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怡錚 Su, Yi-Cheng |
---|---|
論文名稱: |
Goffman戲劇理論的博物館研究──以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為例 Research of Museum Based on Goffman’s Dramaturgy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aiyuan Asian Puppet Theatre Museum |
指導教授: |
廖世璋
Liao, Shih-C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0 |
中文關鍵詞: | Goffman 、戲劇理論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前台及後台及局外 、表演 |
英文關鍵詞: | Goffman, Taiyuan Asian Puppet Theatre Museum, front, back stage, outsid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ACE.003.2018.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9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Goffman戲劇理論(dramaturgy)探討在博物館中,觀眾與館方人員的行為與互動,藉此了解在博物館中,雙方對情境的區域劃分以及行為動機,並能對Goffman戲劇理論在博物館中的啟發或理論修正。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採用文獻研析法、觀察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以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最為研究對象,資料蒐集包含管理人員、現場館方人員及觀眾進行訪談,探討其在博物館中的行為與動機態度。
研究發現Goffman的戲劇理論過於二元對立,且偏重靜態。在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中,觀眾與館方的區域劃分實際上會隨著時間與使用行為,對同一個空間的情境定義與區域界定有所改變。同時發現,觀眾與館方人員並非單純的是一方為「表演者」,另一方為「觀賞者」,雙方都是有交流互動,同時為「表演者」與「觀賞者」的角度在進行互動。另外,Goffman的戲劇理論未提到既是前台又是後台的「二元重疊」的情況,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同時存在觀眾的前台與自身生活的後台認知。另外,同樣的角色,但因為不同的社會背景,因此對於同一個區域的認知程度有所差別。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 of audience and museum staff in the museum based on Goffman's dramaturgy theory.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is known as observational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his study took Taiyuan Asian Puppet Theatre Museum as a case. The research object includes audience and the staff of museum.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have l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same space, the definition of a region will change by the user’s behavior and time. Besides, audience and the staff of museum not just are performer but also are spectator, and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Moreover, Goffman's dramaturgy theory didn’t mentio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region can be defined as front and backstage at the same time. And last, because of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even the same role will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same region.
王湘雯(2008)。由高夫曼的戲劇理論探討餐飲服務人員的職場表演─以卡爾森集團星期五餐廳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研究所。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2016/8/26)。關於本館【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taipeipuppet.com/about.html
向麗容,陳振瑜,羅愈如,(2012)。從兒童繪畫初探博物館劇場的學習成效:以臺博館「太陽之子故事劇場」為例。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5(4),7-27。
李幼蒸(1999)。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宜穎(2010)。戲劇詮釋應用於歷史博物館初探。歷史臺灣,2,89-121。
林潔盈(譯)(2007)。博物館行政(原作者:Hugn H. Genoways & Lynne M. Ireland)。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代:2003)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原作者:Erving Goffman)。台北市 : 桂冠。(原著出版年代:1959)
馬淑芳(2005)。台灣偶戲博物館功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張雅琇(2009)。劇場型博物館經營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張譽騰(1996)。大學博物館的使命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7-22。
曹小容(1998)。實驗劇場,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正浩(2011)。以劇場理論研究地方文化館─以苗栗臉譜文化生活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陳韋利(2011)。博物館與無形文化遺產保護之研究:以臺灣傳統戲曲類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陳瑞文(2003)。從「符號互動論」觀點探討台灣傳播媒體的現代圖書館形象。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2),203-218。
陳慧玲(2009)。法國博物館的戲劇詮釋發展:以七個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3(2),73-98。
陳慧琳(2012)。藝術與科學──以英國博物館的戲劇詮釋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6(3),77-99。
曾于珍、林資傑、吳介祥、林潔盈、桂雅文(譯)(2005)。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觀點(原作者:Friedrich Waidacher)。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代:1999)
曾信傑(2011)。英姿煥發:英國博物館展示新面貌。博物館展示的景觀。國立臺灣博物館,台北市。283-310。
曾思綺(2001)。戲劇式解說在博物館的應用─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黃小芳(2015)。從Goffman戲劇論印象管理框架探討校長領導:以一位高中女校長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蔣昕(2010)。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衛萬里(2011)。無形文化符碼於商品設計程序之應用-以臺灣閩南鬼神諺語為例。設計學報,16(3),69-93。
蕭翔鴻(譯)(2006)。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David Dean)。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原著作年代:1996)
謝妙思、劉仲嚴(2011)。從博物館劇場學習理論探討香港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方向。博物館學季刊,25(2),19-41。
英文文獻
Anthony Jackson and Jennifer Kidd (2007, July). “Museum theatre”: Cultivating Audience Engagement – a case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IDEA 6th World Congress, Hong Kong. Absra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plh.manchester.ac.uk/documents/Eng%2024_Museum%20theatre%20(IDEA)%20(2).pdf.
Erving Goffman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Richard Schechner (2006). Perfoemance Studies. Oxon, U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