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桂菁 Kuei-Ching Liao |
---|---|
論文名稱: |
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對科學學習之影響 |
指導教授: |
許瑛玿
Hsu, Ying-Shao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情境學習 、網路輔助教學 、非同步討論 、討論串 |
英文關鍵詞: | situated learning, web instrument, asynchronous, disscuss thread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8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必須在真實的環境中,經由與所處環境互動,主動建構知識。它所闡釋的學習觀點不同於以往強調訊息處理的符號表徵,而關注學習者及其本身所處的情境脈絡與學習活動。在傳統教室中,學生通常無法置身於真實的情境脈絡中學習,電腦網路科技被認為是情境學習理論的實踐工具之一(McLellan,1994;Chiou,1992)。電腦網路科技可以提供超媒體的動態呈現功能,建立類似真實世界的情境,再加上網際網路非同步互動式的溝通模式,可成功地營造網路社群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者藉由網路上提供的學習工具或資源達到完全參與和主動探索的機會。
本研究以情境式教學理論為基礎,融合情境教學之要素及網路學習環境之特色,發展一套地球科學為主題的網路輔助教材。研究設計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輔以半結構式晤談,並以台北市立二所高中二年級第一類組選修地球科學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110人,探討高二學生在本情境式網路輔助教學中其電腦網路態度、概念學習成效的改變情形,以及在網路非同步環境中的合作學習歷程,最後歸納學生對此網路輔助教材之綜合意見,以作為未來設計地球科學網路教學及教師進行網路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在量的資料分析上採用t考驗(t-test)、卡方分析(χ2 analysis)及變異數(ANOVA)分析,並輔以質性分析,檢測學生在情境式網路輔助教學中之學習歷程及觀感。研究結果顯示:
一、學生在本情境式網路輔助教學後,在電腦網路態度的表現呈現顯著性的退步但在認知方面的結果顯示,情境式網路輔助教學有助於學生在地球科學相關知識之增長。
二、不同性別經過網路輔助教學後,在電腦網路態度及概念的表現上存在顯著差異。在電腦網路態度方面:男生在網路教學前後持有的電腦網路態度皆比女生正向;在概念表現方面:經由網路輔助教學後女生在概念上的表現顯著優於男生。
三、學生在線上討論的參與度約為六成左右,且有參與線上討論的學生其在網路輔助教材中學習成效表現顯著優於未參與討論之學生,顯示網路非同步合作學習在學生認知方面是有所幫助的。另外,經內容分析也發現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有助於發展高層次的思考活動,但也有少數學生表示無法接受開放式的討論方式,且認為此學習方式較無效率。
四、對情境式網路教材整體學習觀感上,學生大多能認同本研究設計之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是有效且值得推廣的,且認為以生活為議題的情境,能提高學生在熟悉的情境脈絡中的學習動機及幫助學生整合新舊知識。
五、本研究開發之情境式網路輔助教材不論在教學方式及學習內容上皆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但學生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影響仍有許多課題值得研究。
一、中文部分
于富雲(2000):組間競賽的電腦合作學習對不同性別學生自然科學學習成效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1),29-45。
尹玫君和劉蓁蓁(1998):國小實施遠距教學的教學方法、學習策略及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1-45。
王以仁和吳清山(1986):國中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177-190。
王宏仁、陳斐卿和江火明(2000):學輔鷹架之網路學習過程初探—討論串分析。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六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院
王宜珍(1998):應用網際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國榮(1998):Active Server Pages & Web資料庫。台北:旗標出版公司。
王凱平(1999):氣體化學的網路專題製作與研究。私立靜宜大學應用化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等元(2000):「歷程檔案」概念及其在學習者支援系統之意涵。社會教育學刊,29,249-274。
王順利(1992):國小學生學習成就與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國教輔導,292,39-46。
王曉璿(1998):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1),7-13。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10(4),18-24。
田耐青(1999):由「電腦樂高」談新世紀的學習:一個「科技支援之建構學習環境」實例。教學科技與媒體,44,24-35。
朱則剛(1994a):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裡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3-14。
朱則剛(1994b):建構主義知識與情境認知對教育科技的意義。視聽教育,35(4),1-15。
朱國光(1998):網路輔助學習系統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朱麗麗(1990):電腦學習上的性別差異。台灣教育,479,13-14。
何榮桂、王緒溢和徐蕙君 (1998):網際網路教學活動設計。資訊與教育,65,39-47。
余民寧(1993):國小學生學習電腦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上),75-106。
吳坤璋(2000):結合學習環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明隆(1995):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71-86。
吳明隆(1998a):電腦態度的意義及其量表內涵的探究。資訊教育,65,48-54。
吳明隆(1998b):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09,23-39。
吳美惠(1992):在職成人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美惠(1993):在職成人電腦態度的特徵與成因之分析。社教雙月刊,55,48-52。
吳慧珍(2000):探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合作學習對其科學過程技能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呂益彰(2000):網路學習社群於大學實施之實證研究—社群的使用、影響使用的因素及對學業成就的影響。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永吟(1994):學習輔導—應用性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玉慶(2000):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國小「認識魚類」為例。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秀娟(2000):概念改變教學情境下社會互動的情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明芬(1997):影響超媒體學習的關鍵因素—態度與後設認知的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35,21-35。
李美瑜(1994):情境學習環境與去情境學習環境對國二學生物理壓力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啟龍(2000):網路上的合作探究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佘曉清(1997):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科技如何豐富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12-19。
周文忠(1999):Web導向教學(Web-Based Insturction)應用之探討。屏師科學教育,9,42-49。
周倩和孫春在(1996):遠距合作學習環境之設計與建立:CORAL經驗。教學科技與媒體,26,13-21。
岳修平和劉芳秀(2001):網路輔助遠距教學互動活動設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1),76-90。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49。
林紀慧(1999):電腦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國小學科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44,2-12。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邱美虹(1994):科學課程革新—評介Project 2061, SS & C和STS理念。科學教育月刊,174,2-14。
邱美虹(1996):多媒體、網路教學、智慧型家教系統在科學教育上之應用。中等教育,47(3),43-55。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6(1),20-27。
邱貴發和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台灣教育,510,23-29。
侯志欽(1992):教學設計的哲學省思—由客觀主義到建構主義。教育資料集刊,17,221-230。
施郁芬和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29,23-31。
柯奉孝(2000):「模擬教學情境遠距輔導」促進國中理化科實習教師教學能力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榮昭和劉明洲(1997):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孫春在(1995):超媒體網路與遠距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21,29-37。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下)。教學科技與媒體,20,31-41。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25-30。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徐新逸(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1),30。
徐新逸和楊昭儀(1999):兒童自然科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發展經驗。遠距教育,12,36-44。
翁榮源和王凱平(2000):氣體化學的網路專題製作與研究。遠距教育,13-14,63-71。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Availiable at http://www.ntctc.edu.tw/giee/currreform /main.html 。
張史如(1997):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39-48。
張基成和童宜慧(2000):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之評鑑與效果分析之研究。遠距教育,15-16,98-111。
教育部 (1999):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6):台灣學術網路「TANet到中小學計畫」。Availiable at http://www.edu.tw/tanet/tan-intro/3.html。
梁朝雲和張弘毅(1998):網路虛擬實境與情境學習的整合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2),197-223。
許瑛玿(1999):網路科技對高中地球科學教學的影響之研究Ⅰ。未出版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8-2511-S-003-081-N。
許瑛玿(2000a):因應e時代的多元評量—網際網路使教學評量變得有聲有色。科學教育月刊,232,68-73。
許瑛玿(2000b):網路科技對高中地球科學教學的影響之研究Ⅱ。未出版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8-2511-S-003-081-N。
許麗玲(2000):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陳如琇(1996):知識抽象化策略對學習遷移的影響之實證研究-以錨式教學法教材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53-59。
陳福慶(1998):WWW上建構式超媒體輔助教學課程對不同認知型態學習者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慧娟(1998): 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為出版碩士論文。
游正旭(1998):情境教學合作學習下同儕互動歷程之俗民誌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永和(1999):「情境學習:合法周邊參與」一書中的要意與啟示。國教之聲,32(3),47-53
黃國鴻(2000):以專題製作為主的電腦化學習環境之比較研究:認知取向與情境取向。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淑玲(2000):網際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中學習互動型態與認知風格對學習效果之影響—以二次函數之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黃嘉勝和黃孟元(2000):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4,435-462。
楊叔卿(2000):迎接二十一世紀的「艾麗絲」:網際網路輔助教育的理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0,2-11。
楊坤原(1999):電腦態度的意義與相關變相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25,2-11
楊昭儀(1999):國小兒童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發展研究—以淡水紅樹林的自然生態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昭儀和徐新逸(1997):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39(3),15-27。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9。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楊家興(2000):航向新世紀的遠景:網路上的開放教育環境。遠距教育,15-16,75-84。
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君毅(1996):錨式情境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潘素滿(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對問題解決策略運用之實證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蔣姿儀(1996):國民中小學學生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蔡竺君(2000):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淑茹(2000):網頁小組討論過程中議題設計、管理應用及互動行為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惠華和簡正儒(1999):影響學生電腦態度之因素探討—以高屏地區專科學校為例。科技學刊,14(4),587-596。
鄭晉昌(1993a):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教育科技與媒體,12,3-14。
鄭晉昌(1993b):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
盧信彰(2000):網路學習情境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鍾邦友(1999):以情境學習為觀點的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32-37 。
簡琨晃(1997):群體學習的網路應用系統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
蘇宏仁(1996):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2-11。
蘇義翔(1998):WWW上國民小學的虛擬教室系統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蘇義翔和郭炎煌(1991):台南市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3,23-36。
鐘樹椽(1999): 實際應用網路於科學學習之探討。菁莪,10(4),10-17。
二、英文部分
A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1996). Situat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Researcher, 25(4), 5-11.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al of lera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hang, C. Y., & Mao, S. L.(1999). Comparison of taiwan science students’ outcomes with inquiry-group versus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Jonnar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2(6), 340-346.
Chiou, G. F.(1992). Situated learning, metaphors, and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ugust, 7-11.
Collins, A.(1994). Goal-based scenarios and the problem of situated learning: A commentary on Andersen consulting’s design of goal-based scenario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vember-December, 30-32.
CoVis.(1998). Learning thropugh collaborative visualization. Availiable at http://www.covis.nwu.edu.
Dick, W.(1991). An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view of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5), 41-44.
Edelson, D. C.(2001). Learning-for-use: A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technology-supported inquiry activ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8(3), 355-385.
Griffin, M. M.(1995). You can’t get there from here: situated learning, transfer, and map skill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20, 65-87.
Harley, S.(1993). Situated learning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46-51.
Hay, K. E.(1996).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instructionism, and constructivism:Whose situation is it anyway. In McLellan, H.,(Eds.),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pp.89-99). Englewood Cliffs, 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Herrington, J., & Oliver, R.(2000).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for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8(3), 23-48.
Hi-ce.(2000). Highly interactive computering in education. Availiable at http://hi-ce.eecs.umich.edu.
Hoadley, C. M., & Linn, M. C.(2000).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online ,peer discussion: speakeasy in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8), 839-857.
Hurd, P. D.(1997). Inventing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NY: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Jacobson, M. J., Maouri, C., Mishra, P., & Kolar, C.(1995). Learning with Hypertext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ory, design,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4(4), 321-364.
KIE.(1997). Knowledge integration Enviroment. Available at http://www.kie.berkeley.edu.
Krajcik, J. S.(2000).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to fosters sustained science inquir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Taipei, Taiwan.
Lave, J. & Wenger, E.(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u, M., & Pedersen, S.(1998). The effect of being hypermedia designer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of design knowledge.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9(2), 155-182.
Marchionini, G.(1988). Hypermedia and learning: Freedom and chao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8(11), 8-12.
McLellan, H.(1996). Situated learning: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McLellan, H.,(Eds),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pp.5-17). Englewood Cliffs, 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cLellan, H.(Eds.)(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nglewood Cliffs, 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oore, J. L., Lin X., Schwartz, D. T., Campbell, O., Hmelo, C., & Cognitive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tuated cognition and anchored instruction: a response to trip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34(10), 28-32.
Nagai, M., Okabe, Y., Nagata, J. & Akahori, K.(2000).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ystem on School Mathematics : Through a Practice of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Taipei, Taiwan.
Owston, R. D.(1997).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2), 27-33.
Resta, P.(2000). The Internet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Will Networking Technology Change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Symposium on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Education , Taipei, Taiwan.
Reusser, K.(1996). From Cognitive Modeling to the Design of Pedagogical Tool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chers.
Simsek, A.(1992).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evens, J.(1996)(3rd Ed).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u, J.Y., Chen, W.M., Chen, F.C. & Tsai, Y.B.(2000). The Project-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Internet—A Caes study on Geology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Taipei, Taiwan.
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7).The Jasper project: Lesson in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ssess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0)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ituated cognition. Education Researcher, 19(6) , 2-10.
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3)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situated cognition revisited. Education Researcher, March, 52-68.
Wang, W.C., Tzeng, Y.N., & Chen, Y.(200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pplying Internet on Cooperative and Traditional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Taipei, Taiwan .
Webb, N. M.(1995). Constructive activity and learning in collaborative small grou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7 (3), 406-423.
Winn, W.(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paradox or 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16-21.
WISE.(2000). 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ment. Available at http://wise.berkeley.edu/welcom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