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利源 |
---|---|
論文名稱: |
高級職業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 以台灣省高職學校為例 ─ A Study of Metaevaluation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By Sampling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李基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教育評鑑 、高職評鑑 、學校評鑑 、評鑑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3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高職評鑑計劃的實施情況與問題,判斷高職評鑑計劃的整體優缺點及其成效,研擬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發展與改進高職評鑑之決策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同時採用文獻分析、觀察訪談、問卷調查、文件分析、專家座談等方法。首先透過理論分析,探討教育評鑑與後設評鑑的理論、系統、歷史沿革與系統架構,並指出「人」及「制度」影響評鑑的兩大要素中,關於「人」的部分,提出「教育評鑑的心理學研究」;關於「制度」部分,提出「世界主要國家技職學校評鑑標準之比較」,做為文獻探討的基礎。同時使用CIPP模式進行評鑑標準與權重的分析,以了解評鑑標準分配的合理性。
其次,採用觀察與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文件分析法及專家座談法以蒐集與分析相關實證資料,尤其對各校評鑑結果、成績統計分析與各範疇各項評鑑標準成績分佈統計提出說明,借由評鑑結果回饋評鑑標準的設計是否恰當?屬於總結性後設評鑑。根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文獻探討,編製問卷,以各校人員分佈狀況取2,678位教師含行政人員和446位訪評委員為對象,實施問卷調查,經由平均數、百分比、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加以處理分析;觀察與訪談設計25題項,隨隊參訪13所學校評鑑逐一實施記錄;文件分析設計有37題,搜集完整文件資料完成記錄和統計;三場專家會議,詳細記錄會議內容;根據上述研究提出實證研究結果與實施成效結果,最後以評鑑實施檢討列出評鑑優缺點為結論。
經由上述研究的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方面:
強化學校內部自我評鑑的主要精神。
設置經常性的評鑑經費。
分析學校的「SWOT」研擬努力目標,以內部評鑑促成自我持續改善。
二、教育主管方面:
觀念上應強調評鑑為反省的機制。
促使學校編列固定的評鑑經費,明訂評鑑的實施事項,逐年提出評鑑報告。
整合各項評鑑。
三、學術研究單位方面:
研究一套以內部評鑑為主,又能搭配外部評鑑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評鑑輔導諮詢單位。
四、實施方面:
背景方面有3項。
輸入方面有5項。
過程方面有3項。
結果方面有5項。
後續研究方面有5項。
This study is mainly for gett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policy for the high vocational school, also willing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is policy.
Bibliography analysis、interview、observation、questionnaire、documents analysis and seminars were all involved in this study.
Step A:many theories analysis related to education evaluation、posterior-evaluation、system study、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ystematic structure.
Two major factors were concerning about:
1. People:the role in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psychology.
2. System: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olicy, CIPP type of evaluation and rationality analysis .
Step B :observation、interviewing、questionnaire、documents analysis and seminar were taken place, by collecting the samples, analysis、explanation about each item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were followed, such as the evaluation of the school, scores analysis and many aspects of this point,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the posterior evaluation was used to judge if all these standard were designed.
Some suggestion list here :
(1) For School
1. Enhances the self-evaluate spirit of each school.
2. Set up a constant evaluation budget.
3. Analysis the goal of the SWOT,improving by accepting the result of the self-evaluation.
(2) For Administration
1. Take the evaluation as a self-evaluating step.
2. To get a constant budget for evaluation, establish the regulation, reporting it yearly.
3. Integrate all evaluation.
(3) For The academic authority
1. Set up a self – evaluating system in according with the evaluation by others.
2. Set up a consultant system.
(4) For Application
1. Three items of the context.
2. Five items of input materials.
3. Three items of the process.
4. Five results of the product.
5. Five further researches.
文崇一(民78)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三民書局。
文崇一、蕭新煌(民77)。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乃仁(民85)。專業類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未出版)。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民88)。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田叡一(1995)。教育評價。日本東京:有斐閔株式會社。
江文雄(民71)。國民中小學實施教學評鑑之研究。台中:台灣省政教育廳。
江啟昱(民82)。CIPP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民84):成就測驗的編製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民87)。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李田樹譯(民76)。管理學。台北:天一圖書。
李志林、盛宗范澤(民77)價值與評價,上海:知識出版社
李紹珠(1990)著“ 教學評价的深化其心理調控“(第二次中美教育評价研討會論文選)第一集,第32頁。
李紹珠等。教學評價的深化及其心理調控。第二次中美教育評價研討會論文選,第二集。
李達科(民74)。世界的意義-價值論。北平:人民出版社。
李達科(1985)著。(世界的意義一价值論),人民出版社。
肖宗元(民77)。學校管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海華等(1984),教育統計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林清山(民8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台灣東華。
邵國柱(民84)。教育統計與測量。寧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胡悅倫(民87)。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彼得、聖吉著。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一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遠見出版社。
邱兆偉(民88)。1990年代美國技職教的法案與趨勢。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與政策之國際比較。台北:楊智文化公司。
邱淵、王鋼、夏孝川、洪邦裕(1992)。教育評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侯光文(1999)教育評价。河北:教育出版社。
胡中鋒、李方著(民88),教育測量與評價,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夢群(1998)。台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收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馬俊峰(1994)。評鑑活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390-p401。
馬信行(民82)。論教育評鑑指標之選擇。載於伍振鶩主編,教育評鑑。台北:南宏圖書公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民88)。台灣八十七學年度職學校訪評結果報告第一期程。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民89)。台灣八十七學年度職學校訪評結果報告第二期程。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民90)。台灣八十七學年度職學校訪評結果報告第三期程。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民91)。台灣八十七學年度職學校訪評結果報告第四期程。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張添洲(民89)。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圖書。
張勝成、陳騰祥譯(民85)。日本學校評量標準及其實施。彰化師大特殊教育系印行。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刊於教育研究月刊 第91期。
教育部(民87)。八十七學年度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手冊。台北:教育部。
許滕繼承(民84)。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惠(民85)。我國專科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劭仁(民90)。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政大教育系博士論文。
彭邁克(民77)。中國人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
郭昭佑(民89)。學校本位評鑑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琨(民87)。大學教育評估的理論基礎和未來研究的趨勢。載於海崍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玉琨,趙中建譯(民72)通過評價改進教程引自教育學文學集、教育評價。
陳新漢著(民84)。評價論導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陳漢強(民74)。美國大專院校評鑑之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漢強(民81)。國內大學評鑑委託公正學術團體辦理之研究與評估。教育部委託之研究報告。
陳漢強(民83)。美國的大專校院評鑑團體。評鑑新訊創刊號。
陳漢強(民86)。大學評鑑。台北:五南圖書。
陳鏗任(民89)。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之後設分析。載於今日教育65期。
章岩(民80),教師工作評價的理論與技術。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彭泗清(民86)。中國人真的對人不對事嗎。選自揚國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台北:桂冠圖書。
彭邁克(民77)中國人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
游家政(民83)。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國(民77)。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遠流。
黃光雄(民78)。評鑑導論。楫於黃光雄編譯:教育評鑑的模式,1-52。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1)。亞太教育標準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葉忠達(民82)。「論影響教師對評鑑的看法之因素與全面品質管理(TQM)在評鑑上的應用」,載於八十二學年度台灣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委員研討座談會手冊。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葉忠達(民84)。大學教師對大學評鑑及「全面品質管理」之反應研究。載於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3卷4期。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趼究。師大教育系博士論文。
賴志峰(1997)。台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政大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85)。台北市高職學校工科教學與發展評鑑。評鑑實錄。
誾金童(民85)。現代中小學教育評估的理論與實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盧增緒(民74)。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
盧增緒(民79)。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向。載於台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評鑑內涵與趨勢論文集。台北:編者。
盧增緒(民84)。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盧增緒(民87)。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收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閻自安(民85)。台北地區高級中學全面品質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政大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廣金(民85)。最新實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高雄:復文書局。
簡茂發(民76):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蘇錦麗(民82)。論美國學校評鑑過程對我國的啟示。刊載於82學年度台灣省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委員研討談會手冊。新竹:國立新竹師範院。
蘇錦麗(民84)。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民86)。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蘇錦麗等(民89)。職業學校綜合評鑑資料處理中心與後設評鑑之規劃與執行。第二、三期程研究成果報告。新竹師院教學與學校評鑑研究中心。
Alkin, M. C. & Stecher, B. (1983). A study of Evaluation costs. In M. C.
Alkin & L. C. solmon (Eds.), The cost of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Alvik, T.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close-up.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1, 311-343.
Anderson ,V. (1991). Alternative economicindicators. London: Routledge
Alvik, T.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close-up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1, 311-343.
Bloom, B. S. et al., 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 1981.
Cronbach, L. J. (1982) Designing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rogram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g services evaluation. Pp.23-43.
Gronlund, N.E. (199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Hopkins, D.(1989). Evaluation for school development.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use (1986),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almer.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4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2nded). Thousand Oank, CA: sage.
House, E.e(1995).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Social impact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Newbuary Park, CA: Sage.
House, E.R (1993)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Kearney, C.P. (1992). The accredit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ame American experience.
Kells, H. R.(1983). Self-study process: A guide for post 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s. New York.
M.A:Kluwer–Nijhoff publish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al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projects and Materials, 1981.
Nevo, D. (1994). The evaluation-minded school: An application of perceptions from program evaluation. Evaluation Practice, 14(1), 39-47.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 Israel: Masada.
Patton, M.Q.(1978) utilization-focused Evalu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Simons, H. (1992), Towards professional school: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In A. M. Indrebo, L. Monsen & T. Alvik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research perspective (publication no.77). Lillehammer: Oppland college.
Stufflebeam, D.L., & shinkfield, A.J. (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 Thousand Oaks, CA: Stage.
Stufflebeam, D.L. & Webster, W.J. (1983). An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In G.F. Madaus, M.S Scriven, & D.L. stufflebeam (Eds).
Stufflebeam, D.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F. Madaus, M.S Scriven, & D.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117-141.
Simons, H.(1992) Towards professional school: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In A.M. Indrebo, L. Monsen, & T Alvik (Eds), Theory and pracfice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research perspective (publicationno.77) L: llehammer: oppland collegem.
U.S. Public Law 524. 98th Cong., 2d sess., 19 October 1984. 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U.S. Public Law 392. 101st Cong., 2d sess., 25 September 1990. 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ct.
U.S. Public Law 239. 103rd Cong, 2d sess., 4 May 1994.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of 1994.
U.S. Public Law 220. 105th Cong., 2d sess., 7b August 1998.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
U.S. Senate (1998). 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ct of 1998. 105th Cong., 2d sess., H.R.1853 EAS.
U.S. Public Law 332, 105th Cong., 2d sess., 31 October 1998. Carl D. Perk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mendments of 1998. "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1998" is included as Section 1 in this Act.
Weiss, C.H.(1983). The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rigins and promise: In A. S. Bryk (Ed.), Stakeholder-based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