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美銀 Yin-Mei Chu |
---|---|
論文名稱: |
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現況探討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es of aboriginal professional sport coaches |
指導教授: |
程瑞福
Jui-Fu 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族 、運動教練 、專任運動教練 、制度 |
英文關鍵詞: | Aboriginal, Sport Coach, Professional Sport Coach, Syste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7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現況,透過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調查及訪談,瞭解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對專任運動教練制度的看法,並剖析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目前在職場上所面臨的問題。本研究以目前349位專任運動教練中的13位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以此為對象,寄發13份問卷,並選取其中5位進行訪談。本研究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進行分析,再輔以訪談資料分析討論,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均具備專業的素養,對於運動訓練及技術經驗的傳承,具有 一定的效果及影響;惟在支援其他學校行政工作下,讓教練功能的發揮產生負面的效應。
二、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對於專任運動教練制度的理解程度,與一般非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無顯著差異;惟在遴聘制度上,應考量原住民族的特殊性,使原住民族地區能建立更完善的培訓體系。
三、目前原住民專任運動教練在訓練工作上主要面臨的困難,包括選手招募不易、經費不足,以及需要社會支援等。因此,未來整體培訓體系應朝教育與訓練並重,尋求與在地資源整合,以發展具地方特色及優勢的競技運動項目。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es of aboriginal professional sport coaches, we issued a survey to 13 aboriginal coaches out of 349 coaches and selected 5 out of 13 to conduct interviews regarding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oaches and challenges aboriginal coaches face in the professional field.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the survey, and with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the interviews, we found the followings:
1.Aboriginal professional sport coaches are process
adequate skill and knowledge. They do have certain
influence and impacts on sport training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echniques and experience; however, when
assisting administrative tasks in schools, the function
of being a coach is lessened.
2.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boriginal
and non-aboriginal coaches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of
thesystem of professional sport coaches. However, in the
system of selecting coaches, it should consider
someone’s status of being aboriginal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s at aboriginal locations.
3.Som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aboriginal coaches face
include it’s hard to recruit athletes and insufficient
fund. They need the support from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e training system should also incorporate education,
utilize local resources, and develop representative games
in the future.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增訂七版)。臺北市:五南。
王佳媺(2005)。2005年高雄縣原住民族運動會改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建臺、巴唐志強(2012)。原住民運動樂活專案執行成效評析。國民體育季刊,169,51-57。
巴唐志強(2009)。東魯凱族bekas(跑步)文化之研究。2009年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1-25頁。
方靖仁(2012)。足球專任運動教練職場問題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付哲敏、張萍(2006)。我國甲級隊排球教練員執教效能的研究。中國體育科技,42(1),56-58。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2008)。2012年6月18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20036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量組織及審議準則(2008)。2012年6月18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20048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2010)。2012年6月18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20035
江界山(1997)。從國際級運動教練的養成談我國教練培訓制度的改進。國民體育季刊,26(4),45-51。
牟鍾福、巴唐志強(2010)。山地原住民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之調查分析。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1986)。75年12月17日臺75人政貳字第38056號函。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原住民族族別統計。2013年3月24日,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原住民族簡介。2012年6月18日,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行政院祕書長王章清(1985)。74年6月17日臺74教11269號函。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a)。運動教練法制化說帖。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b)。運動教練聘任條例草案報告。臺北市:作者。
余育蘋(2002)。排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姿瑩(2006)。定向運動C 級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章明(2004)。運動教練的領導哲學。大專體育,72,72-75。
吳煜敏(2006)。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吳萬福(1991)。如何發揮運動教練的角色。體育與運動,73,8-12。
吳萬福(1996)。我國精英運動選手的培訓理念與具體做法。國民體育季刊,25(4),25-29。
李明堂(2006)。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昱叡(2012)。教育部推動建立學校區域運動人才培育體系之現況與績效。學
校體育雙月刊,128,04-11。
辛俊賢(2011)。臺灣地區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周宏室(1992)。我國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的養成及未來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1(2),26-34。
周宏室(2002)。運動教練學。臺北市:師大書院。
周宏室、張嘉澤(2006)。德國體育運動制度。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周國金、余宗龍(2006)。專任運動教練任用對選手培訓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5(1),69-72。
周惠民(2009)。臺灣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臺北市:中
央研究院。
林仁義(2000)。原住民甲組成棒選手參與棒球運動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文郎(1999)。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48-58。
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臺北市:銀禾。
林江瞬(2008)。我國專任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良達 (2007)。我國優秀原住民運動員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佳和(2007)。確立專任運動教練與體育教師角色功能,建立互補互助機制。2007臺灣體育運動高峰論壇【論壇實錄】(頁57-69)。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建宇、李炳昭(2008)。運動與社會階級-探討臺灣原住民運動參與與社會階級關係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哲宏、張淇瑞(2008)。學校專任運動教練正式納編,開啟學校體育運動新契機。學校體育,18(4),18-24。
林華韋、廖主民、魏子閎(2003)。運動教練講習會教練培育過程之評析研究-以棒球項目為例。教練科學,2,239-248。
林德隆(1999)。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功能及其定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法分區座談手冊(頁6-7)。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邱聖德(2010)。1968年的夏天―紅葉少棒隊生命史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邱韻竹(2008)。社會結構因素與原住民運動選擇之探討-以棒球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洪嘉文、尤杏暖(2006)。建置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制度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0(2)36-45。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季刊,19(1)63-71。
范萬宇(2007)。新竹縣原住民學生參與國民小學棒球聯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倪偉、柏楊(2005)。優秀排球運動隊教練員綜合能力平價體系的構建。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1(4),69-72。
原住民族基本法(2005)。94年2月5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400017741號令制定。
原住民族教育法(1998)。2013年5月8日,資料引自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443&KeyWordHL
孫念祖(2012)。臺中市區域運動人才培育體系田徑推動績效。學校體育雙月刊,128,22-25。
徐元民(1989)。教育部聘僱學校專任運動教練服務現況調查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81),65-76。
翁文真(2008)。臺灣原住民運動會與族群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涂志賢(2000)。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對選手成績表現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28,45-58。
涂志賢(2000)。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體育學報,29,35-45。
涂國誠(2004)。運動教練的成功領導。成大體育,37(3),15-22。
國民體育法(2011)。2012年6月12日,資料引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01
專任運動教練輔導與管理辦法(2003)。2012年6月12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20015
張廷榮(2007)。臺東縣各級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5)(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教育部(1984a)。73年5月9日臺(73)體字第17479號函。
教育部(1984b)。73年10月29日臺(73)體字第44567號函。
教育部(1984c)。73年10月29日臺(73)體字第44567號函。
教育部(1998)。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育司(1990a)。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體育法規選輯(頁49-53)。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90b)。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核定本)。體育法規選輯(頁13-45)。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10)。學校運動教練手冊。臺北市:作者。
許義雄(1999)。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許馨文(2008)。我國教育人員之運動教練任用制度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馨文(2009)。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聘任管理。大專體育,101,33-39。
郭鴻明(2007)。優秀臺灣原住民參與田徑運動賽會發展之研究(1946-2006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全壽(1997)。運動教練的養成及教練制度。國民體育季刊,26(4),4-1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嘉秀(2011)。扯全國中小學專任運動教練工作滿意度和工作壓力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寧(1996)。中、日、英、德、澳五國教練員崗位培訓模式比較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2(1),88-92。
陳鴻(1986)。74學年度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甄儲工作報導。國民體育季刊,15(2),93-94。
彭臺臨(2005)。喚醒奧林匹克精神臺灣奧運金牌之路。臺北市: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曾瑞成(2004)。學校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的經營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85,42-48。
程紹同(1996)。成功教練必備的管理能力。國民體育季刊,25(4),44-50。
馮樹勇、李愛東(2002)。如何做好教練員工作。體育科學, 22(1),32-36。
黃志雄(2006)。提昇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的關鍵:專任運動教練法制化問題。國民體育季刊,35(2),59-63。
黃明仁(2008)。全國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國峯(2008)。國小排球隊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
大學,臺東縣。
黃崇儒(2005)。運動教練訓練之功能。國民體育季刊,34(4),26-30。
葉憲清(1997)。建立學校運動教練制度之芻議。國民體育季刊,26(4),36-44。
詹俊成(2002)。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俊成、陳素青(2010)。落實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制度有效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244)。
劉哲志、李昱叡(2012)。落實國民體育法第13條修正案有關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制度之推動現況。學校體育雙月刊, 133,02-07。
劉偉光、孫永平(2007)。關於我國教練員角色定位問題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30(1),132-134。
潘永芝、吳飛、劉國斌(2005)。對高水平乒乓球教練員能力結構的調查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8(5),692-693。
潘裕豐(2009)。析論原住民族教育之師資培育政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論叢,6,
97-114。
蔡忠志(2010)。情歸何處?專任運動教練歸屬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學碩士班,花蓮縣。
蔡忠志、林如瀚(2011)。專任運動教練的處境。中華體育,25(2),364-371 。
蔡昆霖、吳萬福(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131-134。
盧俊宏(2004)。超越運動領導多元模式(MML):談教練角色與運動資優選手的培養與發展。教練科學,3,1-11。
蕭淑婷(2008)。臺北縣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工作現況、工作壓力與工作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薛慧玲、謝志君(2001)。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專體育, 54,66-70。
藍雪華(2008)。競技體操運動教練專業能力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蘇文仁、詹德基(2006)。中國體育運動制度。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蘇瑞陽(2012)。學校體育永續經營政策之研訂。學校體育雙月刊, 128,46-53。
蘇麗月(2010)。扯鈴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體育專業人力規劃研究小組(1991)。我國體育專業人力規劃—體育專業人力供給面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0(4),20-29。
二、英文部分
Borms, J. (2008). Directory of sport science (5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rooks, B. (1999). How to be your own Olympic coach. In R. B.Sommer (Ed.) , the winning
spirit— Achieving Olympic level performance in business and personal advancement(pp.28-35). Torrance, CA: Griffin Publishing.
Cassidy, T., Jones, R., & Potrac, P. (2009). Understanding sports coaching (2ndEd.). London:Routledge.
Garrett, M. (2008). Preparing the successful coach. Mississauga, 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Lynch, J. (2001). Creative coach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eefeldt, V. (1987). Handbook for youth sports coaches. Teston,VA: AAHP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