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婉如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明輝
Chang, Ming-H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7 |
中文關鍵詞: | 優質學校 、優質學校教育政策 |
英文關鍵詞: | Quality School,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4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推動情形。本研究之目的為:一、探討優質學校與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意涵。二、瞭解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過程。三、分析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相關問題。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臺北市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現況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對臺北市高中職、國中、國小的校長、處室主任與處室組長進行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70所學校,共發出700份問卷,回收問卷計445份,問卷回收率達63.57%,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43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1.85%。本研究以 SPSS for Windows 11.01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對一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行政主管、兩位教師研習中心人員、三位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人員、一位專家學者、高中職、國中、國小校長各一位,共計十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下列十一項結論:
一、臺北市優質學校教育政策制訂過程符合教育政策制訂的原則。
二、整體而言,臺北市各級學校對於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的現況知覺屬於中度水準。
三、不同學校屬性學校成員對優質學校教育政策推動現況之角色知覺並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的性別、職務、服務年資、教育程度、學校類別、學校規模學校成員對優質學校教育政策推動現況之角色知覺有顯著差異。
五、校長知覺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的現況高於處室主任、處室主任知覺情形又高於處室組長。
六、國小之學校成員知覺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的現況高於高中職之學校成員。
七、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面臨的主要困難為「無法正確認知優質學校教育精神與內涵」、「同仁業務繁重,無暇從事優質學校教育的推展工作」、「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優質學校經營的研討」。
八、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面臨的困境,處室組長知覺情顯著高於校長與處室主任。
九、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主要因應策略為「協助學校辦理優質學校教育相關活動」、「建立同仁推行優質學校教育政策的共識」、「鼓勵教師參與優質學校教育的相關研習活動」。
十、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因應策略,校長知覺情顯著高於處室主任與處室組長。
十一、各級學校推動優質學校教育政策之因應策略,公私立學校知覺情形有所不同。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first,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Quality School and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secon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third,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he executing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and finally,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The methods adopted for the research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First, based on the results drawn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a questionnaire named “The questionnaire for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was developed.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to 70 schools in Taipei City in the form of multistage sampling, each school for ten samples. 432 out of the 700 questionnaires sent out were effective.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tool us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was the 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1.01. Second, six administrators were chosen to be interviewed in the way of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including one professor and three principals.
The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on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in Taipei City corresponds to the principles result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olicy-making.
2. Generally speaking, staffs’ role percep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in Taipei City shows medium-leveled quality.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ward the role percep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between the staffs from public school and those from private schools.
4.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ward the role percep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between the staffs’ gender, current position, seniority, education level, school level and school scale, and their role percep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5. Principals’ percep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is higher leveled than division directors’, and division directors’ perception is higher than section leaders’.
6. Elementary school staffs’ perception of the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is higher leveled than the staffs’ from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7. The main dilemmas confronted by all levels of school toward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are “Be unable to recognize the essence and meaning of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The staff are too overburdened to execute the process of Quality School”, and “The teachers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engage in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School Management.”
8. As to the dilemmas confronted by all levels of school toward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the crisis perception of section leaders is higher leveled than that of division directors, or of principals.
9. The main measures of dealing with the crises are “Assist the school to execute the process of Quality School”, “Establish the consensus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Quality School”, “Encoura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rkshop of Quality School”.
10. As to perceiving the measures of dealing with the crises, the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is higher leveled than that of division directors, or of section leaders.
1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ward perceiving the measures of dealing with the crises between the staff of public school and those of private school.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毛連塭、吳明清(1996)。卓越與公義:教育改革的目標與責任。教育研究資訊,8。2005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8/e000963.html
王如哲(2000)。英國教育改革分析。教育研究資訊,8(1),1-23。
王秀燕(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嬿淑(2005)。教育政策行銷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教育局精緻教育政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滋宜(1994)。品質導論。載於有效的品質管理。臺北市:遠流。
丘昌泰(2001)。公共政策。台北:巨流。
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幸(2000)。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霓(1998)。國民中學組織學校、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秀冬(1995)。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天方、王瑞(2000)。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的提升。中等教育,51(5),31-40。
吳世婕(2002)。布萊爾工黨政府中等教育改革之分析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思達 (2000)。高職學校全面品質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2004)。飛越2003與局長有約。台北教育通訊,126,1-30。
吳清基(2005a)。臺北市教育品質年的願景與期許。臺北市教育e週報,172。2005年8月12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News/News.asp?iPage=&UnitId=203&NewsId=15948#news
吳清基(2005b)。優質學校。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基、蔡長豔(2004)。精緻教育在台北-行政理念與教學實務的探討,載於教育理念與行政實踐(155-177)。台北:心理。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2000)。學校績效責任理念與策略。學校行政,6,3-13。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祐(1994a)。全面品質教育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
吳清山、林天祐(2003b)。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黃旭鈞(1995)。提升教育品質的一股新動力:談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74-83。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黃旭鈞、張正霖(1996)。全面品質教育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吳再居(1984)。官僚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林天祐(1997a)。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
林天祐(1997b)。學校品管之理念與設計—以學校運作為例。 學校行政,2,2-13。
林天祐(1997c)。教育政策執行的變異現象研究。高雄市:復文。
林天祐(2004a)。學校經營品質管理策略。教師天地,128,23-29。
林天祐(2004b)。學校經營品質管理策略。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舉辦之「臺北市中小學精緻教育在台北」研討會論文集(27-34),臺北市。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
林金福(199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新發(1998)。從學校經營的觀點談如何促進教育品質的提升。中等教育,49(4),3-6
林建煌(1990)。策略組群、組織作為與績效關係研究:飲料業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慧蓉(2003)。國民中學學校人力資源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1991)。美國教育制度及改革動向。台北:五南。
紀有田(2002)。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祖賢(1996)。哈伯瑪斯的批但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清濱(1997)。學校教育改革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4(1),10-17。
張建成(1999)。教育政策。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1991)。巴納德組織理論與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與教育品質。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三),258-261。
張明輝(1998a)。美國磁力學校計畫及其相關研究。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主編:比較教育,45,61-71。南投:暨南大學。
張明輝(1998b)。美國藍帶學校計畫。北縣教育,25,16-18。
張明輝(2000)。英語系國家公元兩千年的發展趨勢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挑戰與各國因應策略(209-244)。台北:揚智文化。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
張明輝(無日期)。新一代美國高中計畫。2005年9月20日,取自:
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al/artical(eduadmin)-2.html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慶勳(2000)。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
效能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校長行政表現、組織氣氛、組織效能調查研究。新竹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正霖(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教育,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賜光(2004)。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洪雪卿(2004)優質學校營造之研究--以教師效能為主。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添財(2001)。綜合高中學校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慶瑞(1995a)。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研究(修訂二版)。台北:五南。
陳慶瑞(1995b)。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之分析與擴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明印、單文經(2002,12月)。美國近十年國民教育改革。發表於中國教育學會等八個學主辦,「教育研究與實務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建裕(2004)。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香(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慕華(2001)。國民中學家長參與校務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計畫。2005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qsp/new/activity.php
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行動。2005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qsp/new/new/QSA_intro.htm
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畫。2005年8月17日,取自:
http://www.fed.cuhk.edu.hk/~qsp/new/new/QSIP%20introduction.htm
馬廣亨(譯)(1975)。Browder, Jr. Lesley著。教育績效責任之基本理論與實施方法。台中縣 :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2001)。美國1990年代之後之教育改革對我國之啟示。教育資料研究,43,1-5。
徐世輝(1996)。品質管理。臺北市:三民。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無日期)。為什麼要辦標竿一百。2005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ymps.kh.edu.tw/s100/研習講義/為什麼要辦標竿100.doc
教育部(無日期)。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5年9月18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9CC.html?TYPE=1&UNITID=225&CATEGORYID=0&FILEID=124759&open
教育部(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2005年9月18日,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all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曾增福(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國鴻(1997)。英國的科技與職業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師範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主編)(1996)。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建銘(1999)。組織績效指標的運用與管理意涵:英國經驗的探討。人力發展月刊,66,52-63。
彭文賢(1996)。組織結構。台北:三民。
彭瓊瑤(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俊漢(1980)。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湯才偉、陳可兒(無日期)。推動學校改進:阻力與突破初探。2005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qsp/new/passage/w302.htm?passage_code=. /passage /big/w302.htm
湯志民、廖文靜(2002)。學校文化與學校內部社區。教育研究月刊,95,31-42。
葉郁菁 (2003)。教育優先、技能第一,英國2001~2006教育改的發展方向。教育資料與研究,54,47-53。
葉天賞(2000)。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2003)。吳清基任職滿週年,談精緻教育臺北。2005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attach/921226吳清基任職滿週年,談精緻教育臺北(秘書室).doc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a)。研訂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及獎勵要點草案第二次會議。臺北市政府教育局94.4.6.北市教督字第09432509700號開會通知。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b)。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及獎勵要點草案第二次會議紀錄。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2005c)。臺北市校長領導卓越獎、教學卓越獎獲獎名單公布。2006年5月9日,取自:http:// www.edunet.tp.edu.tw/attach/ 940928北市教學卓越獎獲獎學校名單公布新聞稿.doc
鄭玉美(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文宗(2004)。高中職行政主管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志成(無日期)。夢那不可能的夢:香港躍進學校計劃。2005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7Easp/
趙志成(無日期)。優質學校計劃與學校改進。2005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qsp/new/passage/w001.htm?passage_code=./passage/big/w001.htm
蓋浙生(1995)。政府遷台後教育政策的分析與檢討。教育資料文摘,36(1),
19-41。
閻自安(1996)。台北地區高級中學全面品質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玲(1995)。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之研究:以「主婦聯盟」與「福林社區發展籌備委員會」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思偉(2000)。日本臨教審後的教育改革評析,教育研究資訊,8(1), 24-37 。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宗興(2004)。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2003)。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教育研究資訊,53,13-19。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校能關係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概況表(1994-2000)。美國教育新知選輯,6,頁1-8。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瞿立鶴(1992)。教育行政。台北:茂昌。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77-102。
薛東埠(2004)。國中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發展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永久(1994)。品質管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3。
顏慶祥, 湯維玲(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顏麗琴(2001)。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羅英豪(2000)。國民中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清水(1999)。從公共政策的形成模式探討教育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技職雙月刊,51,7-14。
英文部分
Anderson(1975).Public policy-making: Basic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Praeger.
Bedford, B. (1988). School effective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in Georgia middl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3898).
Climaco, C. (1992). Getting to know schools us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Criteria, indicators and process. Educational Review,44 (3),297-308.
Cordianni, A. V., & Wilbur, G. (1987). More effective schooling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New York: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Colia, C.B.(200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climat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DfESb(2005). Skills: Getting on in business, getting on at work-White Paper.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05, from http://www.dfes.gov.uk/ publications/
skillsgetting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05). Specialist School.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05, from http://www.standards.dfes.gov.uk/specialistschools/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05).The Standards Site-Beacon Schools.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05, from http://www.standards.dfes.gov. uk/beaconschools/
Downey, C. J., Frase, L.E.,& Peters,J.J.(1994). The quality education challenge. Thousand Oaks, CA:Corwin.
Downs, A. (2000). Successful school reform efforts share common features. Harvard Education Letter, 16(2),1-5.
Deming, W.E.(1991). A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 Participant material distributed at the Quality Seminar,Santa Clara,CA.
Drucker , P.F. (1993). 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 York:Harper & Row.
Dye, T. R. (199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 NJ:Prentice-Hall.
Dunn, W.(1994).Public policy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Feigenbaum,A. V.(1991).Total Quality Control (3rd ed).New York : McGraw-Hill.
Frase, L. E. & Conley, S. C. (1994). Creating learning places for teachers,too.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Guba, E. G. (1984). The effect of definition of policy on the nature and outcomes of
policy analysi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2), 63-70.
Howell,J.M.& Frost,P.J.(1989).A laboratory stud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43, 243-269.
Hoy, W. K., & Miskel, C. G. (200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Juran, J. M.(Ed.). (1974).Quality control handbook(3rd ed) .New York : McGraw-Hill.
Jones, C. O. (1977).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2nd).ed., North Scituate, Mass: Duxbury Press.
Kushman, J.W. (1990). The role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Latta, R. F. & Downey, C. J. (1994). Tools for achieving TQ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7016).
Madaus, F. G., Airasian, W.P.,& Kellaghan ,T. (1980).School effectiveness :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Y : McGraw-Hill.
Murgatroyd, S.,&Morgan C.,(1993). Th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scho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Oakland, J. S. & Porter, L. J. (1994). Case 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2001). Specialist Schools: An evaluation of progress. Retrieved September 13, 2005, from http://www.ofsted.gov. uk/publications/index.cfm? fuseaction=pubs.summary&id=1191
Pounder, D.G.&Ogawa, R.T. (1995). Leadership as an organization-wide phenomena: its impact on school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95(31),564-589.
Purkey, S.,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Reid, K., Hopkins, D., & Holly, P. (1987).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 The problems and some solution. England: Basil Blackwell.
Reiter, L.A.(1988). The importance attributed to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by secondary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ata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cheerens, J. (1990).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 73.
Scheetz, M & Benson, T. (1994). Structuring school for succes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Stoll, L. & Fink, D. (1996). Changing our schools: Lin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Teddlie, S., & Kirby, P. (1989). Effective v.s. ineffective school: Observable difference in classroom.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7(3), 221-236.
Teddlie, C., & Stringfield, S. (1993). Schools make a difference: Lessons learned from a 10-year study of school effec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8).Riley names 166 Blue Ribbon Schools. Retrieved Auguest 4, 2005, from http://www.ed.gov/PressReleases/05-1998/brs98d.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8). Evaluation of the Magnet Schools assistance program, 1998 grantees: Final report. Retrieved Auguest 4, 2005, from http://www.ed.gov/rschstat/eval/choice/magneteval/finalexecsum.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2). Paige announces new "No Child Left Behind-Blue Ribbon Schools" Program. Retrieved Auguest 4, 2005, from 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2002/07/07282002.html
Windham, D. M. (1988).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2, 575-666.
Yuchtman , E. & Seashore , S.E. (1967). 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 89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