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文俊
論文名稱: 朝鮮算學家學習中國古代數學文本的轉化:以南秉哲(1817~1863)《海鏡細艸解》為例
指導教授: 洪萬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朝鮮算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南秉哲海鏡細艸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及中朝兩國的數學交流,由於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韓國都視中國為宗主國,因此朝鮮對中國當然都是輸入遠大於輸出,儘管如此,朝鮮算學家並非只是被動的吸收。但在中國與近鄰國家的文化交流研究中,優先權的論述結構卻往往輕易地抹煞了文化入超國的自主發展。而且,不了解同處於漢文化圈的東亞其他各國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本身。綜合以上三點,乃引發筆者希望透過南秉哲(1817~1863)《海鏡細艸解》一書的研究,佐證『朝鮮算學家學習中國古代數學文本的轉化』。
    本研究的主體是《測圓海鏡》與《海鏡細艸解》這兩本書,所採用的策略是將這兩本書做全面性的比對研究,進而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共有以下三點:
    1. 首先在轉化方面:
    南秉哲先生在態度上是本著自主的立場來學習《測圓海鏡》這本書,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並非僅是被動的吸收而是主動的理解。以南秉哲(1817~1863)《海鏡細艸解》為例,確實見證了「朝鮮算學家學習中國古代數學文本的轉化」。
    2. 其次在算學觀方面:
    十九世紀朝鮮算學家社群對於算學的看法令人驚羨,當代算學家竟能在算學研究之餘,確認算學研究的『正當性』,從而,算學在儒家心性論中的知識位階,也獲得了最大幅度的提昇。尤其難能珍貴的是:他們的理想性竟能結合具體的實踐性作為,以一種簡明易懂的方式,來達到流傳散佈數學的效果。
    這絕非朝鮮數學史的個案,例如:十八世紀儒家明算者趙泰耇(1660~1723)認為:算學擁有訓練心智與道德實踐的功能。兩相結合之下,隱約可以感受出朝鮮半島自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其間,朝鮮算學觀的演化,而十九世紀朝鮮算學家社群是以一種更為圓熟的態度面對算學,以南秉哲(1817~1863)《海鏡細艸解》為例,確實見證了這個事實。
    3. HPM的反思:
    在研讀數學文本《海鏡細艸解》的過程之中,筆者見證了:想在數學課堂上適當的運用HPM,必須要有紮實的數學教育的訓練,更需透過廣泛閱讀好書培養必要的數學史功夫,還要隨時貼近文本並保持敏銳的問題意識,如此或有可能逐漸體會:數學是某脈絡中的一種知識活動(mathematics in context),亦即它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向度(或維度 dimension),進而在教學設計中,分享二十一世紀最令人矚目的『多元文化關懷』。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回顧 2 1.3 研究取向 7 第二章 《海鏡細艸解》的歷史脈絡 2.1 《海鏡細艸解》成書經過 9 2.1.1 中韓書緣 9 2.1.2 實學背景 11 2.1.3 數學社群 13 2.1.4 《海鏡細艸解》成書經過 17 2.2 南秉哲的生平、著作與數學交遊 18 2.2.1 南秉哲的生平簡介 18 2.2.2 兩班 與勢道政治 21 2.2.3 歷經要職 21 2.2.4 南秉哲的著作簡介 23 2.2.5 南秉哲、南秉吉與李尚爀 26 第三章 《海鏡細艸解》內容結構分析 3.1 版本溯源 30 3.2 《測圓海鏡》 36 3.2.1 李冶生平 36 3.2.2 《測圓海鏡》成書經過 37 3.2.3 《測圓海鏡》的後續發展 38 3.3 《測圓海鏡細草》 40 3.3.1 李銳簡介 40 3.3.2 《測圓海鏡細草》成書經過 40 3.3.3 小結 42 3.4 《海鏡細艸解》的內容與結構 42 3.4.1 南秉吉的序 42 3.4.2 目錄 43 3.4.3 卷一 44 3.4.4 卷二~十二 48 3.4.4.1 卷標頭 48 3.4.4.2 算題 51 3.4.4.3 南秉哲解艸 54 3.4.4.4 卷二的10個容圓公式 57 第四章 《海鏡細艸解》V.S.《測圓海鏡》 4.1 比對 65 4.1.1 卷一 65 4.1.2 卷二~十二 70 4.2 《數理精蘊》對南秉哲的影響 80 4.2.1 《數理精蘊》簡介 81 4.2.2 相連比例率與相當比例四率 81 4.2.3 《數理精蘊》對南秉哲的影響 82 4.2.4 小結 84 4.3 南秉哲與李銳校注《測圓海鏡》的比較 85 4.4 《海鏡細艸解》的特色 86 第五章 結論 5.1 結論 95 5.2 HPM的省思 97 附錄 附錄一:卷二10個容圓公式 99 附錄二:HPM教案 119 附錄三:投影片 127 參考資料 129

    一、史料
    1. 朱世傑,《四元玉鑑》,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 朴齋炯著,《朝鮮政鑑》,東京市:中央堂,1886年。
    3. 李冶著、清.李銳算校,《益古演段》,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4. 李冶著、清.李銳算校,《測圓海鏡》,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5. 李尚爀,《借根方蒙求》,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4)》,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6. 李尚爀,《算術管見》,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4)》,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7. 李尚爀,《翼算》,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4)》,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8. 南秉哲,《推步續解》,收入俞景老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天文學篇(9)》,漢城:驪江出版社,1986年。
    9. 南秉哲,《儀器輯說》,收入俞景老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天文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6年。
    10. 南秉吉,《緝古演段》,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5)》,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11. 南秉吉,《測量圖解》,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5)》,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12. 南秉吉,《勾股述要圖解》,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6)》,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13. 南秉吉,《無異解》,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6)》,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14. 南秉吉,《九章術解》,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6)》,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15. 南秉吉,《算學正義》,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7)》,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16. 南秉吉,《星鏡》,收入俞景老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天文學篇(6)》,漢城:驪江出版社,1986年。
    17. 南秉吉,《時憲紀要》,收入俞景老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天文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6年。
    18. 南秉吉,《量度儀圖說》,收入俞景老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天文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6年。
    19. 南秉哲,《海鏡細艸解》,收入金容雲編,《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5)》,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
    20. 康熙御製,《數理精蘊》,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三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1. 梅文鼎,《少廣拾遺》,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四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2. 梅文鼎,《平三角舉要》,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四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3. 程大位著,《算法統宗》,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二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4. 楊輝,《楊輝算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5. 劉徽著、唐.李淳風釋,《九章算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6. 顧應祥著,《測圓海鏡分類釋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二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7. 大韓民國文教部國史編纂委員會編纂,《各司謄錄》,漢城:文化社,1983年。
    28.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纂,《承政院日記》,肅蘭特別市:國史編纂委員會,1961~1977年。
    29.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純祖實錄》,肅蘭特別市: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
    30.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哲宗實錄》,肅蘭特別市: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
    31.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憲宗實錄》,肅蘭特別市: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
    32. 肅蘭大學校古典刊行會編,《日省錄》,肅蘭:肅蘭大學校古典刊行會,1972~1974年。

    二、近人著作
    1. 王大任、林秋山主編,《中韓文化論集 第三輯、第四輯》,臺北市:中華學術院韓國研究所,1975年。
    2. 王連發,《明代顧應祥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3. 孔國平,《李冶朱世杰與金元數學》,石家莊市:河北科技,2000年。
    4. 孔國平,《測圓海鏡導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5. 李元淳(王玉洁,朴英姬,洪軍譯),《朝鮮西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6. 李元淳、崔秉憲、韓永愚著(詹卓潁譯),《韓國史》,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7. 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台北:正中書局,1961年。
    8. 李成茂著(楊秀芝譯),《朝鮮初期兩班研究》,台北:韓國研究學會出版,1996年。
    9. 李弘植編,《國史大事典》,漢城:知文閣,1968年。
    10. 李建宗,《朝鮮算學家∙慶善徵《默思集算法》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11. 李迺揚,《韓國通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
    12. 李基白著(林秋山譯),《韓國史新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5年。
    13. 李鉉,《清代「實學思想」對韓國之影響-以十七、十八世紀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班博士論文,1988年。
    14. 李鍾基發行,《韓國姓氏大百科》,漢城:中央日報社,1989年。
    15. 李儼,《中國算學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
    16. 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 林肯輝,《《書計瑣錄》之內容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18. 林倉億,《中國清代1723~1820年的借根方與天元術》,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9. 邵毅平,《韓國的智慧》,台北市:林鬱文化,2000年。
    20. 周宗奎,《黃胤錫《算學入門》探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21. 吳文俊主編,《中國數學史大系》,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22. 吳文俊主編,《中國數學史論文集》,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23. 吳秉鴻,《李尚爀《借根方蒙求》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24. 洪宜亭,《從<<籌解需用>>看洪大容的數學與實學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25. 洪萬生,《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台北:明文出版社,1999年。
    26. 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
    27. 姜萬吉著(賀劍城、周四川、楊永騮、劉渤譯),《韓國近代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28. 紀志剛,《南北朝隋唐數學》,石家庄: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29. 崔德教、李勝羽編著,《韓國姓系大觀》,漢城鍾路區:創造社,1973年。
    30. 郭書春,《中國古代數學泰斗-劉徽》,台北:明文出版社,1995年。
    31. 葉吉海,《李朝世宗時期的朝鮮算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32. 董作賓等著,《中韓文化論集(一)、(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33. 張存武,《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34.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
    35. 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6. 鄭鳳凰,《李銳對宋元算學研究-從算書校注到算學創作》,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37. 鄧宗琦,《數學家辭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38.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39. 韓琦,《康熙時代傳入的西方數學及其對中國數學的影響》,北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40. 顧曉鳴等,《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11年。
    41. 合同年鑑別冊,《韓國人名辭典》,漢城:合同通信社,1976年。
    42. 國史百科事典編纂委員會編,《國史百科事典》,漢城:東京文化社,1975年。
    43. 朝鮮總督府編,《朝鮮人名辭書》,漢城:景仁文化社,1976年。
    44. 韓國人名大事典編纂室編,《韓國人名大事典》,漢城:新立文化,1967年。
    45. 韓國人的族譜編纂委員會編,《韓國人的族譜日新閣版》,中央教育資料開發院,1994年。

    三、期刊或專文
    1. 川原秀城,〈東算と天元術–一七世紀中期~一八世紀初期の朝鮮數學〉,《朝鮮學報》第一百六十九輯(1998年),頁35~71。
    2. 李儼,〈中國算學史〉,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414~439。
    3. 李儼,〈天元術和四元術〉,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五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186~206。
    4. 李儼,〈《數理精蘊》〉,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五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299~313。
    5. 李儼,〈測圓海鏡批校〉,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28~36。
    6. 李儼,〈從中國算學史上看中朝文化交流〉,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八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559~563。
    7. 金虎俊,〈歷史上的中國天算在朝鮮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第十六卷第四期(1995年),頁3~7。
    8. 金容雲,〈《海鏡細艸解》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5)(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1~3。
    9. 金容雲,〈《緝古演段》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5)(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4~5。
    10. 金容雲,〈《劉氏勾股述要圖解》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6)(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1~4。
    11. 金容雲,〈《算術管見》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4)》(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2~4。
    12. 金容雲,〈《借根方蒙求》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4)》(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4~6。
    13. 金容雲,〈《翼算》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4)》(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6~7。
    14. 金容雲,〈《算學正義》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5)》(漢城:驪江出版社,1985年),頁1~3。
    15. 洪萬生,〈談天三友焦循、汪萊與李銳:清代經學與算學關係試論〉,收入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頁43~124。
    16. 洪萬生、劉鈍,〈汪萊、李銳與乾嘉學派〉,收入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頁9~35。
    17. 洪萬生,〈十三世紀的中國數學中心〉,收入《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台北:明文書局,1999年),頁169~178。
    18. 洪萬生,〈清初西方代數之輸入〉,收入《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台北:明文書局,1999年),頁179~204。
    19. 洪萬生,〈《無異解》中的三個初探:一個HPM的觀點〉,《科學教育學刊》第八卷第三期(2000年),頁215~224。
    20. 洪萬生,〈從一封函札看清代儒家研究算學〉,《科學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九期(2001年),頁797~803。
    21. 洪萬生,〈朝鮮儒家讀九章-以趙泰耇〈九章問答〉為例〉,提交第九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十月九日~十二日,香港城市大學,2001 年。
    22. 洪萬生,〈數學文化的交流與程序性知識〉,提交「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第三屆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
    23. 洪萬生,〈文化多樣性與輝格式史觀–參加第九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有感〉,《科技報導》十二月號第十八、十九版,2001年。
    24. 洪萬生,〈中日韓數學文化交流的歷史問題〉,收入王玉豐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年。
    25. 洪萬生,〈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vs. 何國柱〉,《漢學研究》第二十卷第二期(2002年),頁57~80。
    26. 洪萬生,〈數學文化的交流與轉化:以南秉吉(1820~1869)的《算學正義》為例〉(待刊稿),2002年。
    27. 洪萬生暨『韓國數學文本』討論班成員,〈南秉吉《九章術解》之校勘研究〉(待刊稿),2002年。
    28. 洪萬生,〈全真道觀與金元數學〉,提交《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1998年11月 4-6日,國家圖書館,台北。
    29. 洪萬生,〈如何在課堂上使用數學史?〉,《HPM通訊》第一卷第一期(1998年)。
    30. 洪萬生,〈發刊詞〉,《HPM通訊》第一卷第一期(1998年)。
    31. 洪萬生,〈HPM隨筆(一)〉,《HPM通訊》第一卷第二期(1998年)。
    32. 洪萬生,〈HPM98 馬賽行 〉,《HPM通訊》第一卷第三期(1998年)。
    33. 洪萬生,〈HPM隨筆(二): 數學史與數學的教與學 〉,《HPM通訊》第二卷第四期(1999年)。
    34. 洪萬生,〈如何詮釋數學文本?〉,《HPM通訊》第三卷第六、七期合刊(2000年)。
    35. 洪萬生,〈報導與真相:以『破圓周率神話』為例〉,《HPM通訊》第四卷第十期(2001年)。
    36. 洪萬生,〈『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研究心得 〉,《HPM通訊》第四卷第十二期(2001年)。
    37. 洪萬生,〈數學文本與問題意識〉,《HPM通訊》第五卷第一期(2002年)。
    38. 洪萬生,〈『中日韓數學史料典籍研讀會』計畫簡介〉,《HPM通訊》第五卷第第二、三期合刊(2002年)。
    39. 洪萬生,〈數學史與HPM的生力軍〉,《HPM通訊》第五卷第七期(2002年)。
    40. 俞景老,〈《推步續解》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天文學篇(9)》(漢城:驪江出版社,1986年),
    41. 俞景老,〈《儀器輯說》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天文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6年),
    42. 俞景老,〈《量度儀圖說》解題〉,收入《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天文學篇(10)》(漢城:驪江出版社,1986年),頁5~6。
    43. 馬翔,〈《測圓海鏡分類釋術》提要〉,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二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993。
    44. 郭世榮,〈李銳《觀妙居日記》研究〉,收入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頁149~165。
    45. 郭世榮,〈清中期數學家焦循與李銳之間的幾封信〉,收入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頁125~140。
    46. 郭書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敘〉,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1~26。
    47. 劉鈍,〈李銳與笛卡兒符號法則〉,收入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頁263~284。
    48. 韓琦,〈《數理精蘊》提要〉,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三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1~10。
    49. 蘇意雯,〈從一封函札看中韓儒家明算者的交流〉,《HPM通訊》第四卷第八、九期(2001年),頁3~6。
    50. 嚴敦傑,〈李尚之年譜〉,收入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年),頁355~383。
    51. 顧曉鳴等,〈導言:多維視野中的文化概念〉,收入顧曉鳴等主編,《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11年),頁6~10。
    52. Catherine Milne(1998),〈Philosophically Correct Science Stories?Examining the Implications of Heroic Science Stories for School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Vol.35.No.2:186.
    53. Chun Hae-jong (1979). “Comparison study of solid learning in Ching period and in late Yi Dynasty”, paper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orea study.
    54. Kim, Yong Woon (1973). “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 (I)”, Korea Journal (July): 16-23.
    55. Kim, Yong Woon (1973). “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 (II)”, Korea Journal (August): 27-32.
    56. Kim, Yong Woon (1973). “Introduction to Korean Mathematical History (III)”, Korea Journal (September): 35-39.
    57. Kim, Yung Sik (1998).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Korean Science”, Osiris 13:48-79.
    58. Lucia Grugnetti〈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Pedagogical Problems〉, Using History to Teach Mathematic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Victor J. Katz.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