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雅芬
PENG,YA-FEN
論文名稱: 黃純青及其著述研究
A Study of Huang Chun-Cing's Poems and Articles
指導教授: 林淑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8
中文關鍵詞: 黃純青樹林古典漢詩台灣文學台灣儒墨論戰
英文關鍵詞: Huang Chun-Cing, Shulin, Classic Chinese Poetry, Taiwanese Literature, Debates between Mohism and Confucianism in Taiw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台北地區傳統文學為研究範疇,黃純青(1875~1956),字炳南,晚號晴園老人,一生橫跨清末、日治到戰後三個時代。青年時接受秀才王作霖的指導,日治時期擔任鶯歌庄長並經營酒廠,在戰後還任臺灣省參議員、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文學團體方面參與詠霓詩社、瀛社、桃社和薇閣詩社等活動,期間提出〈兼愛非無父論〉,支持儒家思想也發揚墨家兼愛的精神,並肯定使用台灣話文,極具時代性與社會性。本論文提供傳統文人在面對不同文化的統治者下的應變與回應,因跨時代的因素扮演多重角色,故著述中呈現時代變遷的複雜面向。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下,透過個人著作《晴園詩草》及其他詩作文本,研究黃純青作品中的脈絡及文學特性。

    爲了論述這些議題,本論文分五部份。除緒論與結論之外,分從第二章論述生平經歷及其思想。第三章探討黃純青與文學活動的關聯及參與的情況。第四章試圖從他的詩文作品中歸納其創作的蘊涵和寫作特色。從這些觀點期許藉由廣泛收集台灣古典文學的資料及地方史料的彙整,呈現黃純青的文學特色。

    The subject matters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Taipei Area.Huang Chun-Cing(1875-1956), was born in Shulin,Taipei County. The narrations in literature pieces related to diet reflects the culture and collective thoughts of an era. He studied under Zuo-Lin Wang, a gifted scholar at an early age,and worked as a Mayor and during Japanese reigh.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delicate connotation of Huang Chun-Cing’s poems and ariticles,Publications“The Poetries of Huang Chun-Cing”,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analyzing Huang’s literature thought and his view of life.
    The main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five topic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es Huang'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family background biography which is from Cing Dynasty to Nation Government Period.It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writers how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 and thinking. The third chapter probes poetry club he participated in and whom he made friends to. The fourth chapter searches out and analyzes one by one to Jiang's Han poetry works according to its content. The fifth chapter is a conclusion.
    From those points of view,the researcher tried to demonstrate the image of Huang Chun-C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se materials.Finally,hope,thesis can draw a picture of Taiwan literature.

    自序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00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00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008 第二章 黃純青生平經歷及其思想 015 第一節 家世背景與社會參與 015 一、家世背景 015 二、日治時期的經歷 019 三、倡議社教團體 022 四、地方發展的規劃 037 第二節 關注儒墨思想辯證 044 一、黃純青的儒家思想 045 二、墨學思想的提倡 046 三、其他文人的回應 050 第三節 戰後公職經歷 053 一、戰後初期參與協力活動 053 二、台灣省參議員的經歷 055 三、任職提案的議題 057 第三章 時代變遷下的文學活動 061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參與的文學社團及交遊 061 一、瀛社及桃社 062 二、交遊情形 070 第二節 黃純青的文學理念 074 一、改革傳統詩教觀 074 二、重視文藝刊物的功能 076 第三節 戰後的文藝編務 080 一、《臺灣省通志稿》 080 二、《臺北文物》 093 三、薇閣詩社及詩集的刊印 097 第四章 著述的題材特色 103 第一節 社會紀錄與批判 103 一、對時事的評論 103 二、民生及災後的觀察 106 三、台灣風物的紀錄 108 四、對科舉制度的批判 112 第二節 紀錄三鶯在地見聞 117 一、潭底碑與聖蹟亭 117 二、濟安宮 120 三、太平橋與鶯歌石 125 四、重葺十三公 129 第三節 對文學的評論 133 一、語文的工具性 134 二、關注臺灣話文 137 第四節 與官方網絡的交流 147 一、與官員唱和 147 二、紀錄日本見聞 150 三、協力國策宣傳 156 四、二二八日記的解密 161 第五節 個人記憶的書寫 166 一、親友的回憶 166 二、園林隱退吟詠 176 三、詮釋旅遊的記憶空間 179 第五章 結論 185 參考書目 189 附錄 203 附錄一 黃純青生平年表 203 附錄二 昭和十九年(1944年)時黃純青家族譜 208 附錄三 黃純青著述一覽表 210

    一、 文獻資料

    《民報》臺灣民報社,1945年10月10日~1947年2月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年
    《台南新報》,台南新報社,1921年5月~1937年1月
    《興南新聞》,1941年3月~1944年3月
    《臺灣時報》,東洋協會臺灣支部發行,1909年~1919年
    《臺灣時報》,台灣總督府發行,1919年~1945年
    《詩報(1930~1944)》,覆刻版,龍文出版社,2007年
    《臺北文物》,1952年12月~1961年9月
    《臺北文獻》,1962年6月~1966年12月
    《台北文獻直字》,1968年7月迄今

    二、 專書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年)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出版,2004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臺北:遠流,1998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
    李力庸:《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稻鄉,2004年)
    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林淑慧:《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學生書局,2009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吳密察主編:《帝國「地方文化」皇民化臺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6年)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1999年)
    張炎憲主編:《文山、海山郡彙編(下)》,(臺北:台北縣文化局,2001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 2004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年)
    陳培豐著,王興安, 鳳氣志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年)
    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2007年1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
    黃得時編:《板橋詩苑別集》,(台北市:薇閣詩社,194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經濟史二集》,(臺北:臺灣銀行,1955年)
    鄭梓:《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一九四六~一九五ㄧ)》,(台北:華世出版社,1988年3月)
    Anderson,Benedict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年)

    三、鄉誌文獻

    張炎憲主編、陳存良譯:《我等の海山》,1934年,臺北:北縣文化局,2001年
    張炎憲主編:《臺灣省臺北州街庄志彙編》共兩冊,台北:台北縣文化中心,1999年7月
    臺北縣政府:《續修臺北縣志》,台北:台北縣政府,2008年
    三峽鎮鄉公所:《三峽鎮志》,台北:三峽鎮鄉公所,1993年
    樹林國小編:《風華百年耀樹林》,台北:樹林國小,1998年
    樹林國小:《臺北縣樹林國民小學創校一百一十週年校誌暨校慶特刊》,臺北:樹林國小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年

    四、作家作品集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光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張深切全集》,(臺北:文經社,1998年)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龍文,1992年)
    連橫:《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訪談;賴永祥等紀錄:《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台史所,遠流,2007年)
    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訪問,丘慧君紀錄:《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許雪姬、陳三井訪問,楊明哲紀錄:《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黃美玲:《連雅堂文學研究》,(臺北:文津,2000年)
    顏國年:《環鏡樓唱和集》,(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

    五、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李泰德:《文化變遷下的臺灣傳統文人─黃得時評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文鳳:《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之研究》,臺師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麗卿:《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教團體與社會變革--以台北州「同風會」為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張端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欣慧:《「詩」的權力網絡: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考察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2007年
    張明權:《同文論述下的台灣漢詩壇(1931~1945)》,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六、期刊論文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臺北文獻》直字第37期,1976年9月,頁49-131
    文山遺胤:〈臺北詩社之概觀〉,《臺北文物》,第四卷第四期,1956年,頁3
    李騰嶽:〈本省地方志之特殊性與臺北市志之編成〉,《臺北文物》第10卷第1期,1961年,頁1-6
    林秀姿:〈「台灣八景」的歷史建構:17世紀末-21世紀初〉,《文化研究月報》第六十七期,2007年4月,頁1-10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臺灣人類學刊》第一期第二卷,2003年,頁1-38
    吳密察 〈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6年6月,頁59-143
    高傳棋:〈中山女高百年來的時空變遷〉,《中山女高學報》創刊號,2001年12月,摘要頁1-22
    施懿琳:<日據時期台灣古典詩的抗議精神與比興諷喻傳統>,《古典文學》第十二集,1992 年10 月初版,頁269
    莊惠惇:<晴園老人黃純青>,張炎憲等編,《臺北人物志》2,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新聞處,2000年,頁44
    張輝誠:〈逸仙樓身世─《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新築移轉紀念錄》簡介〉,《中山女高學報》第六期,2006年12月,頁195-202
    張輝誠:〈中山女高前身士林時期(1897至1908)研究 〉,《中山女高學報》第二期,2002年12月,頁131-141
    陳慧先整理:〈王世慶先生得獎感言〉,《臺北文獻》第6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569-574
    翁聖峰:〈擴清新舊對峙的迷思:論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之研究不宜偏廢〉,《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8期,1993年9月,頁3-27
    翁聖峰:〈試論連雅堂的「墨子觀」及其相關問題〉,收於《臺灣文獻》第四十五卷第三期,1994年9月,頁5-16
    翁聖峰:〈《重修臺灣省通志‧藝文志著述篇》的若干問題〉,《中國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 ,1997年6月,頁251-260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的儒學與儒教─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灣文獻》51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285-308
    翁聖峰:〈一九三○年台灣儒學、墨學之論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1 期,2006年3月,頁1-22
    翁聖峰:〈日治時期黃純青的文學與文學觀〉,《臺北文獻直字》166期, 2008年12月,頁91-121
    黃得時:〈敬惜字指と聖蹟亭〉,《民俗台灣》第一卷第五號,1941年7月,頁22-24
    黃得時:〈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21期,1985年12月,頁58-64
    黃得時〈晴園老人黃純青略傳〉,《臺灣文獻》10卷2期,1956年6月,頁201-201(黃得時署名江夏生)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9月,頁43-88
    廖漢臣:〈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下)〉《臺北文物》,第四卷第一期,1995年5月
    謝嘉梁:〈走過臺灣文獻一甲子〉,收錄於《台北文獻》59卷2期,2008年6月,頁18-24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第36期,2006年6月,頁167-209
    廖振富:〈百年風騷,誰主浮沉?─二十世紀台灣兩大傳統詩社:櫟社、瀛社之對照觀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九期,2009年10月,頁205-248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