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俊良 Kuo, Jun-Liang |
---|---|
論文名稱: |
中高齡全職勞工退休態度與退休準備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營造業基層勞工為例 The study of attitudes and preparation of retirement of full-time middle-aged and older workers -A Survey of Greater Taipei area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ass-roots workers. |
指導教授: |
王美文
Wang, Mei-W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中高齡勞工 、全職勞工 、營造業 、退休態度 、退休準備 |
英文關鍵詞: | middle-aged and older workers, full-time workers, construction industry, retirement attitudes, retirement preparatio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2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先探討大臺北地區,營造業基層中高齡全職勞工目前的工作狀況,希望藉由他們的詮釋與因應,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退休態度,以及面臨退休時所做的準備,希望將研究結果提供給相關單位參考,讓他們有更好的退休生活。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抽樣的方式,訪談居住在大臺北地區、年齡介於45-64歲之間的營造業基層全職勞工,研究結果如下:
一、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因素,營造業基層全職勞工只能習慣與適應,儘管工作為體力性、重複性高的工作,還要忍受許多職業病和歧視眼光,身心俱疲、薪資福利差,也會努力完成工作。
二、退休態度受身體健康狀況與經濟狀況所影響,身體若能負擔營造業的工作內容,會因為想要照顧家中成員的生活而繼續工作;若是無法負擔,只好被迫從營造業中退休。
三、營造業基層中高齡全職勞工面對退休所做的準備:
(一)學習層面:避免考試和評分、課程的設計要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對生活科技、身體保健的課程有興趣。
(二)經濟層面:害怕風險高的投資方式,以保守的儲蓄、保險為主,面臨經濟壓力時,只好使用退休金及重回職場。
(三)生理層面:揮去多油、鹽的飲食習慣、追求從都市到郊區、搬動到運動的動態活動,延續原有的健檢及睡眠習慣。
(四)心理層面:退休生活不寂寞,用活動來填補心裡的空虛。
(五)靈性層面:虔誠參拜保平安、健康,當志工累積福報。
(六)人際互動層面:以聚會、旅遊和爬山,增加與職場同事、家庭成員互動的機會與頻率。
上述的退休態度,環繞著注重家人關係的維持與聯繫、對於動態活動的參與意願高、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益的思考因素,且與退休前的生活互補。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full-time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r the grass-roots elder workers in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Through their interpretations and responses, we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ir retirement attitudes and the preparation for upcoming retiremen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ill be provided to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to help the elderly worker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have a better retired life.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are known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to interview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grass-roots full-time workers who are between the ages of 45-64 live in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y facing of an uncertain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tors, Construction Industry workers just habits and adapt it. Although they had physical and repeatable works, they still have to endure 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discriminatory vision. Even if they are exhausted and get poor wages and benefits, Construction Industry workers just make efforts to complete the work.
Second, the retirement attitudes are affected by health status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f they can accept the burdens of work, they will continue to work for taking care of their family members. If it’s unacceptable, they will retire from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rd, the retired preparations that made by older Construction Industry workers as follows:
(1)The learning level: They will avoid testing and grading. They ask for the courses which have the opportunities to do something hand-making. As for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alth care programs they are interested.
(2)The economic level: They will fear of high-risk investment.They will conservative savings, insurance-based. But when they face the economic pressure, they tend to use pension and return to the workplace.
(3)The physical level: They will have oil and salt diet. They will pursuit the life from the city to the suburbs, and do dynamic sporting activities. They will make the health check and sleep habits continuingly.
(4)The psychological level: Their retirements are not lonely. They will have activities to fill the emptiness of the heart.
(5)The spiritual dimension level: They have the sincere religion in order to have security and healthy. They also will be a volunteer to cumulative reward.
(6)The level of interaction: They will gather of tourism and mountain climbing to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and frequencies of interaction with workplace colleagues and family members.
Aforementioned retirement attitude are surrounded by maintaining and contacting family relations, also they will interest in the dynamic activities and pursuit the lower costs but high efficiency, and furthermore the retired life complements the life before retirement.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勞動部(2015)。102年職業災害給付概況。2015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mol.gov.tw/upload/cht/attachment/a75a48b2a578d45e596412a59a3dd72c.pdf。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2015)。簡易生命表查詢。2015年3月2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Life/quary001.htm。
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2016)。內政部地政司地方行政區域系統。2016年6月9日取自: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index.asp?land=1。
王雅臣(1998)。自費安養老人經濟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頤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儷玲(2003)。公務人員保險養老給付年金化之可行性研究。臺北:銓敘部退撫司。
王素梅(2004)。從高齡者飲食消費習性看我國銀髮族食品之發展。食品市場資 訊,93(2),1-6。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97-116頁)。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勞動基準法。2014年11月1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8B%9E%E5%8B%95%E5%9F%BA%E6%BA%96%E6%B3%95。
行政院研考會(2009)。公、教人員退休再就業問題及對策。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2010)。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6次修定)。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1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9次修訂)。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2)。中高齡者職務再設計中程計畫。2015年9月8日取自:https://www.taiwanjobs.gov.tw/internet/special/middleage/docDetail.aspx?uid=1498&pid=1496&docid=1767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12)。我國勞工心理壓力強度評估研究。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李倩華(1987)。退休前教師的老化態度與生理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美枝(1990)。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
李瑞金(1996)。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臺北市為例。社會建設季刊,74,149-161。
李宗派(1998)。討論老人問題與對策--慶祝1999國際老人年老當益壯活得尊嚴。社區發展季刊,84,126-128。
李正綱、黃金印(2001)。人力資源管理:新世紀觀點。臺北:前程企管。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青松、林歐貴英、陳若琳、潘榮吉(2010)。老人與家庭。臺北:空大。
李諭昇、徐儆暉(2008)。中高齡勞工職業安全健康初探研究。新北市:行政院 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李素幸、莊侑哲、謝正悅、蔡朋枝(2008)。歐盟專家提出的新興社會心理危害因素。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31,60-66。
李月萍、陳清惠(2010)。社區老人休閒活動研究現況。護理雜誌,57(1),82-88。
李雅慧、盧婧宜(2014)。以學習觀點探究中高齡者之未來準備。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1),17-26。
朱芬郁(1998)。退休老年人生涯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何德操(2013)。突圍悶環境 營造業年輕該轉型了。營建知訊,365,48-50。
呂國維(2008)。營建業技術工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與物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淑娟(2005)。高齡者的非正式學習。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老德(2010)。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臺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玟燕(2013)。臺東縣中高齡者退休規劃與退休生活適應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研究月刊,12,57-63。
林天祐(2003)。認識研究倫理。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編印),研究論文與報告手冊(增訂二版)(77-84頁)。臺北市:編者。
林瑞真(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資深教師工作壓力與退休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林文鵬(2007)。探討政府精簡人事、重新人員配置應注意事項。人事月刊,44(5),13-15。
林徵明(2010)。鷹架工人肌肉骨骼不適之生物力學評估。私立大仁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添鵬、廖珮妏、余鑑、于俊傑(2012)。外籍勞工人格特質、 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營造業為例。臺灣勞動評論,4(2),221-250。
林相照(2013)。國小教師職務分配、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關係研究。私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周玟琪(2008)。從新批判老年學觀點論臺灣民眾對未來退休年齡與退休後再就業意願與型態之分析。2008年行政院國科會高齡社會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高齡社會整合型研究團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周賢榮、蘇恩德、鄭文英、李勝榮(2010)。臺灣地區中高齡受雇人員退休行為之研究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應用。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6(2),47-60。
周怡伶(2012)。成功老化認知及其退休準備行為之相關探討:以某醫學中心員工為例。私立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夢鯨(2008)。高齡社會的人力資源發展。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主辦,「高齡社會的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研討會」會議論文。
洪錫欽(2006)。國民小學教師退休態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含詩(2007)。私立高中職教師退休態度與退休制度規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鳳黛(2011)。國立高級中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教育部(2015)。退撫管理系統。2015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retire.moe.edu.tw/dispatcher?taskid=K002&funcid=K002Calculate&pageid=deposit-1000201。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徐立忠(1998)。退休生涯規劃。社會福利,137,35-44。
陳毓璟(1988)。退休前公務人員退休態度與退休準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月娥(2000)。社會研究法(含概要)。臺北:千華。
陳佑淵(2007)。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嫣芬(2009)。享受運動生活,防止人生跌停-銀髮族體適能運動方案介紹與檢測工具。內政部中部老人之家半年刊,16,2-7。
陳孟玉(2010)。苗栗縣國民小學資深教師退休態度與退休生涯規劃關係之研究。私立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嬿先(2010)。高雄市退休公務員生涯規劃與學習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居春(2010)。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16)。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字典。2016年4月30日取自: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明麗(1991)。國小女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雅琳(2002)。公私部門受雇人員的退休決策--兼論退休制度對退休行為的影響。私立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
張綉枝(2010)。雲林縣中高齡公務人員退休準備與其教育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千龍(2012)。社區大學中高齡學員退休投入與退休準備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私立玄奘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曹常成、邱馨瑩、高崇洋、卓育賢(2011)。營造業中高齡勞工職災特性分析。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9(3),502-515。
許濱松 (1997)。如何提升退休生活品質。人事月刊,24(11),38-44。
許皆清(2000)。老人生活需求之研究—以臺南市松柏育樂中心學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巧鈴(2006)。我國勞工退休金新制可能面臨爭議之探討。私立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琬甄(2008)。中部地區國小中年教師效能感與退休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游欣霓(2007)。以房養老制度在臺灣實施的可行性研究。私立東吳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鄂見智(2011)。軍訓教官退休生涯規劃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富順(1995)。老化與健康。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7)。臺灣地區的高齡教育。載於黃富順(主編),各國高齡教育。臺北市:五南。
黃晧塵(2007)。南投縣退休教師休閒參與對退休態度、社會支持、退休後生活適應之影響。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富順(2008)。高齡者的終身教育。成人及終身教育期刊,19,9-19。
黃富順(2008)。高齡教育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黃靖玉(2011)。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富順(2012)。高齡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麗萍(2013)。公務人員退休準備教育的終身學習策略。T&D飛訊,162。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5)。勞工保險老年給付金額試算。2015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bli.gov.tw/cal/oldpay.asp。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3)。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2013。新北市: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13)。立法院通過「職業安全衛生法」 勞工職場安全健康保障邁入新紀元。2015年9月8日取自:http://ccb.osha.gov.tw/content/info/NewsDetail.aspx?cssid=4&Id=4。
勞動部(2014)。102年中高齡(45~64歲)人力資源統計提要分析。取自http://www.mol.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126&article_id=2410。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14)。中高齡勞工健康體能與工作能力探討。新北市: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就業市場情勢分析月報。2015年8月5日取自:http://www.taiwanjobs.gov.tw/internet/month/new_anemoscope/PDF/2014/2014_09_1.pdf。
勞動部(2015)。2013年勞動檢查年報。2015年2月25日取自:http://www.mol.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458&article_id=7643。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6)。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適用行業別及費率表。2016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bli.gov.tw/sub.aspx?a=03hgzn863ho%3d。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5)。統計月報。取自:http://www.bli.gov.tw/sub.aspx?a=%2FXtssf%2FQ1c8%3
曾青山(2008)。高雄市國中退休教師生涯規劃與生活適應、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13)。全球人口老化之現況與趨勢。臺灣經濟論衡,11(10),27-34。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葉望蘭(2010)。雲林縣中高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婉榆(2013)。邁向高齡社會工作者安全健康與就業品質之初探:國際議題發展和對我國之啟示。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1(3),23-34。
蒲永仁、傅軒筠、李素幸(2013)。營造業安全領導對勞工不安全行為及職業傷害之影響。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1(4),498-509。
鄧佳旻(2008)。公立國民中學教師家庭氣氛及學校組織氣氛對其退休態度之影響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國斌(2002)。臺南市小學教師的教改困擾與退休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行政管理組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全利(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資深教師工作壓力知覺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諭澤(2005)。退休生涯規劃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中國老人教育協會附設老人社會大學為例。私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慶武、林楨中、呂守陞(2007)。營造業勞工傷害模式之研究。臺北市:工業安全衛生月刊。
鄭偉民(2011)。我國中高齡勞工退休財務規劃準備過程及影響因素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仲校(2013)。臺中市國小中高齡教師對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工作壓力及退休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韋伯文化。
潘儀聰、劉伯祥(2014)。營造業勞工肌肉骨骼傷病及體力負荷調查分析研究。新北市: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潘芳桃(2014)。退撫制度認知程度對退休態度之相關研究。私立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培村(1995)。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文化。
蔡瀚輝、謝曼麗(2014)。中高齡勞工健康體能與工作能力探討研究。新北市: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薛承泰、曾敏傑(2002)。中高齡退休生涯規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11,33-67。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美娥(1993)。老人居家福利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老人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67,163-202。
謝榮茂(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退休態度、工作壓力、退休生涯規劃及其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永定(2006)。高齡化與老人生涯規劃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依純(2012)。影響臺灣中高齡者退休年齡之因素。臺灣老年學論壇,13,1-33。
戴華、甘偵蓉、鄭育萍(2010)。人文社會科學與研究倫理審查:執行研究倫理治理架構計畫的考察與反思。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1),10-18。
韓青芳(2007)。全職與兼職員工對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認知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鍾國文(1998)。老人退休調適之研究。中原學報,26(4),109-115。
魏文瑞(1997)。退休前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狀況與退休態度及退休準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惠娟(2009)。臺灣樂齡—本土與國際接軌。載於臺灣樂齡發展協會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1-5。
魏海帆(2014)。中年的轉折-中高齡工作者勞動參與轉變及退休意向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瞿仁美(2011)。國民中學教師退休態度、退休準備與退休教育需求關係及退休準備方案規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蕭雪玲(1998)。國民小學退休前教師退休態度退休準備及退休前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偉齊(201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退休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復原力與教師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譚以敬(1993)。退休態度與退休意向的關係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貳、西文部分
Anderson, K.(1978).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oard retire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faculty and other univers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Gerontological Society. New York.
Atchley, R. C.(1976). The sociology of retirement. New York: Schenkman Press.
Atchley, Robert C.(1987). Aging, Continuity and Change, (2nd ed.) chapter 9, Belmont,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Atchley, R.C.(1988). Social forces and aging.(5th Ed.)BelmontCA:Wadsworth.
Atchley, R.C.(1994).Social forces & aging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y.Belmont,CA: Wadsworth Publisher.
Atchley, R.C.(2008). Spirituality, mean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aging. Generations,32(2), 12-16.
Barfield,V.&Morgan.(1969).The pupil control ideology teacher in selected schools.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42(4),6-11.
Bethea, P. D.(1987). Black workers: Commitment to work , retirement attitude.ED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Dissertation Abstracts, DAI-A 48/05.
Campooione, W.A.(1987). The married woman's retirement dicision: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2(4),381-386.
Cockerham, William C.(1991). This Aging Societ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Dobson,C. & Morrow,P.C.(1984). Effects of career orientation on retirement attitudes and retire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4, 73-83.
Eden, D. & Jacobson, D.(1976). Propensity to retirement among older executiv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 145-154.
Erikson, E. H.(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Ellison, C. W.(1983). Spiritual well-being: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11(4), 330−340
Evans, Linda, Ekerdt, David J.&Bosse, Raymond.(1985). Proximity to Retirement and Anticipatory Involvement: Findings from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40(3), 368-374.
Eurostat(2010).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in Europe(1999-2007)-A statistical portrait. Retrieved from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cache/ITY_OFFPUB/KS-31-09-290/EN/KS-31-09-290-EN. PDF.
European Agenc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2012). Information on the hazard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older workers. Retrieved from https://osha.europa.eu/en/priority_groups/ ageingworkers.
Ferraro,K.F.(1990).Cohort analysis of retirement preparation, 1974-1981,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5(1), 21-23.
Glasmer, F. D.(1976). Determinants of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retirement. Journal of Gerontoiogy, 361, 104-107.
Glamser, F.D.(1981).The impact of preretirement programs on the retirement experienc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6(2),244-250.
Gustman, A. L.&Steinmeier, L. T.(1986).A disaggregated, structural model of retirement by Race, difficulty of work and healt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7, 509-513.
Havighurst,R.T. & Chickering,A.W.(1981). The life cycle in a chickering.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16-50.
Henkens, K.(1999). Retirement Intentions and Spousal Support : A Multi-Actor Approach.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54(2), 63-73.
Heyma, A.(2004). A structural dynamic analysis of retirement behaviour in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6), 739-759.
Honig, M.(1996). Retirement expectations: differences by races, ethnicity, and gender. The Gerontologist, 36(3), 373-382.
Ilmarinen, J.(2001). Aging Worker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8, 546-552.
Ilmarinen, J.(2006). Towards a longer worklife. Ageing and the quality of worklife in the European Union. Helsinki: FIOH Bookstore.
Jacobson,D.(1974). Fatigue-producing factors in industrial work and preretirement attitudes.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46, 193-200.
Jordan, J.(1989). Selected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retirement readiness of older employed women. PhD. The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Karp,D.A.(198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tirement among professionals 50-60 years old. The Gerontologist, 29(6),750-760.
Kail,R.V., & Cavanaugh,J.C.(1996).Human development.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Pub.
Kahana, E., & Kahana, B.(1996).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ging well through proactive adaptation. In V. Bengtson (Ed.), Adulthood and aging: Research on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18–41. New York, NK: Springer.
Kaplan, P.s.(1998).The human odyssey life-span developments.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Pub.
Kahana, E., & Kahana, B.(2001). On being a proactive health care consumer: Making an“unresponsive” system work for you. Research in Sociology of Health Care: Changing Consumers and Changing Technology in Health Care and Health Care Delivery. 19: 21-44.
Karlstrom, A., Palme, M., & Svensson, I.(2004). A dynamic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model the retirement behaviour of blue-collar workers in Sweden.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6), 795-807.
Monahan & Greene, V. L.(1987). Predictors of early retirement among university faculty. The Gerontollgist. 27(1), 46-52.
Morgan, Leslie A. & Suzanne R. Kunkel(2007). Aging, Society, and the Life Course .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LC.
Minna, S., & Mika, N.(2012).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workers'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 activities. Work, 41, 3753-3756.
Novak, M.(2006). Issues in aging. Boston, Mass: Pearson/A&B.
Peterson,D.A.(1983).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CA: Jossey-Bass Inc.
Samwick, A. A.(1998).New Evidence on Pensions,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timing of retire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0, 207-236.
Schmitt, N., & McCune, J. T.(198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attitudes and the decision to retri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4), 795-802.
Siddiqui, S.(1997).The Pension Incentive to Retir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West Germany.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0, 463-486.
Soidre, T.(2005). Retirement-age preferences of women and men aged 55-64 years in Sweden. Aging and Society, 25, 943-963.
Taylor,Mary Anne & Doverspike, Denis(2003).Retirement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 in Adams, Gary A. & Beehr, Terry A.(Eds.)Retirement: Reasons, Processes,and Results, pp53-82.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Weber, A. L.(1992).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