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婉妤
Chen,Wan-Yu
論文名稱: 柳琴的歷史沿革與入傳台灣的研究
A Study of the Liuqin History and the Transmission to Taiwan
指導教授: 莊文達
Juang, Wen-T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63
中文關鍵詞: 柳琴
英文關鍵詞: Liuqin, Liuqin Oper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以「柳琴的歷史沿革與入傳台灣的研究」為題,共分五章。目的在探討柳琴的源起以及它在戲曲上的關係,此項樂器如何改革並受文化藝術的影響,同時對柳琴在台灣的教育以及教育訓練、考試的制度上是如何實施。柳琴自一九五八年被開發改革以來,從戲曲伴奏樂器,一躍為獨奏樂器,現在柳琴已是國樂團不可缺乏之彈撥樂器,筆者因喜愛柳琴這個樂器及身為柳琴專業的演奏家有二十餘載,故將此經驗及重要演出曲目作一深入研究,期望這本論文能為本國國樂界盡一己棉薄之力。柳琴入傳台灣以後,與在大陸的發展是否有異同,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歷史文獻為經,另以訪談及田野調查為緯,並兼顧柳琴在台灣與大陸兩地的源起及概況,作深入資料收集與整理。
    第一章為「緒論」,乃說明柳琴這一樂器,藉由柳琴的歷史沿革來呈現此一傳統樂器的面貌。在研究範圍上採大陸與台灣同步閱讀及訪談的方式。其中,有關大陸傳統音樂的文獻資料,大多已經過專家學者的蒐集整理;但在台灣歷史沿革的部分,尚未有前人整理,因此筆者將就台灣部份特別獨立出來做探討及分析。
    第二章研究「柳琴的源流與發展」,關於柳琴的源起及起源,並無確切文字記載可考查,根據期刊《江蘇戲志》及民間藝人口傳記載,筆者歸納幾種說法,並可知柳琴形制與琵琶有密切的關聯,在大陸柳琴樂器改革方面,分一、民間自發性的改革。二、官方制是會議改革。三、重要柳琴樂器的改革人物等三部份來論述。
    第三章研究「柳琴入傳台灣的發展」,以台灣為主軸,將柳琴藝術的現狀、在國樂團的發展、學校教育中的發展概況以及重要比賽的情形作一論述。
    第四章研究「柳琴經典曲目分析與探討」,筆者將海峽兩岸各以三首經典曲目作一分析。在大陸以王惠然創作的《春到沂河》、《塔吉克舞曲》,徐昌俊創作的《劍器》作一探討研究。在台灣的柳琴作品創作,大約可追溯自一九八○左右,筆者以創作年代先後,選取三首作為分析探討之曲目,這三首分別為王正平的《塞北雁》、陳中申的《車鼓姑娘》、蘇文慶及鄭翠蘋的《雨後庭院》。
    第五章為「結論」,由柳琴與國樂團的發展具有密切之關係,並呈現相互倚存之關連、在樂曲的詮釋與技巧的表達、在教育上有何特點等諸多方面,綜合說明柳琴的特質與總體評價。
    最後,本論文的研究價值在於:開啟柳琴研究的歷史價值;運用科學的、嚴謹的方法,對柳琴進行深入整體的研究,為柳琴在台灣本土的發展提供一條值得嘗試的研究新途徑,而這,也正是本論文研究的精神。

    Abstract
    The topic of these is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Liuqin and the Transmission to Taiwan, including five chapter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Liuqi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Liuqin Opera, how it was innovated and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as well as arts. Meanwhile,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 the training of Liuqin and its evaluation system. Liuqin has turned to an solo instrument from an accompaniment of Sizhou Opera since it was innovated in 1958, and it has become indispensable to the stringed instruments in the Chinese musical groups. With being the lover and the performer of Luiqin for over 20 years,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do the research about the important repertoire and make people learn more about the instrument. Moreover, the author want to make a further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uiqin comparing Mainland China with Taiwan. The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aken the ways of interview as well as field investigations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materials about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uiqin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history and the quality of Luiqin. With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ing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e author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uiqin in Taiwan instead of Mainland China, where has had systematic researches.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uiqin. There aren’t any literal records about the origin. According to the journal, Jiangsu Xizhi and the buskers’ oral transmission, we could find that the form and the features of Luiqin are related to Pipa. As to the innovation of Luiqin in Mainland China, 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e spontaneous innovation divided, one is from ordinary people, another is set by the official conferences, and the other is about the important reformers.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transmis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uiqin in Taiwan, includ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s in professional musical groups, school education, and important contests.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classical repertoire. the author selected separately three pieces of the classical repertoire from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s. In Mainland China, I chose Chundaoyihe (spring coming to the river yi), Tajike wuqu ( Tajike dance music), composed by Wang huiran, and Jianqi (the sword), composed by Xu changjun. The compositional music of Luiqin in Taiwan can be traced back to 1980s, including Saibeiyan ( the wild geese from the north) by Wang zhengping, Chegu guniang (lady chegu) by Chen zhongshen, and Yuhou tingyuan (the courtyard after raining) by Su wenqing and zheng cuipin.
    Chapter Five is conclusion. Due to the clos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 musical groups and Luiqin, the author generalize and apprai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iqi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music, the expression of techniques, and the features of education.
    In the end, the value of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inspire the history and macrocosm research of Luiqin in more scientific and strict ways so that it can offer a new developing way of Luiqin in Taiwa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文獻探討………………………………………………………………6 第二章 柳琴的源流與發展……………………………………………………15 第一節 柳琴的起源………………………………………………..…………19 第二節 柳琴與明清俗曲及傳統戲曲的關係…………………..……………23 一、柳琴戲……………………………….……………………………….23 二、泗州戲……………………………….……………………………….29 三、劇目與音樂結構…………………………………………………..…32 四、柳琴在柳琴戲與泗州戲伴奏的沿革…………………………….….44 第三節 柳琴形制的演變與技法………………………………..……………47 第四節 大陸柳琴藝術的現狀………………………..………………………75 第五節 大陸柳琴樂器的改革與人物……………………..…………………84 一、民間自發性的改革………………………………….……………….84 二、官方制式會議改革……………………………….…………….……88 三、重要柳琴樂器的改革人物……………………………………….….92 第三章 柳琴入傳台灣的發展………………………………………………109 第一節 台灣柳琴藝術的現狀………………………………………………109 第二節 柳琴在台灣國樂團中的發展概況…………………………………116 第三節 柳琴在台灣學校教育中的發展概況………………………………129 第四節 柳琴在台灣重要比賽中的發展概況………………………………136 第四章 柳琴經典曲目分析與探討…………………………………………148 第一節 大陸柳琴作品創作技法之探討……………………………………148 第二節 台灣柳琴作品創作技法之探討……………………………………182 第三節 創作風格與技法之歸納……………………………………………271 第五章 結論…………………………………………………………………280 參考文獻………………………………………………………………………284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專書】

    上海文藝出版社。《音樂欣賞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大夏國樂社編輯。《中國樂器簡介》。台北:學藝出版社,民國69年。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樂器改良文集 第一集》。北京:音樂出版社,1961。

    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建設文集(下)》。北京:北京音樂出版社,1959。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6。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輯,向延生主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第 1-4 卷)》。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

    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王正強。《秦腔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團結出版社,2005.5。

    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台北:海棠事業文化有限公司,民國79年。

    王露(李華萱、謝毓鵬、李榮聲整理,李榮聲執筆)。《鶴軒琵琶譜選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3。

    朱世瑞。《中國音樂中複調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余從。《戲曲聲腔劇種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吳釗。《中國古代樂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吳贛伯。《中國人與中國音樂》。台北:觀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0年。

    呂亦非、姬君超、項晨、朱維英、韶華。《河北梆子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李元慶。《民族音樂問題的探索》。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李民雄、顧冠仁、唐文清。《上海絲竹樂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李民雄。《民族器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4。

    李民雄。《傳統民族器樂曲欣賞》。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李西安、軍馳。《中國民族曲式》。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李定一。《中國近代史》。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7年。

    李淩。《音樂漫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李德貞、樂悅、王遜。《中國民族民間樂器小百科》。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

    沈洽。《音腔論》。民族音樂學論文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汪毓和。《中國現代音樂史綱(1949-1986)》。北京:華文出版社,1991。

    林石城。〈琵琶考級曲目詳解第十級(一)〉。《小演奏家》。No. 5 (2003)。

    林谷芳、孫小寧。《十年去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

    林谷芳。〈從傳統音樂的特質看國樂交響化的美學困境〉。《中華書局成立 80 週年論文集》。(中華書局)。

    邵義強。《交響曲淺釋(上冊)》。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民國65年。

    邱坤良。《中國傳統戲曲音樂》。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

    青主。《音樂通論(簡編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施德玉。《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國家出版社,2004.4。

    洪金榜。《山東分體文學史‧戲曲卷》。齊魯書社,2005.1。

    胡登跳。《民族管弦樂法》。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333。

    苗晶、喬建中。《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修海林。《古樂的沉浮─中國古代主樂文化的歷史考察》。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

    修海林。《古樂集錦》。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1991。

    唐林、張永德、陶純孝。《音樂物理學導論》。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1。

    徐頌仁。《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民國90年。

    烏蘭杰。《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秦詠誠、魏立。《中國民族音樂大觀》。瀋陽:瀋陽出版社,1989。

    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袁靜芳。《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袁靜芳。《民族器樂欣賞手冊》。中國文聯出版社,1986。

    袁靜芳。《樂種學》。北京:華樂出版社,1999。

    高子銘。《現代國樂》。台北:正中書局,民國48年。

    高厚永。《民族器樂概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5年。

    高厚永。《民族器樂概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常立玉。《柳琴論文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下冊)》。台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7年。

    梁廣程。《樂聲的奧秘》。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許健編。《琴史初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雲南民族藝術研究所。《雲南民族樂器薈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馮文慈、俞玉滋。《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上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馮光鈺。《中國同宗民歌》。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

    黃體培。《中國樂學通論 第一編樂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72年。

    黃體培。《中國樂學通論 第三編樂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72年。

    楊家駱。《中國音樂史料(第二輯、第三輯)》。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楊蔭瀏。〈三律考〉。《楊蔭瀏音樂論文選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二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四冊)》。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4年。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樂韻出版社,1996.2。

    楊蔭瀏。《楊蔭瀏音樂論文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6。

    葉棟。《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趙渢。《中國樂器》。香港:香港珠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劉吉典。《京劇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大陸書店,民國77年。

    劉育和。《劉天華全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劉東升,袁荃猷。《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劉東升、胡傳藩、胡彥文。《中國樂器圖誌》。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7。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上)》。台北:燿文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7年。

    劉靖之。《劉靖之談樂》。台北:樂韻出版社,民國85年。

    劉毅志。《國樂津梁第一冊國樂淺說》。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56年。

    劉燕當。《中西音樂藝術論》。樂韻出版社,1979.4。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5,9410。

    廣東省戲劇研究室。《粵劇唱腔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鄭德淵。《中國樂器學》。台北:生韻出版社,民國73年。

    鄭德淵。《音樂音響學(上冊)》。台北:樂韻出版社,民國70年。

    錢亦平。《錢仁康音樂文選(上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戴粹倫等。《中國音樂史論集(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民國48年。

    繆天瑞。《律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薛良。《音樂知識手冊(續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6。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 樂器篇(上、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2年。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 樂譜篇》。商務印書館,1989.9。

    謝俊逢。《民族音樂論集》。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12。

    韓國鐄。《自西徂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0年。

    韓國鐄。《韓國鐄音樂文集(一)》。台北:樂韻出版社,民國79年。

    韓國鐄。《韓國鐄音樂文集(四)》。台北:樂韻出版社,民國88年。

    【教材類】

    王惠然。《柳琴演奏法》。台北:學藝出版社,1988年。

    王惠然。《柳葉演奏法》。北京:新華書店,1985年2月。

    江南。《跟我學月琴》。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林石城。《琵 琶 教學法》。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

    林石城。《琵琶三十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

    林石城。《琵琶練習曲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

    林吉良。《林吉良阮撥彈法》。大連:大連出版社,1994年。

    林聰地。《柳葉琴獨奏曲選》。台北:學藝出版社,1987年。

    閔季騫。《少年兒童琵琶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年。

    劉德海、李景華著。《琵琶基礎訓練法》。香港:香港上海書局,1986年。

    劉德海。《劉德海中外琵琶曲集》。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鄺宇忠。《琵琶演奏技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鄺宇忠。《琵琶演奏技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3月。

    【期刊論文】

    〈《唐樸林古稀民族音樂會》在津舉行〉。《中國音樂》。No. 3(2005)。

    〈二五絃五聲音階踏板轉調箏〉。《樂器科技簡訊》。No. 1(1975)。

    〈二期封底圖片說明〉。《人民音樂》。No. 3(2000)。

    〈五絃中音柳琴〉。《樂器》。No. 3(1981)。

    〈介紹一種新穎的木琴〉。《樂器科技簡訊》。No. 1(1975)。

    〈王惠然彈柳琴〉。http://musiker.w-101.com/musicbook.asp?Id=12105.

    〈北京舉行樂器改良座談會〉。《人民音樂》。No. 12(1954)。

    〈半導體四絃柳琴〉。《樂器科技簡訊》。No. 1(1975)。

    〈民族樂器改良工作的新成就〉。《人民音樂》。No. 3(1959)。

    〈民族樂器改良座談會上展出的幾種新的改良〉。《人民音樂》。No. 6(1961)。

    〈全國民族管樂器改革座談會在蘇州召開〉。《樂器》。No. 3(1981)。

    〈我國民族管絃樂隊結構體制的形成和沿革〉。《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1 (1982)。

    〈長桿月琴〉。《樂器》。No. 1(1981)。

    〈省一級劇團團長會議召開〉。《戲文》。No. 4(1995)。

    〈記濟南部隊前衛歌舞團民族樂隊的樂改實踐〉。《樂器》。No. 3(1981)。

    〈訪改革、發展民族音樂的有志之士-前衛民族樂隊指揮張式業〉。《人民音樂》。No. 1(1989)。

    〈進一步地展開民族樂器改良工作〉。《人民音樂》。No. 3(1959)。

    〈劉天華的音樂思想〉。《中國音樂》。No. 4(1982)。

    〈談我國民族樂器改革問題〉。《中國音樂》。No. 4(1981)。

    〈談樂器改良的原則〉。《人民音樂》。No. 4(1955)。

    〈談樂器改良問題〉。《人民音樂》。No. 2(1954)。

    《北市國樂》。(1991)。

    于韻菲。〈論柳琴的角色變遷〉。《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 1(2005)。

    尤道俊。〈讓教育家揚名天下〉。《教育與職業》。No. 12(1994)。

    心裁。〈國內樂器改良介紹〉。《北市國樂》。No. 47(民國78年)。

    方杰。〈劇團改革 勢在必行〉。《瞭望》。No. 47(1986)。

    方洪友。〈一戲二角 文武不擋─記江蘇省梆子劇團青年演員燕凌〉。《中國戲劇 》。No. 7(1996)。

    王炳杰。〈柳琴藝術發展之軌跡〉。《中國音樂》。No. 3(2005)。

    王炳傑。〈柳琴教學要論〉。《中國音樂》。No. 3(2004)。

    王虹藝。〈柳琴六級曲目《春到沂河》的分析及演奏方法〉。《樂器》。No. 3(2004)。

    王虹藝。〈柳琴演奏的放鬆問題及解決方法〉。《樂器》。No. 3(2005)。

    王惠然.。〈柳琴改革及柳琴藝術的發展〉。《中國音樂》。No. 4(1990)。

    王惠然。〈王惠然談柳琴(一)〉。《樂器》。No. 4(2003)。

    王惠然。〈王惠然談柳琴(二)〉。《樂器》。No. 5(2003)。

    王惠然。〈王惠然談柳琴(三)〉。《樂器》。No. 6(2003)。

    王惠然。〈王惠然談柳琴(四)〉。《樂器》。No. 7(2003)。

    王惠然。〈柳琴改革及其樂改觀念(上)〉。《北市國樂》。No. 169(雜誌版第87期) (民國90年)。

    王惠然。〈柳琴改革及其樂改觀念〉。《中國新音樂史論集之國樂思想》。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4,414。

    王惠然。〈柳琴和柳琴曲《春到沂河》〉。《樂器》。No. 4(1984)。

    王惠然。〈論柳琴的音色、神韻和魅力(一)〉。《樂器》。No. 1(2005)。

    王惠然。〈論柳琴的音色、神韻和魅力(二)〉。2(2005)。

    王惠然。〈論柳琴的音色、神韻和魅力(三)〉。《樂器》。No. 3(2005)。

    王惠然。《柳琴改革及柳琴藝術發展(一)》。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1990。

    王爾村。〈柳琴“前衛”—王惠然.〉。《福建藝術》。No. 3(1998)。

    史建華。〈論美聲藝術的普及〉。《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No. 1(2004)。

    正人。〈江蘇戲劇掠影〉。《上海戲劇》。No. 5(1986)。

    朱華固。〈劇團體制改革的探索〉。《當代文壇》。No. 11(1984)。

    何順信。〈談張(君秋)派唱腔的伴奏〉。《戲曲藝術》。No. 1(1982)。

    何麗麗。〈三弦柳琴與四弦柳琴考〉。《樂器》。No. 8(2005)。

    何麗麗。〈柳琴的形制與改革〉。《中國音樂 》。No. 4(2006)。

    何麗麗。〈柳琴的起源與原始二弦柳琴的特點.〉。《樂器》。No. 1(2006)。

    宋楠。〈盛開在民族樂苑中的藝術之花—記王惠然先生與中國柳琴藝術〉。《音樂天地》。No. 6(2005)。

    李果。〈談小提琴的揉弦〉。《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No. 1(1994)。

    李愛真、劉振。〈柳琴戲音樂多元化探析〉。《藝術百家》。No. 4(2005)。

    沈寧。〈感動世界的民族音樂〉。《今日中國(中文版)》。No. 11(2004)。

    沈濤。〈二胡教學及演奏中的揉弦與力度問題〉。《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No. 3(1999)。

    肖興華。〈我國拉弦樂器的產生和演變〉。《樂器》。No. 6(1981)。

    周大風。〈振興民族音樂〉。《中國音樂》。No. 4(1984)。

    周為民。〈對世界音樂多元化的思考〉。《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No. 1(1999)。

    孟建軍。〈柳琴的製作(二)〉。《樂器》。No. 10(2004)。

    孟建軍。〈樂器制作界的全能型人才—訪高級制琴師孟憲洪〉。《樂器》。No. 6(2007)。

    孟浩。〈試談地方劇團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徐州教育學院學報》。No. 2(2001)。

    孟醒、孟憲洪。〈談柳琴彈、挑練習中的“等距離、等角度、等力度”〉。《樂器》。No. 4(2005)。

    孟醒、孟憲洪。〈柳琴沙音的檢查與排除〉。《樂器》。No. 5(2003)。

    岳文。〈形似柳葉 聲如箏琶—介紹柳琴和兩首柳琴曲〉。《視聽技術》。No. 11(1995)。

    易有伍。〈北京採訪彭修文的紀錄 〉《老易談雨果(第 66期)》。http://www.hugocd.com:81/hugo/talkshow.asp?num=66. 1996

    林儒忠。〈科研重在推廣—記香港樂改專家阮仕春〉。《藝術科技》。No. 2(2001)。

    林儒忠。〈樂改結碩果介紹一支有特色的柳琴室內樂團〉。《藝術科技》。No. 3(2000)。

    林聰。〈新技術革命與二胡專業教學的現代化〉。《天津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4)。

    俞良模。〈彈奏琵琶的基本知識.〉。《人民音樂》。No. 12(1956)。

    姚銀琢。〈打破老套子走出新路子—江蘇省邳州市柳琴劇團在改革中求發展〉。《中國戲劇》。No. 12(2000)。

    柏巖。〈蘊香為傳春消息─記江蘇省柳琴劇團青年演員王曉紅〉。《中國戲劇》。No. 5(2005)。

    胡世鐸。〈月下露珠更怡人—記著名京劇演員肖月珠〉。《中國京劇》。No. 2(1993)。

    胡登跳、林友仁。〈中國民族樂隊〉。http://www.sxs.org.cn/1/music/art/a7.html.

    胡登跳。〈關於民族樂隊的編制〉。《人民音樂》。No. 10(1961)。

    夏敬熙、張孟琦。〈小提琴揉弦的訓練和運用〉。《音樂探索》。No. 3(1984)。

    奚紹善。〈談民歌的發掘、發展與創新〉。《雲嶺歌聲》。No. 5(2004)。

    孫云。〈六弦柳琴受青睞〉。《樂器》。No. 4(1987)。

    孫新峰。〈感悟人間真愛—柳琴詩歌印象〉。《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No. 4(2004)。

    徐柏森。〈論劇團〉。《上海藝術家》。No. Z1(1997)。

    殷增琴。〈柳琴曲《劍器》賞析〉。《齊魯藝苑》。No. 3(2002)。

    秦鵬章。〈要交響化,不要交響樂隊化─淺述中國民族樂隊的發展簡況〉。《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郝玉岐。〈加強交流 促進統一—臺北演出紀實〉。《東方藝術》。No. S1(2004)。

    馬良書。〈談柳琴戲音樂的“土”與“特”〉。《藝術百家》。No. 4(1993)。

    國樂學會網站。〈樂器介紹/月琴〉。http://www.scm.org.tw.

    崔長永。〈淺析柳琴戲的唱腔特點.〉。《棗莊師專學報》。No. 3(2000)。

    張峻峰。〈柳琴獨奏曲《春雨滴柳》賞析〉。《劇作家》。No. 5(2005)。

    張峻峰。〈戲曲伴奏與泗州戲主弦〉。《戲文》。No. 5(2005)。

    張新。〈21世紀高等藝術院校合唱教學研究與探索〉。《中國音樂》。No. 4(2006)。

    張繼高、許常惠、蕭勤。《蕭友梅先生之生平》。台北: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民國71年。

    捷之。〈浙江昆劇團晉京獻藝載譽返杭〉。《戲曲藝術》。No. 1(1986)。

    梁茂春。〈論民族樂隊交響化〉。《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莊本立。《中國的音樂》。台北: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57年。

    許瑋。〈論多元化視野中的我國民族音樂教育〉。《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No. 6 (2001)。

    陳茂錦。〈三弦二法〉。《中國音樂》。No. 3 (1989)。

    陳茂錦。〈淺議三弦史諸說〉。《中國音樂》。No. 4 (1989)。

    陳振鐸。《劉天華的創作和貢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

    陳聆群、齊毓怡、戴彭海。《蕭友梅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陳澄雄。〈探討現代國樂交響化〉。《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黃金陸。〈談楊(寶森)派老生唱腔的伴奏〉。《戲曲藝術》。No. 4(1982)。

    黃偉、袁汀。〈山水中的音畫時尚—訪青年古箏演奏家常靜〉。《樂器》。No. 4 (2005)。

    黃偉。〈器樂藝考熱─背後冷思考〉。《樂器》。No. 4(2007)。

    黃淩飛。〈對少數民族地區高等藝術院校如何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思考〉。《中國音樂》。No. 1(2002)。

    黃聞繪。〈對高等藝術院校二胡教學改革的思考〉。《藝術研究》。No. 3(2006)。

    黑力。〈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培養少數民族聲樂人才現狀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No. 3(2007)。

    葉明菊。〈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在高等藝術院校中的地位與作〉。《雲嶺歌聲》。No. 12(2003)。

    葉純之。〈從創作角度看中國民族管絃樂隊的前景〉。《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趙一紅、林儒忠。〈賀阮仕春先生獲獎〉。《藝術科技》。No. 3(2003)。

    劉再生。〈凝煉精絕小中見大─評柳琴獨奏曲《塔吉克舞曲》〉。《人民音樂》。No. 8(1994)。

    劉承華。〈樂器神韻與歷史氛圍─對中國樂器的演進軌跡及其機制的考察〉。《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6)。

    劉淮保。〈談大學音樂教學中的開放教學〉。《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No. 3(2004)。

    樂聲。《中國樂器》。輕工業出版社,1986。

    歐景星。〈音色在演奏中的作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No. 1 (2000)。

    潘妙興。〈柳琴漫談〉。《北市國樂》。No. 96(雜誌版第 14 期)(民國84年)。

    蔣風之、蔣青。《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蔡紅華。〈對傳統音樂基礎教育的觀念更新〉。《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3(2000)。

    談龍建。〈談三弦換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2(1986)。

    黎鍵。〈民族管絃樂隊的功能及民族音樂諸問題〉。《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2月13-16日》。(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1997)。

    錢涼。〈論小提琴的音色〉。《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No. 3(1998)。

    駱少偉。〈樂器改革“獨行俠”阮仕春〉。《中華兒女(海外版)》。No. 7(1998)。

    縱山。〈論柳琴戲的劇目特色與走向〉。《藝術百家》。No. 4(1993)。

    韓國鐄。〈民族樂器的改良:1946-1976(1988)〉。《中國新音樂史論集1946-1976》。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0。

    韓國鐄。〈樂器的研究〉。《樂曲》。No. 12(1985):46-54。

    豐元愷。〈樂器分類〉。《小演奏家》。No. 2(2002)。

    魏民。〈彈撥樂器常用的幾種組合〉。《東方藝術》。No. S1(2004)。

    魏青。〈我柳琴往事〉。《樂器》。No. 1(2005)。

    關韶華、劉瓊。〈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多元化構建及其意義〉。《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No. 2(2004)。

    蘇春敏。〈柳琴曲《劍器》的音樂內涵及演奏技巧〉。《中國音樂》。No. 3(2004)。

    蘇春敏。〈柳琴簡介〉。《中國音樂》。No. 1(1982)。

    蘇夏撰。〈和聲民族化的歷史和現狀〉。《和聲的民族風格與現代技法(論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辭典】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 舞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 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中國大百科‧音樂‧舞蹈卷》。1984。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

    《中國音樂辭典‧續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6。

    上海藝術研究所和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藝術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藝術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台北:音樂中國出版社,1988。

    中國ISBN中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1994.8。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中國音樂辭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辭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1987 年中國音樂年鑑》。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史圖鑒》。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238。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辭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續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劉東昇主編。《中國樂器圖鑒》。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周巍峙。《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中國 ISBN中心,1996.6。

    周巍峙。《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中國 ISBN中心,1996.6。

    周巍峙。《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蘇卷》。中國 ISBN中心,1996.6。

    劉波。《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北京:農村讀物出版,1990。

    羅宗鎔、楊通八主編,現代音樂欣賞詞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羅宗鎔、楊通八。《現代音樂欣賞詞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外文資料

    Curt Sachs. The Histo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 W. W. Norton, 1940.

    Diagram Group.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World. New York, Paddington, 1976.

    Erich M. von Hormbostel and Curt Sachs.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Galpin Society Journal, Vol. 14, 1961: 4-29.

    Klaus Wachsmann.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ments.”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1980), Vol, 9.

    Sibyl Marcuse. Musical Instruments: A Camprehensiv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 Day, 1964; New York, W. W. Norton, 1975.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3 Vols,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