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誠御 WANG, CHENG-YU |
---|---|
論文名稱: |
毛《傳》、鄭《箋》訓詁中的經學建構與文本意識 |
指導教授: |
王基倫
Wang, Chi-L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37 |
中文關鍵詞: | 毛詩 、詩經 、毛傳 、毛詩故訓傳 、鄭箋 、毛詩箋 、訓詁 、經學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56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7 下載:7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書旨在研究《傳》、《箋》如何藉由解釋《詩經》而建構其經學思想?其建構的經學思想之整體面貌又為何?《傳》、《箋》是否只注重發揮經學思想,而罔顧文本?如果其並非全然罔顧文本,則在其建構經學思想的同時,發現並論述了《詩經》的哪些文本特質?其所認識的文本特質對其訓詁又有何影響?綜括地說,本書就是要藉由現存唯一部完整的漢代《詩經》注解,來展示《詩》如何被漢代訓詁學家建構成「經」,而在其被建構成「經」的同時,又開啟了哪些可能性?
針對上述問題,本書嘗試提出《傳》與《箋》的訓詁中,其實存在兩個相輔相成的觀念與方法:「經學建構」、「文本意識」,這兩個概念是後設地建立在以下觀點而提出的:首先,應該重視訓詁中蘊含思想此一命題,並藉此重新觀察學術、思想史。其次,不合文義或錯誤的訓詁並非一無意義,反而可藉此探究訓詁學家不惜違啎文義也要闡發的經學思想。
故「經學建構」意味「經」作為「經」的「經義」往往是有待發現的、甚至是有待於建構的,因此,嚴格地區分《傳》、《箋》之訓詁是否合於文本義,凡不合之處,大多可以視為《傳》、《箋》的「經學建構」,而合於文本的部分,也可以分辨出《傳》、《箋》所新增的經學觀念,據此,便可描寫出《傳》、《箋》藉由解釋《詩經》所建構之經學思想的整體面貌;而「文本意識」則旨在描述相較於《傳》、《箋》建構經義時,種種違背文本意義的建構之外,或指認《詩經》文本性質的論述,或根據文本的性質來闡發《詩》義的自覺。並且進一步將此二概念加以推衍,也可以作為重新觀察中國經學史消長演替的一個視角:時代越晚,經學家的「文本意識」就愈發強烈,於是如何合理地在文本結構中闡發、傳承既有的深刻經學義理,便成為後來者任重道遠的新問題。
本書除了緒論、結論以外,共分五章,前三章依次從經學、訓詁學與文獻學等方面,對《詩序》、《傳》、《箋》進行討論,嘗試較完整地理解其成書歷程、體例對其訓詁、解經觀念的影響,奠定後二章重新論證其「經學建構」與「文本意識」的基礎。第四章,討論《傳》、《箋》訓詁中的經學建構,主體部分以疏解其訓詁例證組成,並全面展示了《傳》、《箋》藉由訓詁所建構的經學思想之面貌。第五章,討論《傳》、《箋》訓詁中的「文本意識」,主要由訓詁例證的疏解組成,探討了《傳》、《箋》在訓詁中,對《詩經》文本特質的論述,以及「文本意識」對其訓詁的影響。
一、傳世《詩經》著作
〔舊題漢〕毛公傳,〔漢〕鄭玄箋,〔漢〕鄭玄詩譜,〔唐〕陸德明音釋,〔唐〕孔穎達等正義,〔舊題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臺北:新文豐,1977年1月,影印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宋〕歐陽脩:《詩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9月,《四部叢刊三編》景印吳縣潘氏滂憙齋藏宋刊本。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黃靈庚等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4冊。
〔宋〕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四庫全書》,第71冊。
〔宋〕范處義:《詩補傳》,卷十五,《詩經要籍集成》,第5冊。
〔宋〕楊簡:《慈湖詩傳》,《詩經要籍集成》,第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2月,影印民國24年《四明叢書》本。
〔宋〕鄭樵著,顧頡剛輯點:《詩辨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56冊。
〔宋〕朱熹:《詩序辨說》,《續修四庫全書》,第56冊。
〔宋〕魏了翁:《毛詩要義》,《續修四庫全書》,第56冊。
〔宋〕王柏︰《詩疑》,《續修四庫全書》,第57冊。
〔宋〕劉克:《詩說》,《續修四庫全書》,第57冊。
〔宋〕曹粹中著,張壽墉輯:《放齋詩說》,《續修四庫全書》,第57冊。
〔宋〕王應麟︰《詩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2月。
〔宋〕輔廣:《詩童子問》,《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影印元至正甲申(1344年)崇化余氏勤有堂刊本。
〔元〕劉玉汝:《詩纘緒》,《詩經要籍集成》,第12冊。
〔元〕梁益:《詩傳旁通》,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詩經要籍集成》,第16冊,
〔清〕王鴻緒等:《欽定詩經傳說彙纂》,《詩經要籍集成》,第24冊。
〔清〕毛奇齡:《詩札》,《四庫全書》,第86冊。
〔清〕朱鶴齡:《詩經通義》,《詩經要籍集成》,第22冊。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0月,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張敦仁校清抄本。
〔清〕錢澄之:《田間詩學》,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7月。
〔清〕李祖望:《詩經集義》,《江都李氏所著書》,第六冊,屈萬里、劉兆祐主編:《明清未刊稿彙編初集》,臺北:聯經,1976年7月。
〔清〕阮元︰《三家詩拾遺》,《續修四庫全書》,第76冊。
〔清〕阮元總纂,顧廣圻分校,袁媛整理:《毛詩注疏校勘記》,劉玉才主編:《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3月。
〔清〕林伯桐:《毛詩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據《嶺南叢書》排印本。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2月。
〔清〕賀貽孫:《詩觸》,《續修四庫全書》,第61冊。
〔清〕陸奎勳:《陸堂詩學》,《續修四庫全書》,第62冊。
〔清〕程晉芳:《毛鄭異同考》,《續修四庫全書》第63冊。
〔清〕汪梧鳳:《詩學女為》,《續修四庫全書》,第63冊。
〔清〕張澍:《詩小序翼》,《續修四庫全書》,第66冊。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續修四庫全書》,第67冊。
〔清〕李黼平:《毛詩紬義》,《續修四庫全書》,第68冊。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11月。
〔清〕夏炘:《讀詩剳記》,《續修四庫全書》,第70冊。
〔清〕成僎:《詩說考略》,《續修四庫全書》,第71冊。
〔清〕張汝霖:《學毛鄭詩異同籤》,《續修四庫全書》,第71冊。
〔清〕丁晏:《毛鄭詩釋》,《續修四庫全書》,第71冊。
〔清〕陳喬樅:《毛詩鄭箋改字說》,《續修四庫全書》,第72冊。
〔清〕顧廣譽︰《學詩詳說》,《續修四庫全書》,第72冊。
〔清〕曾釗:《詩毛鄭異同辨》,《續修四庫全書》,第73冊。
〔清〕沈鎬:《毛詩傳箋異義解》,《續修四庫全書》,第73冊。
〔清〕尹繼美︰《詩管見》,《續修四庫全書》,第74冊。
〔清〕李富孫:《詩經異文釋》,《續修四庫全書》,第75冊。
〔清〕宋綿初︰《韓詩內傳徵》,《續修四庫全書》,第75冊。
〔清〕徐華嶽:《詩故攷異》,《詩經要籍集成》,第28冊。
〔清〕龍啓濤:《毛詩補正》,《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第捌輯,第一冊。
〔清〕王劼︰《毛詩讀》,《四庫未收書輯刊》,第陸輯,第2冊。
〔清〕顧鎮:《虞東學詩》,卷五,《四庫全書》,第89冊。
〔清〕黃中松:《詩疑辨證》,卷三,《詩經要籍集成》,第26冊。
〔清〕牟庭:《詩切》,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9月。
〔清〕牟應震:《毛詩質疑》,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7月。
〔清〕孫燾︰《毛詩說》,《四庫未收書輯刊》,第肆輯,第4冊。
〔清〕龍啟濤︰《毛詩補正》,《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捌輯,第1冊。
〔清〕潘任:《七經講義・詩經講義》,林慶彰等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四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11月,第1冊。
〔清〕俞樾:《荀子詩說》,《曲園襍纂》,《春在堂全書》,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8年,第3冊。
〔清〕龔橙:《詩本誼》,光緒己丑九月刻本,〔清〕譚廷獻:《半厂叢書》,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第1冊。
〔清〕魏源:《詩古微》,道光中二十卷本,《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12月,第1冊。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10月。
《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1月。
《足利學校藏宋刊附釋音毛詩注疏》,東京:汲古書院,1977年。
《宋本毛詩詁訓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5月。
王曉平主編:《日藏詩經古寫本刻本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要籍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10月。
田國福編:《歷代詩經版本叢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二、傳世、出土文獻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釋,〔唐〕孔穎達正義,〔舊題清〕阮元校勘:《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11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唐〕陸德明音義,〔舊題清〕阮元校勘:《公羊傳注疏》,臺北:新文豐,1977年1月,影印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高誘注,王利器疏:《呂氏春秋注疏》,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1月。
〔舊題漢〕韓嬰著,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四川:巴蜀書社,2012年。
〔漢〕陸賈著,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唐〕楊倞注,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9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
〔東漢〕鄭玄著,安作璋主編:《鄭玄集》,《齊文化叢書・文獻集成》,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6月。
〔東漢〕劉熙著,〔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小爾雅訓纂等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漢〕荀悅著,〔晉〕袁宏著:《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佚名著,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
〔三國魏〕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本影印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
〔三國魏〕何晏集解,〔南朝梁〕皇侃義疏:《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0月。
〔魏〕張揖著,〔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三國吳〕韋昭解,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三國吳〕陸璣著,羅振玉新校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新校正》,《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第四集。
〔晉〕張華著,〔宋〕周日用等注,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晉〕崔豹著,牟華林校箋:《《古今注》校箋》,北京:綫裝書局,2014年9月。
〔晉〕張輔著,舒焚校注:《楚國先賢傳校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縮印中華書局標點本。
〔南朝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3月,影印胡克家刻本。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景印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
〔梁〕僧祐著,李小榮校箋︰《弘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梁〕任昉著,〔明〕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1月。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文中子中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
〔唐〕陸德明著,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唐〕徐堅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2月。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7月。
〔唐〕許敬宗編,羅國威校注:《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唐〕李白著,〔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分類補註李太白詩》,《李太白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5月。
〔唐〕杜甫著,〔宋〕趙次公注,林繼中輯校:《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唐〕杜甫著,〔宋〕魯訔編次,〔宋〕蔡夢弼箋:《草堂詩箋》,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9月。
〔唐〕林寶著,岑仲勉校:《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5月。
〔唐〕杜佑著:《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四庫全書》,第70冊。
〔唐〕韓愈著,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6月。
周勛初編:《唐鈔文選集注彙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
〔唐〕丘光庭:《兼明書》,陶敏主編:《全唐五代筆記》,第三冊。
〔五代〕劉昫等著:《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4年10月,影印中華書局標點本。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
〔宋〕歐陽脩等著:《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4年10月,影印中華書局標點本。
〔宋〕歐陽脩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宋〕陳彭年等著,周祖謨校:《廣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宋代地理書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5月。
〔宋〕林光朝:《艾軒集》,《四庫全書》,第1142冊。
〔宋〕王觀國:《學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宋〕程大昌:《考古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宋〕程大昌著,周翠英註:《《演繁露》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9月。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正:《新校正夢溪筆談》,《胡道靜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宋〕郭忠恕著,黃錫全注釋:《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宋〕朱熹、呂祖謙編,〔宋〕葉采集解:《近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0月。
〔宋〕朱熹著,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四庫全書》,第1141冊。
〔元〕脫脫等著:《宋史》,臺北:鼎文書局,2004年10月,影印中華書局標點本。
〔高麗〕釋子山注,查屏球整理:《夾注名賢十抄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明〕廖用賢:《尚友錄》,《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77冊。
〔明〕朱睦㮮:《授經圖》,《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惜陰軒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1970年。
〔明〕吳弘基著,吳敏霞校注︰《史拾》,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9月。
〔明〕陳繼儒:《枕譚》,《陳眉公四種》,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6月。
〔清〕萬斯同:《儒林宗派》,《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1989年6月,第15冊。
〔清〕趙繼序:《漢儒傳經記》,《叢書集成續編》,第15冊。
〔清〕臧琳:《經義雜記》,《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清〕姚際恆:《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清〕惠棟:《九經古義》,《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一)》。
〔清〕余蕭客:《文選音義》,許逸民主編:《清代文選學名著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13年11月,第一冊。
〔清〕王鳴盛:《蛾術編》,上海:上海書店,2012年12月。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6月。
〔清〕錢大昕著,郭晉稀疏證:《聲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錢大昭:《可廬著述十種敘例》,《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4冊。
〔清〕孫志祖︰《讀書脞錄續編》,《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二)》。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舊題清〕紀昀等著,魏小虎彙訂:《四庫全書總目彙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清〕程廷祚:《青溪文集》,《國家圖書館藏鈔稿本乾嘉名人別集叢刊》,第3冊。
〔清〕洪頤煊:《讀書叢錄》,《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第2冊。
〔清〕盧文弨:《羣書拾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3月。
〔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
〔清〕段玉裁:《段玉裁遺書》,臺北:大化書局,1986年4月。
〔清〕陳樹華:《春秋經傳集解考正》,《續修四庫全書》,第143冊。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4月。
〔清〕汪中著,李金松校箋:《述學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7月。
〔清〕莊述祖:《珍蓺宧文鈔》,《續修四庫全書》,第1475冊。
〔清〕胡承珙:《求是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500冊。
〔清〕胡培翬:《研六室文鈔》,《胡培翬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1月。
〔清〕胡培翬、楊大堉:《儀禮正義》,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5月。
〔清〕陳奐著,王欣夫輯︰《三百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53冊。
〔清〕焦循:《易餘籥錄》,徐德明等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37冊。
〔清〕王筠:《菉友蛾術編》,徐德明等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43冊。
〔清〕劉恭冕:《廣經室文鈔未刻手稿》,《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第26冊。
〔清〕宋翔鳳:《小爾雅訓纂》,《小爾雅訓纂等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清〕法偉堂著,邵榮芬編校︰《法偉堂經典釋文校記遺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5月。
〔清〕沈欽韓︰《幼學堂文稿》,《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514冊。
〔清〕沈欽韓:《前漢書藝文志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二卷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清〕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北京:清華大學,2014年4月,第十五卷第一冊。
〔清〕林春溥:《竹柏山房劄記三種》,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0月。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8年12月。
〔清〕莊有可:《慕良雜著》,徐德明等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32冊。
〔清〕李遇孫等:《金石學錄三種》,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1月。
〔清〕鄭獻甫:《愚一錄》,《叢書集成續編》,第13冊。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7月。
〔清〕鳳韶︰《鳳氏經說》,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0月。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11月,影印光緒十年楚南湘遠堂刊本。
〔清〕王謨:《漢魏遺書鈔》,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文續集》,陳慶元主編:《謝章鋌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1月。
〔清〕劉逢祿:《春秋公羊釋例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清〕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8月。
〔清〕陳壽祺:《左海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
〔清〕李慈銘著,張寅彭、周容編校:《越縵堂日記說詩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4月。
〔清〕劉履芬批點,王衛民輯:《《紅樓夢》劉履芬批語輯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12月。
〔清〕陸心源:《儀顧堂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清〕俞正爕:《俞正燮集》,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9月。
〔清〕黃式三:《儆居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63冊。
〔清〕桂文燦:《群經補證》,《廣州大典》,第24輯,第4冊。
〔清〕李慈銘著,張寅彭、周容編校:《越縵堂日記說詩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4月。
〔清〕何琇:《樵香小記》,徐德明等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21冊。
〔清〕牟庭:《雪泥書屋雜志》,《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34冊。
〔清〕彭兆蓀:《潘瀾筆記》,《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38冊。
〔清〕王玉樹:《經史雜記》,《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45冊。
〔清〕黃以周:《儆季文鈔》,《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08冊。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清〕林昌彝:《三禮通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11月。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2冊。
〔清〕陶方琦:《漢孳室文鈔》,《續修四庫全書》,第1567冊。
〔清〕張之洞:〈詁訓傳箋註解名義疏〉,《書林》第2卷第2期(1937年) 。
〔清〕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皮錫瑞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9月,第1冊。
〔清〕皮錫瑞:《六藝論疏證》,《皮錫瑞全集》,第3冊。
〔清〕皮錫瑞:《鄭志疏證》,《皮錫瑞全集》,第3冊。
〔清〕皮錫瑞:《師伏堂筆記》,《皮錫瑞全集》,第8冊。
〔清〕皮錫瑞:《經訓書院自課文》,《皮錫瑞全集》,第8冊。
〔清〕陸楣:《鐵莊文集》,《稀見清人別集百種》,第3冊。
〔清〕陳立:《公羊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1月。
〔清〕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梁紹熙、黎承:《經學源流大義》,《廣州大典》,第24輯,第5冊。
〔清〕吳承志著,羅淩校注:《橫陽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清〕魏源:《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12月。
〔清〕許瀚:《攀古小廬全集》,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10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清〕于鬯︰《香草校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8月。
〔清〕龍璋:《小學蒐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4月。
〔清〕廖平著,李燿仙主編:《廖平選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7月。
〔清〕任泰:《質疑》,徐德明等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51冊。
〔清〕傅維森:《缺齋遺稿》,林慶彰等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10編,第98冊。
〔清〕陳僅:《羣經質》,《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參輯,第10冊。
〔清〕張澍:《養素堂文集》,《張介侯所著書》,《明清未刊稿彙編初輯》,第5冊。
〔清〕羅汝懷編:《湖南文徵》,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9月。
〔清〕蘇輿編:《翼教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
〔清〕甘鵬雲:《潛廬隨筆》,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63冊。
〔清〕甘鵬雲:《國學筆談》,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4月。
〔清〕錢人龍:《小嬰蘭堂經說》,林慶彰等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三編,第1冊。
〔清〕劉光蕡:《前漢書藝文志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五卷。
〔清〕顧家相:《 堂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陳玉樹:〈覆劉生啟晴書〉,《後樂堂文鈔》,《晚清四部叢刊》第4編,第94冊。
〔清〕劉善澤︰《三禮注漢制疏證》,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清〕王闓運:《爾雅集解》,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8月。
〔清〕江瀚:,《慎所立齋文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09冊。
〔清〕陳倬:《敤經筆記》,徐德明等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70冊。
〔清〕岳森著,吳仰湘整理:〈為學通議〉,干春松等主編:《經學的新開展(經學研究 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梁鼎芬撰集,曹元弼校補:《經學文鈔》,《廣州大典》,第24輯,第5冊。
章炳麟:《駁箴膏盲評》,《章太炎全集》,第2冊。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書信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
《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韓國經學資料集成》,首爾:成均館大學校,1989年。
國家圖書館編:《漢晉名人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6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
馬衡:《漢石經集存》,上海:上海書店,2014年12月。
徐玉立主編:《漢碑全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8月。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北京:綫裝書局,2008年12月。
葉煒、劉秀峰主編:《墨香閣藏北朝墓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三、近人論著
《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編纂委員會編:《鄭玄志》,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丁忱:《爾雅毛傳異同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
丁忱:《詩經古字通》,武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74年11月。
丁邦新編:《中國語言學論集》,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1月。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臺灣印經處,1974年4月。
于大成︰《淮南鴻烈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2月。
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于淑娟:《韓詩外傳研究:漢代經學與文學關係透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中國詩經學會、河北師範大學合編:《中國香港、臺灣地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10月。
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0月。
方平權:《漢語詞義探索》,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9月。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九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
王三慶:《敦煌類書》,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6月。
王文生:《臨海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
王卯根︰《文言文注釋源流匯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2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管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8月。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上古篇》,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4月。
王利器:《鄭康成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3月。
王利器:《曉傳書齋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社,1998年4月。
王利器:《王利器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王浩:《鄭玄《三禮注》《毛詩箋》同源詞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王妍:《經學以前的《詩經》》,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3月。
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王振民主編:《鄭玄研究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0月。
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6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6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1月。
王國維著,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澤強:《簡帛文獻與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5月。
王靖獻著,謝濂譯:《鍾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王雲路、方一新編:《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王曉平:《日本詩經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9月。
王曉平:《日本詩經學文獻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臺中:青蓮出版社,1995年10月。
王鐵:《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史玲玲:《詩經毛傳音訓辨證》,臺北:黎明,1973年。
史玲玲:《詩經雅頌叚借字考》,臺北:黎明,1980年7月。
包兆會:《西漢初中期文藝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任莉莉:《七錄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任銘善:《無受室文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向熹:《詩經語文論集》,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5月。
江舉謙:《詩國風籀略》,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出版,1992年10月。
江藍生:《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江磯(陳鴻森)編:《詩經學論叢》,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6月 。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
余嘉錫:《余嘉錫文史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5月。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朱金發:《先秦詩經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9月。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5月。
朱承平:《故訓材料的鑒別與應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
朱季海:《初照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朱星:《朱星古漢語論文選集》,臺北:洪葉,1996年1月。
朱曉海:《讀易小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1月。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宋永培:《當代中國訓詁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宋永培:《《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6月。
何丹:《《詩經》四言體起源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
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年1月。
何定生:《定生論學集――詩經與孔學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7月。
何定生:《詩經今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何志華、陳雄根編:《先秦兩漢典籍引《詩經》資料彙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呂友仁︰《讀經識小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
呂思勉:《章句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6月。
呂思勉:《群經概要》,《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
呂珍玉:《詩經訓詁研究》,臺北:文津,2007年3月。
呂振端:《魏三體石經殘字集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5月。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馬先醒:《簡牘學要義》,臺北:簡牘學會,1980年,未署月份。
馬敘倫:《老子校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11月。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2月。
馬銀琴:《兩周詩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馬導源編譯:《日本漢學研究論文集》,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7月。
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車行健:《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9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3月。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
李人鑒:《太史公書校讀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冬梅:《蘇轍《詩集傳》新探》,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李世萍:《鄭玄《毛詩箋》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月。
李沈陽:《漢代人性論史》,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9月。
李直方︰《漢魏六朝詩論稿》,香港︰龍門書店,1967年12月。
李銳:《同文與族本——新出簡帛與古書形成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4月。
李威熊:《馬融之經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5月。
李源澄:《李源澄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李增杰:《字林考逸續補》,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李雲光:《三禮鄭氏學發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李雲光:《毛詩重言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
李雲光:《禮學論集》,香港:黃河文化服務社,1997年8月。
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1月。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
李學勤:《古文獻論叢》,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金公亮:《詩經學新論》,臺北:啟明書局,1958年12月。
金德建:《古籍叢考》,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2月。
金德建:《經今古文字考》 ,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10月。
汪中:《詩經朱傳斠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1月。
汪祚民:《詩經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3月。
汪耀楠︰《注釋學綱要》,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3月。
倪其心:《校勘學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吳宏一︰《詩經新繹・國風編・國風三》,臺北︰遠流,2018年5月。
吳忠匡︰《史記太史公自序注說會纂》,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吳步江:《詩經義韻臆解》,臺北:黃冠南出版,1982年12月。
吳其昌著,吳令華主編︰《吳其昌文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9年7月。
吳國泰:《史記解詁》,《居易簃叢書(六種)》,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9月。
吳國泰:《《經傳釋詞》臆正》,《居易簃叢書(六種)》。
吳萬鍾:《從詩到經——論毛詩解釋的淵源及其特色》,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1990年10月。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周何:《詩經著述考(一)》,臺北:鼎文書局,2004年3月。
周泉根:《新出戰國楚簡之《詩》學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周浩治:《魏晉南北朝詩經著述考》,臺北:珪庭出版社,1979年。
周鳳五:《朋齋學術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12月。
林申清:《宋元書刻牌記圖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林其錟、陳鳳金︰《文心雕龍集校合編》,臺南︰暨南出版社,2002年6月。
林葉蓮:《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林耀潾:《西漢三家詩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
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6月。
季惟齋:《徵聖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的解經方法》,臺北:文津,1992年3月。
佘正松、周曉琳主編:《《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洪誠:《洪誠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洪國樑:《詩經訓詁之「亦通」問題》,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4月。
洪國樑:《詩經、訓詁與史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3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洪業:《洪業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郜同麟:《宋代文獻引《春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4月。
俞志慧︰《君子儒與詩教——先秦儒家文學思想考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3月。
郝志達主編︰《國風詩旨纂解》,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馮浩菲:《毛詩訓詁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馮浩菲:《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2月。
胡玉縉:《許廎學林》,臺北:世界書局,2015年6月,影印北京中華書局本。
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
胡楚生:《經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
胡熊鍔:《經學通論》,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第一冊。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9月。
胡繼明:《詩經爾雅比較研究》,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姚小鷗:《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0年1月。
晁福林:《上博簡《詩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0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增訂本。
夏傳才主編:《詩經學大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
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
曹元弼:《復禮堂文集》,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袁梅:《詩經異文彙考辯證》,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1月。
徐仁甫:《古詩別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
徐剛:《訓詁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
徐興無:《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
郜同麟:《宋代文獻引《春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4月。
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姜亮夫全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十七冊。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
姜亮夫:《姜亮夫文錄》,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高葆光:《詩經新評價》,臺中:東海大學,1965年。
馬敘倫:《老子校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11月。
殷孟倫:《子雲鄉人類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2月。
唐元:《經學浮沉中的文體變遷:兩漢經解文體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
唐文治︰《十三經提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勞悅強:《文內文外——中國思想史中的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6月。
勞榦:《漢晉西陲木簡新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年12月。
寇淑慧:《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7月。
孫作雲:《詩經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孫筱:《兩漢經學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孫雍長:《管窺蠡測集》,湖南:岳麓書社,1994年11月。
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9月。
許錟輝:《說文解字重文諧聲考》,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年8月。
許嘉璐:《未輟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3月。
康國章:《《說文》所收《詩經》用字考釋》,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年12月。
蒙文通:《經學抉原》,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二輯,第5冊。
蒙文通:《經史抉原》,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9月。
陶懋炳:《司馬光史論探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郭全芝:《清代《詩經》新疏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郭晉稀:《詩經蠡測》,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增訂本。
郭錫良《上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中凡:《陳中凡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8 月。
陳世驤:《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1月。
陳戍國:《詩經芻議》,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4月。
陳戍國︰《詩經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5月。
陳直:《兩漢經濟史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8月。
陳柱:《待焚文藁》,林慶彰主編:《民國文集叢刊》,第1編。
陳桐生:《《孔子詩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2月。
陳桐生:《禮化詩學:詩教理論的生成軌迹》,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3月。
陳致:《從禮儀化到世俗化 :《詩經》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陳致主編:《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陳漢章:《陳漢章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2011年8月。
陳應棠:《毛詩訓詁新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7年9月。
陳麗桂︰《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8月。
陸宗達:《訓詁簡論》,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5月。
陸忠發:《現代訓詁學探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
陸錫興:《《詩經》異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管錫華:《爾雅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章炳麟著,龐俊、郭誠永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湯炳正:《屈賦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2月。
費振剛等:《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曾小夢:《先秦典籍引詩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10月。
曾影靖編纂:《中國歷史研究工具書敘錄(稿本)》,香港:龍門書店,1968年2月。
賈晉華等編:《新語文學與早期中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0月。
聞一多講述,劉晶雯整理︰《聞一多詩經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張文朝:《日本における『詩經』學史》,臺北:萬卷樓,2012年12月。
張以仁:《張以仁先秦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張以仁:《張以仁語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張永言:《語文學論集(增補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9月。
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張洪海輯:《詩經匯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6月。
張政烺:《甲骨金文與商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
張素卿:《清代漢學與左傳學 : 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3月。
張森楷:《史記新校注稿》,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67年。
張傳官︰《急就篇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8月。
張涌泉主編︰《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張能甫:《鄭玄註釋語言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3月。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
張傳官︰《急就篇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8月。
張健:《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張煥君、刁小龍:《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張樹波:《國風集說》,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張餘慶著,王志民、楊效春、鄭福田校釋︰《風詩決疑校釋》,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
張舜徽︰《舊學輯存》,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0月。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豐乾:《《詩經》與先秦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張寶三:《東亞《詩經》學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7月。
張壽林:《張壽林古典文學論著》,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12月。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5月。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張濤:《經學與漢代社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雷家驥:《史詩三首箋證》,臺北:蘭臺出版社,2009年8月。
翟相君︰《詩經新解》,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3年1月。
裴普賢、糜文開:《詩經欣賞與研究續集》,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8月。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3月。
裴普賢:《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1月。
黃人二:《戰國楚簡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黃人二:《先秦新出土文獻與兩漢今古文經學公案》,臺中:高文出版社,2012年12月。
黃六平:《急就二集》,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5月。
黃侃箋識,黃焯編次:《量守廬群書箋識》,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6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黃忠慎:《惠周惕《詩說》析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月。
黃振民:《詩經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黃焯:《毛詩鄭箋平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黃焯:《黃焯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
黃國良:《詩經通假字集釋》,四川:唐山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1985年6月。
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2月。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11月。
黃震雲:《先秦詩經學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5月。
黃慶萱:《史記漢書儒林列傳疏證》,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6年3月。
黃靈庚:《訓詁學與語文教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2004年12月。
程元敏:《先秦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1月。
程元敏:《漢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3月。
程俊英著,朱杰人、戴從喜編:《程俊英教授紀念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程燕:《詩經異文輯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程勇:《漢代經學文論敘述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4月。
盛廣智:《詩三百精義述要》,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
童嶺編:《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6月。
傅杰:《聆嘉聲而響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楊合鳴:《詩經疑難詞語辨析》,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5月 。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楊柏峻︰《楊伯峻學術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3月。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楊端志:《訓詁學》,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5月。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2016年2月。
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楊樹達:《漢書管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楊聯陞:《國史探微》,臺北:聯經,1983年3月。
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99年9月。
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詹鄞鑫:《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11月。
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董純光:《詩經管窺》,未署出版年月與地點。
蔡先金︰《簡帛文學研究》,北京︰學習出版社,2017年3月。
蔡守湘編:《歷代詩話論詩經楚辭》,武漢:武漢人民出社,1991年6月。
鄒酆:《辭書學叢稿》,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1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賴炎元:《韓詩外傳考徵》,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大學,1963年7月。
趙立偉:《魏三體石經古文輯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9月。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趙苑夙:《上博楚簡〈孔子詩論〉文字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
趙帆聲:《詩經異讀》,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趙沛霖:《興的起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1月。
趙沛霖:《詩經研究反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
趙沛霖:《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趙制陽:《詩經賦比興綜論》,新竹:楓城出版社,1974年3月。
趙盛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名著探索》,桂林:廣西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
賴貴三主編:《昭代經師手簡箋釋》,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8月。
虞萬里︰《榆枋齋學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魯洪生主編:《詩經集校集注集評》,北京:中華書局、現代出版社,2015年12月。
蔣天樞:《楚辭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蔣見元、朱傑人:《詩經要籍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
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蔣善國:《三百篇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蔣善國:《尚書綜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蔣禮鴻:《蔣禮鴻語言文字學論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滕志賢:《《詩經》與訓詁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葉長青:《漢書藝文志答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6月。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臺北︰臺灣書房,2011年1月。
鄧紅︰《董仲舒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6月。
鄧佩玲:《《雅》《頌》與出土文獻新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8月。
鄧聲國:《文獻學與小學論考》,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7月。
熊公哲等著:《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1983年10 月。
熊明輯校:《漢魏六朝雜傳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6月。
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謝棟元著,李秀坤編:《謝棟元語言學論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
鄭吉雄:《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9月。
鄭玉珊:《詩經古義探源》,臺北:五南,2016年3月。
鄭志強:《當代詩經研究新視界》,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4年10月。
鄭良樹:《百年漢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2月。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
鄭偉:《《毛詩大序》接受史研究:儒學文論進程與士大夫心靈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
簡良如:《詩經論稿•卷一》,臺北:華藝出版社,2011年2月。
簡啟賢:《《字林》音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月。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2月。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1975年2月。
藺文龍︰《清人詩經序跋精萃》,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年3月。
蕭維琪編:《高郵王氏紀念館》,高郵:江蘇省高郵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91年3月。
蕭璋:《文字訓詁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6月。
盧國屏︰《《爾雅》與《毛傳》之比較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臺北:花木蘭文化,2006年。
欒貴明:《四庫輯本別集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2000年3月。
劉大白:《白屋說詩》,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6月。
劉立志:《漢代《詩經》學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玉才、水上雅晴主編:《經典與校勘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
劉光義:《詩語詞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劉冬穎:《出土文獻與先秦儒家《詩》學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劉咸炘:《推十書》,四川:成都古籍書店,1996年11月。
劉青松:《《白虎通》義理聲訓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7月。
劉運興:《詩義知新》,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03月。
劉操南:《詩經探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劉毓慶:《歷史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劉毓慶主編:《詩義稽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劉毓慶、郭萬金:《從文學到經學——先秦兩漢詩經學史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錢玄:《三禮通論》,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錢存訓:《書於竹帛》,《錢存訓文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12月。
錢基博:《經學論稿》,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6月。
龍宇純:《絲竹軒詩說》,臺北:五四書店,2002年11月。
龍宇純:《絲竹軒小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2017年3月。
魏家川:《先秦兩漢的詩學嬗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10月。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0年9月。
戴君仁:《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1月。
戴維:《詩經研究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羅常培:《羅常培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羅振玉:《楚州金石錄》,《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6集《漢兩京以來鏡銘集錄(外十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羅根澤:《諸子考索》,香港:學林書店,1977年。
羅建新︰《讖緯與兩漢政治及文學之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
黨懷興:《《六書故》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饒宗頤:《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顧頡剛、顧廷龍輯:《尚書文字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顧濤︰《漢唐禮制因革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10月。
〔法〕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趙丙祥、張宏明譯:《中國古代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美〕杜百勝(W.A.C.H. Dobson) :《詩經語法》(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of Songs,1966) 。
〔美〕周啟榮著,毛立坤譯:《清代儒家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家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美〕夏含夷著,黃聖松等譯:《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臺北:萬卷樓,2013年4月。
〔美〕孫康宜、〔美〕宇文所安主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6月。
〔美〕蘇源熙(Haun Saussy)著,卞東坡譯:《中國美學問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美〕韓大偉(David B.Honey)著,唐光榮譯︰《中國經學史・周代卷︰孔子、《六經》與師承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美〕蘇源熙(Haun Saussy)著,卞東坡譯:《中國美學問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日〕大川節尚:《三家詩より見たる鄭玄の詩経學》,東京︰關書院,1937年7月。
〔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日〕小野澤精一等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日〕中村璋八:《五行大義校註(增訂版)》,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5月。
〔日〕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東京: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刊行會,1961年3月。
〔日〕古勝隆一:《中国中古の学術》,東京:研文出版,2006年11月。
〔日〕本田成之著,江俠庵譯:《經學史論》,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第六冊。
〔日〕加藤虎之亮:《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記》,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9月。
〔日〕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7月。
〔日〕田中和夫著,李寅生譯:《漢唐詩經學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12月。
〔日〕田所義行:《社会史上から見た漢代の思想と文学の基本的性格の研究》,東京:中國學術研究會,1965年2月。
〔日〕內野熊一郎:《今文古文源流型の研究》,東京:內野博士著書刊行會,1954年3月。
〔日〕金谷治:《唐抄本鄭氏注論語集成》,東京:平凡社,1978年5月。
〔日〕貝加田誠:《詩經研究》,東京:龍溪書舍,1985年11月。
〔日〕赤塚忠:《詩經研究》,東京:研文社,1986年3月。
〔日〕竹添光鴻:《毛詩會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6月。
〔日〕松本雅明:《詩經諸篇の成立に関する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58年1月。
〔日〕林秀一著,喬秀岩等譯:《孝經述議復原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16年6月。
〔日〕村山吉廣、江口尚純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1992年10月。
〔日〕森三樹三郎:《上古より漢代に至る性命觀の展開:人性論と運命觀の歴史》,東京都:創文社,1971年10月。
〔日〕新美寬著,〔日〕鈴木隆一補:《本邦残存典籍による輯佚資料集成》,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8年3月。
〔日〕家井真著,陸越譯:《詩經原意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日〕岡村繁著,俞慰慈等譯:《毛詩正義注疏選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日〕狩野直喜著,周先民譯︰《中國學文藪》,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日〕堀池信夫:《漢魏思想史研究》,東京:明治書院,1988年11月。
〔日〕清水茂著,蔡毅譯:《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日〕野間文史:《五經正義の研究:その成立と展開》,東京:研文出版,1998年10月。
〔日〕富谷至編,張西艷譯:《漢簡語彙考證》,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9月。
〔日〕喬秀岩:《北京讀經說記》,臺北:萬卷樓,2013年7月。
〔日〕喬秀岩:《義疏學衰亡史論》,臺北:萬卷樓,2013年9月。
〔日〕島田翰:《古文舊書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日〕諸橋轍次:《詩經研究》,東京:目黑書店,1912年11月。
〔日〕興膳宏、川合康三:《隋書經籍志詳考》,東京:汲古書院,1995年7月。
〔日〕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
〔日〕藤堂明保:《鄭玄研究》,收入蜂屋邦夫編:《儀禮士昏疏》,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年3月。
〔韓〕李瀷著,白承錫校注:《詩經疾書校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四、單篇論文、論文集之一章(篇)
〈批舒立淇文字指歸二卷說文解字便箋一卷說文解字舉隅一卷毛詩訓詁傳釋例一卷均不適教科書之用准自行出版〉,《教育公報》第3年第1期(1916年) 。
丁忱:〈十年來訓詁學的發展方向〉,《中國語文通訊》第17期(1991年) 。
丁聲樹︰〈詩經「式」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4分(1936年) 。
于維杰:〈鄭玄詩譜考正〉,《學粹》第4卷第3期(1962年4月)。
方秋士:〈毛詩叚借字考〉,《國學雜誌》第4期(1915年) 。
王力主講,謝以榮、周斯畲筆記:〈文化建設與新訓詁學〉,《廣東建設研究》第1卷第2期(1946年) 。
王力:〈新訓詁學〉,葉聖陶編:《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 。
王利器:〈跋釋書本〉,附於王重民:《冷廬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
王松木:〈論「音韻思想史」及其必要性――從「魯國堯問題」談起〉,《聲韻論叢》第17期 (2012年8月) 。
王洲明:〈從《漢書》稱《詩》論定《毛詩序》基本完成於《史記》之前——兼答張啟成先生的商榷〉,《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7年5月) 。
王振華:〈陰陽學說對《毛傳》解《詩》的影響——兼論對《詩經》「訛言」一詞的正確理解〉,《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2010年) 。
王振華:〈《毛詩故訓傳》名義新考〉,曲景毅主編:《多元視角與文學文化——古典文學論集》,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
王景琳:〈〈關雎〉錯簡臆說〉,《文史》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王承略:〈論《毛詩》的經本及其學派歸屬〉,《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年3月) 。
王誠御 :〈《尚書‧康誥》「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洛」訓詁論考——兼論訓詁中的錯綜關係〉,《思辨集》第19輯(2016年3月)。
王誠御:〈論阮刻本《禮記》鄭玄注:「官,(猶)仕也」之「官」字為譌文及其所致之譌訓——兼述「古書注解次序與文本次序對應情況」的校勘價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第44期中國文學研究發表會,2017年4月29日(六)。
王誠御:〈〈孔子詩論〉:「童(同),而皆賢於其初者也」解〉,《有鳳初鳴年刊》第13期(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碩士班,2017年5月)。
王誠御:〈釋《毛詩正義》「(於)經無所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道南論衡──2017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4日(六)。
王誠御:〈《敦煌本文選注》「伏生所誦《詩》」及《文選集注》「《毛詩》孔安國《注》」辨正〉,《東吳線上學術論文》第42期(2018年6月)。
王懷宜:〈《詩毛傳》訓詁隱形理念初探〉,《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7年3月)。
王富祥:〈博物志疏證〉,《臺東師專學報》第4期(1976年4月) 。
王顯:〈從《詩經》韻例來看某些可疑的章句〉,《古漢語研究論文集(三)》,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王顯勇:〈《詩經》毛傳「某,某;某,某也」形式之義隔相訓初探〉,《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11年2月) 。
石立善:〈從敦煌吐魯番出土古寫卷看清人三家詩異文研究之闕失〉,《華人文化研究》第2卷第1期(2014年6月)。
朱天助:〈兩漢十翼稱經考〉,《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5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朱廷獻:〈詩經異文集證〉,連載於《文史學報》第14-16期(1984-1986年) 。
朱迎平:〈《文士傳》佚文〉,《古典文學與文獻論集》,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朱淵清︰〈六詩考〉,《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公司,1998年6月。
朱曉海:〈《文選・弔魏武帝文並序》今本善注補正〉,《中國文選學:第六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9月。
朱曉海:〈論向秀〈思舊賦〉〉,江建俊主編:《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7月。
江慎中:〈用我法齋經說:費易毛詩非古文說〉,《國粹學報》(分類合訂本),第6卷第2期(1910年)。
安性栽:〈論《孔疏》之「興」〉,《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4月)。
束景南:〈《別字》即《方言》考〉,《文史》第39輯(1994年3月) 。
沈文倬︰〈懿齋學述之一〉,《古文獻研究》第2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谷麗偉:〈《毛傳詁訓傳》作者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11年7月) 。
呂珍玉:〈訓詁考據之外――《詩》義解釋背後的一些問題〉,《興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5年6月),頁1-29。
呂珍玉:〈《詩經》疑難詞語訓解判準困難及規範建立〉,《東海中文學報》第31期(2016年6月),頁1-36。
宋丹丹:〈古今文《毛詩》淺議〉,《小品文選刊:下》第3期(2016年) 。
來國龍:〈論戰國秦漢寫本文化中文本的流動與固定〉,《簡帛》第2輯。
宗靜航:〈王國維「大毛公作《故訓》小毛公作《傳》」說辨〉,《新國學》第3卷,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2月。
汪春泓:〈關於《毛詩大序》的重新解讀〉,《文史探真》,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年7月。
杜其容:〈詩毛氏傳引書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手寫油印本,1953年。
何容心:〈毛詩聲訓類纂敘例〉,《學風》第5卷第8期(1935年)。
余迺永:〈訓詁之回溯與前瞻〉,《香港浸會書院學報》第7期(1980年) 。
余培林:《群經引詩考》,《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8號(1964年)。
車行健:〈考古與經義的關涉: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和史語所城子崖的發掘及其與《詩經•大東篇》的詮釋〉,《第四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1年),頁565-583。
李三榮:〈毛詩借字疏證舉例〉,《師院文萃》第4期(1970年06月)。
李笠︰〈廣段玉裁論校書之難〉,《語言文字學專刊》第1卷第2期(1936年)。
李霖:〈論陳喬樅與王先謙三家詩學之體系〉,《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李霖:〈從《大雅・思齊》看鄭玄解《詩》的原則〉,《中國經學》第15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
李霖:〈《秦風·渭陽》的經學建構〉,《中國哲學史》2017年第3期。
李錦煜、趙茂林:〈《毛詩》的《序》《傳》歧異原因析論〉,《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13年4月) 。
李獨清︰〈劉向別錄考釋〉,《貴大學報》第1期(1946年)。
李耀南:〈中國書裝考〉,《北京圖書館同人文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10月。
吳鷗:〈淺談鄭玄的以禮注詩〉,《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周光慶:〈《詩經》毛朱解釋模式比較〉,鄭遠漢主編:《黃侃學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周鳳五:〈論上博孔子詩論竹簡留白問題〉,《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3月。
施炳華:〈毛傳釋例〉,《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篇)》,第19卷(1984年3月) 。
施逸霖:〈《毛詩》傳者考〉,《孟晉雜誌》第2卷第11期(1925年) 。
杜其容:〈毛詩連綿詞譜〉,《杜其容聲韻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杜月村:〈《詩經》的傳習與研究〉,復旦大學中文系編:《卿雲集:復旦大學中文系七十五周年紀念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林成章:〈《詩》同文比義〉,《國學季刊》第4卷第4號(1934年) 。
林金泉:〈齊詩學之三基四始五際六情說探微〉,《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篇)》,第20期(1985年7月) 。
林宏明:〈從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重新檢視鄭玄注經的得失〉,《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5月。
林惟仁:〈錢穆論兩漢今古文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9期(2016年9月) 。
林葉蓮:〈毛詩稽古編所闡釋之治道理念〉,《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3月。
林慶彰:〈朱謀㙔《詩故》 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年3月) 。
林慶彰:〈《詩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鍾彩鈞主編:《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2年5月。
林慶彰:〈評《詩經研究文獻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卷2期(1993年6月)。
林慶彰:〈兩漢章句之學重探〉,《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慶彰:〈傳記之學的形成〉,何志華、沈培等編:《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
林慶彰:〈從幾個論題看臺港《詩經》研究的異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7卷第3期(2017年9月) 。
林耀潾:〈葛蘭言、白川靜的《詩經》民俗學研究述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7年7月) 。
金學主:〈李炳憲「詩經孔學考」略論〉,《第一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經,1987年12月。
季旭昇:〈《澤螺居詩經新證》述評〉,《語文、性情、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96年7月。
胡平生:〈吐魯番出土義熙寫本毛詩鄭箋《小雅》殘卷的復原與考證〉,《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
胡樸安:〈樸學齋讀書記:毛詩鄭箋改字說〉,《國學周刊》第49期(1924年) 。
常森:〈現狀和困境:近年來《詩經》研究平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02期(2005年)。
常森:〈論上博戰國楚竹書《詩論》的《詩經》學史價值〉,北京大學詩歌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編:《立雪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4月。
常森:〈論漢代《詩經》著述之內外傳體〉,《國學研究》第30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 。
徐建委:〈《詩》的編次與《毛詩》的形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強中華:〈蕭綱〈毛詩十五國風義〉臆測〉,佘正松、周曉琳主編:《《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許維遹:〈饗禮考〉,耿素麗、胡月平選編:《三禮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5月),第二冊。
彭漢遺:〈毛詩正疑錄〉,《北京民國大學月刊》第1期(1928年) 。
崔大華:〈論經學之訓詁〉,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1輯,桃園:聖環圖書,1994年4月。
馬楠:〈傳世經部文獻所見脫簡錯簡現象再討論〉,《出土文獻》第7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淩麗君:〈言內語境影響下的《毛傳》不等值訓釋分析〉,王寧主編:《訓詁學與詞彙語義學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2011年1月。
孫作雲:〈詩經的錯簡〉,《詩經與周代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4月。
孫次舟:〈論魏三體石經古文之來源並及兩漢經古文寫本的問題〉,《齊大國學季刊》新1卷第1期(1940年)。
孫海波:〈西漢今古文之爭與政治暗潮(完)〉,《中國學報》第3卷第2期(1945年2月)。
房瑞麗︰〈清儒三家《詩》輯佚觀念論略〉,《詩經研究叢刊》第28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12月。
唐文:〈鄭注群經體例發微〉,《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1991年) 。
唐志遠,黃世俐:〈《毛詩故訓傳》闡釋系統述論——以《國風》為例〉,《南海學刊》第4期(2017年)。
勞榦:〈論中國造紙術之原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948年) 。
陸宗達:〈季剛先生與《手批白文十三經》〉,《黃侃紀念文集》,武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陳志信:〈倫理神話的闡釋——以《毛詩鄭箋》的詮釋體系試探經學運作的形式與意義〉,李明輝、陳瑋芬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陳侃理:〈《史記集解》為注體說〉,《文史》2018年第2輯。
陳昭容:〈訓詁學新構想的例證〉,《東海學報》第21期(1980年6月) 。
陳致:〈古金文學與詩經文本研究〉,勞悅強、梁秉賦主編:《經學的多元脈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0月。
陳劍:〈清華簡「戾災辠蠱」與《詩經》「烈假」、「罪罟」合證〉,《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 。
陳鴻森:〈韓詩遺說補誼〉,《大陸雜誌》第85卷第4期(1992年) 。
陳錦春:〈漢四家《詩》說異同譾論〉,《詩經研究叢刊(第二十九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年5月。
章琦:〈《毛詩》今文說〉,《新國學》第8卷,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莊雅洲:〈臺灣目前訓詁學的特色與瓶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3期(2010年6月) 。
梁振杰:〈古文《毛詩》質疑〉,《文學遺產》第5期(2007年)。
黃人二:〈簡論先秦兩漢書手抄寫後校勘之大概〉,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黃侃遺著:〈詩經序傳箋略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2年) 。
黃典誠:〈淺談《詩經》的詞匯與語法〉,《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黃淬伯:〈詩傳箋商兌〉,《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黃德寬:〈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概述〉,《文物》第9期(2017年) 。
黃耀堃、戴慶成:〈《楚辭補注》引《楚辭釋文》研究〉,《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 。
廖元善:〈毛詩渻借字之研究〉,連載於《協大藝文》第18-20卷(1946-1947年) 。
程蘇東:〈《毛詩正義》所引《定本》考索〉,《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2期,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5月。
程蘇東:〈《毛詩正義》刪定考〉,《文學遺產》第5期(2016年) 。
程蘇東︰〈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唐人〈毛詩並毛詩正義大雅殘卷〉正名及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8本第2分(2017年6月)。
郭萬金、劉毓慶:〈傳統《詩》學的現代轉型〉,《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2014年) 。
華鍾彥:〈詩經十論〉,《華鍾彥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曹美秀:〈漢、宋學者的聖人觀──以蔡沈與王鳴盛對《尚書.堯典》的詮解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2期(2015年) 。
曹建國、張玖清:〈出土《詩》學簡帛材料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第26卷第4期(2007年11月)。
張小敏:〈日本《詩經》準漢籍要籍提要〉,《中國經學》第15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3月。
張京華:〈說「詩」——從經學的角度〉,景海峰主編:《經典、經學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
張欣:〈《後漢書·鄭玄傳》所載第五元先考略〉,《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18年) 。
張秀英:〈漢前『詩義』考索〉,《詩經研究叢刊(第七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
張瑛:〈讀毛詩傳〉,《國學論衡》第4期(1934年),頁1-3。
張恒壽:〈六朝儒經注疏中之佛學影響〉,《中國社會思想與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張奇峰:〈從經學角度的研究思想史——評《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洪濤等主編:《經學、政治與現代中國(思想史研究第3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張樹波:〈《詩經》異文簡論〉,《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錦少:〈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以劉向及《說苑》為例〉,《嶺南學報》復刊第4輯(2015年) 。
張寶三:〈漢代章句之學論考〉,《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年5月) 。
張寶三:〈論訓詁學研究與儒家注疏之關係〉,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10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張寶三:〈《詩經》研究中之文獻解讀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0年6月) 。
張壽安:〈經學研究新視域:從「知識轉型」開展「經學學術史」的研究――從歷代經數與經目的變化談起〉,《人文中國學報》第21期(2015年11月) 。
雷學軍:〈《毛傳》標興探〉,《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10 年) 。
馮浩菲:〈《毛詩故訓傳》名義解及其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6期(1989年) 。
馮浩菲:〈21世紀《詩經》訓詁走向展望〉,《詩經研究叢刊(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7月。
孟慶楠:〈經學思想史視域中的先秦《詩》學文獻——對詩學思想表現形式的反思〉,《平頂山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6年2月) 。
葛立斌:〈戰國出土文獻稱引《詩》條綴〉,《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09年2月)。
楊晉龍:〈臺灣近五十年詩經學研究概述一九四九~一九九八〉,《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3期(2001年8月) 。
應三玉:〈古籍注釋的一種方法:引典注釋法〉,《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4輯。
傅懋勣:〈中國訓詁的科學化〉,《大學》第1卷第7期(1942年) 。
翁世華:〈從構詞法的理論論「詁訓」與「訓詁」二詞並非一個同素異序同義詞〉,《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學叢》,第2期(1990年12月) 。
賀廣如:〈馮登府的三家《詩》輯佚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09月) 。
賀廣如:〈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人文學報》第28期(2003年12月)。
賀廣如:〈范家相《三家詩拾遺》及其相關問題〉,《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
虞萬里:〈熹平石經《魯詩・鄭風》復原平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
聞惕:〈毛詩鄭箋漢制考證〉,連載於《實學》第2期至第4期(1926年) 。
賴炎元:《毛詩鄭氏箋釋例》,《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期(1959年6月) 。
趙伯義〈論《毛詩詁訓傳》集比釋義〉,《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趙伯義:〈《毛詩故訓傳》解釋通假說〉,《詩經研究叢刊(第八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月。
趙茂林:〈《毛傳》成書及定型考論〉,《詩經研究叢刊(第二十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1月。
趙培︰〈毛傳鄭箋所本之《詩經》面貌管窺——以《曹風·鳲鳩》為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8卷(2018年第2期) 。
趙逵夫:〈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大光破章故訓傳》發微〉,《古典文獻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趙海金:〈毛詩通叚文字考證〉,連載於《孔孟學報》第14卷3期至第15卷4期(1975年11月-1976年12月) 。
鄧昭祺:〈〈毛詩序〉新探〉,《香港大學中文系集刊》第4卷(2000年) 。
鐘明彥:〈義理性形訓、聲訓、義訓芻議(一):形訓〉,《應華學報》第9期(2011年8月) 。
謝奇懿:〈《毛詩》學中的陰性特質——以《毛傳》和〈詩序〉爲主〉,《陳滿銘教授七秩榮退誌慶論文集》,臺北:萬卷樓,2005年7月。
謝奇懿:〈毛鄭詩經學中的天人關係與文學透顯〉,《文藻外語學院2006年度教師專題研究發表暨研討會》,高雄:文藻外語學院,2007年9月。
鄭毓瑜:〈〈詩大序〉的抒情界域〉,《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全新增訂版)》,臺北:麥田出版,2014年12月。
劉立志:〈先秦《詩》傳《詩》說析論〉,《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8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劉文清:〈訓詁學新體系之建構:從當前訓詁學研究之回顧與反思談起〉,《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6月)。
劉文清:〈從惠棟《九經古義》論其「經之義存乎訓」的解經觀念〉,鄭吉雄主編:《臺日學者論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8月 。
劉文清:〈《毛詩箋》訓詁術語探究〉,《「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92-97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11年4月。
劉玉國︰〈「進退維谷」解〉,《訓詁論叢》第3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5月。
劉青松:〈《詩經》毛傳、鄭箋的義理聲訓〉,《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劉笑敢:〈出土簡帛對文獻考據方法的啟示(之一)――反思三種考據方法的推論前提〉,周鳳五主編:《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12月。
劉殿爵:〈揚雄《方言》與《孟子》〉,《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期(1992年) 。
鮑有為:〈河間獻王與古文經學的傳承〉,《古籍研究》總第62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
蕭和宣:〈毛詩本字考〉,連載於《東北大學周刊》第47-65期。
潘重規:〈史記伯夷列傳稱「其傳曰」考釋〉,《大陸雜誌語文叢書︰通論・經學》,臺北:大陸雜誌社,1963年。
潘銘基:〈《毛詩正義》所引「定本」研究〉,《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13輯,上海:上海書店,2015年4月。
鄒酆:〈試論王力的新訓詁學〉,《辭書學叢稿》,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1月。
錢玄:〈《毛詩故訓傳》析句釋例〉,《語言研究集刊》第2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
嚴壽澂:〈「思主容」「渙其羣」「序異端」――清人經解中寬容平恕思想舉例〉,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2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魏佩蘭:〈毛詩序傳違異考〉,《師大月刊》第30期(1936年)。
顧實:〈秦漢燒書、校書兩大案平議〉,葉繼元主編:《南京大學百年學術精品:圖書館學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顧濤:〈鄭康成注〈禮〉未嘗更改經字證〉,《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12月) 。
戴君仁:〈一字見宗旨〉,《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1月。
戴璉璋:〈詩經語法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1期(1976年)。
龔道耕著,李冬梅校正:〈龔編《鄭君年譜》校正〉,《儒藏論壇》第3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日〕山崎明:〈百二十詠詩注校本—本邦伝存李嶠雑詠注—〉,《斯道文庫論集》第50輯(2015年) 。
〔日〕山崎純一:〈女訓書としての漢代の『詩經』〉,《村山吉廣教授古稀紀念:中國古典學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00年3月。
〔日〕小島毅:〈朱熹の經解方法〉,《村山吉廣教授古稀記念:中國古典學論集》。
〔日〕水上靜夫:〈『毛詩』疊句原讀攷〉,《池田末利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集》,廣島: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1980年9月。
〔日〕內山直樹著,柳悅譯:〈漢代所見序文體例研究〉,收在方旭東主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日〕平山久雄:〈敦煌毛詩音残巻反切の研究 (上)〉,《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14卷第3分冊(1966年)。
〔日〕加賀榮治著,童嶺譯:〈魏晉經書解釋所顯示之方向〉,《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
〔日〕田中和夫:〈關於《詩經》古注的順序意識〉,《詩經研究叢刊(第19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9月。
〔日〕田中和夫:〈『毛詩正義』における順序意識の意味するもの〉,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研究》第39期(2013年12月) 。
〔日〕伊東貴之著,張瑋儀校對:〈宋學・朱子學的意義轉換—經學・歷史學・「天論」・「性說」的考察〉,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台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
〔日〕保科季子著,石立善譯:〈天子好逑――漢代儒教的皇后論〉,童嶺編:《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6月。
〔日〕池田秀三著,石立善譯:〈訓詁的虛與實〉,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5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日〕池田秀三著,洪春音譯:〈毛詩箋在鄭學中的意義〉,石立善主編:《古典學集刊》第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日〕安井小太郎:〈毛詩詁訓傳撰者考〉,《東華》第68集。
〔日〕岡村繁:〈《毛詩正義》校勘劄記〉,《詩經研究》第12號(1987年12月)。
〔日〕堀池信夫:〈緯學詩說考〉,中村璋八編:《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社,1993年2月。
〔日〕遠藤光曉:〈關於《切韻》的韻序〉,《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1期(2014年) 。
〔日〕豊嶋睦:〈韓詩外伝に見える思想の源流〉,《東洋學論集: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廣島: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1980年9月。
〔日〕野間文史著,金培懿譯:〈《五經正義》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2期。
〔日〕野間文史著,楊柳譯:〈邢昺《爾雅疏》研究〉,《中國經學》第17輯。
五、學位論文
王利:《鄭玄《尚書注》輯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8月。
王振華:《〈毛詩故訓傳〉以禮說〈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王博玄:《唐代以前經籍注解體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7月。
王艷:《漢初諸子引詩研究》,黑龍江: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李林芳:《語言、文本、注釋傳統——〈毛傳〉、〈鄭箋〉注解差異及原因探考》,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李慧玲:《阮刻《毛詩注疏(附校勘記)》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李穎:《《詩經》異文字際關係考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6月。
馬昕:《三家〈詩〉輯佚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洪惟仁:《中國訓詁學之理論基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6月。
范麗梅:《簡帛文獻與《詩經》書寫文本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0月。
高立雯:《兩漢著述引《詩》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5月。
馮暉:《先秦諸子引詩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曹建國:《漢代《詩》學考述》,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彭美玲:《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陸婉儀:《詩經傳箋異同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70年。
陳昌明:《六朝「緣情」觀念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
陳惠美:《清代輯佚學》,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趙汝真:《詩經國風通叚字考》,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6月。
遲林華:《〈孔子詩論〉集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賴明德:《毛詩考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7月。
趙逸文:《詩毛氏傳訓詁例證》,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年。
羅健蔚:《鄭玄《三禮注》說《詩》與引《詩》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鄭于香:《清代三家《詩》輯佚學研究——以陳壽祺父子、王先謙為中心》,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簡博賢:《今存唐代經學遺籍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六、網路資源
〔清〕周廷宷:《西漢儒林傳經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辛亥年間〔1791年〕周氏營道堂刊本,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7253161$1i。
〔清〕馮登府:《石經閣文初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同治甲戌年間陳乃乾寫補本,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52110871$1i。
〔清〕梅植之︰《嵇庵詩集》、《嵇庵文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刊本,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1BgtAAAAYAAJ&printsc=fro
ntcover&hl=zh-TW&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true。
〔清〕朱珔:《小萬卷齋文稾》,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光緖11年(1885年)從孫臧成嘉樹山房重刊本,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vid=HARVARD:3204406
7915645&printsec=titlepage&redir_esc=y。
〔清〕吳承志:《遜齋文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求恕齋叢書》本,該書已全文掃描公布在: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6681&page=120#box(498,
480,2,2) 。
陳漢章:《綴學堂初槀》,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光緒十九年(1893年)象山陳氏刊本,https://hollis.harvard.edu/primoexplore/fulldisplay?vid=HVD2&docid=HVD_ALEP
H007358448&context=L&search_scope=default_scope。
李霖:「文本・經義・結構——《毛詩》的經學世界」演講資訊,http://www.ihss.pku.edu.cn/about/index.aspx?nodeid=47&page=ContentPage&contentid=1177,2017年5月2日於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