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佩琪 |
---|---|
論文名稱: |
音樂班師生對於聽寫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ctation Curriculum from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of Musically-Talented Classes |
指導教授: | 吳舜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音樂才能班 、聽寫課程 、節奏聽寫 、相關分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4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六年級與八年級音樂班的學生及其聽寫課程授課教師為研究對象,並以問卷調查法了解其在聽寫課程學習目的、節奏聽寫策略、聽寫學習方法等層面看法,並探討師生看法之相關,具體結論如下:
壹、音樂班學生對聽寫課程看法之發現:1.在聽寫課程學習目的之整體及各面向,學生皆表認同。2.節奏聽寫內容方面,於節奏型態僅國小學生較不認同,節拍變化面向則各階段學生皆認同,節奏變化難度卻為各階段學生較不認同。3.聽寫學習方法方面,節奏聽寫策略面向學生多認同邊聽邊記譜;而聽寫學習工具面向則多認同鋼琴;聽寫策略獲大多數學生認同;且加強聽寫策略則以課外補習之認同度較高。4.背景變項之差異分析方面,國中生對聽寫課程學習目的及全體學生對節奏聽寫內容具有性別差異;國小生於聽寫學習目的具有主修樂器之差異;國中生對聽寫課程學習目的、節奏聽寫內容,以及全體學生對節奏聽寫內容等,會因學校區域而有差異;而國中生於聽寫課程學習目的及全體學生於節奏聽寫內容,均在曾否接受聽寫課程能力分組經驗方面具有差異。
貳、音樂班聽寫授課教師對聽寫課程看法之發現:1.教師對於聽寫課程教學目的及節奏聽寫內容等面向均表認同。2.於聽寫教學方法面向,以邊聽邊記譜為認同度較高之教學方式;鋼琴為主要教學工具亦具高度認同;且教師均對聽寫策略及加強聽寫策略等面向表示認同。3.背景變項之差異分析方面,教師對節奏聽寫內容之看法具有最高學歷之差異;對聽寫教學目的則於教學年資具有差異;於聽寫教學方法亦於是否實施聽寫能力分組具有差異。
參、音樂班師生對於聽寫課程看法之相關:1.國小學生及全體學生於聽寫課程學習目的方面,均與教師看法呈現負相關。2.學生與教師於節奏聽寫內容方面則為低度相關。3.國小學生及國中學生於聽寫學習方法方面,均與教師呈現負相關。
依據結論,研究者針對聽寫課程授課教師、教育相關單位、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聽寫課程發展及改進之參考。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perspectives about the musical dictation curriculum for the musically-talented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correlation of both the subjects. Questionnaire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data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were used for analyses. Subjects were chose from 336 the sixth and eighth students of musically-talented classes and 28 the dictation instructors. Conclusions were stated as follows:
First, the findings about the perspectives from students were: 1) All students agreed with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dictation. 2) About the contents of rhythm dictation, seldom of the six graders agreed the rhythm types, and most students disagreed the difficulty of rhythm variations, although mostly of them agreed the meter variations. 3) About the methods of dictation, most students agreed that listening and notation could work simultaneously, piano could be a good tool, strategies were important, and supplemental classes would be a good way to improve. 4)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eighth and the whole students had the gender difference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dict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rhythm variations. Sixth graders had the difference in the major instruments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dictation.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for eighth graders to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rhythm contents, along with all students to rhythm contents, had differences in school areas. Also the eighth graders to the objectives and all students to rhythm contents had the difference in the experience of dictation ability grouping.
Second, the findings about the perspectives of instructors were: 1) They all agreed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dict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rhythm dictation. 2) About the methods of dictation, they agreed that listening and notation could work simultaneously, piano could be a good tool, strategies were important. 3)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instructors had the difference in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o the contents of rhythm dictation, the seniority 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dicta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ctation ability grouping.
Last, the findings about the correlation of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perspectives were: 1) The students, including the sixth graders and the all, and the instructors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the opinions about the objectives of dictation. 2) There was low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about the contents of rhythm dictation. And 3) about the methods of dictation, students of sixth and eighth grades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the instructor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dictation instructors, the relative educational units, and the future studies.
壹、中文部分
王穎(2003)。台灣社會音樂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引自陳曉雰主編,兩岸專業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人才培育篇論文集,15-2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王貴媖(2006)。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感教學遊戲策略應用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憲躬(1988)。高中音樂班資優教育實驗班實施現況。資優教育季刊,25,9-10。
王潤婷(1999)。音感的探索。大陸書店。初版。
呂淑玲、楊絢晞(2005)。探討音感訓練在音樂內涵上所扮演的角色。藝術學報,77,115-136。
呂麗蓉(2003)。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國小曲調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教所音樂教育科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君儀(2003)。國小四年級兒童「曲調」聽音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友石、陳敏庭(譯)(2007)。音樂基礎訓練(Paul Hindemith原著)。台北:大陸。
李翠玲(1999)。我國音樂資優教育的省思。國教世紀,188,24-28。
何思慧(2007)。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節奏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輝(1990)。談國小音樂班與音樂教育。國教天地,83,28-32。
林明慧(2003)。由鋼琴技巧之訓練談音樂專業教育人才之培育與發展,引自陳曉雰主編。兩岸專業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人才培育篇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林嘉琦(2009)。國小音樂資優班團體課程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進祐(1991)。國小音樂班視唱聽寫教學研究。台中師院學報,6,479-562。
林進祐(1998)。國民小學音樂班音樂基礎訓練教材研究。台中音樂學報,5, 391-471。
林福雄(1991)。音樂資優課程設計舉隅。資優教育,40,26-27。
林璿姿(2008)。內在聽音訓練對兒童曲調音感能力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垂堂(1996)。國民小學音樂科音感教學的探討。國民教育,36(4),31-37。
邱垂堂(2003)。節奏與曲調視唱。台北:樂韻。
邱垂堂(2004)。音樂基礎訓練(1)—節奏訓練。台北:樂韻。
邱垂堂(2006)。音樂訓練的課程與教學。台北:樂韻。
周志菀(2007)。宜蘭縣國華國中音樂班學生聽寫成績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舜文(2003)。藝術資優教育法規之分析暨其對藝術專業人才培育之影響,引自陳 曉雰主編。兩岸專業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人才培育篇論文集,65-8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吳智亭(2005)。無伴奏合唱曲應用在國小音樂班五年級和訓練之行動研究。台北市 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智亭(2008)。台北市國小音樂資優教育實施現況。國教新知,55(2),40-50。
吳博明(2007)。節奏練習-以節奏為主的音樂基礎訓練(二版)。台北:樂韻。
洪佳慧(1997)。高中音樂資優班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姚世澤(1992)。現代音感教學的理論與實際。音樂研究,1,85-117。
徐秀娟(2007)。追求音樂成就的迢迢學習路。教育研究學報,41(2),49-67。
徐秀娟(2008)。音樂才能班主副修教學的探討與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1,1-32。
胡昭瑛(2002)。國中音樂才能班視唱聽寫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茂萱、黎國鋒、林進祐、黃德賢、呂玲英(1992)。基礎節奏教本。台北:旋音。
陳昭儀(2006)。傑出音樂家創作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113-132。
陳郁秀(1984)。音樂班何去何從。資優教育季刊,46,15。
陳雯華(2004)。致凡『啟發誘導篇』音感課程與教學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曉嫻(2005)。音樂資優教育在各國的實施方式。國教輔導,44(6),37-41。
席慕德(1991)。音樂資優班的教學經驗。中等教育,42(6),106-108。
黃心鐸(2006)。運用高音直笛教學提升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音感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揚婷(2005)。從美國IDEA(2004)之「高合格教師」來談高雄市音樂班的師資現況。特教園丁,21(2),43-47。
黃怡娟(2004)。國小五年級聽辨二聲部曲調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揚婷(2005)。音樂評量在國中小學音樂班的實施。特教通訊,34,34-36。
黃揚婷(2007)。主修鋼琴的音樂資優生應具備之心理與生理條件。特教論壇,2, 14-22。
黃淑郁(1997)。我所認識的音樂資優教育。中等教育,44(1),72-77。
黃薇芬(2005)。資訊科技情境化在音感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長揚(1996)。音樂資優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國民教育,36(4),4-8。
郭美女(1999)。音樂教育的基礎-聲音感知教學。課程與教學,32(1),8-14。
郭靜姿、林美和、吳道愉(2007)。女性音樂資優生的最佳選擇。資優教育,103,12-18。
連玟雯(2004)。電腦輔助國小音樂班音感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大勝、范儉民、鍾萬梅(1996)。我國音樂資優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1,201-219。
張君君(1995)。國中音程音感教材設計及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汝慧(2006)。高中音樂班的校外演出現象與運作機制之研究--以南台灣七所高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蕙慧(1992)。節奏感教學新探。國教世紀,27(6),42-46。
張統星【非「量」】(1993)。節奏感與曲調感的教學理論與實際。國民教育,3(9),4-36。
楊文碩(2003)。器樂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感及節奏能力-以直笛為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菀琪(2007)。躍動三重奏-達克羅士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學童音樂學習歷程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永文(1988)。我國音樂資賦優異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2,1-27。
劉子修(2002)。回顧「音樂班」話當年。國教世紀,200,91-94。
劉佳蕙(1998)。傑出音樂家對我國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的看法—訪輔仁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歐玲如博士。資優教育季刊,67,35-36+31。
劉佳蕙(1998)。音樂教育行政人員對我國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的看法—訪問輔仁大學音樂系主任方銘健博士。資優教育季刊,66,26-28。
劉佳蕙(2001)。音樂資優者之生涯發展之個案探討。資優教育,1(1),151-172。
歐陽冰瑩(2005)。節奏基本型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節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 學教管所音樂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賴美鈴(2003)。台灣中小學音樂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引自陳曉雰主編。兩岸專業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人才培育篇論文集,35-4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出版。
廖姿惠(2008)。直笛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節奏學習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雅文(2009)。桃園縣國中小音樂資優班團體課程設計與實施狀況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錢善華(1995)。中學音樂班視唱聽寫課程及和弦教學探討。中等教育,46(4),78-81。
盧玟瑩(1993)。不同樂器音色對高中生曲調音程訓練影響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隆廣(1995)。音感教育理念之探討及教學上的新嘗試。中等教育,46(4),82-85。
蘇貞夙(2006)。直笛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節奏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 學音樂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貳、外文部分
Boyle, J. D. & Radocy, R. E.(1987). Measurement &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 New York: Schirmer.
Benward, B. & White, G. (1998). Mus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Madison: The McGraw Hill.
Darrow, A. A. (1990). The role of hearing in understanding music.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hezzo, M. A. (1993). Solfege, ear training, rhythm dictation and music theor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Horacek, L. & Lefkoff, G. (1989). Programmed ear training.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
Moyer. A. E. (1991). The role of hearing in understanding music. New York: Holt, Reinhardt and Winston.
Read, G. (1979). Music nota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Sadie, S. (199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New York: Macmillan Pub. Ltd.
Seashore, C. E. (1919). The psychology of musical talent. New York: Silver, Burdett Co.
Thackray, R. (1975). Some thoughts on aural train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10, pp.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