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玉
論文名稱: 現代漢語對象介詞「跟、對、給」之探討
An Analysis of Goal Prepositions Gen, Dui and Gei in Mandarin Chinese
指導教授: 鄧守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介詞對象介詞認知語言學格語法跟、對、給偏誤分析
英文關鍵詞: preposition, goal preposi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se grammar, gen, dui, gei, error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7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代漢語中動詞與介詞的界線模糊,因此本文在進行對象介詞的探討以前,藉由各語言學家在語法形式、語義與語用上的研究,看他們如何界定介詞,並且如何分類動詞與介詞,因為漢語的介詞多是由動詞語法化而來,因此許多介詞也是動、介兼類詞。以及他們對於介詞如何分出次類,這樣的分類存在著什麼樣的問題。

    另外,我們也希望從語言類型學來看世界語言大致分為幾種類型,如漢語是孤立語、日語是黏著語等,來瞭解學生是否有介詞的概念,再以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圖式理論、格語法等來探討介詞的分類,釐清到底什麼是「對象」,而非「目標」,也就是:哪些才是「對象介詞」,解決第二章中所提出的介詞分類的問題。

    之後我們即以「跟、對、給」做為對象介詞的探討標的,因為在第三章中我們提的意象圖式包括了客體在真實世界中移動的方式,「跟」可能是單向,亦可是雙向,因此還發展出連詞的用法;「對」及「給」單向,可是「給」的語法形式複雜,本章探討此三者之間的重疊性、關連性及差異性為何。

    第五章及根據筆者所收集的學生病句加以分析,以期利用這些數據來發現不同語言類型學生學習上的困難點。並在第六章中提出一些結論、教學建議,期能為往後的漢語教學提供一些方向及服務。並提出本文所受到的限制級所需要改進之處,希望能在未來看到更多的相關研究。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verbs and prepositions in modern Mandarin remains elusive. Before discussing goal preposi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prepositions have been defined in studies relating to morphology,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s well as how words are classified as either prepositions or verbs. Since most Chinese preposition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s, most Chinese prepositions can also function as verbs.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subclassification of prepositions are also examined.
    Linguistic typology, according to which Chinese is classified as an isolating language and Japanese an agglutinative language, helps determine whether students can grasp the concept of a preposition. Then image schema as put forth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ase grammar are used in discuss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epositions. The goal is to distinguish 「對象」 from 「目標」, so that the goal prepositions can be identified, thereby answering the problem of classifying prepositions, raised in Chapter 2.
    gen, dui, and gei are treated as goal prepositions in Chapter 3 because the im age schema include the motion of real-world objects real-world objects. gen can be either monodirectional or bidirectional. Thus, its usage is that of a conjunction. Of the unidirectional dui and gei, the morphology of gei is more complex. Points of overlap, correlativity, and discrepancy among these three prepositions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 3.
    Problem sentences recorded by the author are analyzed in Chapter 5. The data are used to determine areas of difficulty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based on how the students’ native languages are classified in language typology. Conclusions and teaching pedagogy are presented in Chapter 6 to serve as a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are also specified for future studies to address.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內容………………………………………………..1 第三節 研究架構………………………………………………………………..2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前言………………………………………………………………………5 第二節 介詞的空間語義………………………………………………………..15 第三節 介詞的功能……………………………………………………………..22 一、類型學…………………………………………………………………22 二、動詞的配價……………………………………………………………25 三、格語法(Case Grammar)……………………………………………28 四、小結……………………………………………………………………32 第三章 介詞及對象介詞的定義……………………………………………………..33 第一節 介詞與介詞組的語法形式………..........................................................33 一、連動句式………………………………………………………………34 二、介詞與空間關係………………………………………………………36 三、介詞是一種格標………………………………………………………39 (一)介詞在不同語言類型的表現形式………………………………. 39 (二)小結……………………………………………….……………….45 (三)介詞是深層語義的格標記………………………………….…… 45 第二節 介詞的分類……………………………………………………….…….48 一、英語介詞的分類………………………………………………….…...48 二、日語格助詞的分類……………………………………………………51 三、漢語中的介詞分類……………………………………………………52 第三節 對象介詞的定義………………………………………………………..54 一、「對象」的定義………………………………………………………54 二、對象≠目標……………………………………………………………55 三、對象介詞的語義………………………………………………………57 四、對象介詞的定義………………………………………………………59 第四章 對象介詞的分類……………………………………………………………..61 第一節 周圍格中的對象介詞…………………………………………………..61 一、表「源點」……………………………………………………………61 二、表「終點」……………………………………………………………62 三、表「陪伴」、「同伴」………………………………………………64 四、表「受惠」……………………………………………………………65 第二節 對象介詞「跟」………………………………………………………..68 一、「跟」的動詞與介詞之分……………………………………………71 二、「跟」的介詞與連詞之分……………………………………….…...71 第三節 對象介詞「對」………………………………………………………..73 第四節 對象介詞「給」………………………………………………………..75 第五節 小結………………….………………………………………………….79 第五章 對象介詞「跟」、「對」、「給」的偏誤分析…………………………..81 第一節 偏誤的分類……………………………………………………………..81 第二節 偏誤的來源或成因…………………………………………………......82 第三節 語料的來源與分析…………………………………………………..…83 一、語料的來源………………………………………………………..…..83 二、語料的整體觀察……………………………………………………....83 三、國籍的整體觀察……………………………………………………....86 四、國家的分類觀察……………………………………………………....88 五、偏誤的國家分布情況………………………………………………....90 第六章 結論………………….………………………………………………...93 第一節 總述………………….…………………………………………...9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省思………………….……………………………...94 參考文獻………………….…………………………………………….....95

    (一) 書籍類
    三吉礼子、吉木徹、米澤文彥(2009)。助詞(初、中級)。株式會社專門
    教育出版。
    王國富、賀哈定、朱葉等(1989)。英語語法大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2001)。語法的形式和理據。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2001)。語法的形式和理據。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2007)。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社。
    胡明揚(2005)。“格” 辨。(C.J.Fillmore著,胡明揚譯)。北京商務印
    書館。
    范曉(1991)。動詞“價”分類。語法研究和探索(五)。語文出版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四冊)。台
    北:正中書局。
    陳昌來(2002)。介詞與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修訂本)。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傅雨賢、周小兵、李煒、范干良、江志如(1997)。現代漢語介詞研究。
    程祥徽、田小琳(2002)。現代漢語。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趙元任(1991)。國語語法—中國話的文法(八十年二月再版)。學海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1983)。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台灣學生書局。

    (二) 期刊類
    力 珈(2009)。英漢語介詞的語義、運用及翻譯。教學與管理,92-93。
    古川裕(2002)。〈起點〉指向和〈終點〉指向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解釋。
    世界漢語教學,3,61,49-58
    史敦厚(2005)。空間介詞語義延伸的認知闡釋。湖南文理學院學報,30,
    5,98-100。
    朱湘云(2005)。論漢語配價語法的語義模式-兼與格語法的對比。廈門教
    育學院學報,7,3,66-67。
    束定芳(2002)。《語言能力的結構》述評。當代語言學,1,61-71。
    束定芳(2003)。語言的認知研究。外國語言文學,3,5-11。
    束定芳(2005)。認知語義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標與方法。山東外語教學,
    5,3-11。
    束定芳(2007)。Jackendoff的《語言基礎》評述。外語教學,28,6,92-97。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4,17-24。
    沈家煊(1994)。R.W.Langacker的“認知語法”,國外語言學,1,12-20。
    沈家煊(1997)。詞義與認知—“從詞源學到語用學”評介。外語教學與研
    究,3,74-76。
    沈家煊(1998)。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當代語言學
    (試刊),3,41,41-46
    沈家煊(2000)。認知語法的概括性。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32,1,29-33。
    沈家煊(2006)。關於詞法類型和句法類型。民族語文,6,3-9。
    周國光(1996)。現代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漢語學習,1。
    周國光、張國憲(1994)。漢語的配價語法理論研究。語文建設,9,33-36。
    周國輝(2003)。格語法與漢語非常規謂賓結構。外語與外與教學,7,172,
    8-10。
    邵偉國(2006)。論介詞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6,2,
    72-76。
    邵偉國(2006)。論介詞嬗變為不及物動詞—Huddleston的CaGEL與Quirk
    的CGEL語法比較。浙江科技學院學報,18,2,140-144。
    袁毓林(2004)。論元結構和句式結構互動的動因、機制和條件-表達精細
    化對動詞配價和句式構造的影響。語言研究,24,4,1-10。
    高瑞林(2008)。連動式的認知闡釋。語言理論研究,15-16。
    崔熙亮(2001)。漢語空間方為場景與論元的凸顯。世界漢語教學,2001,
    4,3-11。
    崔熙亮(2002)。空間關係的類型學研究。漢語學習,2002,1,1-7。
    崔熙亮(2002)。認知語言學: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2,
    5,1-12。
    張英慧(2008)。從認知角度看介詞on意義的多元性。湖南文理學報,33,
    4。
    陳 軍(2004)。試析“跟/向/對+N+V/VP”組合時的相同和相異現象。語
    言文字應用,4,90-96。
    陳曉銳、袁琳(2008)。格語法當議。科技信息,8,183-185。
    彭國慶、王芙菱(2007)。漢語教學與格語法的運用。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15,1,63-65。
    焦麗珍(2008)。論日語助詞漢英語介詞的異同。中北大學學報,24,3,
    41-55。
    楊莉藜(1997)。英語介詞語義源流。外語研究,1,39-46。
    劉兵(2005)。漢語介詞的隱現與論元標示功能的轉換。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3,4,27-32。
    盧仲逖(2002)。英語詞類劃分溯源。湖北函授大學學報,4,50,59-62。
    周小兵(2007)。語法偏誤類別的考察。語言文學應用,1,111-118。
    周小兵(2009)。非母語者漢語語法偏誤研究程序。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
    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7,1,1-9。
    胡英(2003)。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虛詞的偏誤分析。語言與翻譯(漢文),
    1,65-67。

    (三) 其他研究報告或論文
    王立燕(2005)。介詞“朝”、“對”的可替換性研究。山東師範大學。
    王楚蓁(2008)。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何 薇(2004)。漢語常用對象類介詞的分析與教學。蘇州大學。
    林春霞(2007)。漢語「向」、「朝」、「往」之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師
    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英文部分:
    George Lakoff (2004).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Quirk R, Sidney Greenbaum, Gedeffrey Leech, et al. 英語語法大全〔M〕. 王
    國富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Randolph Quirk.,et ., 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New York:Longm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