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惠菁 Wang, Hui-Ching |
---|---|
論文名稱: |
童年創傷療癒歷程之探究—以「藍色瓶子」成員為例 Inquiry into the healing process of childhood trauma—Cases of the「Blue Bottle」 |
指導教授: |
李明芬
Li, Ming-Fen |
口試委員: |
王美文
Wang, Mei-wen 吳靜宜 Wu, Jin-gyi 李明芬 Li, Ming-Fen |
口試日期: | 2023/06/2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ul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敘說 、童年創傷 、生命歷程理論 、家族系統排列 |
英文關鍵詞: | life narrative, childhood trauma, life course theory, family constellations |
研究方法: | 敘事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46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局(CDC)的研究報告中,所指出童年創傷者的情緒反應,致使我們常常有著沒來由的憤怒、悲傷、難過、害怕等負面情緒,童年創傷對未來的影響甚遠,童年創傷事件會影響青春期和成年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問題,導致教育、工作機會和經濟收入都有重大負面影響。本研究主要探討生命歷程中童年創傷對成年人的影響,增加對創傷行為的理解,認知原生家庭對兒童發展的重大影響,以及探討如何從童年創傷中療癒自己的過程,透過成長團體的陪伴,當事人進而敘說生命故事的過程,看見自己生命新(心)的方向。
本研究方法採質性敘說探究,透過深度訪談與家族排列現象學的觀察以及及受訪者的書寫進行研究。邀約三位受訪者利用生命歷程圖為起點的生命歷程敘說,再透過深度對話形成故事文本以及觀察紀錄,由三位受訪者敘說生命經驗,透過家族系統排列方式,重回童年創傷,再次建構對童年創傷經驗的理解與發現,使童年創傷者看見創傷是可以和解,並且改變自己不再複製童年創傷,成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運的人。在不斷地透過對話、看見真相,面對、接受的過程,回到愛的本質,在接納、臣服中回到自己的位置,迎向自己新的人生。
研究結果發現,面對自己的的童年創傷才能解開心中的傷痕,回歸自己的序位就能找到心的歸屬。透過學習走出生命幽谷,幽谷即是生命的轉折處,在生活中將所學實踐並反思。研究最後並提出建議,不但建議每個人都需要有機會參加成長學習支持性團體之外,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勇敢面對內在糾纏,同時也對教育相關工作人員提出建議。
The US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gency (CDC) research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the emotional reactions of childhood trauma people, so that we often have unexplained anger, sadness, sadness, fear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childhood trauma has a far impact on the future, childhood traumatic events will affect adolescence and adult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sulting in education, job opportunities and economic income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trauma on adults in the life course, increa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umatic behavior, recogniz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original family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how to heal oneself from childhood trauma.
This research method adopts qualitative narrative inquiry,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observation of phenomenology of family permutation, and writing by interviewees. The three interviewees were invited to use the life course map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narrate the life course, and then form the story text and observation record through in-depth dialogue, and the three interviewees narrated their life experience, through the family system arrangement, returned to childhood trauma, and reconstruct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discovery of childhood trauma experience, so that childhood traumatists can see that trauma can be reconciled, and change themselves to no longer replicate childhood trauma, and become people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ir own destin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ly seeing the truth through dialogue, facing and accepting,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love, returning to one's own position in acceptance and surrender, and facing one's new lif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only by facing one's own childhood trauma can the scars in the heart be solved, and returning to one's own order can find the belonging of the heart. Through learning to get out of the valley of life, the valley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life, and we will put what we have learned into practice and reflect on in life.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that not only do everyone ne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growth and learning support groups, but also that everyone can bravely face their inner entanglements, and also make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 related staff.
一、中文部分
小妮子(2020)。別再讓童年的創傷纏著你!如何照顧內在小孩,讓創傷癒合?。回家吧。取自: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5463#%E5%BF%83%E4%B8%AD%E7%9A%84%E5%85%A9%E5%80%8B%E5%AD%A9%E5%AD%90%EF%BC%8C%E7%B8%BD%E6%98%AF%E4%BD%A0%E8%A2%AB%E9%81%BA%E5%BF%98
王淑奐(2019)。「家族系統排列」在人際衝突調解之運用 —以法庭家事事件調解為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家事事件調解委員。
王文科、王智弘(2020)。教育研究法。第19版。五南。
朱惠貞(2011)。從家族治療的觀點來探討家族系統排列之內涵-以華人家族心靈排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伊賀列阿卡拉.修.藍、KR、平良愛綾(2011)。內在小孩:在荷歐波諾波諾中遇見真正的自己。(劉滌昭譯)。方智。
李明芬(2016)。質性研究的省思實踐—體驗‧學習‧對話‧實踐四部曲 〔師大碩專班教學講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孟儒(2011)。少年未升學未就業經驗的意涵:生命歷程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余曉雯、蔡敏玲 (2004)。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心理。163。
周鼎文(2018)。愛與和解:華人家庭的系統排列故事。心靈工坊。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心靈工坊。
周志建(2014)。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方智。
周志建(2016)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方智。
周明芳(2021)。思覺失調症成年子女從童年創傷邁向幸福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林良玉(2016)。中高齡家庭主婦終身學習與生命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美國防制疾病控制與預防局(2023)。預防童年創傷經驗。取自:https://www.cdc.gov/violenceprevention/aces/fastfact.html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2)。童年創傷。取自:https://www.cdc.gov/injury/priority/aces.html
兒福聯盟。兒少創傷知情照護推廣與連結。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service/index/2317/2039#:~:text=%E6%9C%8D%E5%8B%99%E7%B7%A3%E8%B5%B7%20
兒福聯盟(2020)。兒盟瞭望13 - 創傷與創傷知情照護。取自:
https://www.cylaw.org.tw/about/advocacy/11/493
翁開誠(2011)。述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 38(7),75-95。
翁淳儀(2008)。台灣家族系統排列團體之心理效果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留佩萱。(2017)。童年會傷人。小樹文化。
留佩萱(2019年09月04日)。【創傷知情學校系列Part 2】用創傷知情眼光理解孩子。取自:https://counselingliu.com/2019/09/04/%e3%80%90%e5%89%b5%e5%82%b7%e7%9f%a5%e6%83%85%e5%ad%b8%e6%a0%a1%e7%b3%bb%e5%88%97part-2%e3%80%91%e7%94%a8%e5%89%b5%e5%82%b7%e7%9f%a5%e6%83%85%e7%9c%bc%e5%85%89%e7%90%86%e8%a7%a3%e5%ad%a9%e5%ad%90/
留佩萱(2017)。ACE研究:受了傷的童年告訴我們什麼?。親子天下。
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075
留佩萱(2017年09月29日)。理解創傷,成為創傷知情者。人本文教基金會。
人本教育札記387期。取自: https://hef.org.tw/journal387-1/
陳佩蓉(2020年10月)。淺談兒時負面經驗。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19-4,11-14。取自:
https://www.depression.org.tw/files/communication/paper.pdf/19-04-pro.pdf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第三十五期。
黃庭偉(2011)。雙薪家庭中年後期父親的父職經驗與家庭次系統交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黃文綺(2014)。生命轉折處的照見—母與女的獨白和對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菊燕(2021)。家暴倖存者心理與社會歷程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黃錦敦(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張老師文化。
黃素菲(2018)。人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敘事治療的七個假設。
關鍵評論網。1。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3882
馮冠(2013年02月15日)超時論─蛇年百猴效應 正向意念大躍進。
中國時報。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215000375-260109?chdtv
鄒繼礎、夏敏、謝昀蓁、蘇倫慧(2020)。Dorothy B. Satten 心理劇大師的風範、模式與傳承。臺灣心理劇學刊,5 ,1 - 34。
楊淑貞(2010)。創傷復原與療癒歷程之探索: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為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卷1期,73-85。
趙凡誼(2014)。從踏步獨舞走向和諧共舞的美感體驗知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俊良(2019)。戒毒成功者生活復原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7)。什麼是「家庭暴力」?。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PS/cp-1160-7999-105.html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3)。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例統計。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PS/lp-1303-105-xCat-cat01.html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3)。家暴防治。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190-231-1.html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9)。兒少照顧與親職教育: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67)。取自:
https://cdj.sfaa.gov.tw/Journal/Content?gno=9317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巨流。
Alice Morgan(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陳阿月譯)。心靈工坊。
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Tamar Zilber(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濤石文化。
Arielle Schwartz(2022)。創傷療癒手冊:不被往事定義,走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白水木譯)。究竟。
Bert.Hellinger、 Gunthard .Weber、 Hunter.Beaumont(2001)。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周鼎文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8)。
Bert Hellinger(2011)。內在之旅–海寧格的獨特靜心。(葉勁廷譯)。台灣海寧格機構。(原著出版於2009)。
Bert.Hellinger(2015)。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宋黎輝、梁寶儀譯)。世茂。
Bertold .Ulsamer(2005)。家族系統排列實務入門。(周鼎文、李佳儒譯)。台灣海寧格機構。
Bessel. Van der Kou(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劉思潔譯)。大家。
Carl-Auer-Systeme Verlag(2010)。當我們同在一起–父母、老師、孩子必讀的系統心理學。(董小玲譯)。海寧格機構。(原出版於2003)。
Caroline Garland 等(2007)。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譯)。五南。(原著出版於 2006)。
John. Bradshaw(2001)。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鄭玉英﹑趙家玉譯)。張老師文化。
Jane Speedy(2010)。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洪媖琳譯)。心理。
Judith Orloff(2020)。臣服的力量–收回錯用的抵抗,擺脫依賴、執著、太努力的不安,享受生命流動的圓滿。(顧淑馨譯)。天下雜誌。
Judy Wilkins–Smith(2023)。情緒慣性:利用一個人也能做的家族系統排列,解開世代遺傳的負面信念和反應模式。(梵妮莎譯)。遠流。
Nadine Burke Harris(2018)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朱崇旻譯)。究竟。
Robert Fisher(1997)。為自己出征。(王石珍譯)。方智。
Stephanie. Starr(2018)。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 26個練習,擁抱內在陰鬱小孩,掙脫潛藏的家庭創傷陰影,找回信任與愛。(王榮輝譯)。時報文化。
Virginia Satir(2006)。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譯)張老師文化。(原著於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