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敦煌 DUEN-HUANG HUANG |
---|---|
論文名稱: |
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於高職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 The Study of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on E-Learning and Blended Learning for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戴建耘
Dai, Jiann-Yun 張明文 Chang, Ming-We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高職學生 、數學低成就 、補救教學 、數位學習 、混成學習 、數學學習態度 、數學學習動機 、學習成效 、鷹架理論 |
英文關鍵詞: |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low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medial instruction, e-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 math learning attitudes, math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caffolding theo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應用於高職數學補救教學後的學習成效差異,而實驗工具是以數位多媒體影音教學課程,對學生施予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補救教學。在本研究中所指之學習成效主要是探討學生進行不同模式的數學補救教學實驗後,對於數學學習態度、數學學習動機及數學成就測驗,前測與後測的改變情形。
本研究以新竹市某私立高中職業類科及綜合高中專門學程120名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3 組,1 組以數位學習,另 1 組以混成學習及1 組以傳統講授方式進行數學補救教學。主要採實驗研究法,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由參與研究之6位教師,扮演觀察者的角色,進行補救教學學習活動現場之觀察,以了解各組學生在補救教學實施後學習成效的情形。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
一、學生每週研讀數學時數與數學學習態度及數學學習動機有關。
二、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提升數學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態度,是一種有效的模式。
三、混成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提升數學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一種有效的模式。
四、混成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提升數學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成就,是一種有效的模式。
本研究期望將研究結果歸結出相關建議,提供給學校數學教師、教育主管機關、學生及對後續研究者,以作為數位科技應用於數學補救教學教育及學術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and blended learning applied in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The digital multimedia instruction is adopted and modified as a research tool. It concerns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math achievement tests changes, and to evaluate them as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120 students in the private senior high school, Hsinchu city.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with e-learning, and the second group to blended learning and the last group in the traditional math remedial instruction. The main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supplemented by focus group interviews; by the participating study six teachers to the role of the observer, observing the scene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learn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each group of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circumstances.
Key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is correlated to the hours of students per week to study.
2. The e-learning model and blended learning model to enhance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model.
3.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to enhance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e-learning model and traditional model.
4. The blended learning remedial instruction to enhance student math achievement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e-learning model and traditional model.
5. It is hoped that th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nd can serve as reference source for promo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used in the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educ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全國試務會(2014a)。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人數百分比統計表。取自http://cap.ntsh.ntpc.edu.tw/attachFiles/1030605-1.html。
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全國試務會(2014b)。103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與答對題數對照表。取自http://www.cap.ntnu.edu.tw/1030602.html。
王文清、李添全(1991)。台南市國民小學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3,37-56。
王俊祺(2010)。以合作取向進行數學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郁文(2009)。數學史輔助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尺規作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王珮儒(2008)。不同教學取向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素賢(2003)。高中數學科補救教學教材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分析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策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硏究所,彰化縣。
朱江文(2003)。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朱敬先(1997) 。教育心理學 。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台灣PISA2012結果報告。取自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7649&ctNode=1637&mp=1。
何旻穎(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何雅娟(2008)。混成式與數位式互動視訊學習成效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余淑如(2011)。基隆市八年級學生學習動機、數學焦慮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建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吳清基、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五南。
吳登坤(2008)。嘉義縣市九年級學生校外數學補習經驗、學習態度、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嘉義縣。
吳曉君(2009)。「數位教材」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解題閱讀與擬題寫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吳聲毅(2008)。數位學習觀念與實作。台北市:學貫。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
李宜蓁(2009)。探討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建亭(1999)。文化概念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李菁蓉(1988)。淺談空大網路面授。隔空教育論叢,10,169-183。
李源順、余新富和李勇諭(2006)。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教學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6 專刊,114-141。
李慶源、楊朝富、楊梅伶(2013)。行動化生態觀察電子書之製作與應用。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9卷,第三期。
杜正治( 1993 )。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 .學習輔導(pp.397-428) 。台北市:心理。
車達、蕭绣藝、黃文彬、王美惠(2013)。課後輔導提昇數學學習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取自http://blog.yam.com/ltes/article/26205180。
阮子恆(2011)。海洋生物素材融入國中幾何課程之教學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海洋教育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基隆市。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岑(2004)。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0395016。
林承德(2003)。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寀雯,鄭鈐華,王又禾、吳昭容(2013)。從課前診斷的觀點省視七年級數學補救教材暑期推廣的教學成效。科學教育月刊。362,32-42。
林傭順(2010)。私立高職數學低成就學生應用複式評量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佳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
俞克斌(2011)。建置基於KSAT系統之適性診斷暨補救教學系統以高中數學矩陣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凃金堂(2011)。運用「範例(worked-out example)」在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1),25-50。
紀雅芳、溫微純(2008)。5E學習環融入數學探究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動機之影響。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刋,13,1-12。
徐國樹(1996)。淺談高職數學的教與學。技術及職業教育,35期,頁33-34頁。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徐新逸、胡恒華(2007)。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網路研習混成課程設計與評鑑。2008年4月12日,取自http://dlm.ntu.edu.tw/Creative/96seminar/paper/5-1.doc。
徐新逸、廖珮如(2004)。數位學習知識類型與訊息設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5-16。
馬婉菁(2003)。高雄市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科網路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高瑜璟(2006)。數位學習-學習的新趨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103年5月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76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混成學習。102年11月2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942/。
張克旭(2010)。以臆測為中心的探究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47-66。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8-2614-H-017-011)。
張新仁、邱上真、張酒雄、方吉正、莊麗娟、簡妙娟、鄭博真、吳慧珠、潘世尊、李長燦(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鈺茹(2009)。混成學習對大學生研究計畫寫作態度、寫作品質與班級氣氛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143-177。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教育百科辭典(1994)。臺北:五南。
教育部國教司(2011)。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之內涵與推動。取自http://otecs.ntnu.edu.tw/ntnutecs/images/customerFile/docs/otecsmeeting/issue1-4.pdf。
梁育維(2008)。專家系統模式應用在高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梁育維、陳芳慶(2009)。高中二年級數學科補救教學成效之前驅研究。中等教育,60 ( 2 ),112-127。
梁育維、陳芳慶(2010)。專家系統模式應用在高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中等教育,61 ( 4 ),102-121。
莊智偉(2007)。數學探究教學對高中數理資優生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硏究所數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莊謙本(2012)。不同學習場域與時間比例之混成學習策略在電子學學習效果之比較研究。102年11月27日,取自http://ir.lib.ntnu.edu.tw/handle/309250000Q/123874?mode=full&submit_simple=Show+full+item+record。
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55號。
郭靜姿(1994)。低成就資源班學生之甄選與輔導。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學習障礙與資源教學(119-132頁)。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年興(200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分析。遠距教育,15、16,153-163。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博碩文化。
陳年興、謝盛文、陳怡如(2006)。探討新一代混成學習模式之學習成效。Tanet 2006 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2008 年4 月13 日,取自http://yang.nhlue.edu.tw/tanet2006/J000/J00011.pdf。
陳吳煜(2012)。虛擬社群激勵機制輔助高職數學重補修班學生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明(2007)。數位學習(E-Learning)的介紹。教育趨勢報導,27。
陳昭珍(2004)。數位學習與數位圖書館書苑。56,46-59。取自http://www.ntl.gov.tw/publish/suyan/56/46.htm,(2007 年11 月1 日)。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鍾敏華(2006)。原住民學生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前驅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4(4),63-98。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福進(2003)。高雄市高職一年級學生實施數學科網路重補修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安如(2004)。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寫作活動、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臺中市。
曾振富(2001)。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PTC611001。
游惠美(1997)。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式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33-39。
黃崇維(2010)。嘉義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生知覺教學效能、學習互動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淑華、鄭鈴華、王又禾、吳昭容(2014)。一元一次方程式應用問題的補救教學。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35(1),1-16。
黃博聖(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動機、知覺班級氣氛、數學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論文,台南市。
黃慧美(2002),「國小二年級學童使用電腦輔助學習之學習態度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市。
楊佩芬(1999)。從建構主義理論學習理論探討媒體在教學的應用。資訊與網路教學應用,42-63。
楊家興(1996)。建構一個多元化的遠距教育環境。管理與資訊學報,3,225-240。
楊豪森(2002)。高職教育面臨的衝擊。技術及職業教育,69期,頁48-49頁。
溫志偉(2010)。高中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排列組合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葉士昇(2005)。淺談數位學習的迷思。2005年10月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6806。
廖學成(2006)。高雄市高中二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科補救教學應用複式評量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齊從謙(2001)。E-learning:資訊社會的新型教學模式。
劉君毅(2007)。數位學習的現況與發展。研習資訊,24(4),115-123。
劉秀燕(2006)。能力分組教學對國中生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碩士論文,花蓮縣。
劉建巖、陳明璋、李源順、王筱娟(2012)。應用數位數學教學模式於國中一年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教學成效。2012數學暨資訊教育精進國際學術研討會。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潘世尊(1997)。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二之發展:國小數學教學的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8,209-238。
蔡文標、許天威、蕭金土(2003)。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1-37。
鄭雅鈴(2004)。數學討論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表現及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親子天下(2012)。為什麼孩子從學習中逃走。親子天下雜誌,4月號(2012 第33期)。
謝立人(2002)。結合問題解決與合作學習策略實施於國中數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魏麗敏(1989)。國民中小學生一般焦慮、數學焦慮、數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5(1),129-153。
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5,619-688。
顧大維(2005)。從數位教學平台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應扮演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131,118-119。
龔心怡、林素卿、張馨文(2009)。家長社經地位與數學學習動機對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領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121-142。
二、外文部分
Aiken, L. R., Jr. (1976). Update on attitudes and other affective variabl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239-311.
Al-Qahtani, A. A.Y. & Higgins, S.E. (2013), Effects of traditional, blended and e-learning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9(3): 220–234. doi: 10.1111/j.1365-2729.2012.00490.x
Baron, R. A., & Greenbery, J. (1990).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Upper Saddle River, N. J. : Prentice Hall.
Berge, Z. L. & Schrum, L.(1997).Creating Student Interaction within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 Challenge for Online Teachers.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26(3),133-144.
Bonk, C. J., & Graham, C. R. (2004). 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HOBLE). Online presentation at NET*Working 2004 Conference, New South Wal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ustralia.
Borich, G. D. (1994).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OH: Charles, E. Merrill.
Boyle, T., Bradley, C., Chalk, P., Jones, R., & Pickard, P. (2003). Using Blended Learning to Improve Student Success Rates in Learning to Progra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28(2-3), p.165-178.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nstant, D. Kiesler, & Sproull, L. (1994). “What’s Mine Is Ours, or Is It? A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Information Sha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Vol.5, No.4,pp.400-421.
Driscoll, M. (2002). 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 E-learning, p. 54.
Dziuban, C. D., Hartman, J. L., & Moskal, P. D. (2004). Blended Learning. EDUCAUSE. Retrieved Nov.3,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ERB0407.pdf。
Fan, X., Chen, M., &Matsumoto, A. R.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Finding from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1988.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5 (3), 229 -242.
Fennema, E., & Sherman, J. A. (1976). Fennema-Sherman Mathematics Attitudes Scales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measure attitudes towards the learning ofmathematics by malesand femal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7, 324-326.
Garrison, D. R., & Kanuka, H. (2004). Blended 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7, 95-105.
Glasersfeld, V. E.(1995).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Washington, D. C.: The Falmer Press.
Harriman, G. (2004). What is Blended Learning? E-Learning Resource. Retrieved Oct. 14, 2007, from http://www.grayharriman.com/blended_learning.htm。
Irons, L. R. Keel, R., & Bielema, C. L. (2002). Blended Learning and Learner Satisfaction: Key to User Acceptance? A Refereed Journal of the United States Distance Learning Association, 16(12). Retrieved Nov. 3, 2007, from http://www.usdla.org/html/journalDEC02_Issue/article04.html。
Khan, B. H.(1997).Web-Based Instruction(WBI):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In Khan,B.H.(Ed),Web-Based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Educational Technology,5-18.
Krech, D., Crutchfield, R.S. & Ballachy, E.I. (1962). Individual in society, New York:McGraw-Hill, in Pratkanis, A.R., Breckler, S.J. and Greenwald, A.G. (Eds.),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Lin, C.-F., Yeh, Y.-c, Hung,Y.-H. & Chang,R.-I.(2013). Data mining for providing a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 in creativity:An application of decision trees.Computers & Education,68,199-210.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K: Harper & Row.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28.
OECD (2010). PISA 2012 Mathematics Framework. OECD, Pari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ced.org/pisa/pisaproducts/46961598.pdf
Oliver, M., & Trigwell, K. (2005). Can ‘Blended Learning’ Be Redeemed? E-Learning, 2(1), 17-26.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Reyes, L. H. (1984).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5), 558-581.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u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in Hovland, C. I. & Rosenberg, M. J. (Ed.).Attitude Organisation and Change: An Analysis of Consistency Among Attitude Component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14.
Rossett, A. (2002). The ASTD E-Learning Handbook: Best Practices,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 for an Emerging Field. New York:McGraw-Hill.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Singh, H. (2003). 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43(6), 51-54.
Sriampai, P. (1992).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 and academic program.Mich: UMI.
Stevenson, K., & Zweier, L. (2011). Creating a learning flow: A hybrid course model for high-failure-rate math class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ro/article/creating-learning-flow-hybrid-course-model-high-failure-rate-math-classes
TIMSS and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2011). TIMSS 2011 Mathematics Framework. Retrieved from_ http://timssandpirls. bc.edu/#
Trippe, A. P. (2004). Lessons Learned During an Experimental Blended Cour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2004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nual Conference & Exposition, UT: Salt Lake City.
Valiathan, P. (2002). Blended Learning Models.Learning Circuits. Retrived Apr,12,2008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2/aug2002/valiathan.html。
Vygotsky, L. S.(1981). The genesis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s. In J.V.Wertsch(Ed.), The concept of activity in soviet psychology(pp.144-188). NY:M.E.Sharpe.
Ward, J., & LaBranche, G. A. (2003). Blended learning: The convergence of e-learning and meetings. Franchising World, 35(4), 22-23.
Whitelock, D., & Jelfs, A. (2003). Editori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Special Issue on Blend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28(2-3), 99-100.
Yang, D.-C., Lai, M.-L., Yao, R.-F. & Huang, Y.-C. (2014). Effects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on low-SES & low-Math students’ mathematics competence,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3(1), 1-14.