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鄒依霖 |
---|---|
論文名稱: |
現代詩音樂性及其與聲情關係之美學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詩 、現代詩音樂性 、現代詩聲情 、現代詩音樂性美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8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在華文的傳統中,協律一向被視為詩歌的一部份,上自楚辭、詩經,續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源自原始社會祈禱性質的詩歌,因為其音樂性而特別有震撼人心的感動力量,但是至民國六年,胡適、陳獨秀等發動新文學運動,此運動以白話文為主,特別著力於以白話寫詩,自此展開一場文學革命運動,韻律被視為舊文學的品物,文學革命中極力要在新詩運動上獲得成功,因此使新詩廢律,讓白話文學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新詩因此成為主流。
本文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筆者在參考眾家對現代詩的音樂性說法後,先對現代詩之音樂性作一義界,視現代詩為自然的語言音樂性,屬形式的一部分,與詩義密合無分,具獨立的美學地位;第二章「現代詩音樂性之溯源」,從現代詩音樂性的歷史發展開始探討音樂性,著眼於五四白話文運動以後的變化,而新詩在國民政府遷台後,與大陸形成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現代詩社的主張奠定台灣現代詩純粹的藝術地位,因此台灣現代詩的例證是本篇論文主要探討的根據;第三章「現代詩音樂性形式及其內涵之分析」,包括聲韻的組合、修辭的形式、詩句的結構,以及能渲染意象情趣的特質,主要探討語言本身的運用及其特性;第四章「現代詩音樂性與聲情表達關係之分析」,由審美主體和接受客體兩個角度入手,探討二者之美學關係。第五章「現代詩音樂性與聲情媒介結合之型態」,因應視聽媒體的風行,現代詩在時代趨勢下有越來越多的機會透過聲情媒介表現多元的型態,包括現代詩音樂性與聲情媒介結合的處理原則、二者的轉換方式,以及可能呈現出來的型態;第六章「現代詩音樂性相關的美學理路」,希冀為現代詩的音樂性建立可茲探討的美學理論,所以參看中西方與二十世紀此主題相關的美學理路,羅列一些可供參考的見解,或可作為再研究之基礎。「第七章」總結全文,提出後續可能研究的方向。
參 考 書 目
專著書目
丁旭輝:《台灣前行詩家論──第六屆現代詩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3年。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圖像技巧研究》,台北:春暉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1刷。
尤信雄等著《詩詞曲教學輔導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00年6月初版,1992年6月三版。
王夫之(清)《船山全書》14,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96年。
王洪鈞:《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
王進祥執行編輯《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4月5日初版。
王夢鷗:《文藝美學》,台北:新風出版社,1971年11月25日初版。
田曼詩:《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6月初版一刷,2001年2月7日。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月增訂再版。
白靈:《煙火與噴泉》,台北:三民叢刊,1994年6月初版。
白居易(唐)《白氏長慶集》卷45,《四庫全書薈要•集部》17,台北:世界書局,1986-1988年。
朱自清:《新詩雜話》,香港:港青出版社,1978年出版。
朱自清等編輯《聞一多全集•丁》,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一刷。
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線》,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4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0月31日。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0月31日。
朱光潛:《詩論新編》,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5月。
朱光潛:《詩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1刷。
朱光潛《詩論》(台北:頂淵文化事業,2004年1月初版1刷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7月初版一刷。
向明、蘇蘭、顏艾琳編著《讓詩飛揚起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詩與歌的對話──第二屆台灣詩人節活動紀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9月。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1月19日。
艾略特(Eliot, T.S., 1888-1965)撰 ; 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3月。
呂不韋(秦)撰《呂氏春秋》,朱永嘉、蕭木、黃志民注釋《呂氏春秋》上,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
余光中:《守夜人》,台北:九歌文學書屋,2004年11月2版。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2月20日出版6刷。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8年9版。
余光中:《敲打樂》,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6年再版。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文化事業,1986年。
余光中:《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4月初版。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大林書店,1970年3月20日初版。
初安民主編《詩與聲音──2001台北國際詩歌節詩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1年出版。
沈約(南北朝):《宋書•謝靈運傳》,《傳世藏書•史庫》卷67列傳27,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57年初版。
村野四郎著、陳千武譯《現代詩的探求》,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3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5年6月。
杜力平譯,M.L.Defleur&S.Ball-Rokeach,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大眾傳播學理論》,台北:遠流圖書公司,1991年。
李子玲:《聞一多詩學論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886年8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初版。
李沂(明):《秋星閣詩話》卷32,《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200(台北:台灣新文豐書局,1989年。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李魁賢:《詩的反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6月。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10月初版三刷。
李澤厚:《美學論集》(新訂版),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8月初版2刷。
林文寶:《朗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3月。
林明德:《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年。
周夢蝶:《十三朵白菊花》,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2月3印。
邱燮友:《美讀與朗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8月。
邱燮友:《品詩吟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6月
邱燮友:《詩詞曲教學輔導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00年6月初版,1992年6月三版
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3年8月10版3刷。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9年初版。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6月20日初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袁可嘉編:《歐美現代十大流派詩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12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孫玉石:《中國現代詩歌及其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9年4月初版。
夏丏尊:《文心》,台灣開明書店,1972年3月臺五版發行。
夏宇:《腹語術》,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7年3月二版。
國立彰化大學國文系《現代詩的語言與教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11月初版。
高蘭編《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7月。
許慎(東漢)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公司,1994年10月。
梁石:《中國詩歌發展史》,香港:頌文出版社,1962年2月初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 月初版。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五,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
陳慧樺主編《切入千禧年~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1999-2000》,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一刷。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普天出版社,1976年9月。
覃子豪:《詩的解剖》,台中:普天出版社,1976年9月。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12月4版。
黃登山編著《老子釋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初版2刷。
黃晉凱、張秉真、楊恒達主編《象徵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2刷。
黃維樑:《怎樣讀新詩》,台北市:五四出版社,1989年初版。
嵇康(魏):《嵇中散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臺1版。
創世紀詩社策劃《八十年代詩選》,台北:濂美出版社,1976年6月初版。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8月初版。
張光直:《張我軍詩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9年9月2版。
張默編《剪成碧玉葉層層》,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3月10日7印。
張雙英、黃景進譯編《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合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馮玉貞譯、Yves Chevrel著《比較文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12月。
揚雄(漢):《揚子法言》,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臺一版。
葉公超:《葉公超散文集》,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9月初版。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2月初版。
楊匡漢、劉福春編《中國現代詩論》上編,廣東:花城出版社,1991年5月3刷。
楊匡漢、劉福春編《中國現代詩論》下編,廣東:花城出版社,1991年4月3刷。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楊昌年《新詩創作與賞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印行,1989年5月初版。
楊昌年:《新詩研究》,台北:蘭台書局,1975年9月初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店,1989年。
楊恩寰《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11月初版一刷。
楊蔭瀏:《語言與音樂》,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再版。
趙天儀:《戰後台灣新詩初探•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台北:富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台北1版1刷。
敻虹《敻紅詩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99年6月7版3刷。
蔣一民著《音樂美學》,原出版者人民出版社,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印行,1993年11月初版1刷。
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7月一版一刷。
鄭明娳總編,簡政珍主編《新詩批評》,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4,台北:正中書局,1993初版。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Ⅰ》(台北:洪範書店,2003年11月2版3印。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Ⅱ》,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1月初版。
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9月2版1刷。
劉大櫆(清)《論文偶記》,《傳世藏書•集庫文藝論評》,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劉紀蕙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土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初版一刷
劉勰:《文心雕龍》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5刷。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9月。
瘂弦、梅新主編《詩學》第一輯,台北:巨人出版社,1976年10月初版。
瘂弦、梅新主編《詩學》第二輯,台北:巨人出版社,1976年10月初版。
瘂弦《弦外之音》,台北:聯經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5月15日初版。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98年7月6印。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3月初版2刷。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002年一版。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2月10日出版。
蕭蕭、張默編《新詩三百首》上,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10月10日。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2月20出版。
藍祖蔚:《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出版,1985年9月30日初版。
期刊論文
方祖燊〈論中國詩的音樂性〉,《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六期,1997年6月,頁176-194。
《文訊》224期,文訊雜誌社,2004年6月。
仇小屏〈新詩藝術論之四──從聲律與句子長短切入〉,《國文天地》220期,2003年9月1日。
《台灣詩學學刊》三號,詩與音樂專輯,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04年6月出版。
洛夫〈秋末懷維廉〉《中外文學》二卷六期,頁49。
商禽〈咳嗽〉,《創世紀》三十期,創世紀詩社,1972年9月1日。
馬耀民〈「眾聲喧嘩」與正文的口述性〉,《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二期,1990年7月
楊小鋒:〈抗戰詩歌朗誦運動發生的原因〉《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
碧果的〈鼓聲〉,《創世紀》三十二期,創世紀詩社,1973年3月1日。
葉嘉瑩〈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十一期。
潘麗珠:〈古典詩歌聲情藝術及其美學意涵〉,《國文學報》第三十期,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5月。
潘麗珠〈詩歌「吟、唱、誦、讀」的觀念及要領〉頁70-71,《國文天地》9卷11期,1994年4月。
鄭慧如:〈新詩的音樂性――台灣詩例〉,《兩岸現代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頁14-15。
謝冕:〈一本有特色的新詩選集─讀《朗誦詩選》〉,《文學評論》,1965年4月。
蘇紹連〈夫渡河去〉,蘇武雄之〈林口組曲:蛙〉,《創世紀》三十三期,創世紀詩社,1973年6月20日。
〈簫聲〉、〈荷塘〉、〈墓林〉三詩總題為〈訪古三首〉,發表於1980年4月14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學位論文
吳淑惠撰《聲響與文情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彭菊英:《現代詩聲情藝術探究――以朗誦為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戴伊澄《《文選》音樂類賦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 月。
鄭芳郁:《二十五史中聲情觀念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暑期班碩士論文,2003年2月20日。
鄭慧如:〈新詩的音樂性――台灣詩例〉,《兩岸現代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003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