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至敏
Chang Chih Ming
論文名稱: 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休閒需求及阻礙之研究
指導教授: 顏妙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視覺藝術休閒需求休閒阻礙
英文關鍵詞: visual art, leisure needs, leisure constrai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休閒需求及阻礙,研究問題為: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現況為何?桃園縣民眾之個人背景變項與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休閒需求及休閒阻礙之差異情形為何?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相關性為何?桃園縣民眾之個人背景變項對視覺藝術活動的休閒需求及休閒阻礙之預測力為何?
    本研究以桃園縣參與視覺藝術類活動之民眾為對象,採立意取樣調查研究法,共抽取1150人,回收有效樣本數為384人。研究工具為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與量表,編製之「休閒需求量表」與「休閒阻礙量表」。調查所得資料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1.桃園縣參與視覺藝術活動者具中上程度的休閒需求與中下程度的休閒阻礙。
    2.家庭藝文經驗與休閒需求及休閒阻礙均有顯著差異現象。
    3.休閒需求及休閒阻礙之間有低度負相關。
    4.家庭藝文經驗對休閒需求具有預測力。
    5.家庭藝文經驗對休閒阻礙具有預測力等。
    本研究提供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推動視覺藝術休閒文化之相關政策建議如下:
    1.策畫聯貫性及整體性的視覺藝術活動以增加民眾參與頻率
    2.加強視覺藝術活動導覽賞析以降低參加民眾缺乏藝術素養的休閒阻礙因素
    3.強化視覺藝術活動的美感品質並落實視覺藝術的生活美學內涵
    4.策劃適合不同族群的視覺藝術活動
    5.發行電子報行銷藝術活動及建立視覺藝術活動休閒同伴網絡
    6.增聘專業人力及增列推展視覺藝術相關經費
    7.推動桃園縣視覺藝術家庭計畫
    8.與教育局合作共推視覺藝術教育與推廣活動
    9.透過民眾共同參與桃園傳統工藝,傳承及發展工藝生活等。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leisure need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of the general public in Taoyuan County in term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visual art activities, covering issues includ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general public’s leisure need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i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visual art activities; the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leisure need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the relationship of leisure need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in their participation ; and the prediction for the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towards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constraints in visual art activities.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which distributed to 1150 dominantly samples from the multitude participating in visual art activities at Taoyuan County, and 384 samples among those responded were valid.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The Scale of Leisure needs” and “The Scal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ompiled and revised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purpos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the relative documentary data and scale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frequenc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participants have middle high degree on leisure needs, and lower level on leisure constraints regarding to their visual art activities.
    2. The family art & literary experienc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their leisure need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3. There were low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needs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4. The family art & literary experiences had prediction to the leisure needs.
    5. The family art & literary experiences also had prediction to the leisure constraints.
    According to findings above, this study propose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Bureau of Culture of Taoyuan County Government as follows:
    1. The coherent and integral visual art activities should be schemed to increase the general public’s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2. To develop people’s appreciation abilities in visual art to decrease constraints.
    3. To intensify people’s aesthetic quality in visual art so as to make them equipped with aesthetic connotation in their life.
    4. To plot various visual art activities for variety aged-groups.
    5. To issue electronic papers to do marketing for art activities and to build up the Net for fans of visual art activities,
    6. To employ more professionals and arrange further expenditure for such activities.
    7. To boost family visual art plans for families in this county.
    8. To cooperate with Bureau of Education to sound education with visual arts.
    9. To pass on in addition to developing traditional handicraft life through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is field.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視覺藝術的相關概念與功能……………………………………… 7 第二節 休閒需求的相關概念與研究………………………………… 11 第三節 休閒阻礙的相關概念與研究……………………………… 27 第四節 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的相關實證研究……………………… 40 第五節 桃園縣視覺藝術活動發展現況………………………………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選樣方法…………………………………………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9 第五節 統計資料分析…………………………………………………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個人背景資料……………… 75 第二節 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之休閒需求及休閒阻礙的現況… 79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桃園縣民眾在參與視覺藝術活動之休閒需 求的差異情形………………………………………………… 83  第四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桃園縣民眾在參與視覺藝術活動之休閒阻      礙的差異情形……………………………………………… 103 第五節 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在休閒需求及休閒阻礙的相關情 形 ……………………………………………………………… 119 第六節 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之個人背景變項對休閒需求及休 閒阻礙的預測力分析…………………………………………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9 第二節 結論…………………………………………………………… 133 第三節 建議…………………………………………………………… 136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4 中文部份 …………………………………………………………… 144 西文部份 …………………………………………………………… 150 附錄 …………………………………………………………………… 154 附錄一 中老年人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調查問卷……………………… 154 附錄二 桃園縣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休閒需求及休閒阻礙之調查問卷 15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萍譯(1990)。2000年大趨勢。臺北市:天下文化。
    天下編輯(2005)。天下雜誌。台北:天下雜誌社。
    文建會(2000/2004)。文化統計年報。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5)。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網。台北:文建會。
    文崇一(1988)。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
    王秀絨(2001)。性侵害被害者問題與藝術治療之應用。彰化師範大學主編,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研討會論文集,207-228。彰化縣:彰化師範大學。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台北:主計處。
    主計處(2004)。國情統計通報。台北:主計處。
    古宜靈、辛晚教(1999)。都市化、階層化、文化認同與藝文活動參與。國家 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532-554。
    台北市文化局(2004)。台北市文化指標。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台灣視覺記憶計畫第四次會議(2006)。台灣視覺記憶計畫第四次會議報告。 2007年2月2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project filebox/ visualart/analysis_files/viewplan-fourth.pdf
    江孟容(譯)(1998)。彩繪心靈。台北市:生命潛能。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0。
    吳正雄(2006)。人應該怎麼活-人文的藝術史觀點與教育。高雄:春暉。
    吳齊殷譯(1999)。量表的發展:理論與應用。台北:弘智文化。
    呂廷和(譯)(1973)。Herbert Read 著。教育與藝術。高雄:東榮。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 美育,106,29-38。
    李力昌(2005)。休閒社會學。台北:華都文化。

    李亦園(1984)。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水牛。
    李青松(2002)。高齡者休閒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1,21-38。
    李建興(1988)。社區教育與課程設計。台北:台灣書局。
    李建興等(1988)。社會大眾藝文興趣取向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 43-68。
    李貴花(1990)。從成年初期、中期探討臺北地區雙生涯婦女之心理壓力與工作、婚姻及休閒間的適應。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 17-33。
    周海娟(1990)。台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英(1995)。推展藝文活動與社會教育。高市文教,24-28。
    林東泰(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1-94。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私立朝陽科 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麗(1977)。休閒的理論的研究。思與言,15(1),27-35。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姚世澤(2000)。邁向新紀元社會變遷多元化-音樂生態與社會價值觀的探索。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221-23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
    施清發(1999)。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要間之關係。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凡育(2002)。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阻礙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得惠(2003)。高雄市中高齡婦女的文化活動參與、阻礙及其身心健康之探究。社會發展期刊,103,234-252。
    洪瑞黛(1987)。由工作、休閒的特性與體驗探討工作與休閒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瓊芳(1995)。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心理。
    范瓊芳(2001)。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市:五南。
    修慧蘭(1985)。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修慧蘭,陳彰儀(1987)。台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141-169。
    凌嵩郎等(1987)。藝術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孫謹杓 (2006)。北部技專院校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恆醇(譯)(1984)。美育書簡。中國:中國文聯。
    桃園縣政府(2005)。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視覺藝術調查。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耿繼之(譯)(1970)。藝術論。台北:遠流。
    涂淑芳(1995)。從媒體報導看婦女的休閒阻礙原因,婦女休閒研討會。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2。
    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樹倫(1999)。台灣地區當前文化發展與文化建設之展望。公民訓育學報,8,231-266
    曹俊峰(2003)。康德美學導論。台北:水牛。

    畢恆達(1995)。婦女與都市公共空間安全-文獻回顧。性別與間空間研究室通訊-創刊號,69-83。
    莊慧秋(1989)。優壓力,讚。張老師月刊,142,49-51。
    許建民(1999)。以休閒活動類型及正式規劃休閒活動之探討。大專體育,42,158-164。
    許瑛玲(1994)。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明麗(2004)。在學青少年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情緒調適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與教育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國良(1996)。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桂冠。
    陳文菁(2000)。一位國小教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欣宏(2004)。臺中市中老年人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芳倩(1994)。展覽藝術休閒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冰(1991)。休閒俱樂部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春壅(2000)。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向之研究-宜蘭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婉容(2002)。青少年休閒行為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湘妮(1999)。來華旅客對國內國際觀光旅館設施需求與認知。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淑馨。
    陳德揚(1991)。藝術休閒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瓊花(1995/2000)。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瓊花(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傅立恆(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以台北、宜蘭的國中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淮棟(譯)(2006)。美的歷史。台北:聯經。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
    游正芬(1999)。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臺北:台灣書店。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男(1998)。美術館廣角鏡。台北市:藝術家。
    黃慧貞(譯)(1992)。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
    黃瓊妙(2000)。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文菁(1993)。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文潭(1967)。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
    劉興漢(1992)。台灣地區國民休閒需求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215-240。
    潘玉山(1988)。台北縣紡織業勞工休閒活動現況與期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碩士論文。未出版。
    滕守堯(1987)。審美心理描述。台北:漢京文化。
    蔣勳(2000)。藝術概論。台北:東華。
    蔡旻哲(1992)。臺灣地區藝文活動推廣之研究--以行銷觀點論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瀛川(1984)。生活型態對職業婦女工作與休閒關係的影響。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瀛川,陳彰儀(1986)。職業婦女之工作、休閒關係與生活型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119-137。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慧怡(1990)。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一個電子工廠的女作業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淑芬(2001)。已婚職業婦女與全職家庭主婦對休閒活動參與與阻礙協商策略差異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2),63-84。
    謝淑芬(2003)。性別、家庭生命週期、家庭休閒參與頻率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旅遊管理研究,3(1),1-21。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妙桂(譯)(2002)。Christopher R.Edginton & Carole J.Hanson & Susan R.Edginton & Sasan D.Hudson著。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美國麥格羅.希爾國際。
    蘇志徹(1996)。泛談視覺藝術。現代美術,19-22。
    蘇美玲、林晏州(1999)。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1),61-86。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儷佩珍(1996)。台北市民觀賞表演藝術行為之區隔化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西文部分
    Beardsley, M. C. (1991).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R. A. Smith & A. Simpson (Eds.), Aesthetics and arts education .Urbana,IL:Univ.of Illinois Press.
    Belenky, M., Clinchy, B., Golderberg, N., & Tarule, J. (1986). Women’s ways of know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Berman, A. L. & Jobes, D. A. (1992). Adolscent suicide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ishop,D. W. (1970). Stability of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 160-170.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 (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1), 1-14.
    Bradshaw, J (1972). Theconcept of social need. New Society, 30(3), 640-634.
    Brown, J., & Lee,V. (1986). Non-conventional work schedules and personal life: An inquiry into the lives of female flight attenda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Candace Jesse Stout(1999).The art of empathy:teaching students to care. Art Education, 52(2), 21-24.
    Chubb, M. and Chubb, H. (1981). One-third of our tim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 Second Edition.
    Crawford, D.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W., Jackson, E. L., & Godbey, G. C.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09-320.
    Creative Research Systems (2007). Sample size calculator. 2007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lis.ntu.edu.tw/~pnhsieh/epapers/no33.htm Dunn, J. (1994).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manpower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cations.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Edington, C. R, Compton, D. M, & Hanson, C. J. (198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Programming: A guede for the professional. Philadelphia: Saundress College. Bammel, G., & Burrus-Bammel,L.(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Time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Godbey, G. (1985). Nonuse of public Leisure service:A model.Journal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3(2). 1-13.
    Franc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4), 337-352.
    Godbey, G. (1999). Leisure and Leisure Service in the 21th century. Sts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Gordon, C., Gaitz, C. M., & Scott, J. (1976). Leisure and lives: Personal expressivity across the life span. In R, Binstock. & E, Shanas.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pp.1-15).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reen, E., Hebron, S. & Woodward, D. (1987). Women, leisure and social control. In J. Hanmer., & M. Maynard (Eds.), Women, violence, and social control (pp. 75-92).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Intersnational.
    Henderson, K. A. (Ed.). (1989). A leisure of one’s own: 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women’s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enderson, K. A., Bialeschki, M. D(1991),A sense of entitlement to. Leisure as constraint and empowerment for women. Leisure Sciences, 13.
    Henderson, K. A., Stalnaker, D. & Taylor, G.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riers to recreation and gender-role personality traits fo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 69-80.
    Henderson, K. A. & Bialeschki, M. D.(1983).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Characteristics, Leisure Attitudes, and Recreation Particpation of Women Employed in Leisure Services, ED23968
    Hochschild, A. (1989). The second shift . New York : Avon Books.
    Horna, J., (1989) “The leisure component of the parental ro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228-241.
    Howard, Margaret Cummings (2001). Pai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a middle-class juvenile delinquent .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40(1), 40-45.
    Iso Ahola. S. E., & Mannell, R. C. (1985).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isure. In M. G. Wade(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pp.111-151).
    Iso-Ahola, S. E., Jackson, E., & Dunn, E. (1994). Starting ceasing and replacing leisure activities over life-spa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227-249.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Wm.C.Brown.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Jackson, E. L. (1991). Special issue introduc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constrained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13, 273-278.
    Kelly, J. R. (1990). Leisure(2th ed). Prentice-Hall.
    Kelly, J. R.(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elly, J. R., & Steinkamp, M. W. (1987). Later life satisfaction: Does leisure contribute? Leisure Sciences, 9, 198-200.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4th Ed.). NY: Harper Collins.
    Lavery, N. (1975). The demand for recreation. A review of studies, Town planning Review, 46(2), 185-200.
    Mannell, R. C. & Kleiber, D.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state College, PA.
    Mercer, D. C.(1973). The conceptofr ecreation need.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5, 37-50 .
    Muphy, J. F. & Howard, D, R. (1977). Delivery of community leisure service, Lea & Febiger, Philadelphia, PA: Permission.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ed ed.). New York: cGraw Hill.
    Parsons, T. (1990). Events in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A study in subatomic semantic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Raymore, L., Godbey, G. C., Crawford, D.W. & VonEye. A. (1993). 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 . Leisure Sciences, 15, 9-113.
    Searle, M. S., Mactavish, J. B., & Brayley, R. E.(1993). 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s of leisure behavior: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89-404.
    Searle, M. S., & Jackson, E. L. (1985). Socioeconomic variations in perceived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mong would-be participants. Leisure Sciences, 7, 227-249.
    Shank, J. (1986). An exploration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dual career wo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300-319.
    Shaw, S. M., (1994).〝Gender, leisure and constraint: Toward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women’s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8-22.
    Shaw, S. M., (1985). “Gender and leisure: 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tim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 266-282.
    Torkildesn, G. (1983).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New York: E. & F. N. spon.
    Watson, J. F. (1996). The impact of leisur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on the physical recreation/leisure participation time of college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7, 3251A.
    Weisman, L. K., (1992)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London: Sage.
    Witt, P. A. & Goodale T. L. (198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rriers to leisure enjoyment and family stages”. Leisure Sciences, 4, 29-49.
    Zuzanek, J. (1978). Social differences in leisure behavior: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Leisure Sciences, 1(3), 271-29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