sigelman(1973),Reporting the New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79, no. 1.
Steven Butler , CPJ《One Country, One Censor: How China undermines media freedom in Hong Kong and Taiwan》(https://cpj.org/reports/China_ForWeb_DONE.pdf)。
Weaver, D. H., & Wilhoit, G. C. (1996). The American journalist in the 1990s: U. S. news people at the end of an era.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