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建州 |
---|---|
論文名稱: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 |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66 |
中文關鍵詞: | 上海博物館 、戰國 、楚竹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4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學勤先生曾說:「出土文獻的研究工作最基礎的還是考釋文字。考釋工作是工作重心,必不可缺,不認識字是很危險的,目前考釋文字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同時,這也反映了新出土文獻實在太多了,當前對出土文獻的研究主要還處於考釋文字階段。不能正確考釋文字,建立的推論恐怕很危險,很成問題。這也使我們認識到必須進一步作文字考釋,認識到戰國文字研究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發展。」可見楚簡文字的「考釋」成果關係著後續其他領域是否能順利開展,這也是本文主要的思考點。其次,地下出土先秦「竹書」,無可避免需要「校勘」的工作,也就是所謂「文本復原」的問題。唐顏師古在《漢書注‧敘例》中曾談及他的校勘工作,「《漢書》舊文,多有古字,解說之後,屢經遷易。後人習讀,以意刊改,傳寫既多,彌更淺俗。今則『曲覈古本,歸其真正,一往難識者,皆從而釋之』。」誠為經驗之談。另外,時永樂先生說:「由於校書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勘正文字的工作,……所以,兩漢時期善於校書的學者,像劉向、揚雄、鄭玄等都是小學名家;唐代的陸德明、顏師古,也都長於小學。他們校訂古書,能夠取得輝煌成績,絕非偶然。清代學者研究訓詁、文字、音韻之學,較之以前,可謂登峰造極,也進而推動了校書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可見「文字考釋」與「古書校勘」是完全相關的。基於以上的考慮,筆者選定《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為題。依古籍舊注的類型,所謂「校釋」或「校注」,都表示既有校勘,又有注釋。在未來《上博》陸續出版之前,將現有文字資料做這樣的整理、校釋相信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這樣的工作,有助於不同領域的學者深入闡發竹簡的內容,開拓學術的新領域,引起歷史研究方法的變化。
本文寫作過程中,對於諸家學說盡量搜羅,希望避免遺珠之憾。在學者論述的基礎上,筆者在每一「校釋」條目之下均會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建洲按」,或駁議,或補證。其次,本論文有校有釋,所依循的大致有以下幾個角度:(一)字形比對(二)聲韻假借(三)訓詁詞意(四)語法分析(五)歷史背景(六)辭例推勘等等。茲舉例如下:
(一)〈民之父母〉2「必達乎禮樂之 」,「△」一般釋為「蒝」,筆者經由與 字形比對,以為應釋為「」。「」經由聲韻假借讀作「汜」,「汜」由典籍佐證有「凡水流之岐流,復還本水者曰汜。」類似本源的意思。
(二)〈容成氏〉14「免執幵」,筆者考釋以為「幵」即「錢」,古農具,又作「銚」。首先典籍常見「銚」、「鎒」一起出現,如《管子‧輕重乙》:「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鎌、一『鎒』……,然後成為農。」亦有「合言」者,如《莊子‧外物》:「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脩,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戰國策‧齊策三》:「使曹沫釋三尺之劍,而操『銚鎒』與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與簡文相似。其次,「幵」,見紐元部;「錢」,精紐元部,聲韻有相通的證據,是以可釋為「錢」。
(三)〈容成氏〉簡29「民又(有)余(餘)(食),無求不(得),民乃賽」,「賽」字李零先生釋為「爭利競勝」。但我們遍查字書,早期典籍中「賽」未見競賽義。筆者改釋為「賽禱」之意。又如簡21「衣不(製)(美)」,李零先生以為「」,即「褻」字,疑讀為「鮮」。「鮮美」是色彩艷麗之義。筆者則以為「鮮美」一詞似未見先秦典籍,而且不用於形容衣服者,所以改讀作「製」。《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製美錦」意即「製美衣」,簡文「衣不製美」正與之相反。又「製衣」一詞,典籍有載,如《莊子‧讓王》:「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
(四)〈昔者君老〉1「 」學者或釋為「遜」,理由之一是將「太子前之母弟」讀作「太子請叔父先行」,即將「前」讀作「使動詞」。所以接下來才會有「母弟遜退(叔父遜讓)」這一動。但是「太子前之母弟」之「前」使否能讀作「使動詞」呢?我們舉了不及物動詞帶賓語作「使動用法」的句式,但「太子前之母弟」均與之不合,反而比較接近《莊子‧盜跖》:「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我們可以改作「孔子下車前之謁者」,很明顯是「孔子前往謁者之處」,而非「孔子請謁者往前」。所以「太子前之母弟」恐怕解成「太子前往母弟之處」較為合理。果如此,則不存在所謂「遜讓」的問題。
(五)〈容成氏〉36「湯〈桀?〉乃尃(博)爲正(征)(籍),正(征)(關)(市)。」簡文這一段是描寫「湯」的事蹟,但我們對照史書所載,懷疑簡文「湯」有可能是「桀」之誤寫。另外,〈子羔〉簡11上「【禹之母,又(有)莘是(氏)之女……】□也,觀於伊(西?)而(得)之」,其中「伊」字整理者無說,對照簡10來看,這應該是有關禹誕生的傳說。根據《帝王世紀》所記載來看,「有莘氏」是見「流星貫昴」才生禹,頗疑此處的「伊」應讀作「西」。
(六)〈容成氏〉簡25「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L。(禹)(通)淮與忻(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青)州、(莒)州(始)可(處)也。」簡文此處文例是「於是乎某州始可處」。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相同文例的地方,於其後均有「也」字,本簡却沒有「也」字,只是在「處」之後加「L」鉤識號,可見其作用相當於「也」。筆者懷疑簡文此處應是書手漏鈔「也」字,只好在事後校讀時補上一「鈎識號」。顏世鉉先生稱為「以墨點標示脫文」。
以上的分類,只是為了突顯個別釋讀方法。其實,真正考釋文字時,幾乎需要好幾種方法同時運用。通過以上的校釋之後,直接影響到文本的是「句讀」、「編連」、「分篇」等問題。 比如說上述〈昔者君老〉簡1,隨著內容理解的不同,「句讀」的斷定自然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又如〈容成氏〉36究竟是「湯」或「桀」,也會影響到「編連」的結論。至於「分篇」的問題,則不見於《上博(二)》。
總之,作古書校勘時,如何不趨同不求異,這要更多的經驗和例證來佐助,任何不經查證或以常理判斷的說法,都是不適宜的。
一、傳統文獻
〔漢〕揚雄《方言》。收錄於〔明〕程榮纂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12)
〔漢〕劉熙《釋名》。收錄於〔明〕程榮纂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12)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出版社,1990.9)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4.4四刷)
〔漢〕班固撰《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10 再版)
〔漢〕許慎〔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2.10第20刷)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1三版)
〔漢〕劉熙《釋名》收錄於〔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台北:大化書局,1982)
〔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楚辭章句補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9)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新編諸子集成》二(台北:世界書局,1972.10新一版)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3)
〔梁〕蕭統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12 十二版)
〔宋〕郭忠恕、夏竦《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12)
〔宋〕徐鍇《說文繫傳》(台北:華文書局,1971.5)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1.1台一版六刷)
〔宋〕陳彭年等重修《宋本廣韻》(台北:黎明出版社,1995.3 十五刷)
〔宋〕陳彭年《大廣益會玉篇》(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2)
〔宋〕丁度《集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11)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3)
〔明〕閔齊伋輯〔清〕畢弘述篆訂《訂正六書通》(上海:上海書店,1996.8四刷)
〔明〕馬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2二刷)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4二刷)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10四刷)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9)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9)
〔清〕王念孫《讀書雜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9)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8.12四刷)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台北:漢京文化1983.4)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廣文書局,1963.5)
〔清〕汪繼培輯《尸子》收錄於《二十二子》(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6)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8初版十三刷)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1985.10)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中)(北京:中華書局,1998.12三刷)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9)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3二刷)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95.9)
〔清〕郝懿行《足本爾雅郭注義疏》(台北:鼎文書局,1972.4)
〔清〕張琦著王洪圖點校《素問釋義》(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8)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1.9)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10二刷)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12四刷)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12三刷)
〔清〕鄭珍《汗簡箋正》(台北:廣文書局,1974.3).
二、近人論著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81.9)
丁啟陣《秦漢方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4三刷)
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戰國楚簡研究》(廣州:中山大學,197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二刷)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2.7五刷)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9五刷)
王力《詩經韻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2)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2.12三刷)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9)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民76.6)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8四刷)
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台北:世界書局,1977.12再版)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91.9六版)
王彥坤《古籍異文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6.12)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編《吉金鑄國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銅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6)
向宗魯《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3三刷)
向熹《詩經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7三刷)
向熹《詩經語文論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7)
朱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5)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2)
何九盈《音韻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
何琳儀《古幣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8)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9)
何琳儀《古幣叢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6)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
余嘉錫《古書通例》(台北:丹青出版社,1986.7)
余嘉錫《古書通例》,載於《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載於《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四刷)
李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10)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12)
李孝定《讀說文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7)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7
李零主編《中國方術概觀─雜術卷─祈雨部》(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5)
李零《孫子古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7)
李零《吳孫子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97.6)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4)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10)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8)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12)
李學勤《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
李學勤《重寫學術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
李學勤《中國古史尋證》(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5)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7.10)
沈長雲《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2002.12)
汪受寬《諡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河南:大象出版社,2003.10)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10)
季旭昇師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7)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10二版九刷)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華岡出版部,民61.4增訂版)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3)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11)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2)
林清源師《簡牘帛書標題格式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2)
金景芳、呂紹綱《尚書‧虞夏書新解》(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6)
胡平生《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88)
胡文輝《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11)
孫海波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9五刷)
容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11六刷)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7)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6)
徐莉莉、詹鄞鑫著《爾雅-文詞的淵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二刷)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6)
晁福林《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3)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
時永樂《古籍整理教程》(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2二版二刷)
袁珂譯注《山海經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2四刷)
袁珂《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10二刷)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1)。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二刷)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2.4三刷)
汪啟明《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4)
汪啟明《漢小學文獻語言研究叢稿》(成都:巴蜀書社,2003.4)
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9)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5)
商承祚編著《石刻篆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10)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11)
張玉金《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張光裕、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11)
張光裕、袁國華《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1)
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1)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8)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2)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5)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7)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1)
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新增諸子集成》六(台北:世界書局,1983.4新四版)
張雙棣《呂氏春秋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9)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8)
張顯成《先秦兩漢醫學用語匯釋》(成都:巴蜀書社,2002.10)
許錟輝師《文字學簡編-基礎篇》(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3)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10)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7-管子集校(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7)
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0)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6)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書局,1992.5)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8)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8四版)
陳新雄師《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4)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8八刷)
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12)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9)
陳雙新《西周青銅樂器銘辭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12)
陳麗桂師等校注《新編管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2)
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8)
陸志韋《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5)
陸志韋《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二)(北京:中華書局,1999.3)
陸錫興《急就集-陸錫興文字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0二刷)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2)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5)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校勘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4)
程發軔《春秋左氏傳地名圖考》(台北:廣文書局,1967.11)
程發軔《戰國策地名考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1)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10四刷)
華學誠《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3)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1)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11三刷)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8)
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10)
黃錫全《古文字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10)
黃錫全《先秦貨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6)
黃懷信《古文獻與古史考論》(濟南:齊魯書社,2003.6)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書局,1993.5)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10五刷)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1三刷)
楊家駱主編《樸學叢書之一-古書疑義舉例七卷》(台北:世界書局,1956.2)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7)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12)
董蓮池《金文編訂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5.9)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8)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1再版二刷)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二刷)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5)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8)
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6)
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
睡虎地秦墓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2二刷)
臧克和《尚書文字校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趙平安《說文小篆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8)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1二刷)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二刷)
劉信芳《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1)
劉信芳《簡帛五形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1)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1)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二刷)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
劉彬徽《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1.7)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7)
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2001.8三刷)
錢玄等《三禮辭典》(南京:江蘇古籍,1998.3二刷)
錢存訓《書於竹帛》(上海:上海書店,2002.4)
駢宇騫、段書安《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4)
謝紀鋒編纂《虛詞詁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1三刷)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尹灣漢簡‧神烏傅》(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2)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2)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7二刷)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89.9)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9二刷)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8)
三、近人論著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大西克也〈「殹」「也」之交替-六國統一前後書面語言的一個側面〉《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大西克也〈論古文字資料中的「害」字及其讀音問題〉《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
大西克也〈試論上博楚簡《緇衣》中的「」字和相關諸字〉《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王人聰〈甲骨文、釋讀辨析〉《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
王志平〈《詩論》發微〉《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王冠英〈再說金文套語「嚴在上,異在下」〉《中國歷史文物》2003.2
尹夏清、龐博〈夏商周時代的信息風暴-陜西眉縣西周青銅器窖藏出土前後〉《文
物天地》2003.5
史杰鵬〈《儀禮》今古文差異釋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3
白於藍〈釋包山楚簡中的「巷」字〉《殷都學刊》1997.3
白於藍〈包山楚簡考釋(三篇)〉《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
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25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12)
白於藍〈郭店楚簡《老子》「」、「賽」、「」校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2
白於藍〈郭店楚簡拾遺〉《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3
白於藍〈釋「」、「」〉《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7)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考釋(四篇)〉《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白於藍〈包山楚簡補釋〉《中國文字》新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2)
白於藍〈「」字補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
古敬恆〈望山楚簡文字考釋三則〉《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0)
曲英杰〈禹畫九州考〉《九州》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
朱淵清<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
池田知久〈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研究〉(上)《古今論衡》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6)
池田知久〈郭店楚簡《五行》研究〉《中國哲學》21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
竹田健二〈〈容成氏〉中有關身體障害者之論述〉《出土文獻研究方法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4.10)
何琳儀〈長沙帛書通釋校補〉《江漢考古》1989.4
何琳儀〈包山竹簡選釋〉《江漢考古》1993.4
何琳儀〈吳越徐舒金文選釋〉《中國文字》新19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9)
何琳儀〈舒方新證〉《安徽史學》1999.4
何琳儀〈莒縣出土東周銅器銘文彙釋〉《文史》50輯,2000年1輯
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何琳儀、徐在國〈釋塞〉《中國錢幣》2002.2
何琳儀〈楚官璽雜識〉《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3月第1期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
何琳儀〈郭店簡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9月第5期
何琳儀〈淺談楚簡文字考釋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題演講,2002.11.28
何琳儀〈上博簡〈性情論〉講疏〉,台灣師大國文系專題演講,2002.12.13
何琳儀〈楚都丹淅說新證〉,簡帛研究網,2003.11.23
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簡帛研究網,2004. 12.07
吳振武〈燕國銘刻中的「泉」字〉《華學》第二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12)
吳振武〈試說平山戰國中山王墓銅器銘文中的「」字〉《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大學,2002.3
吳振武〈齊國陶文的「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題演講,2002.11.28
吳振武〈新見古兵地名考釋兩則〉《九州》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種構形方式〉《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
吳振武〈假設之上的假設-金文「公」的文字學解釋〉《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吳榮曾〈戰國漢代的操蛇神怪及有關神話迷信的變異〉《文物》1989.10
吳良寶〈漫談先秦時期的標點符號〉《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
吳良寶〈讀郭店楚簡劄記(三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5
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2
李天虹〈釋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中的「肘」〉《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7)
李天虹〈釋楚簡文字「」〉《華學》第4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8)
李天虹〈上海簡書文字三題〉《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2.3)
李天虹〈上博館藏竹書(二)雜識〉,簡帛研究網,2003.09.18
李天虹〈新蔡楚簡補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12.17。亦載於《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4.17)
李守奎〈古文字辨析三組〉《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
李守奎〈楚文字考釋(三組)〉《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12)
李守奎〈釋楚簡中的「」字-兼釋楚璽中的「弼」〉《簡帛研究》二○○一(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李守奎〈九店楚簡相宅篇殘簡補釋〉《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7
李守奎〈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1
李更〈「校勘」的術語化過程及相關問題〉《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7期2003.4
李家浩〈釋「弁」〉《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8)
李家浩〈戰國貨幣文字中的「」和「比」〉《中國語文》1980.5
李家浩〈戰國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11)
李家浩〈從戰國「忠信」印談古文字中的異讀現象〉《北京大學學報》1987.2
李家浩〈戰國官印考釋(六篇)〉《1992年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1992,南京)
李家浩〈貴將軍虎節與辟大夫虎節-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一〉《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3.2
李家浩〈包山二六六號簡所記木器研究〉《國學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7)
李家浩〈包山楚簡中的旌旆及其他〉《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續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10)
李家浩〈信陽楚簡中的「枳」〉《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6)
李家浩〈包山竹簡所記楚先祖名及其相關的問題〉《文史》第四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97.1)
李家浩〈包山楚簡「」字及其相關之字〉《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10)
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4)
李家浩〈傳遽鷹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二〉《海上論叢》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7)
李家浩〈應國簋銘文考釋〉《文物》1999.9
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中國哲學》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中國文字》新25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12)
李家浩〈讀睡虎地秦簡《日書》「占盜疾等」札記三則〉《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
李家浩〈包山遣冊考釋(四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9月第5期
李家浩〈戰國竹簡〈民之父母〉中的「才辯」〉《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一)〉《古漢語研究》1996.3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二)〉《古漢語研究》1997.1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7.10)
李運富〈楚簡“ ”字及相關諸字考釋評議〉,簡帛研究網,2003.01.22
李運富〈楚「」字及相關諸字考辨〉,簡帛研究網,2003.01.24
李零〈古文字雜識(二則)〉《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10)
李零〈出土發現與古書年代的再認識〉《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2)
李零〈包山楚簡研究(文書類)〉《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2)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8)
李零〈郭店楚簡研究中的兩個問題〉《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
李零〈長台關楚簡《申徒狄》研究〉,簡帛研究網,2000.08.08
李零〈從簡帛發現看古書的體例和分類〉《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6期2001.1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一)—《子羔》篇「孔子詩論」部分〉,簡帛研究網,2002.01.04
李零〈論公發現的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6
李零〈重讀史牆盤〉《吉金鑄國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銅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6)
李零〈郭店楚簡中的「敏」字和「文」字〉《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
李零〈簡帛的形制與使用〉《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6期2003.3
李零〈簡帛古書的整理與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7期2003.4
李零〈三代考古的歷史斷想-從最近發表的上博楚簡〈容成氏〉、公和虞逑諸器想到的〉《中國學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8)
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6)
李學勤〈試論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殘片〉《文物》1992.11
李學勤〈長台關竹簡中的《墨子》佚篇〉《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12)
李學勤、裘錫圭<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明>《文學遺產》2000.3
李學勤〈試說郭店簡〈成之聞之〉兩章〉,《清華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8)
李學勤〈春秋鄭器與兵方壺論釋〉《松遼學刊》2001.10
李學勤〈「梪」字與真山楚官璽〉《國學研究》第8輯(北京:北京大學,2001.10)
李學勤〈郭店簡「君子貴誠之」試解〉《中國歷史文物》2002.1
李學勤〈〈語叢〉與〈論語〉〉《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2輯(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
李學勤〈談《詩論》「詩亡隱志」章〉《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3)
李學勤〈論公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6
李學勤〈夏商周與山東〉《煙台大學學報》2002.7
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3.6
李學勤〈上博楚簡《魯邦大旱》解義〉《孔子研究》2004.1
李銳〈《仲弓》續釋〉「孔子2000網站」2004.04.20
沈長雲〈談古官司空之職〉《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3輯(總2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沈培〈上博簡《緇衣》篇「」字解〉《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清華大學,2002.3)。亦見《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沈培〈郭店楚簡札記四則〉《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11)
沈培〈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第2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孟蓬生〈上博竹書(三)字詞考釋〉,簡帛研究網,2004.04.2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8
季旭昇師〈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卡、絕偽棄作、民復季子〉《中國文字》新24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12)
季旭昇師〈讀郭店、上博簡五題:舜、河滸、紳而易、牆有茨、宛丘〉《中國文字》新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2)
季旭昇師〈由上博詩論「小宛」談楚簡中幾個特殊的從肙的字〉《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12)
季旭昇師〈從《新蔡葛陵》簡談戰國楚簡「」字-兼談《周易》「十年貞不字」〉《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2004.3.13)
季師旭昇〈《上博三.仲弓》篇零釋三則〉,簡帛研究網,2004.04.23
周亞〈郾王職壺銘文初釋〉《上海博物館藏集刊》第八輯(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周鳳五〈包山楚簡文字初考〉《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6)
周鳳五〈子犯編鐘銘文「諸楚荊」的釋讀問題〉《故宮博物院月刊》16卷3期總183號1998.6
周鳳五〈郭店楚簡識字札記〉《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1)
周鳳五〈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9)
周鳳五〈讀郭店竹簡《成之聞之》札記〉《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台北:楚文化研究會,1999.10)
周鳳五〈楚簡文字瑣記(三則)〉《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主辦,1999.12)
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
周鳳五〈遂公銘初探〉《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周鳳五〈楚簡文字考釋〉《第一屆簡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雄: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7.12)
林素清〈簡牘符號試論-從楚簡上的符號談起〉《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主辦,1999.12)
林素清〈郭店竹簡《語叢四》箋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
林素清〈楚簡文字綜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古文字與商周文明》(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6)
林素清〈釋吝-兼釋楚簡的用字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2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2003.6)
林素清〈楚簡文字零釋(一)說甹〉《第一屆簡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雄: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7.12)
林清源師〈構形類化與同形異字-以楚國簡帛文字為例〉《中區文字學座談會》(台中:逢甲大學,2002.11.29)
林清源師〈釋「參」〉《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
林清源師〈欒書缶的年代、國別與器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3:1 (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3)
林清源師〈睡虎地秦簡標題格式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6)
林志鵬〈簡帛〈五行〉篇文本差異析論〉《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6)
姜廣輝〈上博藏簡《容成氏》的思想史意義─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初讀印象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01.09
施謝捷〈《古璽彙編》釋文校訂〉《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4)
施謝捷〈說《子羔》簡中「舜」父之名「」之「」〉,國學研究網,2003.5.14
徐在國〈楚簡文字拾零〉《江漢考古》1997.2
徐在國〈釋「咎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3
徐在國〈古陶文字釋叢〉《古文字研究》23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6)
徐在國〈釋齊官「祈望」〉《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12.07
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札記(二)〉,簡帛研究網,2003.12.17
徐在國〈釋楚簡「」兼及相關字〉《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12.19)
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4.24
徐寶貴〈古文字考釋四則〉《考古與文物》2001.1
徐時儀、許威漢〈「聞」的詞義衍變遞嬗考論〉《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0)
袁國華師〈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十一則〉《中國文字》新24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12)
袁國華師〈郭店竹簡「」(卲)、「其」、「卡」(卞)諸字考釋〉《中國文字》新25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12)
袁國華師〈江陵望山楚簡「青帝」考釋〉《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亦見《華學》第5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12)
商志〈記商承祚教授藏長沙子彈庫楚國殘帛書〉《文物》1992.11
崔永東〈讀郭店楚簡《成之聞之》與《老子》札記〉《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9)
張立文〈《郭店楚墓竹簡》的篇題〉《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張春龍〈湖南省近年出土簡牘文獻資料略論〉《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大學,2002.3)
張桂光〈古文字考釋六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9)
張桂光〈《郭店楚墓竹簡》釋注續商榷〉《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9)
張顯成〈論簡帛文獻的語言研究價值〉《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11)
張玉金〈甲骨金文中的「西」和「囟」字〉《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0)
張光裕〈讀定州漢墓竹簡《論語》通假字札記〉《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2.11)
曹錦炎〈楚帛書《月令》篇考釋〉《江漢考古》1985.1
曹錦炎〈釋兔〉《古文字研究》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3)
曹錦炎〈楚簡文字中的「兔」及相關諸字〉《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7
曹錦炎〈論張家山漢簡《蓋廬》〉《東南文化》2002.9
曹定云〈殷墟卜辭「」乃「敦」之初文考〉《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
許學仁師〈包山楚簡所見之楚先公先王考〉《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6)
許學仁師〈戰國楚簡文字研究的幾個問題——試讀戰國楚簡〈語叢四〉所錄〈莊子〉語暨漢墓出土〈莊子〉殘簡瑣記〉《東華人文學報》第三期2001.7
許文獻〈楚簡中幾個特殊關係異文字組釋讀〉《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郭梨華〈竹簡《五行》的「五行」研究〉《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
郭德維〈曾侯乙墓五弦琴上伏羲和女媧圖像考釋〉《江漢考古》2000.1
淺野裕一〈上博楚簡《容成氏》中的禪讓與攻伐〉《日本漢學的中國哲學研究與郭店、上海竹簡資料會議論文》(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2003.12.28)
陳立〈義近偏旁替換例-試以戰國楚晉二系文字為例〉《楚簡綜合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以古文字與古文獻為議題》(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主辦,2002.12.20)
陳立〈段玉裁「之、脂、支」分立說的商榷-試以出土的戰國時期材料為例〉《第一屆應用出土資料國際學術研討會》(竹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2003.4.23)
陳松長〈帛書《陰陽五行》甲篇的文字識讀與相關問題〉《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11)
陳松長〈湖南新出戰國楚璽考略(四則)〉《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陳松長〈湖南歷年出土簡牘概說〉,台灣師大國文系專題演講,2004.03.18
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及從「」諸字〉《中國文字》新22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12)
陳英杰〈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札記〉,簡帛研究網
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分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1)
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4
陳偉〈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湖北大學學報》1999.2
陳偉〈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補釋〉《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主辦,1999.12)
陳偉〈《語叢》一、三中有關「禮」的幾條簡文〉《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陳偉〈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對讀〉《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
陳偉〈郭店簡書〈性自命出〉校釋〉《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7
陳偉〈新蔡楚簡零釋〉《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年3期
陳偉〈竹書《容成氏》共、滕二地小考〉《文物》2003.12
陳偉〈讀新蔡簡札記(三則)〉,簡帛研究網,2004.01.30
陳偉〈葛陵簡中的繇〉,簡帛研究網,2004.02.29
陳偉武〈舊釋「折」及從「折」之字平議〉《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7)
陳偉武〈新出楚系竹簡中的專用字綜議〉《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
陳斯鵬〈郭店楚簡解讀四則〉《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
陳斯鵬〈說「」及其相關諸字〉《中國文字》新28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12)
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陳煒湛〈包山楚簡研究(七篇)〉《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4)
陳劍〈說慎〉《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9)
陳劍〈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二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2)
陳劍〈郭店簡《窮達以時》、《語叢四》的幾處簡序調整〉《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5期(2002年6月)
陳劍〈釋《忠信之道》的「配」字,《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六期(2002年12月)
陳劍〈子羔〉,「國故新知」欄目,2003-05-08 18:37:39,http://xinxueyuan.com/forum/read.php?id=46013&bbsid=7007
陳劍〈魯邦大旱〉,「國故新知」欄目,2003-05-09 17:18:31,http://xinxueyuan.com/forum/read.php?id=46185&bbsid=7007
陳劍〈據戰國竹簡文字校讀古書兩則〉《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郭店楚簡出土十週年論文專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11)
陳劍〈說「安」字〉(《語言學論叢》第三十輯,待刊稿)
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4.04.18
陳美蘭〈上博(二)‧從政芻議三則〉《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麥耘〈《帛書老子校注》音韻求疵〉《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
彭裕商〈讀《戰國楚竹書(一)隨記三則》〉《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
曾憲通〈從曾侯乙編鐘之鐘虡銅人說虡與業〉《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8)
曾憲通〈楚文字釋叢(五則)〉《中山大學學報》1996.3
曾憲通〈「」及相關諸字考辨〉《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7)
曾憲通〈「子」字族群的研究〉《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大學,2002.3)
程燕〈《戰國古文字典》訂補〉《古文字研究》23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6)
程燕〈望山楚簡考釋六則〉《江漢考古》2003.3
馮勝君〈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四則)〉《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7)
馮勝君〈讀上博簡《孔子詩論》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2
馮勝君〈談《老子》中的「孩」字〉《第十三屆全國暨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4)
黃文杰〈「谷」及相關諸字考辨〉《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
黃文杰〈戰國時期形聲字聲符換用現象考察〉《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7)
黃德寬〈說「也」〉《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10)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續考〉,《江漢考古》1999.2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2002.2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2
黃錫全〈楚簡續貂〉《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12)
黃錫全〈齊「六字刀」銘文釋讀及相關問題〉《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
黃錫全〈試說楚國黃金貨幣稱量單位「半鎰」〉《江漢考古》2000.1
黃錫全〈讀郭店楚簡《老子》札記三則〉《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札記〉《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
黃錫全〈燕破齊史料的重要發現-燕王職壺銘文的再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
黃人二〈讀上博藏簡容成氏書後〉,簡帛研究網,2003.01.15
楊朝明〈上博竹書《魯邦大旱》管見〉《東岳論叢》2002.5
楊澤生〈信陽楚簡第1組38號和3號研究〉《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9)
楊澤生〈楚系簡牘中從「肉」從「歹」之字考釋〉《古漢語研究》2001.3
楊澤生〈長臺關竹書的學派性質新探〉《文史》2001.4 (北京:中華書局,2001.12)
楊澤生〈郭店簡幾個字詞的考釋〉《中國文字》新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2)
楊澤生〈關於郭店楚簡《緇衣》篇的兩處異文〉《孔子研究》2002.1
楊澤生〈上博竹書考釋(三篇)〉《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楊澤生〈孔壁竹書的文字國別〉《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1
董珊、陳劍〈郾王職壺銘文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
董蓮池《釋楚簡中的「辯」字》,《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7)
裘錫圭〈古璽印考釋四篇〉《文博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3)
裘錫圭〈神烏傅(賦)初探〉《文物》1997.1
裘錫圭〈古文獻中讀為「設」的「埶」及其與「執」互訛之例〉《東方文化》第36卷(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8年1、2期合刊)
裘錫圭〈簡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重要根據〉《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裘錫圭〈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4)
裘錫圭〈神烏傅(賦)初探〉《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17輯(北京:三聯書局,1999.8)
裘錫圭〈中國古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二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2)
裘錫圭〈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1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
裘錫圭〈關於《孔子詩論》〉《中國哲學》第24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4)
裘錫圭〈公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6
裘錫圭〈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三則〉《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九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12)
裘錫圭〈讀器銘文札記三則〉《文物》2003.6
葛兆光〈思想史視野中的考古與文物〉《文物》2000.1
詹鄞鑫〈《魚鼎匕》考釋〉《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0)
賈漢清〈論江漢地區二例相關的史前陶文〉《江漢考古》2003.2
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中國哲學》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
廖名春〈上海簡《魯邦大旱》札記〉《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3)
廖名春〈上博藏楚簡《魯邦大旱》校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1
廖名春〈試論楚簡《魯邦大旱》篇的內容與思想〉《孔子研究》2004.1
趙平安〈釋包山楚簡中的「」和「」〉《考古》1998.5
趙平安〈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為一字說〉《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7)
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附釋古文字中的「冥」〉《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9)
趙平安〈釋郭店簡《成之聞之》中的「」字〉《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9)
趙平安〈「達」字兩系說〉《中國文字》新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2)
趙平安〈楚竹書《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質〉《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及相關資料研究〉《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宛」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與縣有關的資料為中心〉《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
趙立偉〈《睡虎地秦墓竹簡》通假字研究〉《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11)
劉信芳〈曾侯乙墓衣箱禮俗試探〉《考古》1992.10
劉信芳〈郭店竹簡文字考釋拾遺〉《江漢考古》2000.1
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
劉信芳〈一份沉重的歷史文化遺產-關於楚簡帛的幾點認識和思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7期(2001.2)
劉釗〈說「」「」二字來源並談楚帛書「萬」「兒」二字的讀法〉《江漢考古》1992.1
劉釗〈《金文編》附錄存疑字考釋(十篇)〉《人文雜誌》1995.2
劉釗〈金文考釋零拾〉《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10)
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1992年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1992,南京)。又載於《東方文化》1998年第一、二期合刊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
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一)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
劉釗〈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考釋〉《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八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0)
劉桓〈殷契偶札〉《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9)
劉國勝〈郭店竹簡釋字八則〉《武漢大學學報》1999.5
劉國勝〈楚簡文字雜識〉《奮發荊楚探索文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論文集》(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
劉國勝〈信陽長台關楚簡《遣策》編連二題〉《江漢考古》2001.3
劉國勝〈包山二七八號簡釋文及其歸屬問題〉《《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4)
劉彬徽〈湖北出土兩周金文國別年代考述〉《古文字研究》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6)
劉樂賢〈讀上博簡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
劉樂賢〈古璽人名考釋六則〉《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02.8)
劉洪〈從東海尹灣漢墓新出土簡牘看我國古代書籍制度〉《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
劉樂賢〈上博簡《魯邦大旱》簡論〉《文物》2003.5
館,1998.12)
濮茅左〈《孔子詩論》簡序解析〉《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2.3)
鍾柏生〈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文字》新24期(台北:藝文印書
顏世鉉〈郭店楚墓竹簡儒家典籍文字考釋〉《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台北:台
顏世鉉〈郭店楚簡淺釋〉《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1)
灣學生書局,1999.3)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一)〉《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二)〉《江漢考古》2000.1
顏世鉉〈郭店楚簡〈六德〉箋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6)
顏世鉉〈考古資料與文字考釋、詞義訓詁之關係舉隅〉《楚簡綜合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12)
顏世鉉〈《郭店竹書別釋》讀後〉《古今論衡》第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7)
顏世鉉〈郭店竹書校勘與考釋問題舉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12)
顏世鉉〈讀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2004.03.21
魏宜輝〈試析上博簡《孔子詩論》中的「蠅」字〉《東南文化》2002.7
魏宜輝〈試析楚簡文字中的「」「」字〉《江漢考古》2002.2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二)》文字柬釋〉,《第一屆簡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雄: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7.12)
蘇建洲〈尹灣漢墓〈六甲占雨〉續貂〉《東方人文》一卷四期2002.12
蘇建洲〈從古文字材料談「棗」、「棘」的文字構形及相關問題〉《中國學術年刊》24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3.6)
蘇建洲〈新出柞伯簋研究〉《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師範學院,民2000.10.21)
蘇建洲〈楚文字考釋九則〉《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九期(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10)
蘇建洲〈論戰國燕系文字中的「梋」〉《中國學術年刊》22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1.5)
蘇建洲〈楚簡文字考釋二則〉《國文學報》三十四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12)
蘇建洲〈《郭店》、《上博二》考釋五則〉《中國文字》新廿九期(台北:藝文印書
館,2003.12)
蘇建洲〈楚簡文字考釋五則〉《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2004.3.13)
饒宗頤〈楚繒書疏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冊(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10)
饒宗頤〈殷代易卦及有關占卜諸問題〉《文史》2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9)
饒宗頤〈長沙子彈庫殘帛文字小記〉《文物》1992.11
饒宗頤〈(傳老子師)容成遺說鉤沉-先老學初探〉《北京大學學報》1998.3
饒宗頤〈公與夏書佚篇《禹之總德》〉《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饒宗頤〈《詩》與古史-從新出土楚簡談玄鳥傳說與早期殷史〉《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3年新12期(總43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文炳淳《先秦楚璽文字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6)
范麗梅《郭店儒家佚籍研究-以心性問題為開展之主軸》(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1)
許學仁《先秦楚文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6)
陳霖慶《郭店〈性自命出〉暨上博〈性情論〉綜合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曾昱夫《戰國楚地簡帛音韻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6)
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2)
黃儒宣《九店楚簡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楊素姿《先秦楚方言韻系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5)
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
蘇建洲《戰國燕系文字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