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榮焜 |
---|---|
論文名稱: |
甲骨文考釋方法研究 Research on Approaches to Exploration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6 |
中文關鍵詞: | 甲骨文釋讀 、因襲比較法 、偏旁分析法 、尋繹推勘法 、因聲求義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1 下載:6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甲骨文考釋方法為研究主題,主要從以往學者的古文字考釋方法論或考釋實踐中歸納整理適用於甲骨文考釋的方法,並就各種方法定義、特性、運用方法及限制等作探討分析並作舉例說明,也對影響甲骨文考釋工作的相關因素作探討分析。
全文分為六章,相關章節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分為四節,分別說明本文寫作背景,回顧考釋工作之歷史及提出影響考釋工作的重要因素。首先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分成草創、奠基、發展、深入發展四期回顧甲骨文考釋的歷史,除緬懷學者考釋工作的艱辛外也提出各階段學者的創獲,並從中探討學者使用的方法。最後從學者的考釋經驗中,提出材料、行款、字體、分期斷代、工具書等五個影響考釋工作因素,並分別作討論分析。
第二章 古文字考釋方法的探討:分為二節,分別作古文字及甲骨文考釋方法的探討。首先作學者古文字考釋方法論的綜述,歸納整理學者的古文字考釋方法論,作為本文研究的重點。第二節接續第一節的討論,歸納整理甲骨文的考釋方法並作分類整理,將甲骨文考釋方法分為字形、字義、字音三種,並將以往學者所提出或實踐的考釋方法依其性質納入此三種考釋方法之中,分別作說明解析。
第三章 甲骨文字形考釋方法研究。分為四節,分別探討甲骨文字形考釋方法的重要性、方法的定義及操作方式並作檢討。第一節作甲骨文造字方法的釋字的討論及舉例說明,提出造字方法的理解是釋讀的基礎,有些甲骨文字形可以藉由造字方法釋出,並不需作方法的檢討,並作說明、舉例及檢討。第二節作因襲比對法的研究,本文所稱因襲比對法是舊有對照法與歷史考證法的綜合,本文除說明綜合二法之原因外,也就方法定義、運用方式作說明及舉例及檢討。第三節作偏旁分析法的研究,說明本法的定義、運用方式及舉例說明、甲骨文字根的研究分析及本法特性與限制等的分析檢討。第四節為本章結語,說明運用字形考釋之法應該兩個方法相互為用,並且提出以字根分析法代替偏旁分析法的主張。
第四章 甲骨文字義考釋方法研究,提出字義考釋之法可以歸結稱為尋繹推勘法,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字形考釋方法的限制,因而需要字義、字音等其他方法的研究。第二節分別探討各種字義考釋的方法,計有:據上下文義釋字、據成熟語、固定語、辭例釋字、運用文例釋字、運用文獻記載釋字、運用卜辭類比釋讀、運用古制文物釋讀及運用語法釋讀等,皆分別釋義並作運用方式的分析及作檢討,最後並作總結。
第五章 甲骨文字音考釋方法研究,提出字音考釋之法可以歸結稱為因聲求義法。首先說明利用字音考釋法時讀音處理的原則,接著探討兩種字音考釋方法:假借字音義相諧釋讀法及形聲字諧聲分析法的定義及運用操作之法,並作方法相關問題的檢討。
第六章為本文的結論,提出本文研究的成果及建議,並就其中可以再作深入研究的項目提出未來的展望。
本文對各種方法均作詳細釋義,對各種運用方式均詳細說明及舉例,相信學者可以清楚掌握甲骨文考釋的方法及操作要領,以培養甲骨文與古文字釋讀能力,並且具備檢驗學者考釋成果的能力。
一、甲骨、金文著錄(括號內為書名簡稱。已見凡例)後「甲骨文著錄書目及簡稱表」者不再列出。)
于省吾 2009 《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84 《殷周金文集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吳闓生 1971 《吉金文錄》,臺北:樂天出版社。
李旦丘 1939 《鐵雲藏龜零拾》,上海中法出版委員會。
屈萬里 1984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姚孝遂,肖丁 1985 《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屯南考釋》),中華書局。
胡厚宣 1996 《甲骨續存補編》(《續補》),天津古籍出版社。
容庚、瞿潤緡 1933 《燕京大學藏殷契卜辭》(《殷契卜辭》),哈佛燕京學社。
曾毅公 1939 《甲骨叕存》,收入《甲骨文獻集成》,頁1~17。
劉雨、盧岩 2002 《近出金文集錄》,北京:中華書局。
劉雨、嚴志斌 2010 《近出金文集錄二編》,北京:中華書局。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 2006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嚴一萍 1983 《金文總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二、古籍
周.管仲、明.凌汝亨輯評 1970 《管子輯評》,臺北:中華書局。
周.左丘明、吳.韋昭注 1965 《國語》,臺北:中華書局。
周.左丘明、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1993 《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周.老子、晉.王弼注 1971 《老子道德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周.莊周、清.郭慶藩 1961 《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周.墨翟 1962 《墨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1993 《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1993 《毛詩》,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司馬遷 1959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 2008 《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
漢.班固撰、清.顏師古注 1962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 1936 《淮南子》,上海:中華書局。
漢.高誘注、清.畢沅校正 1926 《呂氏春秋》,上海:中華書局。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 1963 《說文解字》(《說文》),北京:中華書局。
漢.許慎撰、南唐.徐鍇 1987 《說文解字繫傳》(《繫傳》),北京:中華書局。
漢.許慎撰、漢.劉熙、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 2008 《釋名疏證補》(《釋名》),北京:中華書局。
漢.鄭玄注、唐.唐孔穎達等正義 1993 《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1993 《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1993 《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1993 《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1993 《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
魏.張揖、清.王念孫疏證 2012 《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
魏.酈道元、清.戴震校 1956 《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 1993 《春秋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晉.張華、范寧 1981 《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
晉.郭璞注 1962 《穆天子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1993 《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晉.郭璞傳 1985 《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新一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 1984 《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梁.顧野王 1987 《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
唐.玄應 2002 《一切經音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王堯臣、王洙、歐陽修等 1983 《崇文總目》,臺北:商務印書館。
宋.王黼 《博古圖錄考正》(明.萬曆丙申(24年)遂州鄭樸校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宋.朱熹 1979 《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朱熹 1984 《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
宋.李昉等 1991 《太平御覽》,臺北:商務印書館。
宋.杜從古 1981 《集篆古文韻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郭忠恕 1965 《汗簡》,臺北:藝文印書館。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正 1976 《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宋.鄭樵 1986 《通志》,臺北:世界書局。
明.梅膺祚 2002 《字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王引之 2000 《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
清.王念孫 1978 《讀書雜誌》,臺北:商務印書館。
清.王念孫 2004 《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清.王筠 1983 《說文句讀》,上海古籍書店。
清.王筠 1987 《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
清.朱駿聲 1983 《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清.段玉裁 1988 《說文解字注》(《段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孫詒讓 1905 《名原》,清光緒玉海樓刻本。又孫詒讓遺著、戴家祥校點 1986 《名原》,山東:齊魯書社。
清.孫詒讓 1989 《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
清.郝懿行 1983 《爾雅義疏》,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清.畢沅 1997 《山左金石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戴震 2006 《戴東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三、學位論文
王瑜楨 201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何麗香 2003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李佳信 2000 《《說文》小篆字根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焜 1995 《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李旼姈 1999 《甲骨文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肖新春 2009 《甲骨文固定語研究》,浙江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周忠兵 2004 《〈小屯南地甲骨.釋文〉校訂》,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
季師旭昇 1995 《甲骨文字根研究》修訂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姚萱 2005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孫俊 2005 《殷墟甲骨文賓組卜辭用字情況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榮焜 2005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字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嘉凌 2003 《楚系簡帛字根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劍 2001 《殷墟卜辭的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
楊郁彥 2004 《甲骨文同形字疏要》,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董妍希 2000 《金文字根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新民 2008 《殷墟甲骨第一期卜辭文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鄭繼娥 2004 《殷墟甲骨卜辭祭祀動詞的語法結構及其語義結構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
四、專書(括號內為書名簡稱)
丁山 1961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香港:龍門聯合書局。
上海博物館 1979 《上海博物館藏印選》,上海書畫出版社。
于省吾 1975 《雙劍誃殷契駢枝全編》(《駢枝上、中、下》),臺北:藝文印書館。
于省吾 1979 《甲骨文字釋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主編 1996 《甲骨文字詁林》(《甲詁》),北京:中華書局。
于豪亮 1985 《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34 《甲骨文編》(《文編》),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又中華書局2004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84 《殷虛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2 《金文詁林補》。又1997年景印一版。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04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文字卷)》,北京:中華書局。
王宇信、楊升南、聶玉海主編 2004 《甲骨文精粹釋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 1999 《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國維 1917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上海:倉聖明智大學。
王國維 1974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王國維 1994 《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國維 1996 《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朱歧祥 1989 《殷墟甲骨文字通譯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朱歧祥 2002 《甲骨文字學》,臺北:里仁書局。
朱芳圃 1962 《殷周文字釋叢》,北京:中華書局。
朱德熙、裘錫圭 1995 《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吳大澂 1936 《說文古籀補》,上海:商務印書館。
吳其昌 1959 《殷虛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吳闓生 1971 《吉金文錄》,臺北:樂天出版社。
宋鎮豪 1994 《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宋鎮豪 1999 《百年甲骨學論著目》,北京:語文出版社。
宋鎮豪、段洪志 2001 《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李守奎、曲冰、孫偉虎 2007 《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
李孝定 1991 《甲骨文字集釋》(《集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李亞農 1962 《欣然齋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宗焜 2012 《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李圃 1989 《甲骨文選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家浩 1999 〈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學勤 1990 《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學勤 2004 《古文字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學勤、彭裕商 1996 《殷墟甲骨文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建華、曹錦炎 2008 《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法高主編 1975 《金文詁林》(《金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季師旭昇 1995 《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季師旭昇 2002 《說文新證》上冊(《新證》上),臺北:藝文印書館。
季師旭昇 2004 《說文新證》下冊(《新證》下),臺北:藝文印書館。
季師旭昇 2010 《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屈萬里 1961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甲編考釋》),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又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屈萬里 1984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林義光 2006 《文源》,北京:作家出版社。
林澐 1986 《古文字研究簡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金祥恆 1993 《續甲骨文編》(《續文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長春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 2000 《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北京:東方出版社。
姚孝遂 2010 《姚孝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姚孝遂、肖丁 1985 《小屯南地甲骨釋文》,北京:中華書局。
姚孝遂主編 1988 《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摹釋》),北京:中華書局。
姚萱 2006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胡光煒 1928 《甲骨文例》,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
胡厚宣 1944 《甲骨文商史論叢初集》,山東: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又臺北:臺灣大通書局版,1972年。
胡厚宣 1945 《甲骨學商史論叢.續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又臺北:臺灣大通書局版,1973年。
胡厚宣 1945 《甲骨六錄(甲骨學商史論叢三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又臺北:臺灣大通書局版,1945年。
胡厚宣 1955 《殷墟發掘》,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
胡厚宣主編 1999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厚宣主編 1999 《甲骨文合集釋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唐蘭 1939 《天壤閣甲骨文存(附考釋)》,北京:輔仁大學。
唐蘭 1986 《古文字學導論》(《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
唐蘭 1986 《殷虛文字記》(增訂本),臺北:學海出版社。
唐蘭 1999 《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唐蘭 2001 《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孫詒讓、樓學禮校點 1993 《契文舉例》,山東:齊魯書社。
容庚 2003 《金文編》(《金編》),北京:中華書局。
容庚 2008 《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島邦男 1958 《殷墟卜辭研究》,日本弘前大學。又溫天河、李壽林中譯本,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
島邦男 1970 《殷墟卜辭綜類》(《綜類》),臺北:大通書局。
徐中舒 1985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徐中舒 1998 《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荊門市博物館 1998 《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馬如森 2007 《殷墟甲骨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馬承源 200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博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 2002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博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 2003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博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 2005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博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承源主編 1988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
高明 1990 《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高明 1996 《中國古文字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日昇、林潔明 1973 《周法高上古音韻表》,臺北:三民書局。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 1996 《金文形義通解》,香港:中文出版社。
張永山主編 1998 《胡厚宣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玉金 2001 《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玉金 2003 《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守中 1996 《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張亞初 2001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
張秉權 1988 《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張秉權 1997 《殷虛文字丙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張桂光 2004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張新俊、張勝波 2008 《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
曹定雲 1993 《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許師錟輝 2007 《文字學簡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郭沫若 1931 《甲骨文字研究》,上海:大東書局。又 1962 北京:科學出版社影印本。又郭沬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 1982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沫若 1933 《古代銘刻彙考.殷契餘論》,東京:文求堂書店。
郭沫若 1957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沫若 1982 《卜辭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沫若 1982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沬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 1997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攷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郭沫若 2002 《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四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錫良 1986 《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年福 2007 《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抗 1981 《金文假借字研究》,廣州: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陳海洋主編 1991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陳新雄 1996 《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煒湛 1987 《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煒湛 1995 《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陳夢家 1988 《殷虛卜辭綜述》(《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陳漢平 1993 《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漢平 1993 《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劍 2007 《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
曾憲通 1993 《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湯餘惠 2001 《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程發軔 1966 《春秋左傳地名圖考》,臺北:廣文出版社。
馮勝君 2007 《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綫裝書局。
黃天樹 1991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
黃天樹 1991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
黃天樹 2006 《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黃天樹 2010 《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黃天樹 2011 《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楊樹達 1954 《詞詮》,臺北:商務印書館。
楊樹達 1954 《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國科學院。
楊樹達 1954 《積微居甲文說》,北京:中國科學院。
楊樹達 1997 《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
葉玉森 1933 《殷虛書契前編集釋》,上海:大東書局。
董作賓 1933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斷代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董作賓編輯、嚴一萍摹釋 1956 《殷虛文字外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董蓮池 1995 《金文編校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董蓮池 2011 《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
裘錫圭 2001 《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裘錫圭 2004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鄒曉麗、李彤、馮麗萍 1999 《甲骨文字學述要》,湖南:岳麓書社。
廖名春 2003 《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1990 《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管燮初 1953 《殷虛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
趙誠 1988 《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趙誠 2005 《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中華書局。
趙誠 2006 《二十世紀甲骨文研究述要》(《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
劉又章 1983 《文字訓詁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
劉釗 2005 《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嶽麓書社。
劉釗 2006 《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釗、洪颺、張新俊 2009 《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滕壬生 2008 《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蔡哲茂 1999 《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
魯實先 1960 〈卜辭姓氏通釋之三〉,臺中:東海大學《東海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魯實先 1973 《假借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又 《魯實先先生全集4假借溯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魯實先 1976 《轉注釋義》,洙泗出版社。又《魯實先先生全集3 說文正補 轉注釋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魯實先 2003 《殷栔新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鍾柏生 1989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
羅振玉 1910 《殷商貞卜文字考》(《貞卜》),宣統二年,玉簡齋石印本。又宋鎮豪、段洪志主編 2001 《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頁1~17。
羅振玉 1969 《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增考》),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印。
羅振玉 2004 《貞松堂集古遺文補遺》,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羅福頤 1994 《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譚維四 2005 《曾侯乙墓》,臺北:瑞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嚴一萍 1975 《甲骨綴合新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嚴一萍 1978 《甲骨學》,臺北:藝文印書館。
嚴一萍 1999 《甲骨綴合新編補》,臺北:藝文印書館。、
嚴志斌 2001 《四版「金文編」校補》,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饒宗頤 1959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人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四、單篇論文
丁山 1928 〈殷契「亡 」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
于省吾 1973 〈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1973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于省吾 1975 〈釋昱〉,《雙劍誃殷契駢枝全編》(《駢枝》),臺北:藝文印書館。
于省吾 1979 〈釋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 1979 〈釋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 1979 〈釋大〉,《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 1979 〈釋古文字中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 1979 〈釋旦〉,《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 1979 〈釋具有部分表音的獨體象形字〉,《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 1979 〈釋界〉,《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 1979 〈釋〉,《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 1983 〈釋百〉,《江漢考古》,1983年4期。武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于豪亮 1985 〈說俎字〉,《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 1954 《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5期。
中航 1979 〈濟南市發現青銅犁鏵〉,《文物》1979年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80 〈小屯南地甲骨.前言〉,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1993 〈1991年安陽花園莊東地、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6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1972 〈1972年春安陽後岡發掘簡報〉,《考古》1972年第5期。
王光永 1982 〈介紹新出土的兩件虢器〉,《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
王國維 1983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王國維遺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店。
王國維 1983 〈魏石經殘石考〉,《王國維遺書》第六冊,上海:上海書店。
王慎行、王漢珍 1986 〈乙卯尊銘文通釋譯論〉,《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
王漢章 1933 〈古董錄〉,《河北第一博物院畫報》,第50期。
甘露 2000 〈《鐵雲藏龜》劉序所釋甲骨文正誤考〉,《黔西南民族師專學報》第4期。
朱歧祥 1999 〈論排比文例對考釋甲骨文的重要性〉,《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4期。長沙:湖南師範大學。
朱歧祥 2000 〈釋讀幾版子組卜辭──由花園莊甲骨的特殊行款說起〉,《中國文字》新27期,臺北:藝文印書館。
朱歧祥 2001 〈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
朱歧祥 2010 〈說「爭」〉,《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
朱德熙、裘錫圭 1995 〈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江西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 1994 《長江中游青銅王國江西新淦出土青銅藝術》,香港:兩木出版社。
艾蘭 1991 〈論甲骨文的契刻〉,《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
吳其昌 1937 〈金文名象疏證.兵器篇〉,《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五卷三期,臺北:學生書局
吳振武 1982 〈古文字中形聲字類別的研究〉,《研究生論文集刊(社會科學版)》,吉林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專業,1982年1期。
吳振武 2000 〈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
李天虹 2004 〈簡本《緇衣》字體比較初探〉,《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
李亞農 1962 〈殷代社會生活〉,《欣然齋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宗焜 1994 〈卜辭所見一日內時稱考〉,《中國文字》新18期,臺北:藝文印書館。
李宗焜 2001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
李學勤 1957 〈評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3期。
李學勤 1985 〈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月刊》,1985年第一期。開封:河南大學、河南省歷史學會。
李學勤 1990 〈 尊考釋〉,《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學勤 1992 〈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
李學勤 1993 〈論新出簡帛與學術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3年1期。北京: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
沈培 2007 〈說古文字裏的「祝」及相關之字〉,《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貝塚茂樹、伊藤道治 1953 〈甲骨文研究法的再檢討〉,《東方學報》第23期。
季師旭昇 1998 〈增訂「甲骨文字根總表」〉,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季師旭昇 2002 〈六書簡論〉,《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季師旭昇 2008 〈說髀〉,《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
屈萬里 1948 〈甲骨文从比二字辨〉,《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
明義士 2001 〈表校新舊版《殷虛書契前編》並記所得之新材料〉,《甲骨文獻集成》第19冊。
林泰輔 1909 〈清國河南省湯陰縣發見ワ龜甲牛骨レ就ノョ〉,《史學雜誌》第二十編第8~10號,東京 : 東京大學文學部內史學會。
林泰輔 1929 〈甲骨地名考〉,《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集刊》第九集,第104、105期。
林澐 1956 〈說王〉,《考古》,1965年6期。
林澐 1979 〈從子卜辭試論商代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
林澐 1981 〈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
金祥恆 1989 〈甲骨文字考釋三則.二、釋戚〉,《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又見金祥恆 1990 《金祥恆先生全集》第四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金祥恆 1995 〈甲骨文假借字續說──比母〉,《中國文字》第十六冊;又《甲骨文獻集成》第18冊。
姚孝遂 1963 〈吉林大學所藏甲骨選釋〉,《吉林大學學報》1963年4期。
姚孝遂 1979 〈古文字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
姚孝遂 1980 〈《殷墟卜辭綜類》簡評〉,《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
姚孝遂 2000 〈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
胡光煒 1935 〈書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印本〉,《國學季刊》1935年第3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
胡厚宣 1939 〈卜辭雜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三分。又 2009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文字卷)》,北京:中華書局。
胡厚宣 1941 〈讀曾毅公君殷墟書契續編校記〉,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責善半月刊》二卷十五期,1941年10月。
胡厚宣 1966 〈甲骨文所見殷代奴隸的反壓迫鬥爭〉,《考古學報》1966年第一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胡厚宣 1973 〈殷代的刖刑〉,《考古》1973年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胡厚宣 1980 〈甲骨文「家譜刻辭」真僞問題再商榷〉,《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
胡厚宣 1984 〈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史學月刊》,1984年第5期,開封:河南大學、河南省歷史學會。
胡厚宣 1989 〈90年來甲骨資料的新情況〉,《中國文物報》,1989年9月l日。
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編輯組 1998 〈一代學術,一代宗師〉,張永山主編:《胡厚宣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孫亞冰 2006 〈百年來甲骨文材料統計〉,《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北京:故宮博物院。
容庚 2000 《甲骨綴合編.序》,曾毅公:《甲骨綴合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徐中舒 1930 〈耒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
徐中舒 1985 〈怎樣考釋古文字〉,《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又《甲骨文獻集成》第39冊。
徐中舒 1998 〈金文嘏辭釋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一分,臺北:商務印書館。
徐富昌 2006 〈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四期,臺北:臺灣大學。
高佑仁 2008 〈釋古文字的「爭」以及演變脈絡〉,《國科會97年度研究計畫「楚系簡帛文字字典基礎工程」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
高明 1980 〈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形體演變〉,《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
商承祚 2004 〈殷虛文字用點之研究〉,《商承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常玉芝 1998 〈「翌」的時間所指〉,《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局。
張玉金 2010 〈釋甲骨文中的「 」〉,《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
張亞初 1989 〈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
張秉權 2009 〈甲骨文字類比研究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文字卷)》,北京:中華書局。
張政烺 1965 〈釋甲骨文俄、隶、蘊三字〉,《中國語文》1965年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張政烺 1979 〈中山國胤嗣 壺釋文〉,《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
張政烺 1983 〈帚好略說〉,《考古》1983年第六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張政烺 2004 〈中山王 壺及鼎銘考釋〉,《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張桂光 2006 〈花園莊東地卜甲刻辭行款略說〉,東海大學:《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榮焜 2010 〈花東多形字管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
張榮焜 2012 〈從「金」、「処」、「亂」諸字,探討文字演變的一些情況及問題〉,靜宜大學、中國文字學會、靜宜大學漢字研究中心主辦《23屆中國文字學2012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曹定雲 1997 〈殷墟甲骨文研究回顧與展望〉,《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5期。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曹錦炎 1992 〈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
曹錦炎 2000 〈甲骨文合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
連劭名 1981 〈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
郭沫若 1982 〈楚詛文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沫若 1982 〈釋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沬若 1959 〈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釋談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的簡化〉,《文物》1959年第七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志達 1991 〈商代的玉石文字〉,《華夏考古》,1991年第2期。鄭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
陳煒湛 1980 〈卜辭文法三題〉,《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
陳煒湛 1980 〈甲骨文字辨析(兩篇)〉,《中山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陳煒湛 1981 〈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
陳煒湛 1984 〈甲骨文研究的過去、現狀及今後的展望〉,《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
陳煒湛 2001 〈二十一世紀甲骨文研究之展望〉,《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7卷第2期。
陳廖安 2003 〈殷栔新詮.出版說明〉,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3。
陳劍 2006 〈釋造〉,《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又 2007 《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陳劍 2007 〈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陳劍 2007 〈說慎〉,《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陳劍 2008 〈楚簡「 」字試解〉,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年10月30日~11月2日,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
陸懋德 1949 〈中國發現之上古銅犁考〉,《燕京學報》37期。
彭邦烱 2008 〈從《花東》卜辭的行款說到 、 及 、 、 字的釋讀〉,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北京:線裝書局。
湯餘惠 1989 〈關於 字的再檢討〉,《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
程邦雄、陳曉紅、金鐘讚 2008 〈孫詒讓的甲骨文考釋與金文〉,《語言研究》第28卷第4期。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馮勝君 2004 〈「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
黃天樹 1996 〈甲骨新綴11例〉,《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西安: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黃天樹 2004 〈說殷墟甲骨文中的方位詞〉,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天樹 2005 〈花園莊東地甲骨中所見的若干新資料〉,《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
黃天樹 2006 〈一百年來的甲骨文出土與研究概況〉,《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黃天樹 2006 〈殷墟甲骨文「有聲字」的構造〉,《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黃天樹 2006 〈關於非王卜辭的一些問題〉,《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楊樹達 1954 〈釋 方〉,《積微居甲文說》,北京:中國科學院。
楊樹達 1954 〈釋滳〉,《積微居甲文說》,北京:中國科學院。
董作賓 1929 〈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又《甲骨文獻集成》第17冊。
董作賓 1931 〈大龜四版考釋〉,《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1931年。又《甲骨文獻集成》第6冊。
董作賓 1936 〈骨文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一分。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文字卷)》。
董作賓 1953 〈殷墟文字乙編.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文字乙編》。又1994年二版。
裘錫圭 2003 〈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裘錫圭 1976 〈說「玄衣朱」¬¬¬¬——兼釋甲骨文虣字〉,《文物》,1976年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裘錫圭 1979 〈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1979年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裘錫圭 1980 〈甲骨文字考釋〉,《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0 〈釋虐〉,《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2 〈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釋「庸」、「豐」、「鞀」〉,《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2 〈甲骨文字特殊書寫習慣對甲骨文考釋的影響舉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2 〈說「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2 〈說「弜」〉,《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2 〈釋「柲」〉,《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2 〈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2 〈釋殷墟甲骨文裡的「遠」「」(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93 〈釋殷虛卜辭中的「 」「 」等字〉,《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
裘錫圭 1996 〈從文字學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雜性〉,《中國學研究》第10輯,漢城:淑明女子大學校中國學研究所。
裘錫圭 1999 〈關於殷墟卜辭中的所謂「廿祀」和「廿司」〉,《文物》1999年第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裘錫圭 2000 〈推動古文字發展的當務之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12月。
裘錫圭 2002 〈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6月,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裘錫圭 2003 〈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裘錫圭 2005 〈「花東子卜辭」和「子組卜辭」中指稱武丁的「丁」可能應讀為「帝」〉,《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
裘錫圭 2005 〈商銅黿銘補釋〉,《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詹鄞鑫 2003 〈孫詒讓甲骨文研究的貢獻〉,《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8期。
賈文 2005 〈說甲骨文「爭」──古代的「耦耕」〉,《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3期,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賈平 1980 〈讀《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
趙平安 2000 〈戰國文字的「 」與甲骨文「 」爲一字說〉,《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
趙佩馨 1961 〈甲骨文所見的商代五刑〉,《考古》1961年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甲骨文獻集成》第24冊。
趙誠 2006 〈古漢字演化的過程性探索〉,《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
劉一曼 1989 〈殷墟陶文研究〉,《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劉又章 1983 〈論假借〉,《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劉源 2005 〈試論殷墟花園莊東地卜辭的行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1期,北京:故宮博物院。
鍾柏生 1989 〈卜辭中所見殷王田游地名考──兼論田游地名研究方法〉,《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
鍾柏生 2002 〈秦以前古文字中文字部件「一」的來源及其演變〉,《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
譚飛 2009 〈羅振玉的甲骨文考釋與義近形符通用〉,《漢字文化》2009年第6期。北京: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
饒宗頤 1996 〈甲骨文研究斷想──為紀念于省吾先生百年誕辰而作〉,《史學集刊》,1996年第3期,長春:吉林大學。
顧頡剛 1993 〈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古史辨》第一冊。
五、網站資料:
王子揚 2010 〈甲骨文从「示」从「丮」的「祝」字祛疑〉,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0年12月18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203.html
莫伯峰 2010 〈甲骨拼合第六十四、六十五則〉之第六十四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192.html,2010年12月15日。
陳光宇 2011 〈兒家家譜刻辭綜述及其確為真品的證據〉,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1月2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15
單育辰 2008 〈說「狐」「狼」──「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1月04日 http://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39
黃天樹 2008 〈商代文字的構造與二書說〉,2008年4月6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演講稿。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網站,2008年05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33、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34。
趙鵬 2011 〈讀契札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網站,2011年01月1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8。
劉洪濤 2010 〈說爭靜是耕的本字──兼說甲骨文爭反映的是犁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26,2010年04月09日。
劉傳賓 2010 〈說「金」字的一種特殊形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0年12月1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