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智琛
論文名稱: 東勢客語連讀變調現象研究
The Study on Tone Sandhi in Taiwan Dongshih Hakka
指導教授: 吳瑾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東勢客語連讀變調優選理論韻律音韻學間接指涉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以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與韻律音韻學(Prosodic Phonology)分析東勢客語中,三種連讀變調現象在三至四音節語料的運作方式。
    在聲調現象方面,透過觀察雙音節語料的表層形式進行分析。因為發生變調現象的語料,其右端音節必定會維持原來的讀法,是以東勢客語屬於右重語言(right-prominent)。就連讀變調的觸發因素與聲調變體(allotone)的映射(mapping)兩種角度,以及右重語言的特色,設置制約進行評估,可以排除不正確的聲調組合成為表層形式。
      在連讀變調現象運作的範域方面,透過觀察三至四音節語料的表層形式,發現兩種平聲連讀變調在相同的聲調底層形式中,會產生兩種不同的連讀變調結果。這是因為語料在不同語速的狀況下,受到句法結構影響與否,視句法結構的組成與分布,進行連讀變調的運作。本論文將針對一般語速中,會受到句法結構影響的運作方式進行討論。
      句法結構雖然能夠影響連讀變調的運作,但語料的表層形式顯示句法結構並不能做為連讀變調範域。必須透過「間接指涉論(Indirect Reference Hypothesis)」的角度,以韻律結構作為連讀變調現象運作的範域。若以音步(foot)作為連讀變調範域,可以正確分析三至四音節語料中,連讀變調現象的運作。透過結構對整制約,能夠產生內部形式不同的變調範域。三音節語料會產生包孕式音步變調範域,四音節語料則以兩個雙音節音步變調範域為主。此外,本研究發現連讀變調的運作與詞彙結構有關。
      確立音步結構所產生的連讀變調範域後,以分析聲調現象的制約進行評估,發現部分語料的表層形式,出現音韻規則的過度應用(overapplication),無法透過既定的聲調現象相關制約,完成對候選項的評估。此時須仰賴參考輸出項的設置,即可分析連讀變調現象的運作。另外,四音節語料的表層形式也顯示右重語言的特色,應是呈現在語料變調範域的最右端。
      雖然兩種平聲連讀變調現象,在三至四音節語料中運作方式的分析,是先分析語料的韻律結構,作為其連讀變調範域後,在範域的限制下運行音韻規則。但在優選理論分析的精神下,聲調現象的制約與變調範域的制約並非階段性完成,而是一次性的評估,完成連讀變調現象的優選理論分析。至於陰去連讀變調的運作,也受到句法結構影響,但只需要聲調現象的制約,即可正確完成優選理論分析。

    摘 要 I 致謝辭 III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東勢地區及東勢客語簡介 3 第三節 理論架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15 第一節 東勢客語的聲調系統與連讀變調現象 15 第二節 優選理論對東勢客語連讀變調現象的分析 27 第三節 韻律結構與連讀變調規則的運作 33 第三章 東勢客語的陽平連讀變調 37 第一節 陽平連讀變調現象與雙音節詞制約 37 第二節 句法結構對陽平連讀變調的影響 42 第三節 三音節以上陽平連讀變調語料的優選理論分析 58 第四節 小結 70 第四章 東勢客語的陰平連讀變調 73 第一節 陰平連讀變調現象與雙音節詞制約 73 第二節 句法結構對陰平連讀變調的影響 77 第三節 三音節以上陰平連讀變調語料的分析 89 第四節 小結 97 第五章 東勢客語的陰去連讀變調 99 第一節 陰去連讀變調現象與雙音節詞制約 99 第二節 句法結構對陰去連讀變調的影響 102 第三節 三音節以上陰去連讀變調語料的優選理論分析 107 第四節 小結 116 第六章 結論與後續問題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後續問題探討 121 徵引文獻 123 附錄一 制約定義一覽表 127 附錄二 語料競選表 129 一、 陽平連讀變調三至四音節語料競選表 129 二、 陰平連讀變調二至四音節語料競選表 130 三、 陰去連讀變調二至四音節語料競選表 131 四、 完整制約競選表 133

    一、 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涂春景編著,1998,《臺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臺北:客家雜誌出版社。
    馬秋武,2008,《優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維安、楊文山、劉惠美、楊雅惠,2011,《99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炎正,1995,《東勢鎮志》,臺中:臺中縣東勢鎮公所。
    鍾榮富,2004,《臺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二、 期刊與研討會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張屏生,1999,〈東勢客家話的超陰平聲調變化〉,《聲韻論叢》第八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董忠司,1994,〈東勢客家語音系及其音標方案〉,《臺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蕭宇超、邱昀儀,2006,〈東勢客語變調:三至四字組分析〉,《語言暨語言學》7:2,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鍾榮富,2010,〈台灣東勢客家話的聲調與變調:語音與音韻的觀點〉,《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三、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江俊龍,1996,《臺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俊龍,2003,《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敏華,1998,《臺中縣東勢客家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昀儀,2006,《東勢客語變調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桂平,1995,《從句法與音韻的介面關係看客語的連讀變調》,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外文資料(依英文字母排序)
    Bao. Zhiming. 1999. The Structure of T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n, Matthew Y.(陳淵泉). 1984. Unfolding latent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aste: poetry as a window onto languag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16:1/2 P.203-240
    Hsiao, Yuchau E.(蕭宇超). 1991. Syntax, Rhythm and Tone: A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Taipei: Crane.
    Hsiao, Yuchau E.(蕭宇超). 1995. Southern Min Tone Sandhi and Theories of Prosodic Phonology. Taipei: Student.
    Hsiao, Yuchau E.(蕭宇超). 2006. 《從優選理論分析東勢大埔客語之連讀變調(An Optimality Theory Approch to Tone Sandhi in Dapu Hakka)》,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4-2411-H-004-032,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siao, Yuchau E.(蕭宇超). 2008. Yinping Tone Sandhi in Two Hakka Dialects. Interface in Chinese Phonology: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Matthew Y. Chen on His 70th Birthday, ed. by Yuchau E. Hsiao, Hui-chuan Hsu, Lian-Hee Wee & Dah-an Ho, 79-97.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Kager, Rene. 1999b. Optimality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Lin, Hui-shan.(林蕙珊),2005,Prosodic Correspondence in Tone Sandhi. US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Hsin-Chu: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P.229-265
    Lin, Hui-shan.(林蕙珊),2011a,〈東勢客語的連讀變調現象(Sequential and Tonal Markedness in Dongshi Hakka Tone Sandhi)〉,《語言暨語言學》12:2,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313-357。
    Lin, Hui-shan.(林蕙珊),2011b,〈東勢客語重疊詞的特殊變調(Special Tonal Alternations in Dongshi Hakka Reduplication)〉,《臺灣語言學期刊(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9:2,臺北:文鶴出版公司,頁1-60。
    McCathy, John J., and Alan Prince. 2004. Faithfulness and reduplicative identity. Optimality Theory in Phonology: A Reader, ed. by John J. McCarthy, 77-98. Oxford: Blacjwell
    Nespor, Marina, and Irene Vogel. 1986. Prosodic Phonology. Dordrecht: Foris.
    Prince, Alan and Smolensky, Paul. 1993/2004.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alden, MA & Oxford, UK: Blackwell. [Revision of 1993 technical report, Rutgers University Center for Cognitive Science. Available on Rutgers Optimality Archive, ROA-537.]
    Selkirk, Elizabeth. 1984. Phonology and Syntax: The Relation between Sound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MIT Press.
    Selkirk, Elizabeth. 1986. On derived domain in sentence phonology. Phonology Yearbook 3:371-405.
    Shih, Chi-Lin(石基琳). 1986. The Prosodic Domain of Tone Sandhi in Chinese.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issert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