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錦鴻 Wang, Ching-Hung |
---|---|
論文名稱: |
自然·心象—王錦鴻彩墨創作論述 "Nature & Mental Imagery" A Discourse of TSAI-MO art Creation by Wang Ching-Hung |
指導教授: |
吳宥鋅
Wu, Yeou-Xin |
口試委員: |
吳宥鋅
Wu, Yeou-Xin 林政榮 Lin, Cheng-Jung 張維元 Chang, Wei-Yuan |
口試日期: | 2024/06/1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自然 、心象 、抽象 、彩墨 |
英文關鍵詞: | nature, mental imagery, abstraction, TSAI-MO art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參與觀察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60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0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之寫作宗旨在於自然、心象彩墨創作之研究,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大自然與心象意念做結合,從抽象至具象的自動性技法做作品的呈現。首先以創作理念與學理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探討,做為此創作過程與技法探究之依據,然後依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悟,以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的物象進行對話,以期完成心靈合一的彩墨創作作品。
大自然的涵意是多元而豐富的,它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多樣性和互聯性,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基礎。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保護和尊重它,以確保我們自身和後代能夠繼續享受其恩賜。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之處為人們也帶來了無盡的觀賞和享受,同時也激發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與尊重。
心象則涉及筆者內心世界的表達和體驗,常與主觀、個人的經驗和情感相關聯,它可以是筆者對某種情緒、概念、記憶或夢境的表達,是筆者獨特的感受和內在經驗的表現。
本論文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步驟與範圍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的探討,包括儒、道學之觀念影響,中國美術自然審美之展現,近代彩墨畫之自然觀與藝術家研究。第三章:形式內容與實踐。第四章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未來展望。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TSAI-MO art creation of nature and mental imagery.
It is a semi-automatic technique to present works from inaction to action, mainly explor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mental imagery.First of all, the author uses the concept of cre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or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literature as the basis for this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echniques, and then relies on the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subjective thoughts and emotions to engage in dialogue with natural object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unity of the heart and soul of the TSAI-MO art creations.
Nature is diverse and rich in meaning. It represents the origin, diversity and interconnectedness of life, and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survival and prosperity. We should cherish, protect and respect nature to ensure that we and future generations can continue to enjoy its gifts. The beauty and wonders of nature have brought people endless appreciation and enjoy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nspired them to protect and respect nature.
Mental imagery involves the express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s inner world, which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ubjectiv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It can be the author's expression of certain emotions, concepts, memories, or dreams, and it is the inner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uniqu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Research Steps and Scope Limitations, and Definition of Terms. Chapter 2: Exploration of creative ideas and theoretical basi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realization of natural aesthetics in Chinese ar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view of modern TSAI-MO art painting and artists. Chapter 3: Creative Concepts and Practical Methods. Chapter 4: Analysis of Works. Chapter 5: Conclusion: Review and Reflection, Future Prospects.
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姜一涵:《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畫語錄新解,台北:蕙風堂,2007年。
蔣孔揚:《德國古典美學》,安徽教育出版,2008年10月。
湯尼、海德、米奈Cvermon Hyde Minor著 李建群等譯:《藝術史的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尤昭良:《塞尚與伯格森》,台北:高談文化,2003年。
李美蓉:《生活藝術》,美育雙月刊,第121期,2001年。
朱光濳:《談美》,台北:業強出版,1998年 5月。
俞劍方:《中國繪畫史上冊》,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4年。
張祥龍,《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一從董仲舒到陸象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戴健業:《老子的人生哲學》,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
劉笑敢:《老子》,台北:台大圖書出版,2005年。
蒙培元:《人與自然 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郭慶潘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64年3月壹景印一版。
潘運告:《唐五代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1月。
葛路著:《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5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67年10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洪範出版社,1981年。
《中國名畫賞析》I魏晉至元代,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薛永年:《中國繪畫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立緒文化出版,92年出版。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薏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04年四版。
黃朝湖:《彩墨藝術文選》,台中市文化局出版,92年12月。
《吳冠中畫展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1997年5月1日出版。
《吳冠中畫展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要藝術不要命》,1997年5月。
《吳冠中畫展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名家翰墨》第6期吳冠中專號,1997年5月。
巴東:《台灣近代現代水墨畫大系》張大千-譜出繪畫的天籟與傳奇,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初版。
何恭上:《三千大千》,台北:藝術圖書公司發行,2014年10月。
蕭瓊瑞:(劉國松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1996年7月。
蕭瓊瑞:激盪迴游、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5月。
蕭瓊瑞:(台灣近現代藝術11家),藝術家出版社。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1985年。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丹青圖書,1987年。
蕭瓊瑞:《劉國松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85年,7月。
高駿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博士生書畫作品邀請展專輯,新北市樹林美術協會出版,2023年。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91年。
黃光男:〈橫看成嶺側成峰一臺灣水墨一百年〉,《臺灣美術發展史-臺水墨畫》,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雄獅圖書出版,2001,二版。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
期刊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2,2014年6月。
詹士模: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報,第三期,2018年2月。
李民、王健譯注,(尚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林進忠:《書畫藝術學刊》,第五期(水墨繪畫傳承的人文情境本質)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8年12月。
網路資源
國立台灣美術館網站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
全球華人藝術網:http://blog.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