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君如 |
---|---|
論文名稱: |
一九六O年代台灣學院派本省籍女作家成長小說研究──以陳若曦、歐陽子、施叔青、李昂為例 |
指導教授: |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8 |
中文關鍵詞: | 成長小說 、學院派 、本土作家 、女性小說 、一九六O年代 、陳若曦 、歐陽子 、施叔青 、李昂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0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成長」是個既痛苦又快樂的過程。青少年在面對生理與心理的劇變下,開始思考、理解自我與外在環境的相依與衝擊,對生命感到迷惘,對愛情有所憧憬,進而探索自我,肯定自我。而這些成長的困苦與快意都將在成長小說中一一再現,使「成長小說」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只是「成長小說」屬於西方的文學概念,故對其起源、界定等論述,各家說法紛紜,以致我們對此文類的概念模糊,故在探究文本之前,將先釐清「成長小說」定義、範疇與精神,並對同類型其他小說進行辨析,接著從西方成長小說的起源中,梳理出十七、十八世紀的傳統成長小說,與十九、二十世紀各國的現代成長小說的傳承與轉變,最後論及成長小說在中國與台灣的轉變與特色。
再者,一九六O年代台灣學院派本省籍女作家興起,如陳若曦、歐陽子、施叔青與李昂等,她們多介於青年階段,創作不少以自我成長為主題的小說,故本論文也將以此階段的小說為探討對象。而在探討小說作品時須考量到創作背景,故筆者將針對一九六O年代的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學環境,及作家成長歷程進行討論,以作為分析文本時的參照資料。社會背景部分,分由政治戒嚴、經濟起飛、都市發展與留學政策四方面,分析對文本內容帶來的影響;文學環境部分將針對現代主義思潮的進入,探討對作家創作風格的影響與與表現,藉此了解作家群的創作內涵與作品特色。
青少年乃是由「家庭」走入「社會」,其間經歷身心兩方面的蛻變乃至成長。故在整理、歸納小說文本時,將先從青少年最早接觸的家庭論起,再擴展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其次論及青少年的情慾問題,最後再針對自我認知與理想目標上的追尋進行討論,使青少年的成長、轉變更趨完整。綜上所述,本論文將從家庭社會、情感性慾、自我價值三方面,由外在環境到內在心境,逐步切入青少年的成長歷程,以呈現一九六O年代女作家筆下的成長風貌。
從文本分析中發現在家庭主題上,一九六O年代女作家多探討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特別著墨在母親形象對子女的影響;在社會主題上,多探討青少年面對傳統習俗與禮教的態度與影響,及在西化下反思中國文化,從中尋找自我定位與價值。在愛情主題上,探討青少年如何在過程中省察自我,了解自我;在性慾主題上,論述父權當道,傳統封閉的六O年代,青少年如何看待自身性慾的萌芽,如何在禮教下壓抑性慾,及壓抑後又造成青年何種心理問題;在自我體察部分,因存在主義的盛行,故六O年代的青少年們常以書寫方式,討論人類存在的困境、荒謬與價值,進而統合自我,以達到成長轉變。
參考書目(以姓氏筆畫順序)
一、作家文本
(一)陳若曦作品
陳若曦〈週末〉,《文學雜誌》第3卷3期,1957年11月,頁63-65
陳若曦《陳若曦自選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陳若曦《陳若曦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二)歐陽子作品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台北:大林出版社,1978年
歐陽子《秋葉》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
歐陽子《歐陽子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歐陽子《歐陽子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三)施叔青作品
施叔青〈痊癒〉,《文學季刊》第1期,1966年10月,頁77-91
施叔青〈石烟城〉,《文學季刊》第2期,1967年11月,頁89-99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
施叔青《情探》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施叔青《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四)李昂作品
李昂《愛情試驗》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2年
李昂《花季》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
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年
李昂《甜美生活》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1年
李昂《李昂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四)其他作家作品
丹尼爾˙笛福著,鹿金譯《魯賓遜漂流記》台北:風雲時代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毛姆著,文國書局編譯部編譯《人性的枷鎖》台南:文國書局出版社,1986年
伏爾泰(Voltaire)文,荷歇特(Jean-Marc Rothette)圖,李桂蜜譯,《憨第德》台北: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吉羅姆˙大衛˙沙林傑( J. D. Sailnger )著,吳友詩,劉守世合譯《麥田捕手》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68年
西奥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著,潘慶舲譯《珍妮姑娘》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西奥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著,潘慶舲譯《嘉莉妹妹》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著,鍾文譯《塊肉餘生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92年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著,王科一譯《遠大前程》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著,王維君譯《孤雛淚》台北:希代文化出版社,2003年
威廉・高汀著,楊耐冬譯《蒼蠅王》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珍˙奧斯汀(Jane Austen)著,雷露編譯《傲慢與偏見》台北:大步文化出版社,1999年
珍˙奧斯汀(Jane Austen)著,劉重德譯《愛瑪》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著,宋兆霖譯《簡愛》台北:商周出版公司,2005年
納撒尼爾˙霍桑原著,徐孝哲譯《霍桑短篇小說選》台北:正文出版社,1971年
馬克˙吐溫(Mark Twain) 著,喻麗琴譯《湯姆歷險記》台北:長橋出版社,1980年
馬克˙吐溫(Mark Twain) 著,蘇放譯《頑童歷險記》台北:角色文化出版社,2001年
傑克˙凱魯亞克著,文楚安譯《在路上》桂林市: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喬治˙愛略特著,祝慶英,鄭淑貞,方樂顏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詹姆斯˙喬伊斯著,黃雨石譯《一位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歌德《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盧梭(J. J. Rousseau)著,李平漚譯《愛彌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七等生《跳出學園圍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年
七等生《削瘦的靈魂》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
三毛《我的快樂天堂》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三毛《背影》(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
三毛《鬧學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9年
王文興《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台北:三三書坊,1989年
朱天心《喬太守新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吳淡如《少年吔,安啦》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台北: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 遠景出版社,1986年
吳錦發《春秋茶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吳錦發《秋菊》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吳錦發《流沙之坑》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宋澤萊《惡靈》(本名《廢園》)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宋澤萊《紅樓舊事》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李順興《廢五金少年的偉大夢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季季《屬於十七歲的》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6年
季季《誰是最後的玫瑰》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68年
季季《泥人與狗》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9年
季季《拾玉鐲》台中:慧龍出版社,1976年
季季《異鄉之死》台北:大地出版社,1978年
季季《澀果》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
於梨華《夢回青河》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3年
林海音《城南舊事》台北: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林雙不《大學女生莊南安》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
林雙不《小喇叭手》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
林懷民《蟬》台北:大地出版社,1987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侯文詠《危險心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紀大偉《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胡長松《柴山少年安魂曲》台北:草根出版社,1997年
徐鍾珮《餘音》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8年
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張大春《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大春《我妹妹》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郭箏《好個翹課天》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楊逵《鵝媽媽出嫁》台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
葉紹鈞《倪煥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潘人木《蓮漪表妹》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蔡素芬《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蕭颯《少年阿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年
鍾肇政《魯冰花》台北:遠景出版社,2005年
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2005年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台北:大林出版社,1985年
蘇偉貞《紅顏已老》台北:聯合報出版社,1981年
蘇偉貞《有緣千里》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
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二、專書
Franco Moretti, 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 London : Verso, 1987.
James Hardin, Reflection and Action:Essays on the Bildungsroman. Columbia, 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ina Press, 1991.
Jerome Hamilton Buckley, Season of youth: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Laurie Henry, The Fiction Diction. Cincinnati, Ohio:Story Press, 1995.
Martin Swales,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from Wieland to Hes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Michael Beddow, The fiction of humanity:studies in the Bildungsroman from Wieland to Thomas Man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atricia Alden, Social Mobility in the English Bildungsroman:Gissing,Hardy,Bennett & Lawrence. London:UMI Research Press, 1986.
Susan Ashley Gohlman, Starting Over──The Task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Cotemporary Bildungsroman. New York & London:Carland Publishing, 1990.
David R. Shaffer著,王雪貞等譯,《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E. Jerry Phares著,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James C. Coleman著,韓幼賢編譯《變態心理學》台北:中央圖書出版社,1978年
巴赫金(M.M.Bakhtin),《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王家通等著《中等教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王溢嘉編譯《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0年
王煥琛、柯華崴等這《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王鼎鈞《短篇小說透視》台北:大江出版社,1969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白先勇編《現文因緣》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年
瓦西列夫(K. Bac jie)著,趙永穆、陳行慧譯《愛情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朱光潛編著《變態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第一部份:英美女性主義批評˙閣樓上的瘋女人》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艾亞拉˙馬拉可˙派恩斯(Ayala Malach Pines)著,賴志松譯《醋意的曼妙肌理》台北:高寶國際有限公司,2000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撰,歐陽子等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
余匡復《德國文學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6年
何欣《從大學生到草地人》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雍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滿、符傳孝合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吳光庭等合著,林芳怡主編《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吳秋華主編《台北記憶》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7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李昂《年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李昂《非小說關懷》台北: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1980年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2002年
李筱峰《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李潼《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學武《蝶與蛹》北京: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2003年
李豐楙編《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信仰節俗類》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沈清松《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台北:臺灣書店出版社,1996年
亞當˙朱克思(Adam Jukes),吳庶任譯,《為何男人憎恨女人》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威廉˙狄爾泰著,胡其鼎譯《體驗與詩》北京: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3年
姜蘭虹總編輯《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硏究中心婦女硏究室,1989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硏討會論文集(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施叔青《回家,真好》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珍˙漢默史洛(Jane Hammerslough)著,廣梅芳、丁凡、楊淑智譯《打開戀物情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胡海國編譯《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編《青少年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香港:三聯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
徐靜《心理自衛機轉》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茱蒂絲˙沃勒斯坦(Judith S. Wallerstein)、茱莉亞˙路易士(Julia M. Lewis)、珊卓˙布萊克斯利(Sandra Blakeslee)著,張美惠譯《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高宣揚《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馬庫色(Marcuse, herbert)著,羅麗英譯《愛欲與文明》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寇爾、貝克(Charles Corr、David Balk)著,吳紅鸞譯,《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正大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張勝彥等編著《台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銘遠《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中國民間信仰的功能與模式》北京市: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張靜二著《西遊記人物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教育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1997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著,呂煦宗、劉慧卿譯《嫉羨和感恩》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著,林玉華譯《兒童精神分析》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許靜文《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陳秉璋《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郭為藩《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年
陳若曦《生活隨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陳若曦《堅持˙無悔》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陳若曦《臺大人的徬徨》台北:金文出版社,19778年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年
普汶 (Lawrence A. Pervin)撰,鄭慧玲編譯《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1982年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文貴《「存在」的啟示:薩特及其作品》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3年
黃俊傑、吳素倩著《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 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黃惠惠《邁向成熟:靑年的自我成長與生涯規劃》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黃錦樹、紀大偉等著《「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獎作品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楊佳嫻《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4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6年
詹宏志《趨勢索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鄒賢敏主編《西方現代藝術辭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榮格(C. G. 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慕里斯(John Murcie)等編,洪惠芬、胡志強、陳素秋譯《家庭社會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歐陽子《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歐陽子《移植的櫻花》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
蔡文輝《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鄭永孝《陳若曦的世界》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鄭利華《永久的寄託──愛情心理》台北:新雨出版社,1994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大道文化出版社,1996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鄭為元《蛻變中的台灣婦女》台北:文笙文化,1985年
賴保禎等編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薛化元編著《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鍾文音等作《孤島旅程: 第二屆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獎作品集》台北: 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藍采風《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
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三、論文
(一)單篇論文
Segal,Lynne著,金宜蓁、張玉芬、涂懿美譯,何春蕤校訂,〈美女與野獸:性與暴力〉,《性/別研究》,1999年6月,頁13-61
王炎〈成長教育小說的日常時間性〉,《外國文學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第1期,頁75-82
王建元撰,張錦忠譯,〈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頁7-251
王紘久〈一些憂慮──談歐陽子的「秋葉」〉,《文季》第1期,1973年8月,頁76-82
王德威〈花季的焦慮〉,《聯合文學》第1卷第10期,1985年8月,頁212
司徒衛〈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新文學〉,《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頁13-24
白先勇〈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收錄於葉維廉編《中國作家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一冊》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收錄於《明星咖啡館──白先勇論文雜文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白先勇〈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收錄於《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秋),2006年9月,頁153-180
向陽〈副刊學的理論基礎建構──以台灣報紙副刊之發展過程及時代背景為場域〉,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
江寶釵〈追尋傳奇──評吳錦發「春秋茶室」〉,《文訊》第35期,1988年4月,頁161-164
江寶釵〈台灣現代派女性小說的創作特色〉,收錄於《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社委員會,1996年
江寶釵〈台灣當代小說中所呈現的環境及其變遷〉,收錄於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江寶釵〈現代主義的興盛、影響與去化—當代台灣小說現象研究〉,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江寶釵、陳若曦〈回歸,到哪裡去?〉收錄於《想像的壯遊—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余光中《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第一輯˙總序》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
何冠驥〈浪漫的反烏托邦式的「成長小說」—論張賢亮的《綠化樹》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外文學》第20卷第6期,1991年1月,頁26-50
吳夙珍〈試探施叔青早期創作中「夢」的意象〉,《臺灣文藝》1999年2月,頁104-112
呂正惠〈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台北評論》第3期,1988年1月,頁104-115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19-20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收錄於《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呂正惠〈青春期的壓抑與「自我」的挫傷──二十世紀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反思〉,《淡江中文學報》第19期,2008年12月,頁161-181
李文冰紀錄整理〈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紀錄〉,《幼獅文藝》第510期,1994年6月,頁4-24
李依潔〈叛逆與救贖〉,收錄於李昂《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李昂〈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 施淑端親訪李昂〉,收錄於《非小說的關懷》台北:社會大學出版,1990年
李昂〈寫在書前〉,收錄於《甜美生活》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1年
李昂〈花季到迷園〉,收錄於《從四O年代到九O年代──兩岸三邊華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李芳〈新時期成長小說的主題詞〉,《語文學刊》(內蒙古,包頭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006年第20期,頁62-64。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第10期,2004年6月,頁59-70
李歐梵著,吳新發譯〈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文學史的研究兼比較〉,《現代文學》復刊第14期,1981年6月,頁7-33
徐渭〈20世紀成長小說研究綜述(一)〉,《當代小說》(山東:濟南市文聯),2007年第1期,頁60-62
徐渭〈20世紀成長小說研究綜述(二)〉,《當代小說》(山東:濟南市文聯),2007年第4期,頁56-58
卓美幸〈戰後台灣留學教育概況〉,《文大日研學報》第2期,1997年12月,頁221-230
周倩漪〈男孩會哭,女孩會撒野──談青少年成長電影〉,《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85-87
周愫嫻〈誰能幫助青少年渡過春期?──性別、生理變化和社會文化因素對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影響〉,《國民教育》第41卷第6期,2001年8月,頁49-66
林文青〈文學經驗中的台北──五、六O年代都市情境的變遷〉,《聯合文學》第115期,1994年5月,頁121-124
林依潔〈叛逆與救贖──李昂歸來的訊息〉,收錄於《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
林承璜〈試探陳若曦小說創作之得失〉,《文學界》第14期,1985年5月,頁105-115
林淑貞〈困境與掙札──歐陽子短篇小說析論〉,《臺灣人文(師大)》第2期,1998年7月,頁87-108
芮渝萍〈英國小說中的成長主題〉,《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浙江,寧波大學外語學院),第17卷第2期,2004年3月,頁29-34
邱子寧〈啟蒙與成長──臺灣青少年小說界義及其發展〉,《兒童文學學刊》第16期,2006年11月,頁87-125
邱貴芬〈李昂──訪談內容〉,收錄於《「(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
施叔青〈追逐成長〉,收錄於楊澤主編《從四O年代到九O年代──兩岸三邊華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施淑〈鹽屋──代序〉,收錄於《花季》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
施淑〈文字迷宮〉,收錄於《李昂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施淑〈現代的鄉土〉收錄於《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
施淑〈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義〉,收錄於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段淑芝〈台灣少年小說之發展〉,收錄於張子樟等著,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紀大偉〈我看故我在—成長電影與身分認同〉,《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94-99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外文學》第28卷第4期,1999年9月,頁106-125
范銘如〈合縱連橫──六O年代台灣小說〉,《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7月,頁37-48
夏志清〈姜貴的兩部小說〉,收錄於劉紹銘編譯《現代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夏志清〈陳若曦的小說〉,收錄於《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夏志清〈陳若曦的第一篇小說〉,收錄於《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夏祖麗〈移植的櫻花──歐陽子訪問記〉,《書評書目》第55期,1977年11月,頁131-132
夏濟安〈致讀者〉,《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56年9月,頁70
孫勝忠〈德國經典成長小說與美國成長小說之比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2005年第3期,頁319-324
高全之〈由幾個形構學觀點論歐陽子〉,《現代文學》第48期,1972年11月,頁45-62
尉天驄〈幔幕掩飾不了污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兼評歐陽子的「秋葉」〉,《文季》第1期,1973年8月,頁61-75
張大春〈他們都是怎樣長大的?──小說裡的少年啟蒙經驗〉,收入《文學不安—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張藹珠〈海外中國人的心結〉,收錄於顧瑜君等執筆;王桂花總編輯《中國人的海外情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康來新〈古典文學的青春看板〉,《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16-18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2-75。
張雪媃〈略論李昂小說中的性反抗──〈愛情試驗〉的探討〉,收錄於《李昂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梅家玲〈青少年台灣:八、九O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115-140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收錄於《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青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59-81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代的台灣小說〉,收錄於《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年
梅家玲〈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收錄於《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年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收錄於《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年
許俊雅〈戰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收錄於《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陳秀芳〈如是我寫──與施叔青一席談〉,《幼獅文藝》第41卷第4期,1975年4月,頁212-224
陳怡秀〈論「成長小說」的興起並略敘其流變〉,《博學》第6期,2007年7月,頁13-36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3月,頁136-14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5)──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18卷第4期,2002年2月,頁151-163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5-16
陳姿蘭〈性與救贖──李昂的小說世界〉,《傳習》第13期,1995年4月,頁123-136
陳映湘〈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中外文學》第5卷第8期,1977年1月,頁78-86
陳炳良、黃德偉〈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啟悟」主題〉,《中外文學》第11卷第2期,1982年1月,頁132-151
陳淑純〈《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文學台灣》第19期,1996年7月,頁128-145
陳瑞明、陳萬益主編《歐陽子集˙深邃的內心葛藤──歐陽子集序》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陳器文〈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歐陽子的〈秋葉〉〉,《現代文學》第48期,1972年11月,頁63-75
游淑珺〈宰制女人的制度—從陳若曦的「灰眼黑貓」來窺視傳統女性的命運〉,《臺灣風物》第51卷第3期,2001年9月,頁165-180
覃思〈析歐陽子的〈秋葉〉〉,《青溪》第64期,1972年10月,頁115-127
黃光國〈台灣留學生出國留學即返國服務之動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6期,1987年8月,頁133-167
黃武忠〈社會轉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收錄於《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85-93
馮品佳〈後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76-84
黃淑瑮〈輕舟已過萬重山?──論吳錦發「青春三部曲」中呈現的成長本質〉,《雄中學報》第7期,2004年11月,頁1-18
奧菊˙羅德〈情慾之為用──情慾的力量〉,收錄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楊明璋〈迷信與自信—從宗教信仰看陳若曦早期小說的晦暗情調〉,《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7期,2000年3月,頁83-90
楊照〈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五○、六○年代的臺灣文學〉,《聯合文學》第10卷第8期,1984年6月,頁154-161
楊照〈神話的文學.文學的神話—五○、六○年代的臺灣文學〉,《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年5月,頁99-104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的悲劇傾向〉,收錄於《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楊翠〈文化中國,地理臺灣──蕭麗紅一九七O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臺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12月,頁1-41
葉少嫻,〈沈從文《邊城》── 一部中國成長小說〉,收入陳炳良編《中國現代文學新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
葉石濤〈從憧憬、幻滅到徬徨—談陳若曦文學的三個階段〉,收錄於《陳若曦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董淑玲〈《現代文學》特質探析〉,《臺中師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5年6月,頁145-159
買琳燕〈走進『成長小說』---『成長小說』概念初論〉,《解放軍外國語學苑學報》(吉林,吉林大學文學院),2007年第4期,頁98-101。
廖咸浩〈宛如青春的朝聖者〉,《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21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81-88。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紮根之間〉,《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64-71
廖淑芳〈七等生短篇小說「大榕樹」的啟悟主題〉,《光武學報》第19期,1994年4月,頁265-272
廖淑芳〈青春啟蒙與原始場景:論「青年」小說家七等生的誕生〉《光武通識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55-78。
褚昱志〈評五O年代的《文學雜誌》與夏濟安〉,《台灣文學觀察》第4期,1991年11月,頁68-76
齊邦媛〈四十年來台灣文學一從灰濛凝重到恣肆揮灑〉,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劉文、唐旭〈「成長小說」傳統與影響〉,《雲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2005年第3期,頁113-117
劉思坊〈魅/媚相生--論施叔青與陳雪的瘋狂敘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年1月,頁207-239
劉紀蕙〈追求娃娃的自戀書寫──評李昂的〈有曲線的娃娃〉〉,《文學臺灣》第37期,2001年1月,頁86-92
劉登翰〈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之中—論施叔青早期的小說〉,收錄於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歐茵西〈讀俄國文學,看女性成長〉《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年6月,頁80-84
歐陽子〈關於我自己──回答夏祖麗女士的訪問〉,收錄於《移植的櫻花》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
歐陽子〈鄉土˙血統˙根〉,收錄於《歐陽子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歐陽子〈一封無法投遞的信〉,收錄於《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歐陽子〈我如何走上了文學寫作的路〉,收錄於《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的文化特色(下)〉,《宗教哲學》第18期,1999年4月,頁170-188
鄭榮錦〈驀然回首—試論李昂的〈婚禮〉〉,《中華文藝》第12卷第1期,1976年9月,頁74-82
錢虹〈從「灰眼黑貓」到「第三者」──論陳若曦短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4期,1995年12月,頁57-71
駱芳美〈我國大專學生自我尊重量表之修訂與年級、領導經驗、性別對自我尊重影響之調查研究〉,《實踐學報》第20期,1989年6月,頁199-238
薛茂松〈近四十年來台灣地區文學社團基本資料(上)〉,《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頁77-86
(二)學位論文
王偉音〈鍾肇政與吳錦發成長小說研究──以《八角塔下》、〈春秋茶室〉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譓淳〈林海音的啟悟小說──《城南舊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朱玉芳〈論陳若曦小說中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朱芳玲〈論六、七O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主題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呂佳龍〈成長與記憶之河──鄭清文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O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周倩鳳〈七O年代台灣留學生小說的國/家認同──以外省籍留美青年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O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偉淑〈《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及譯介的文學理論的研究(1960-1973)〉,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培瑩〈被誤解的本土現代主義者──歐陽子作品初探〉,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積萍〈《現代文學》研究—文學雜誌的向量心探索〉,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邱子寧〈鄭清文作品中的童年敘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侯裕姫〈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O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8年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洪靜儀〈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
胡秀宜〈八O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青春書寫(1980--1989)〉,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紀姿菁〈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徐惠玲〈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淡水校園成長書寫─以鍾肇政《八角塔下》、蔡素芬《橄欖樹》為研究對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翁淑慧〈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台灣六O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巧瑜〈台灣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情慾書寫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莊嘉薰〈鹿港雙姝──施叔青與李昂的小說主題比較〉,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年
連培妏〈九O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保華〈二十世紀晚期台灣成長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惠珊〈施叔青鬼魅書寫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雅惠〈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童年經驗〉,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筱筠〈戰後台灣女作家的異常書寫:以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3年
陳慧貞〈朱天心小說的題材研究──以成長為線索的考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陳靜宜〈走出婚姻的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傅素梅〈城南舊事中的成長主題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全瑛〈六O年代台灣小說死亡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育嫺〈女兒家的原生與依歸─陳若曦小說析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楊芳瑜〈書寫與閱讀的焦慮──李昂小說中的女/性主題意識建構〉,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采陵〈家鄉的三重變奏──從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探究施叔青的台灣書寫〉,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秀美〈臺灣女作家婚戀題材小說研究—1960∼1990〉,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依潔〈施叔青與李昂小說比較研究──以「臺灣想像」為中心〉,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文所鄭雅文碩士學位,1999年
戴華萱〈台灣五O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謝怡婷〈李昂小說的性別論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1998年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